close

轉眼間春節又到了,回家第一天 vs. 回家第四天的對比圖又開始刷屏了。但你這次回家,發現有些事情不一樣了。

爸媽不再強行叫你起床,不再抱怨你點外賣,也不再催你收拾屋子了。

明明之前回家,都會因為這些雞毛蒜皮的事情大吵幾架,現在居然能和諧相處。從什麼時候開始,爸媽不再嫌棄你了?為什麼你什麼都沒做,就和他們和好了?


春節回家,少不了雞飛狗跳



以前回家,前後反差讓你懷疑爸媽是不是換了個人。

回家前,在微信上對你噓寒問暖,有沒有按時吃飯呀,最近有熬夜了嗎,今年過年什麼安排呀,幾號的車票回家呀等等等等。

回到家,爸媽看到你開心得不行,提前買好你愛吃的菜,有肉有菜有湯做了滿滿一大桌。你的臥室也提前打掃過,新換的床單被罩,還是剛曬過的,躺進去又軟又暖。

爸媽也對你言聽計從,什麼都答應你,賴床不挨罵,甚至中午起床,睜眼還能吃上剛做好的飯。


剛回家,可以睡個美美的覺 / 視覺中國


但是,只要在家裡待上三四天,你在家的待遇就會急轉直下。

前兩天你中午起床沒事,等到第三天,如果天氣好,被子和你只能有一個在床上。前兩天還言笑晏晏的老媽,會一邊說着「十點半了還不起床」,一邊把你轟起來。

你只能匆忙穿衣,睡眼惺忪,緩慢挪到客廳沙發上,看了眼表,原來才七點四十。

每天的飯菜也不再精緻了,你要是抱怨菜不好吃,那肯定能收穫一句「愛吃吃,不吃自己做。」

如果你想走捷徑點外賣,那更不得了。在爸媽眼裡,外賣就是年輕人的原罪。

每次點外賣,你就像和爸媽在打游擊戰。每次點外賣都要備註「直接打電話!不要敲門!不要敲門!!」。然後像做賊一樣偷偷把外賣拿進來。

要是被爸媽抓到現行,那就會發生你與爸媽重複了無數次的辯論——「外賣都是無牌經營」、「看過報道沒有,外賣那環境髒的嘞」之類的話,聽到耳朵生繭,心頭火起。


和爸媽之間,我們總是會有一些爭吵 / 圖蟲創意

每天躺在臥室,聽到的就是「天天也不出門,懶死你算了」;窩在沙發玩手機,就是「就光盯着手機,眼睛還要嗎」。

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各種抱怨也聽得你不耐煩,三言兩語就吵起來了。

但這次回家,好像處處都變了,你一下都還沒適應過來。

這次回來,你想睡到幾點就可以睡到幾點,房間裡亂七八糟的,也不會被說是「豬窩」。爸媽也願意來溜達溜達跟你說說話,幫你一起整理屋子。偶爾心血來潮點了奶茶外賣,爸媽甚至也願意嘗一嘗什麼味道了。

爸媽態度軟化了,你也不再跟他們賭氣,什麼家務活都不幹了。也會在爸媽做飯的時候幫把手,吃完飯主動收拾碗筷,一起幫忙曬衣服疊衣服。你們吵架的次數越來越少,和諧的時間越來越多了。


《請回答1988》


晚上睡覺的時候,你忍不住在想,這種奇怪的轉變是什麼時候開始的,為什麼我和我爸媽自然而然就和好了呢?


從青春期開始


就想和爸媽對着幹



回想這些年和爸媽爭吵,似乎有一部分原因是就想跟他們對着幹。有時候會覺得無名火起,忍不住去吵架。為什麼會這樣?

一方面是生理原因。回想青春期的時候,是不是你和爸媽不自覺就開始吵架了?

從青春期開始,我們面臨着多方面的發育發展變化,如生理激素水平、大腦發育以及個體獨立性的形成,與此同時我們身邊的環境也在不斷變化,人際關係也變得越來越複雜[1]。

處在內外都在改變,而且變得更複雜的情況下,我們會變得情緒化,十分敏感。回家的時候再聽到爸媽的抱怨嘮叨時,更容易激起我們的不滿,發生爭執。

從大腦發育的角度來看,在我們成長發育的過程中,負責情緒的邊緣系統發育較早,而負責理智思考的前額葉卻發育較晚[2]。

大腦的發育時時刻刻影響着我們的行為,所以說,這種一早一晚的不匹配,就很容易讓我們在理智思考不足的情況下,情緒用事。在跟爸媽有意見相悖的情況下,不停地跟他們爭吵,處處想與他們作對。


