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阻斷病毒排毒及傳染應為防控藍耳病的最佳策略。」5月13日晚間,由禮藍動保發起的母健仔壯系列直播活動第一講中,台灣屏東科技大學獸醫學系教授林昭男在農財直播間分享「藍耳病的預警及超前部署」的主題演講時如是強調。

掃碼或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回看視頻

藍耳病防不勝防有三大主因

眾所周知,PRRS可發生在豬只生長的各個階段,不同階段的豬只感染PRRS後的症狀各有不同。林昭男教授指出,PRRS一般多出現在母豬懷孕晚期、保育期、育種期和哺乳期。比如在小豬階段感染PRRS會引起呼吸道問題,種豬則會產生繁殖障礙等症狀。

林昭男教授介紹,PRRS主要有1991年發現的PRRSV 1-歐洲型和1987年發現的PRRSV 2-北美型兩種類型。「值得注意的是,這二者的全基因相似性僅約60%。」

「一般情況下,豬場PRRS狀態會根據爆發後時間定義,據此主要可以分成5個狀態。」林昭男教授談到,第一個是爆發/不穩定,第二個是陽性/短暫穩定,第三個是陽性/長期穩定,第四個是陽性/假定陰性以及陰性,第五個是陰性。他進一步提醒,其實定義豬場PRRS狀態並不全然根據爆發後時間,還包括實驗室的血清學/病毒學的檢測結果,這也是最主要的定義依據。(如圖)

不可否認的是,豬場都掌握了一定的藍耳防控技巧,可為何仍然防不勝防?林昭男教授認為,可以歸咎為以下三大原因:一是豬場潛伏病原種類及濃度,如新型別或新亞型病毒株等;二是環境及飼養管理存在問題,如生物安全漏洞等;三是病毒株,如高致病性藍耳病和NADC-30 PRRS等重組出比較新且強的毒株。

藍耳病感染後具備六大特徵

不少人好奇,為什麼打完疫苗還是爆發了藍耳病?病毒感染之後,除了產生抗體,病毒究竟會躲在哪裡?林昭男教授通過一張藍耳病感染後免疫反應圖,詳細解答了這兩大疑問:

第一,有效的免疫反應,包括有中和抗體或者是細胞性免疫需要4個禮拜以上的時間,因此,大家需要考慮到,從打疫苗到真正感染期間,是否有足夠的時間讓它產生足夠的免疫反應來對抗病毒的感染。

第二,感染之後,病毒可能會躲在淋巴組織裡面。其實這也是在現場引種時存在的大盲點,在引種時,雖然引進一隻抗體檢測是陰性或病毒血症陰性的豬,但這一隻豬如果曾經感染過藍耳病,那麼它的病毒躲在淋巴組織裡面的話,其實檢測不到的,所以就有可能會把病毒引進豬場。

與此同時,林昭男教授進一步為大家總結了藍耳病感染後的六大特徵:第一,長時間的病毒血症,豬只感染藍耳病的話,它的病毒血症的時間可以長達4個禮拜;第二,快速產生非中和抗體;第三,延遲中和抗體產生;第四,干擾素分泌量變少;第五,IL-10分泌量增加;第六,增加二次性病原感染機會。

豬場出現這五大情形需拉響預警警報

那麼,豬場應該如何做好藍耳病的預警措施?林昭男教授以產房母豬、2-3周仔豬及保育豬之血清為實驗對象,通過詳實的實驗數據概況了需要監控與預警藍耳病的五大情形:

一,後備豬群藍耳抗體值偏高。即有10%後備豬群S/P值大於2.5的話,那麼就要懷疑該豬群其實是不穩定的。

二,產房母豬藍耳抗體值偏高或者病毒血症陽性。比如,發現病毒血症陽性的話,必須要先排除是否有打疫苗。如果打了活毒疫苗,剛打完2周甚至到1個月內,其實檢測到病毒血症陽性,都有可能是疫苗毒的病毒血症。如果沒有打疫苗,檢測到病毒血症陽性,應該就是野外毒株感染。

