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曉燕 長江商學院助理院長
編 輯:米小白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本文內容摘自果麥文化出品、楊曉燕著《認知未來的自己 管理當下的關係》,編輯有調整,正和島經授權發布。
馬克思說,人是所有社會關係的總和。有人的地方就有人際關係,你的事業、你的生活、你的幸福指數,與怎麼看待人際關係密不可分。
其實,管理和關係是一枚硬幣的正反面,參悟管理,先要聊聊關係。
我們不妨把關係層看作一層層的圈,從外往裡看,最裡面的圓心是什麼?
我們和所有人的關係的核心(圓心)應該是自己,也只能是自己。如果一個人不愛自己,那麼試問,他怎麼有飽滿的、持續的愛,照耀溫暖周圍的人呢?
圓心是自己,愛自己,愛生命,愛生活,這樣才有能力、才有餘力愛別人。
每個人都應該非常積極正向地去生活。幸福來自對關係的正確認識。關係的梳理,一定應該是以自己為核心;第二層關係是你的伴侶;第三層才是你的孩子;第四層是你的父母以及你的兄弟姐妹。
我漸漸發現,我的家庭經驗完全可以應用到職場管理裡面。我經常用下面這張圖來解釋,管理家庭和管理公司,其實是一模一樣的。
比如說,管理公司的時候,你會涉及向上管理、平級管理和向下管理。這層關係通用到經營家庭,長輩就是你的老闆,歸屬向上管理;你的先生或太太,你的伴侶(Partner),就是平級管理;帶娃則是下級管理的範疇。
我把關係管理分為對外管理與對內管理:對外的管理,是一個向外觸達的過程;對內的管理,更多的是一個內觀,自我的一個修煉。
向上管理:領導才是你最大的客戶
1. 遇到不喜歡的領導,怎麼辦?
關係的管理,也可以說是一門溝通的學問。遇到不喜歡的領導,怎麼辦?
你要努力地去了解對方,領導的脾氣秉性、領導的管理風格是什麼樣的。你要努力去適應,去調整,而不是不切實際地要求領導如何如何。
真正的好員工必定是與領導團結合作的,畢竟你的工作成就,最終需由領導來肯定。就像兩口子過日子,與領導相處也有一個磨合的過程,如果你磨合成功了,就會找到向上管理正確的路。
我們聊的向上管理,核心是與直屬領導的關係管理,而不是與職場最頂層大老闆的關係管理。可以說,職場的成功與否與這點密不可分。在管理這層關係之前,有三個問題要問。
第一,你知道領導的目標是什麼嗎?
我們經常說,出發得太久,走着走着就忘了初心。職場的初心是什麼?這個初心不是你的,而是領導的初心是什麼,領導的目標是什麼。
太多時候我們總想着自己的目標是什麼,所以就忘了領導的目標。只有自己的目標和領導的目標一致,你才可能共贏共創,取得成績。
第二,你知道領導對你的期望是什麼嗎?
無論我做領導,還是做下屬,經常會發現自己的期望、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與領導的期望是兩碼事,在岔路上漸行漸遠,越努力越挫敗。比如,領導對你的期望就是做一個踏踏實實幹活的員工,而你天天雲裡霧裡大談戰略,這樣就走岔啦。
第三,你熟悉領導是什麼樣的領導風格嗎?
向上管理,沒有固定的模式。針對不同的領導,也應有不同的方式適應,這就像兩口子過煙火日子,不斷磨合,不斷溝通。沒有固定的領導模式。
2. 聰明的員工一定是四有青年
領導喜歡什麼樣的員工,對員工有什麼期望?