吵完架離家出走,也是青春期的常見場景 / Unsplash


爸媽不喜歡你吃校園門口「小髒攤」的麻辣燙,你偏要攢錢天天吃;爸媽不讓你穿校服邋裡邋遢,你就要把衣服穿的歪歪扭扭;爸媽禁止早戀,你就偷偷跟別人牽手。

爸媽發現了就要罵你,你忍不住逐字逐句頂嘴,生氣時哐當摔上臥室的門,寧可不吃飯也不要開門理他們。

除了生理的發育,心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影響。

在發展的過程中,偶像崇拜-反權威、渴望自我表現-害怕自我表現、追求獨立-逃避獨立等矛盾的心態和行為,常常使處在青少年階段的我們不能按照爸媽社會期待的樣子去做,會跟爸媽產生衝突[3]。

北京大學蘇彥捷教授曾在一次演講中提到,青少年期和青春期其實應該要有概念上的區分,青春期更多地強調生理成熟,而青少年期除了生理成熟外,還要完成心理上的成熟,青少年期大概能夠從10歲一直持續到25歲,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就是一直持續到大學結束。

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的生理和認知能力逐漸發展成熟。幼時盲目遵從的父母權威,但現在的我們自我意識高漲,渴望獨立;爸媽卻還是把我們當成小孩,約束管教我們。所以青少年的我們跟爸媽之間的支持理解與尊重下降了,爭吵也隨之增加了[3][4]。

回想一下,爸媽每次說不準幹什麼,要去學習,要上輔導班等等的時候,你總會感覺自己像提線木偶,三言兩語就跟他們吵起來了。


這個時候,我們很喜歡很經常去挑戰身邊的這些權威人物 / Unsplash


除了心理方面,我們重視的人際關係也會影響我們和爸媽的關係。

在我們的生活中,同伴尤其重要,與我們同齡的同學朋友等都屬於我們的同伴。有研究者做過父母與同伴對青少年行為影響的綜述,得到結論:青少年人格中約50%的變異來源於遺傳,其餘50%則是反映了環境的影響,而且主要反應了同伴的影響[5]。

青少年期的我們渴望獲得同伴的認可,對同伴群體有強烈的歸屬感[5]。為了滿足這些需求,我們通常會做出跟同伴一樣的行為。

大家可能都經歷過這種情況,你的朋友們洋洋得意,給你展示他們買的新鞋。為了買同款,你三番兩次跟爸媽提要買新鞋,不買不行,即使跟爸媽吵架也要買。就是為了要融入這個小團體,獲得他們的認可,不能被他們認為不合群。

當然,與爸媽關係僵化,也不只是你的原因,爸媽也有責任。中國式家長有獨特的焦慮方式,傳統的「大家長思維」困住了你們,也引發了你們的爭吵。爸媽小時候操心成績,跟別人比,生怕考不上好大學;長大了就開始插手就業和感情。

動不動就說「鄰居家兒子在北京工作,月薪兩萬多哩,前一段時間結婚準備要孩子了呢」。爸媽的焦慮也會傳染給我們,我們聽得次數太多,被干擾做決定的次數越來越多,心中的不耐煩也越來越重,一次次的爭吵就是焦慮帶來的結果之一。

可是為什麼現在我的爸媽不再焦慮,不再不可理喻了呢?


距離產生美



可能是因為距離的拉遠,和時間的流逝。

當代社會,人的流動性越來越大。從我們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開始,我們與爸媽的相處時間就已經在逐漸減少了,爸媽也要開始適應我們經常不在家,偶爾才能回家的生活了。

我們離開家之後,家庭的結構也隨之發生了變化,爸媽生活的重心逐漸從孩子轉向自己,或夫妻關係上。這個轉變可能一開始十分困難,難以適應,但過上一陣子,這種轉變會成為享受。


爸媽也要逐漸開始適應我們經常不在家,偶爾才能回家的生活了 / 圖蟲創意


印象中,剛開始上大學時,爸媽恨不得天天打電話來問,「跟室友關係怎麼樣啊?」「食堂的飯吃的還適應嗎?」「上課還習慣嗎?考試成績怎麼樣了呀?」。

到後來,一兩個星期爸媽都不主動打一次電話,你好不容易打個電話回去,被告知爸出門散步,媽出門跳舞了。孩子離開家之後,爸媽就有更多的時間可以用在彼此身上了,不用再擔心輔導我們作業之類的事情了[6]。

