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民生策略團隊
聯繫人:牟一凌/梅鍇

【報告導讀】反彈以後,利用時機將結構調整到對於資源股的布局中。真正的周期β十年等一回。
Summary
1「無差別」下跌背後:流動性風險正逐步釋放
本周(20220307-20220311)市場繼續明顯的調整,但從主流指數層面、還是行業層面,均未錄得正向收益。而從個股視角上,取得正向收益的個股占比處於歷史較低水平(10%分位數左右),甚至低於2020年3月的水平。看似「無差別」下跌和「極差」的賺錢效應的背後,實際上是流動性風險的逐步釋放。我們發布報告《「死地」則戰》後,市場在最後兩個交易日已經有企穩跡象,而市場真正的主線投資者仍未真正被認知。
2觀察之一:來自海外的流動性衝擊
北上資金的持續流出與對部分核心資產的拋售在過去一段時間給市場造成了持續壓力,其中過往穩定的配置型資金的大幅賣出值得關注。而從歷史規律看,銀行系託管的配置盤出現大幅賣出背後往往伴隨了政治風險上升、海外流動性趨緊(流動性危機和美聯儲超預期收緊等兩類)兩類情形,而上述兩類背景可能均是本輪北上配置盤大幅流出的觸發因素。但從歷史上看,上述衝擊的影響持續性最多3個周,比較好的指示器是後面Ted利差未來是否回落。從買入方向來看,北上配置盤並未展現出無差別拋售,當下反而更傾向於配置中上游板塊(包括資源、光伏、綠電),能源衝擊與滯脹環境正在成為全球共識,對於中國資源股的全球重定價可能才剛開始。
3觀察之二:當居民「縮表」遇到市場連續調整
從2月金融數據來看:居民端資產負債表整體呈現出了一定程度的「縮表」。我們在此前系列報告中已經反覆論證,居民入市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居民預期收入的改善或者居民資產負債表的擴大。考慮到部分理財、私募產品已經明顯的虧損或已經觸及淨值預警線,在當下居民端選擇「縮表」的情況下,上述產品面臨止損、部分贖回的壓力,過去3年居民主要通過主動權益基金入市的趨勢可能已經開始長時間放緩。我們曾經討論過日本資產負債表衰退後成長股相對疲軟的估值,從這個意義上機構重倉的成長股非常依賴於「穩增長和寬信用」。階段性的好消息是,由於「處置效應」的存在,我們的代理跟蹤指標和第三方數據都在顯示當下基民可能仍在「抄底」股票型基金,而機構重倉股已經達到了歷史回撤的最大水平。對於主動偏股基金而言,贖回的壓力可能不在下跌的途中,而在未來反彈之時,市場結構選擇仍然重要。
4周期的β十年等一回:真正的周期從來不依賴於α
未來基本面路徑已清晰:通脹的彈性將明顯大於需求彈性本身,全球的資金將更多流向抵抗通脹的實物資產中,而各國穩定下游物價的努力也會讓利潤從中下游更多地往上遊資源品集中,隨後才是高價格最終消滅需求帶來價格回落。這意味着最終大宗價格頂點出現前,中下游還要真正經歷基本面的「至暗時刻」。2021年資源類行業的長期ROE與ROIC已經突破了長期下行的趨勢,但投資者更多對其以過去10年大宗商品價格中樞下移過程中形成的固有認知進行定價。值得關注的是,美國長期盈虧平衡通脹率(通脹預期)已創歷史新高,長期價格的下行趨勢正在逆轉。周期股的估值上行從來不依賴於所謂α邏輯,而是在波動中確認價格中樞的上移。上述場景曾發生在2005-2007年的中國和1970s的美國的周期股表現中,儘管趨勢一致,但真正屬於周期股的機會是在商品價格上漲後進入震盪或者回調後企穩期間。這並非α,而是投資者錨定的長期盈利計算價格的上行。
5反彈之後,也要切換
全球「滯脹」風險已經計入A股資產價格中,但是中國可以靠通脹上行換取需求恢復並未計入A股資產定價中,投資者應該發掘市場中的樂觀力量。未來利用商品價格回落的窗口期,布局:有色(銅、鋁、黃金)、原油(油運、油氣開採)、煤炭和農業(種植業);同時看好:銀行(區域銀行和圍繞縣、鄉的信用擴張)和龍頭房地產。成長板塊反彈可以適度參與:新能源中的資源股(綠電運營)、調整比較充分的半導體、機構持有比例較低或減配較多的計算機、醫藥等。
風險提示:碳中和政策限制放寬、穩增長政策落地不及預期、測算誤差。
報告正文







