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粥左羅的第2222期分享
分享 l 粥左羅(ID:fangdushe520)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而是本能。感性的反面不是理性,而是麻木。本能的人不會成功,麻木的人不會幸福。」
上面這句話,出自《產品思維30講》和《增長思維30講》主理人梁寧老師。
這句話,是我在刷得到知識城邦時從李倩老師的分享中看到的。除此之外,她還說了一個小故事。
每年的12月31號晚上8點半,羅振宇會準時開啟他的跨年演講。
在此之前,他們團隊都會召集一批業內的專家、學者、領域能人進行閉關思考和討論。
在幾周的閉關中,他們會結合大家的智慧為跨年演講獻言獻策,一起奉上一場知識盛宴。
今年的跨年演講閉關,是梁寧參加的第五年。
前年的閉關中,她每天都會拿着一塊小甜點進入會議室,不見得吃,但一定要放在眼前。
而在這次的閉關中,這個習慣沒有了。
她說,她對自己的身體躬身入局,進行了控制,對甜食沒那麼渴望了。
說實話,當我看到梁寧老師的近照時,發現變化確實不小。記得上一次在線下見到她,已經過去快3年了。
一個對自己身體躬身入局的人,是能夠在時間的路徑里獲得巨大回饋的。
在說起各路的商業巨子時,她有了這句精彩的總結。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而是本能。感性的反面不是理性,而是麻木。本能的人不會成功,麻木的人不會幸福。」
可能你和我一樣,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覺得有點繞。但你多看幾次,就會發現其中邏輯有趣的地方。
面對這句總結,我思考了很久,想到了很多案例、想起了很多故事、同時也回憶了自己的過往。
01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而是本能
先說第一句,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而是本能。
當我們提起理性的時候,大腦里會默認產生它的反義詞,感性。
從字面意思看,理性的反義詞確實是感性。可當你把這種解釋放到更真實的現實世界中,或許感性並不是理性的對立面。
「丹尼爾·卡尼曼」在他的書《思考,快與慢》中對人的思維系統做了一個解釋,我覺得很貼切。
他認為,人的思維系統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憑藉直覺和記憶做出快速反應的「系統1」;另一部分是憑藉知識和思考做出慢速判斷的「系統2」。
按照這個理論,理性是「系統2」的產物,而感性是「系統1」的結果。
但是,感性通常是被當做基於情感和個性的直接反應。當我們說一個人感性時,通常想到的是這個人多愁善感或情緒豐富。
可實際上呢?
或許,感性並不是最終的結果,它本身也是一個表現。而引起這種表現的,是本能。
就拿寫作這事兒來說吧。
十多年前,當我還沒有開始寫作的時候,我覺得那些作家或者文字工作者都是感性的人。他們能敏銳捕捉事物的細節,能流利地表達出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情感。
這些表現,在我看來是一種感性。
十多年後,當我自己真正跟文字打交道久了,我發現,這並不是感性,而是一種本能。
當我坐在電腦前,當我把手指放在鍵盤上,只要我大腦里有主題和想表達的東西,我就會非常順暢地寫出來。
這種驅動力不是來自於情感和個性,而是長年下來形成的本能。
證明這種本能的最好方式,就是我無法通過嘴巴把我想表達的東西說出來,但通過寫作卻可以。
這種本能是無法抗拒的,就像很多人無法做到在短時間內快速連續吞咽三次口水一樣,不信你可以試試。
之所以無法做到,不是因為你情感層面不想做,而是受制於身體排異的本能。
再比如,有的人天生對機會就有敏銳的嗅覺,有的人天生就是敢於冒險的人。
這些,都不是感性,而是本能。
都說性格決定命運,那些成功的企業家,其實成功背後的驅動力大多都來自於他們自身的本能。
這種本能,體現在他們的思考方式、行為習慣、個人意願。
02
感性的反面不是理性
而是麻木
再看第二句,感性的反面不是理性,而是麻木。
既然感性不是理性的對立面,那感性的對立面是什麼呢?
