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隨着蘇州、無錫兩城共計23宗地塊的全部成交,今年第一輪集中供地漸進尾聲。據不完全統計,截至5月11日,除上海、鄭州、瀋陽、長春外,全國22個集中供地的重點城市中,已有18個城市完成了今年首輪集中供地。
從城市供地節奏和房企拿地結果來看,多項數據指標較往年發生了較大變化,TOP50中近3成房企還沒拿地,而除了一季度國央企+地方平台的拿地主體外,4月在多個熱點城市供地開啟之下,部分區域深耕的民企開始在土拍市場尋求突破。
01TOP50房企中近3成還未拿地
即便各地不斷出台新政策,以提高房企拿地的積極性,但僅從成交結果來看,效果或不及預期。
據梳理,2022年1-4月,房企新增貨值價值與2021和2020年同期相比降幅均超60%。以TOP30門檻新增土地貨值門檻來看,2022年中國金茂以81.3億元排名第30位,而2021年、2020年的TOP30門檻分別為海倫堡的238.9億元和正榮集團的241.6億元。
頭部房企在拿地時依舊謹慎。據克爾瑞,銷售TOP50房企4月單月拿地金額接近1000億元,環比上漲127%,但同比依舊下跌69%。整體來看,前4月有超過3成TOP50房企未拿地,市場下行、資金緊張帶來的投資壓力並沒有隨着部分城市土拍火熱而好轉。
另外,梳理過往信息可知,相較過去兩年,今年1-4月房企拿地權益金額大幅下降和部分房企排名提升,均與城市供地節奏有很大關係。今年多城首輪供地數量明顯下降,以福州為例,今年首輪供地宗數相較去年底時減少12宗,武漢則減少近40宗。
不過今年首輪供地中也有以量換取成交的城市。比如杭州,在今年首輪集中供地有60宗涉宅地塊,累計出讓金額827億元,而去年最後一次出讓的35宗地塊攬金近800億元。這意味着,在2022年首輪供應中,杭州以量換價的供地策略取得了一定成果,既完成供地目標,又減輕了參拍房企的資金壓力,為小規模房企增加土儲提供了機會。
但今年以來多地土拍政策明顯有讓利房企趨勢,這是否會令房企更傾向從招拍掛市場拿地,從而減弱對舊改、收併購等形式的關注?
5月10日,合一城市更新集團董事總經理羅宇在接受記者面訪時表示,土拍變化對舊改來講,是會帶來一定影響,但這種影響需要多方面來看。比如土拍樓面價,一直以來都會是舊改項目的對標對象。土拍如果是1萬塊的樓面成本,舊改起碼有30%左右的優勢,土拍會帶動舊改價格標籤的重新建立。
「其次,相比招拍掛配建、嚴格限價等規定,舊改在這方面要求相對寬鬆,這也使得它雖然操盤周期較長,但還能取得較不錯的利潤率。此外,還需考慮雖然房企都想拿熱點城市熱點地塊,但價格觸頂後搖號並非都能拿到。比如原本10家報名了某塊地,最後只有一家拿到,我們更要關注的是剩下9家資金會不會外溢到舊改、收併購等。」
02
這家房企營收49億 花43億拿地
03
樓市回暖預期或提升房企拿地意願
部分土拍市場回溫,也主要是集中供地城市「讓利」之下的結果。
據克而瑞分析,從4月完成首輪集中供地的7個城市來看,深圳、杭州、寧波熱度明顯更高一籌,首輪成交平均溢價率均在5%以上。尤其是深圳,首批集中供應的8宗地全部觸及價格上限,平均成交溢價率達15%;杭州土拍熱度同樣不低,成交的59宗地中有23宗地觸頂,僅1宗地遭遇流拍,平均溢價率為6.4%。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4月各城市的首批集中供地中,相比去年,今年深圳首批集中供地的商品房限售價均有所上調,幅度在5%-10%之間。這無疑是讓利開發商,有助於提高開發商的拿地積極性。對於房企來說,優質、高性價比地塊的補充,也優化了企業土儲結構。
克而瑞分析人士建議,對於有資金實力的企業來說,當前正是拿地的窗口期,選擇合適的城市、項目,逆市增加優質土儲對於企業未來發展有較大助益。而對於資金仍然偏緊的大部分民企來說,還應繼續尋求合適的合作機會。
可以看到,近期多地出台房地產寬鬆新政,而政策層面的暖風也將吹進土地市場。在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看來,「5月份預計一些城市的土拍市場會有積極復甦的表現。」
在樓市回暖的預期下,克而瑞分析人士預計,土地市場也將有一定程度的回溫,但是不同城市的回溫速度將有很大差異。可以看到,即使是集中供地的核心城市,也有土拍遇冷較為嚴重的情況。
億翰智庫分析人士則認為,截至4月底,土地市場的恢復還局限於優質地塊及核心城市,距離整體恢復還需要時間,基於政策面風向的轉變,隨着房企融資渠道以及監管程度將進入糾偏進程,以及疫情的有效控制,各地調控政策的放鬆,住宅成交市場有望迎來回升,預期下半年土地市場或逐步恢復。
———我是正義開始的分割線———
有投稿爆料需求的朋友,可在公眾號後台留言或點擊「投稿爆料」即可獲得投稿爆料的聯繫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