首先,領導喜歡有主人翁意識的員工,主人翁意識就是清楚自己的職責,把公司的事情當作自己的事情來做,即公司的目標和自己的目標是一致的。
我常常聽到同事抱怨:我這麼能幹,那麼努力,為何領導視而不見呢?那是你的匯報做得不及時所致。
早請示晚匯報是向上管理的功課之一,領導需要知道你的工作進程。早請示晚匯報,是針對工作而言,不是大事小情圍繞着領導拍馬屁。
其次,人在職場,要有展示的意識。家國一理,我平時工作忙,出差頻繁,但凡在家下廚,常常發朋友圈紀念,大家紛紛點讚,以為我是天天做菜的好廚娘,其實我只是偶然為之,這就是自我展示的廣告效應。
還有,和領導溝通,一定要有建議,但又要服從決議。領導不喜歡沒有主意的人,領導問你的時候,你卻唯唯諾諾,說不出任何建設性的意見,領導嘴上不說,心裡一定失望,這名員工不是可塑之才。
還有一條要謹記在心,那就是功勞都是領導的。其實,功勞無須搶,無須呼天搶地地到處宣揚,功勞是領導的,同時也是你的。你的成功與公司的成功是同步的。相信領導是明眼人,記得你的付出,你自然會得到回報。
聰明的員工一定是四有青年:主人翁意識,守好事業的田園;擁有展示意識,及時匯報;服從大局意識,提出好建議,執行領導決議;認識到平台第一,功勞都是老闆的。
與領導愉快相處,核心要記得一條:領導就是你最大的客戶。如果你連這個最大的客戶都相處不來,何談其他?你我皆凡人,家裡都沒礦,工作和公司是安身立命所在,客戶是自己的衣食父母,拎清了這個理,心態就擺正了。
與人交流,我的建議是八字真經:有效提問,積極聆聽。溝通是一門學問,尤其是向上管理,與領導溝通,更是一門懂分寸、知輕重的藝術。經常有朋友和我聊,工作中最大的苦惱是和領導溝通不暢。這就是和領導的溝通出了問題。
平級同事管理:君子之交淡如水
職場就像一場旅行,本來我們都是路人,互不認識,偶然在同一個職場相遇,同在一家屋檐下,有過一起沐雨櫛風、一起奮鬥的情誼,但過了那個階段,各自向左走向右走,自然也就分開了。
某個點上,大家一起看風景,然後彼此分開,帶着惜別的心情,帶着美好的記憶,各奔東西,也許未來山不轉水轉,還有一起欣賞風景的機緣,也許就此一別永無再會。
這就是我認為的健康良好的同事關係。
同事相處,有競爭,也有合作,彼此守望,也相互較勁,是一種競合關係。英文中有個詞叫competition,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中文語境中也有君子之交淡如水,類似這種競合關係。
既然同事之間是競合關係,那麼是不是對誰都要冷冰冰,分寸拿捏得死死的?這也不對。我們既然有緣走一程,在這段旅程彼此都要開心,有說有笑的,一路歡唱一路歌才好。
無論哪種同事關係,溝通都是必修課。平級同事的管理,說白了也是溝通的藝術。我把自己這麼多年的經驗,總結為與同事相處的四項基本原則。
1. 分工明確,就事論事
工作中有很多抱怨、很多積攢的問題,都是源於分工不明。有的同事發牢騷說,經常為同事扛活兒,還落不了好,或者付出那麼多,到後來無所肯定。就事論事,是確認分工的前提,而理性又是就事論事的前提。
同事合作,常見的一個誤區是,談事的時候,一切都是好好好沒問題,等到做事時,才發現一堆問題,又覺得委屈了自己。這就是沒有做好溝通,分工不明確。
2. 吃虧是福,不要斤斤計較
在職場,你要成就的是某件工作,而不是成就你這個人。太多時候,我們聚焦聚錯了,總是惦記自己在某項工作中能得到什麼,而忘了這件工作本身的成敗。所以,在分工明確的第一原則下,如果斤斤計較,反而把同事關係搞僵了。
吃虧是福,這是老理,在今天的職場上依然不過時,你退一步,正是彰顯自己氣度的時候。
斤斤計較是職場大忌,可以說是最惹同事厭惡的一個毛病。反之,在職場上,甘願吃虧的人,往往是走得最遠的人。
3.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你所有的付出領導都看得見,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你的付出,同事看得見,自有公論;領導看得見,你就有升職的空間。