三,2~3周齡仔豬出現病毒血症陽性。根據其病毒血症情況來評估是否存在水平傳染或垂直傳染的情況。

四,睾丸液出現藍耳病陽性。當2~3周齡仔豬出現病毒血症陽性或者是閹割液陽性的話,可以預警這一批豬在斷奶時,就會把病毒攜帶到保育舍。

五,產房內細菌性疾病混合感染程度較高。產房內如果藍耳不穩定的話,混合細菌性疾病感染的幾率就會高,在豬場內最容易看到關節腫大、呼吸道問題或神經症狀。

藍耳病防控的六大難點與超前部署

林昭男教授建議在做好藍耳病預警同時,還要做好超前部署。首先要清楚引起豬呼吸道疾病綜合徵(PRDC)的原因。他分析,PRDC的形成原因主要與氨氣、營養、飼養密度和溫度等環境因素、PRRS、PCV2、SEP (Mhp)、PR、SIV等原發性病原,以及APP、HP、巴氏德、鏈球菌、沙門氏菌等繼發性病原相關。

「目前藍耳病防控與免疫失敗有六大原因」,分別為:1,病毒持續再突變/改變,亞型病毒株多,如病毒突變;2,有效免疫反應產生緩慢,如不適當的免疫適期;3,免疫抑制問題,如忽視其他病原或黴菌毒素等問題;4,生物安全觀念差,如隨便引種、針頭管理差;5,對於病死豬處理冷淡,如未進行正確診斷;6,缺乏場內藍耳病感染狀態的監測及評估,如有疫情才送檢。

了解清楚發病原因和防控漏洞後,又該如何開展PRRS的有效防治?林昭男教授認為,「阻斷病毒排毒及傳染應為防控PRRS的最佳策略。」一方面,可以從疾病監控和生物安全着手預警措施。如在引種、人員進出和針頭使用上都要嚴格實施生物安全措施,管理上統進統出或多地式飼養或封閉族群;另一方面,可以從適時使用疫苗或藥物和預防繼發性病原感染等角度開展超前部署工作。

互動問答:

觀眾:台灣地區的藍耳病流行情況和解決方案如何?

林昭男教授:其實,2017年以前,台灣是沒有發現NADC-30病毒株的。因此,2017年以前,在台灣出現的都是傳統毒株。2018年之後,台灣第一次發現NADC-30病毒株,但是2019年沒發生相關流傳疫情。直到2020年10月時開始,以及近兩年和近幾個月都看到挺多大規模的流傳疫情。保育豬死淘增加的疫情,經過定序後發現都是NADC-30病毒株。很顯然,最近台灣藍耳病疫情並不平靜,會發生一些由藍耳強毒株引起的疫情。

那麼,在防控策略上,一部分台灣農場會選擇使用疫苗或藥物防控,另一部分人會選擇投藥的方式防控,這些做法都是可以效仿的。

觀眾:現在流行的NADC-30病毒株,包括1-4-4毒株,這些毒株對豬的影響有什麼不同?防控策略有哪些注意事項?

林昭男教授:不管是NADC-30病毒株還是1-4-4毒株,其實都屬於第一譜系的病毒株,如果以美國的毒株歸類方式來講,它們都屬於比較強的藍耳病毒株。目前來看,不管在美國還是中國,即便在一些打疫苗的農場,都存在大規模爆發疫情的情況。

國內學者開展NADC-30的攻毒實驗時發現,目前國內所使用的疫苗,不管是經典毒株還是變異毒株的疫苗,其保護效果都不一樣,這也是很多養豬老闆會質疑打了疫苗還是沒有得到很好效果的原因之一。

所以,在防控的時候,還是建議大家在引種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不要把病毒引進來。此外,應該定期監測豬群,一旦發現不穩定的時候,就要立刻採取相應的措施,如打疫苗或投藥等方式。

觀眾:常見的藍耳病毒引起的繼發性感染是否存在一些規律?