從買入方向來看,即使北上配置盤整體出現了大幅撤離,但並未展現出無差別拋售,具體而言,北上配置盤主要選擇淨買入中上游相關的板塊(包括資源、光伏、綠電等),而選擇淨賣出中下游相關的板塊(消費等)。這實際上再一次印證了原有共識的鬆動:能源衝擊與滯脹環境正在成為全球共識,對於中國資源股的全球重定價可能才剛開始。
這意味着,當前的海外流動性衝擊可能只是表象,背後其實體現的是當前投資者對於未來經濟陷入「滯脹」的擔憂,這一點已經體現在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與股票、債券市場下跌的分化之中。無論是國內的穩增長還是海外的俄烏地緣政治事件,都只是在供需兩端對於通脹的催化,而不是問題的本質,「綠色通脹」與「人口逆轉」等長期因素出現的共振才是長期通脹中樞上移的核心驅動。面對供給衝擊帶來的通脹,以往擅長於需求拉動型通脹管理的央行可能也會捉襟見肘,這反而會強化通脹預期,加速信用貨幣相對實物資產的貶值。而上述問題短期更多是海外市場的問題,中國經通脹調整後的利率水平與美國之間的差距處於歷史高位,為穩增長、寬信用創造了空間,在全球「滯脹」計入A股定價後,中國還有大量的通脹空間換取需求恢復,這成為了對中國資產樂觀的理由。


1、從累計視角來看:截至3月11日,有超過15%的理財產品的累計單位淨值小於1,同時也有部分私募產品的累積淨值已經低於0.8(大多數私募可能的淨值預警線)。
2、從2022年以來(截至3月11日)的淨值表現看:有超過4成的可投資股票的理財產品處於「浮虧」狀態,有超過7成的股票型私募處於「浮虧」狀態,且百億以上的私募機構產品比例較高。
這意味着在當下居民端選擇「縮表」的情況下,上述理財產品、私募產品面臨止損和部分投資者贖回壓力可能已經顯現,過去3年居民主要通過主動權益基金入市的趨勢可能已經開始長時間放緩,這也從另一個維度解釋了過去一段時間市場的調整。我們曾經討論過日本資產負債表衰退後成長股相對疲軟的估值,從這個意義上機構重倉的成長股非常依賴於「穩增長和寬信用」。對於未來而言,在「寬信用」反覆、「穩增長」仍未見明顯成效的當下,上述流動性壓力可能仍會存在。



階段性的好消息是,如果我們以個人持有為主的ETF的申贖情況作為基民申贖的代理變量發現:當下基民可能仍在選擇「抄底」股票型基金,且以新能源、科技、醫藥、消費等板塊相關的基金為主,流動性壓力可能並未在基民-股票型公募基金之間直接顯現,反而更有可能是「處置效應」在發揮作用,即下跌時往往選擇持有、甚至買入,上漲時開始回本贖回。這意味着對於公募基金而言,贖回的壓力可能不在下跌的途中,而在未來反彈之時。值得一提的是,本周(20220307-20220311)機構持有為主的ETF整體被淨贖回,這或許前文中我們提到的理財、私募等產品的贖回壓力的另一個維度的展現。





投資者適當性說明
《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於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通過本微信訂閱號/本賬號發布的觀點和信息僅供民生證券的專業投資者參考,完整的投資觀點應以民生證券研究院發布的完整報告為準。若您並非民生證券客戶中的專業投資者,為控制投資風險,請取消訂閱、接收或使用本訂閱號/本賬號中的任何信息。本訂閱號/本賬號難以設置訪問權限,若給您造成不便,敬請諒解。我司不會因為關注、收到或閱讀本訂閱號/本賬號推送內容而視相關人員為客戶;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免責聲明
本報告僅供民生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本公司」)的客戶使用。
本報告是基於本公司認為可靠的已公開信息,但本公司不保證該等信息的準確性或完整性。本報告所載的資料、意見及預測僅反映本公司於發布本報告當日的判斷,且預測方法及結果存在一定程度局限性。在不同時期,本公司可發出與本報告所刊載的意見、預測不一致的報告,但本公司沒有義務和責任及時更新本報告所涉及的內容並通知客戶。
本報告所載的全部內容只提供給客戶做參考之用,並不構成對客戶的投資建議,並非作為買賣、認購證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邀請或保證。客戶不應單純依靠本報告所載的內容而取代個人的獨立判斷。本公司也不對因客戶使用本報告而導致的任何可能的損失負任何責任。
本公司未確保本報告充分考慮到個別客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本公司建議客戶應考慮本報告的任何意見或建議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以及(若有必要)諮詢獨立投資顧問。
本公司在法律允許的情況下可參與、投資或持有本報告涉及的證券或參與本報告所提及的公司的金融交易,亦可向有關公司提供或獲取服務。本公司的一位或多位董事、高級職員或/和員工可能擔任本報告所提及的公司的董事。
本公司及公司員工在當地法律允許的條件下可以向本報告涉及的公司提供或爭取提供包括投資銀行業務以及顧問、諮詢業務在內的服務或業務支持。本公司可能與本報告涉及的公司之間存在業務關係,並無需事先或在獲得業務關係後通知客戶。
若本公司以外的金融機構發送本報告,則由該金融機構獨自為此發送行為負責。該機構的客戶應聯繫該機構以交易本報告提及的證券或要求獲悉更詳細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