4. 保持距離,保持溝通
任何一個組織,都難免有這樣那樣的派系。關於站隊這件事兒,我的態度是選擇永遠不站隊,我內心裡也不喜歡這事,站隊是負能量的收容器,一旦你選擇站隊,看待職場,就有非黑即白的武斷觀念。
職場有時候無風也起波瀾,即使你不願站隊,但總有人給你貼標籤,議論你是某某派系的人,我對此不辯解,更不會參與其中。職場中人,前前後后里里外外保持一致,應該是聚焦於事,而不是聚焦於人。

下級同事管理:
聰明的管理者一定要學會「偷懶」
一聊到向下管理,很多朋友的第一個反應是:在公司,我也不是大老闆;在社會,我更不是什麼官員,向下(下級)管理和我有什麼關係啊。
這是一個常見的思維誤區。比如在職場,你帶過實習生,有一個小助手,或者負責一個項目,在小團隊中雖然沒有那麼明顯的層級劃分,但也有主次之分,如果以你為主,那麼你就是一個小小的領導者,就應該有下級管理的意識。
向下管理有兩個誤區:一個是甩手大掌柜;另外一種更為常見——事必躬親、諸葛亮型的領導,操心忙碌的命。
聊起甩手大掌柜型管理者,我想起身邊很多企業家的人生起伏與轉型。
很多我熟悉的校友,帶領團隊奮鬥多年,公司上市後,很多人就把公司交給職業經理人打理,自己過起了閒雲野鶴的日子。
但我們發現,這樣的公司大多數逐步陷入低谷,連年虧損。創始人不得已重操舊業,歸來掌舵,親率團隊,運氣好的起死回生,運氣差的就一蹶不振了。
作為管理者,你當頭兒,名利雙收,不出力又不操心,這樣的奢望還是不要有。
事必躬親的管理者,也得要區分人和事。如果你是大企業的領導,關注細節並不是一件壞事。重點是中層領導,也就是部門經理這個位置,需要懂得放權。
聰明的管理者一定要學會「偷懶」,如果事必躬親,過分糾纏細節,就會影響整個團隊的參與度。
我的「偷懶」秘籍,第一條是要善於發現每個人的優點,發揮每個人的長處;第二條是不要和同事的小缺點較勁兒。
管理的內核其實是愛。發自內心地愛你的團隊成員,不求回報。索求回報,是管理者的心魔。一旦有了這個心態,就會破壞你和團隊的關係。
如果管理者有了這種心態,自己就會容易受傷,天天各種碎碎念:我對他這麼好,帶他出道,沒有回報也就罷了,現在反而向我謀利謀功,甚至把師傅我一腳踢開,另立門戶。
帶團隊就像帶娃,一個媽媽要求孩子將來回報什麼?帶的過程,就是快樂,看着同事一天天成長,也是快樂。歐洲的親子課中常常提倡無條件養育,我也提倡職場中無條件管理。
向內管理:在目標下做時間管理
1. 目標管理
在一次訪談中,記者問我,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自己,會選擇哪個詞?我脫口而出:目標感。人生就是關係管理,關係管理的前提是目標管理。
「二戰」以後,現代管理之父德魯克最先提出「目標管理」這個概念,德魯克說,不是為了工作而設立目標,而是為了目標去工作。推動工作,目標先行。
人生需要目標管理,不能只顧低頭拉車,而不抬頭看路,最終忘了自己的主要目標。
目標設定,看似簡單,但要上升到技術層面,需要遵循SMART原則:目標應該是具體的(Specific);目標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目標必須是可以達到的(Attainable);目標和其他目標具有相關性(Relevant);目標具有明確的截止期限(Time-bound)。
除了SMART原則,一個計劃必須要拆解,年度目標可拆解為每月目標,每月拆解到每周。還需定期回顧,復盤計劃,找出缺口和不足。
2. 時間管理
目標管理與時間管理殊途同歸。時間是人生的財富,合理安排時間,才能達成工作目標,陪伴家人,發展愛好,充實自己。畢竟,人生的一切是由點滴時間積累的。
首先,我們先來定義什麼是有意義的事,再來談時間管理。
我聽過一個故事,至今念念不忘。
各位朋友,你有沒有想過,什麼才是你生命中的鵝卵石?夢想?信仰?家人、伴侶和孩子?或者是奮鬥的目標?