梁寧給出的答案是,麻木。
說到這,我想起了過去半年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從去年8月份到現在,我減掉了15斤的體重。
在這個過程中,我沒有刻意去控制自己的飲食,沒有減少碳水,喜歡吃的照樣吃。
我只做了一個改變,高頻率運動。
我的運動方式主要是兩種,一個是跑步,一個是打籃球。頻率有多高?在連續一個月時間內,我的運動天數是26天,每天平均1.5個小時。
曾經有很多次,我的腳都因為高頻率的運動而起了水泡,很疼。
每次運動完回家脫掉襪子後,理性告訴我明天別去了,休息一下吧。
可到了第二天,我還是去了。
原因很簡單,因為磨出水泡的部分已經好轉,並且老水泡已經形成了一層繭。理性告訴我應該休息,可運動帶來的快感讓我對水泡這種小傷產生了麻木。
沒那麼疼,又想去,這不關乎於理性,也不是處於感性,而是一種基於本能的麻木。
在我看來,這裡的麻木對我來說是一種正向刺激。
在本能驅使的麻木下,我喜歡上了運動,我享受那個過程,體重的減少只是一個附帶產物。
再說個負面例子。
每到年初這個時間點,很多人都喜歡立下新年的flag。可每到第二年的同一時間,去年立下的flag還在那紋絲不動。
這是為什麼?
是當初的感性因素讓自己衝動立下麼?是過程中的理性因素讓自己沒能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實現麼?
我覺得,都不是。
flag之所以沒能被實現,就一個原因,你對它麻木了。
不管是感性層面還是理性層面,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很強的意願去實現自己當初立下的flag。
可是,已經固定的學習、工作、生活模式構成了你本能的一部分,讓你對這個新加入進來的flag產生了排異反應。
時間長了,你就麻木了。
這個過程,就好比讓你連續快速吞咽三次口水。起初你一定會努力嘗試,但幾次之後你就放棄了。
因為很難,所以你麻木了。
你看,感性的對立面並不一定是理性,可能是麻木。

03
本能的人不會成功
麻木的人不會幸福
最後說第三句,本能的人不會成功,麻木的人不會幸福。
這句話是我有不同觀點的地方,因為這句話的成立需要分場景。
貶義的本能是一種向下的力量,而褒義的本能是一種向上的能力。
就像求生,它是一種本能,可以激發出無限的潛力。但是,不思考,也是一種本能,會讓人變得平庸。
基於本能的懶惰或放縱,基於本能的沉淪或不求上進,這樣的人不會成功。
習慣了平庸、不擁抱變化、懼怕於改變,這樣的人會變得麻木,所以不會幸福。
在上面提到的這兩個場景里,本能的人確實不會成功,麻木的人也確實不會幸福。
因為,成功既需要天生獨特的本能,也需要後天訓練出來的本能,更需要充分思考後的理性。
換個角度。
經過長期訓練形成的本能是一種突破人性的能力,這種能力,足以讓人成功。
籃球之神喬丹曾經在一場正式的比賽里用閉着眼睛的方式投籃,他投中了。
因為,成千上萬次的訓練讓籃筐和他之間的距離和角度判斷形成了一種本能。即便出手時不用眼睛看,他也能做到。
同樣成功的籃球運動員科比,他凌晨4點鐘起床訓練,而且常年如此。
正是這種習慣性的麻木,讓他不會覺得這是一件需要去克服什麼才能做到的很難的事。
所以,這句話的成立需要分場景。
04
寫在最後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而是本能。感性的反面不是理性,而是麻木。本能的人不會成功,麻木的人不會幸福。
這三句話其實能從某個側面給我們帶來很多的思考,是什麼,對錯,其實都不重要了。
人是環境的反應器,情緒是人的反應器。
梁寧在結束閉關會的那一天,她的會議桌上又出現了巧克力丹麥酥,你覺得她吃了嗎?
到這,我突然想起了王陽明的一句話。
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END
寫作是人人都需要的底層能力寫作不僅是認識自我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