爸媽逐漸擁有了自己的生活後,對我們的控制欲相對來說也降低了,我們由此可以更多地來自己想辦法、拿主意、做決定了。

當然,即使我們不在爸媽身邊,孩子也是他們永遠的牽掛。我們在爸媽心裡的分量不會隨時間減少,反而會越來越重,在親子關係中,我們的地位還會逐漸上升。

心理學的一些研究提示我們,對於爸媽而言,孩子不在身邊,他們更可能會缺乏安全感,出現一些抑鬱情緒[7]。爸媽對我們的依戀增加了,對我們的順從和妥協也多了。


對於爸媽而言,孩子不在身邊,他們更可能會缺乏安全感 / 圖蟲創意


再加上疫情的影響,這次春節,很多人不是一年沒回家,而是兩年沒回家了。越久沒見面,爸媽對你的思念就越深。

過年本就是個闔家團圓的日子,這次回家,想你很久的他們,實在是不忍心凶你了。只想着最好能再多待一會,下次回家,指不定要等多久。

也有一種說法是,爸媽的年齡日益增加,積累的經驗豐富,就可以更加成熟地去理解他人的想法了[8],心理學上將這種能力稱為心理理論能力。

心理理論是一種推測他人想法、感受和意圖等心理狀態的能力。當爸媽越來越能夠站在我們的角度去理解我們的生活習慣時,爭執自然而然就減少了。

心理學中的年齡階層理論則認為,在生命過程的不同階段中,人們的經濟資源、力量和特權的分配是不平衡的[9]。

在我們小的時候,爸媽身強力盛,說一不二。逛超市要看爸媽眼色才能買,偶爾攢點零花錢,偷偷在校門口買五毛錢的冰棍,晚上寫作業不認真還少不了一頓罵。

但隨着我們的長大,我們也越來越自立,爸媽可能感覺自己的力量小了,再也不是說一不二的獨裁者了,重要性可能在逐漸減少了。


爸媽老了,也需要人照顧了 / 圖蟲創意


而且隨着技術的高速發展,爸媽也似乎更難掌握重要的技能,比如用手機和電腦。力量和地位的降低使得爸媽對我們的依賴增加了,也更容易認可我們的想法和觀點了。

當然,爸媽的轉變也離不開時代的變化。時代的高速發展,讓長輩都能輕鬆使用手機,上網接受信息,這讓他們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思想也越來越開放了。

追劇不再只看《亮劍》和《父母愛情》,也會跟着看《開端》;短視頻也會跟着算法看最流行的東西。上次回到家你媽還跟你說,找個像白敬亭這樣的俊女婿多好啊,臉帥身材好,性格憨憨很可愛。

而且,你也長大了。隨着年齡的增長和經歷的增加,你也越來越能夠理解爸媽一些行為背後的「原因」。當你切身感受到熬夜後的力不從心,就能理解爸媽為什麼罵你晚睡晚起。

你的長大也意味着爸媽的老去,看着他們頭上長出的白髮,有時候你也會覺得爸媽十分「幼稚」,你才是家裡的那個「大人」,你成為那個教他們用手機、學技能的人,於是你對待爸媽也更有耐心了。

我們和爸媽的關係就像蹺蹺板一樣,你強我弱,我強你也在變弱。隨着你繼續長大,未來,你會變成照顧他們的那個人,會成為那個更寬容,更耐心處理他們的「小情緒」的人。

不過,春節的麻煩還很多,爸媽處理好了,還有親戚和親戚家的孩子等着你。被催婚和問工作,還是躲不掉。

作者 | 陽堯


[1]桑標, 鄧欣媚. (2015). 中國青少年情緒調節的發展特點. 心理發展與教育(01), 37-43.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15.01.06.

[2]趙鑫, 張潤竹, 周仁來. (2014). 青少年情緒調節的發展規律及影響因素.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04), 713-717. doi:10.16128/j.cnki.1005-3611.2014.04.033.

[3]金盛華, 宋振韶. (2000). 當代青少年同輩交往的影響機制及其引導.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5).

[4]劉莉, 王美萍, 曹叢, 曹衍淼. (2014). 青少年期親子和諧特點及與內外化問題行為的關係. 中國特殊教育(1), 6.

[5]張瑋瑋, 朱莉琪.(2021). 同伴對青少年冒險行為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 心理科學進展(08), 1462-1471.

[6]Gorchoff, S. M., John, O. P., & Helson, R. (2008). Contextualizing Change in Marital Satisfaction During Middle Age: An 18-Year Longitudinal Study.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11), 1194–1200. https://doi.org/10.1111/j.1467-9280.2008.02222.x

[7]周瑋, 洪紫靜, 胡蓉蓉, 朱婷婷, 劉燊, 張林. (2020). 親子支持與老年人抑鬱情緒的關係:安全感和情緒表達的作用. 心理發展與教育, 36(2), 8.

[8]Happé, Francesca, G. E. , Winner, Ellen, Brownell, & Hiram. (1998). The getting of wisdom: theory of mind in old ag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9]Robert S .Feldman 羅伯特 S. 費爾德曼著,蘇彥捷等譯(2017). 發展心理學:探索人生發展的軌跡.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你已選中了添加鏈接的內容

網易文創簽約中國冰雪,成為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中國冰雪文創合作夥伴,更多項目歡迎諮詢






網易文創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圖片編輯 | 白 白 內容編輯|萬物一

審核編輯 |強納森 微信編輯| 咚咚噠


❖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浪潮工作室長期招聘作者,稿費千字300到800


公眾號後台回復「招聘」即可查看。


點擊「閱讀原文」,觀看更多精彩內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