故事中的水瓶就是時間,面對人生中這款有刻度、有盡頭的時光魔法寶瓶,我們應該把最重要的東西放入,這就是在目標下做時間管理的意義。
時間管理的要點,一個叫選擇,一個叫順序,要判斷事情的重要與否,捋清做事的先後順序。我們須記得:你永遠都擁有選擇下一步的自由,應在重要與否之間做出選擇,而生活就是不斷選擇的疊加。
別小看優先排序和聚焦專注這兩個法寶,看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的傳記,你會看到貝索斯的成功,就是時間管理的成功。亞馬遜公司拒絕PPT,貝索斯要求員工匯報工作,就用一張A4紙,清晰寫下要點。無須第二張白紙,多麼複雜的公司事務,一張白紙搞定。
最糟糕的時間管理,就是把原本不必要的事情做得盡善盡美。環顧左右,這樣跑偏的時間管理者,比比皆是,而且這些人士往往是所謂的熱心腸,耕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
1)二八原則
二八原則是由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所創,於1895年提出,又叫 「帕累托原則」。帕累托發現,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受二八原則支配。舉例來說,你的工作業績有80%來自你20%的活動,公司的利潤有80%是由20%的產品或客戶提供的。
同理,假如你的任務清單上有十件事情,那麼其中兩件的價值將等於甚至大於其他八件的總和。這項研究往往被忽略的一點是,十件事情中,完成每一樣工作所需要的時間可能一樣多,但是其中一兩件的溢價,卻是其他工作的N倍。
生活中,我們要學會「不釣小魚釣鯨魚」,如果你抓了一百條小魚,你所擁有的不過是滿滿一桶魚,但如果你抓住了一條鯨魚,就不枉此行了。
有的朋友問了,二八原則我也知道,但何為二,何為八,還真辨別不清。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一個時間的四象限法則。
2)四象限法則
我們一般把事情劃分為:重要不緊急、重要且緊急、不重要但緊急、不重要也不緊急四個類型。

生活中重要且緊急的事情,其實並不多。我理解的重要且緊急的事情是,非常重要一定要做,且做了會帶來正面效果,不做就會出亂子的要事。比如,處理客戶投訴,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頂頭上司安排的緊急任務。
四象限中,需要好好下一番功夫的是重要不緊急這一塊,這部分培養的是人的核心競爭力,讀書、跑步、和家人一起旅行,這些事情意義非凡,但並不緊急,少讀幾頁書,少跑幾里路,貌似也沒啥損失。讀書、健身都是一項長線投資,不求短線回報。
重要且緊急的事情的標籤是必須做,而且有時間限制;那麼重要不緊急的事,是應該做,且沒有明顯的時間限制。
我們生活中充斥着不重要但緊急的小事,這部分是時間管理的背景噪聲,需要認真剔除。
四個象限中,不重要但緊急是個坑。如果總是在做不重要但緊急的事,人生匆匆,待到回首才發現,在寶貴的時間內我們卻一次次陷入一地雞毛的零碎中,悲催的是,很多事情沒有及時處理,不緊急的事情也會拉響警報,上升到重要且緊急的象限,甚至來不及去做而抱憾終生,比如對孩子缺乏陪伴,遲遲沒有鍛煉身體,到了孩子叛逆、身體鬧病時,為時已晚。
至於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情,完全可以忽略,或者可以放緩去做,或者交付別人完成。
四象限的分類,就是要避免讓事情變得重要且緊急,不要當時間的「消防隊長」,被動滅火。
3)阿爾卑斯山時間管理
阿爾卑斯山時間管理包括五個步驟,五個步驟的首字母拼在一起剛好是德文單詞:ALPEN(阿爾卑斯)。
這五個步驟是:列出任務清單、評估完成任務的時間並預留機動時間、決定優先級、精簡和授權他人完成、復盤檢查。
我多年的工作經驗之一,是養成每天做計劃的習慣。良好的習慣,無論是對職場還是帶娃都是極為重要的。我相信,好的習慣都是可以訓練出來的,一旦習得這些技巧,就會終身受益。

3. 壓力管理
「累啊」「壓力大啊」,好像成了現代人的口頭禪,壓力也是情緒的一種,那麼壓力到底來自哪裡?你是否認真問過自己這個問題,搞定壓力的突破口在哪裡?面對壓力,首先要搞清楚壓力的源頭是什麼。
為什麼會有壓力呢?關於這個,我思考了很久,一個是攀比,一個是自我目標設定過高。
拿我自己來講,我來自內蒙古,家鄉是十八線小邊城,大學畢業後,我留在北京,與家在北京的本地同學對比,起點懸殊,壓根兒沒有可比性。別人家的車房大都是現成的,我的家境雖然不算很差,小城普通知識分子家庭裡面的老幺,打小靠自己奮鬥,自從在京獨立生活起,就暗自與別人家的孩子相比,常常自感壓力山大。
