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回港是大批在美股上市的中概們的Plan B。

那麼問題來了:

香港市場接得住如此多的中概股嗎?

回娘家就能享受合理的估值和定價了嗎?

抱着這個疑問,我去找了下港股市場的投資者構成,像這樣:

不知是否深受房地產的影響,香港本地投資者的選股偏好跟李黃瓜很像,就愛食利,喜歡盈利穩定、分紅可觀的傳統公司。

而要想分紅高,就一定要把估值砸下去,確保買入成本足夠低——

所以在港股玩深度價投總是破碎,大陸投資者想的是賺低估→合理的均值回歸,香港投資者想的是每年分股息。

一邊要成長,一邊要躺賺,沒法往同一個方向使勁。

自己人能否對偏成長邏輯的中概股們達成共識都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把結構問題搞清楚,也能側面回答港股市場的估值為啥一直如此奇葩。

首先要明白的是,港股市場是我國金融市場對外溝通的重要窗口,也是國際資本市場的一部分。

也就是說,國際資本可以在美股交易中概,也可以自由地來港股交易中概。

而通過上面兩張圖可以看到,以歐美為主的國際資本在港股市場的交易份額占比相當高。

所以2021年初熱炒的南下爭奪定價權並不成立,南下高位接籌倒是真的...

··· ···

另一方面,《外國公司問責法》很明顯是針對中國的。參考歐美對俄制裁的手段,如果中概股們在美股被禁止交易,那麼這些資本很可能也會被禁止來港股交易。

即使假設情況沒那麼糟糕,以後外資仍能自由地在港股交易中國股票,港股就能享受合理定價嗎?

我們知道,房子和股票都是邊際定價——即最近的成交情況決定了所有存量資產的價格。只有充裕的流動性才能有效地把價格推高。

那麼問題又來了,流動性恰恰一直都是港股的軟肋,像這樣:

同一家公司,如果同時在AH兩地上市,A股一定溢價,H一定折價。

同理,一家公司同時在港美兩地上市,港股一定以美股定價為錨。

這種定價差異的根源就是流動性。

隨便舉個例子:昨天阿里巴巴在美股的成交金額是港股的2.7倍。

別忘了,稍有經驗的人都知道在港股只有大票、明星公司才有相對足夠的流動性。

阿里巴巴尚且如此,其它小市值中概們在港股能受到多少關注就可想而知了。

中概現在的尷尬就在於兩頭嫌棄——

外資不敢買。確實有政策風險,萬一未來真的禁止交易了,還得比誰割的快。底層價值觀的不同也讓他們對滴滴和教培心有餘悸。

我們沒信心買。受傷太深了,咔咔跌了近80%。有人沒錢了,有人一路補成了重倉,總不能all in一個尚有巨大不確定性的品種吧?

P.S. 巴芒組合和達里奧這種人在西方還能公開唱多中國資產的老面孔真不容易,他們不是沒壓力的。

··· ···

說的差不多了,最後再總結一下:

第一,中國互聯、中國互聯30、中概互聯50的主要成分股基本一致,且絕大部分都在港股二次上市了,還沒回來的也會趁着窗口期努力回港,清盤的可能性很小。

第二,港股有限的流動性使得委屈媳婦回娘家也不容易過上好日子。

第三,對丐幫弟子來說,最好的結局還是不脫鈎,只有A港美股資金都能買才更容易解套。

第四,有比丐幫還慘的人——

一級市場的天使、VC、PE們,互聯網企業的老闆和股東們,這些人可能都無法真正實現退出了,一二級市場估值嚴重倒掛,全部深度套牢。

互聯網民工們的package嚴重縮水了,期權變廢紙,很難再聽到財富自由的歡呼,福報沒了,還是想辦法少加點班更實在。

互聯網的創業者們忽悠不到錢了,二級市場沒法退出,一級市場也得捂緊銀根。別想着當風口上的豬了,從地里刨食活下去才是真的。

··· ···

彩蛋:眾丐幫弟子集合,抱團取暖!堅持下去就能再見光明頂!

⚠️「老錢日日談」只是機械地記錄作者每天的胡思亂象,因此每篇文章可能會同時說好幾個完全不相干的事。所有內容皆僅以交流個人想法和分享知識為目的,完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或參考。請讀者注意判斷其中風險,結合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獨立思考,謹慎決策。your money your decisio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