林昭男教授:其實沒有太多的規律。比如,有一些農場的母豬副豬嗜血桿菌嚴重點的話,產房副豬嗜血桿菌也就會很嚴重;如果母豬鼻支原體嚴重點的話,產房藍耳不穩定的時候就會出現關節腫大的症狀。而有一些副豬嗜血桿菌跟鼻支原體都還好,但是鏈球菌特別嚴重的話,可能出現腦膜炎症狀發生的比例就會相對比較高。

所以,當藍耳不穩定、保育豬舍或者產房小豬出現呼吸道問題時,通過剖檢等其他正確的診斷方法了解豬只到底是副豬嗜血桿菌還是鏈球菌或鼻支原體嚴重一點。因為這三個不同細菌的投藥策略也是不太一樣的。

觀眾:豬場有時會出現非常典型的藍耳症狀,比如說有流產、呼吸道症狀,還有保育豬死亡率高。但是病料送檢時,採用熒光定量PCR卻檢不出來抗原,而且測抗體的話,S/P值比值也不高。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林昭男教授:這種情況有可能是實驗室的敏感性不夠導致的。如果排除這個可能,那麼我們就要從病料的採集方式和時間點或採集的位置是否正確這兩個層次進行思考。

第一個層次,當母豬已經發生流產,送檢就是母豬流產的胎兒,實驗室解剖後檢測的可能流產小豬的臟器,但是臟器並不一定是最好的,胎兒也不會是最好的病料。一般檢測流產胎時,除了臟器,還可以採集胎盤跟臍帶進行藍耳的抗原檢測,所以胎盤和臍帶在實驗室端的檢測也是非常重要的。

甚至有人反映,母豬流產時抽血去測抗原,但是熒光定量PCR結果顯示是陰性,進而判斷它並不是藍耳,其實這個講法也不太對。因為母豬已經流產,表示已經感染過了,因為這存在一個時間差的,如果已經感染過了再去測抗原,其實抗原已經消失了,所以應該要去檢測的是測抗體值,這個值可能是偏高的。另外,如果這隻母豬它正在發燒但還沒流產,這時候抽血去測抗原有機會可以測得到。也就是說,必須要了解母豬繁殖障礙的症狀後,選擇正確的抽檢樣本才能得到正確的檢測目標。

如果是保育豬只的話,透過剖檢查看有沒有細菌性混合感染的問題,當然也可以檢測是否有細菌性疾病,包括細菌分離或者是PCR檢測,可以選擇肺臟或者是血清去做藍耳病毒檢測。如果檢測病毒量比較低的話,藍耳可能就不是主凶,當然有可能前面已經發生過了,所以這個時候可能是其他的細菌所導致的。另外,如果保育豬的外觀表現為呼吸道問題,如背毛粗鋼等,便斷定藍耳是主凶,其實也不一定。如果假設實驗室端的檢測是沒有問題的話,血清病毒量甚至肺臟病毒量都很低的話,我都會先排除了藍耳的可能性。當然,有可能先打了疫苗,這個時候的呼吸道問題可能還是細菌的成分會高一點,所以副豬嗜血桿菌、鏈球菌、鼻支原體等細菌都需要去做檢測。

觀眾:豬場在進行藍耳預警監測時,一般監測哪些階段的豬群?監測頻率如何?採集何種樣本會比較合適?

林昭男教授:提到檢測,很多養殖戶第一反應可能就是花錢。如果每隻豬、每群豬都檢測的話,費用確實相當高。與我們合作的台灣農場,一般檢測後備母豬。如果是大農場,一般會每個月抽樣10%的後備母豬作為檢測對象。如果監測的不是後備母豬,一般每個季度檢測一次。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不建議抽懷孕母豬,選擇產後2-3周的母豬為宜。因為抽血會讓懷孕母豬產生應激反應,容易造成流產。而產後3周多時,仔豬就斷奶了,母豬身體恢復也比較好了,這時抽血對母豬的應激性就會小點,而且生產完了,也不存在流產風險。

根據隨機抽血樣本的方式,發現以一隻母豬和一隻小豬作為一個組合單元的檢測方法是可信的。一般情況下,推薦至少對10個組合單元進行檢測,如果農場較大的話,可以適當增加組合單元。經過一定的摸索後,建議每一個農場都能夠建立自己的檢測基準值。

除此,農場也可以採用採樣口水的方式監測藍耳。可以在產房吊棉繩,讓小豬和母豬咬棉繩,然後檢測棉繩上「家庭口水」的病毒含量,進而判斷是否感染藍耳病。

本文作者:《農財寶典》新牧網記者曾慧玲

統籌:王文強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回看視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