攀比心是壓力瀑布的一股激流,常常澆人一頭冰水,讓人心灰意冷。
我們要做一個長期主義者,要克制與別人攀比的心思,更多的是自己與自己比:相對去年,今年有多少進步;相對上學期,這個學期,娃長進幾許。
除了戒掉攀比心外,另外特別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合理設定自己的目標。
我姨夫是一名老中醫,在我讀本科時,姨夫警醒我的話到今天我還常常拿來提醒自己:做人做事最佳的狀態是小滿,花未全開月未圓,人生尚有期待,這種境界剛剛好。
放棄完美的心態,與人與物,抵達小滿,餘留空白,當行則行,當止則止,是大智慧。
我和大家分享4點自己工作生活中常用的破解壓力的秘籍。
1)想想事情最糟糕的情況是什麼
我是一個極度悲觀的樂觀主義者。怎麼說呢?工作遇阻時,我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想想這件事最壞、最糟糕的結果是什麼。一推到底,再來想解決方案。很多事情,當你想到或者面對可能發生的最壞結果,反而容易釋然了。
2)要有積極的心態
當你勇敢面對,你失去的只是壓力,得到的是全世界,你會發現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我主張大家多讀一些積極心理學的書,把心放寬一點,眼光放長遠一點。你若安好,就是晴天。
3)讓子彈飛一會兒
早年,我是一個特別急性子的人,工作中從來都是風風火火的,想到一個事情,恨不得立馬去做成,偏偏我們工作中有很多協調、協同關係的部分,需要和很多人溝通交流、徵求意見,也因此很多事情不能按照我的節奏落地,讓我心急如焚。
這時一位同事勸我:「楊老師,莫急,不妨讓子彈飛一會兒。」 很多壓力之所以成為壓力,就是你的心很焦躁,恨不得趕緊搞定這件事,但很多大的問題,比如創業、購房、婚姻、工作變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兒。
我現在常常提醒自己,有的事情,只有時間才能解決問題。比如新改的婚姻法,其中規定離婚要有三十天的冷靜期,一個月內,雙方可以取消離婚協議。感情如此,職場更是如此,你想升職,想加薪,這些都是正當的要求,但需要時間來努力,來一步步爭取到。
所以,當壓力來了,事緩則圓,別那麼心急火燎地,讓時間來破解一切,來證明一切。
4)學會倒掉情緒垃圾
在職場中遇到問題時你可以找信任的同事,也可以找職場之外的朋友吐槽。
很幸運,我有一個閨蜜,我們是高中同學,一起來到北京上大學。彼此信任和熟悉的成長背景,讓我每每不開心時就去找閨蜜一吐為快。
閨蜜的好處是,永遠和你是一條心,她的工作和你的職場是兩個圈子,不存在利益衝突,所以閨蜜總是站在我的角度,幫我剖析問題。即使不能真的解決問題,能夠和我同仇敵愾,一吐為快也是快意恩仇。
除了閨蜜,我還會請教理性客觀的人幫我加以分析,或者請教老大哥式的朋友。
在生活和工作上,最好找到幾位類似師傅一樣的朋友,他的境界比你高一級,但又不是你的上級,當你遇到壓力時,他會以過來人的經驗,點破你一時間想不通的問題。他的段位高,有比你高的格局和認知,你的想不通猜不透,他卻可以瞬間看穿,豁然而解。
總結:認知決定選擇,選擇決定幸福
疫情最凶的時候,我宅在家裡,追了一部美劇《致命女人》,裡面有一句台詞:A happylife isn't hard to come by,the trick is to not regretthe choices you made along the way.
我特別喜歡這句台詞:幸福的生活並不難遇到,關鍵在於你一路走來所有的選擇都不要後悔。這句台詞就像子彈一樣擊中了我的心。職場也罷,人生也好,最重要的就是選擇、取捨。
當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很多人左右為難,瞻前顧後。核心問題就是太多人並沒有想好到底想要什麼,或者是所有的東西都想一攬入懷。
少則明,多則惑,做每一個選擇時,一定要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問問自己:你到底想要什麼。
👆點擊觀看視頻
了解企業家的想法、干法、活法與玩法!
好文推薦:
《誰在力挺俄羅斯?》《人大教授翟東升:對俄烏問題的8點思考,中國人一定要有定力》《華杉:「橫掃」中國市場20年,我領悟出100條不敗心法》《「金融核武器」SWIFT,到底有多恐怖?》《張麗俊:中國的商業邏輯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