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4日,第76屆聯合國大會在紐約開幕。《自然》期刊總編輯Magdalena Skipper在聯合國大會科學峰會開幕全會上發表演講,呼籲聯合國要重視科學在應對全球挑戰中所發揮的作用
以下是Magdalena Skipper演講全文:
我們從目前的新冠疫情中學到了很多東西。在我看來,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已經被戲劇性地證實了,即遵循科學建議能夠獲得實時回報。
科學家們一次又一次地向我們提供證據,表明戴口罩可以減少SARS-CoV-2傳播,最近的支持性數據來自孟加拉國農村地區的一項隨機對照試驗。儘管有如此令人信服的證據,一些地區仍然存在人們不願意戴口罩的現象。如果我們想要改變這種現象,最好的方法就是尋求社會和行為科學的指導。
今年春天,在更具傳染性的Delta病毒變種出現之前,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US Centre for Disease Control)直接響應經過同行評議的研究,取消了完全接種疫苗的個人在室內佩戴口罩的要求。
去年6月,英國政府引入了「支援泡泡(support bubbles)」的概念。後來,其他國家政府以各種形式實施了這項以科學為主導的社交距離戰略。在嚴格封鎖後,這一措施使得COVID-19曲線保持緩慢增長,這對許多人的精神健康來說非常重要。
關於疫苗加強針的明確科學指導正在出現——它們目前只應保留給非常脆弱的人群,因為有充分證據表明疫苗接種帶來的免疫效果持續良好。當然,這是一個傾聽世衛組織和科學界呼籲的機會,疫苗需要被分散到那些迄今為止供應量少得可憐的地區。整個世界都必須得到保護,而且要迅速。
令人難過的是,世界各地的大量例子表明,不遵循科學會給人類帶來實質性的代價。我們必須記住,在我們面臨的其他危機中,這一代價將超越人類,影響全球所有生態系統。
這次疫情還凸顯了全球科學合作的重要性。毫無疑問,如果在疫情開始時沒有強有力的合作與數據共享,我們就不會看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疫苗研發速度。但是,儘管有一個充滿希望的良好開端,現在卻並非一帆風順。隨着政治緊張局勢的加劇,圍繞COVID-19的科學合作一直在下降。政治永遠不應該成為科學家之間的障礙,而擁有國際召集權的聯合國可以發揮統一作用。
合作將是解決我們面臨的其他危機的關鍵。
即將召開的COP26會議是自2015年以來最重要的全球氣候會議。新一輪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承諾有望達成一致。這些承諾完全基於世界各地200多名科學家提供的科學證據,他們來自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成員國。他們最新的報告顯示,儘管巴黎氣候大會的目標遭到了持續不斷的破壞,但如果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50年左右達到淨零排放量——許多國家已經承諾實現這一目標,那麼巴黎氣候大會的目標仍然是可以實現的。
新的相關研究不斷湧現,應該予以考慮;就在上周,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一組研究人員在《自然》期刊上發表報告稱,89%的煤炭儲量、58%的石油儲量和59%的天然氣儲量必須保持未開採狀態,才能有50%的幾率實現國際商定的氣候變化目標。
全球化石燃料行業前景已經黯淡,但這項工作表明,需要進一步限制開採,以提高實現1.5℃目標的機會。
儘管這看起來很困難,但我們必須聽取研究人員的建議。歷史告訴我們,全球政治意願可以帶來真正的改變。1987年定稿的《蒙特利爾議定書》已成功地減少了平流層中的臭氧消耗物質。現在,臭氧層正在恢復,南半球的對流層環流也在恢復。
該條約被廣泛地認為是最成功和最有效的環境條約之一。我們有更多的機會,但要實現這一目標,科學家和政治家必須齊心協力。
去年12月,可持續海洋經濟高級小組在一系列 「藍皮書」以及同行評議的科學出版物中宣布了其結果。14位世界領導人齊聚一堂,委託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研究領域的科學家為全球海洋健康、經濟、公平、金融、財富和知識的下一步發展規劃道路。這一會議的結果是這14位領導人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公開承諾,要可持續地利用海洋生態系統。
我們迫切需要更多這樣的領導,聯合國應該幫助推動此類行動。
再過一周,聯合國將舉行第六屆糧食系統峰會(Food System Summit)。一個被稱為「科學小組(Scientific Group)」的領先科學家的任務是確保支持此次峰會的科學是廣泛、穩健和獨立的。該小組確定了七個優先事項,以加快向更健康、更可持續、更公平和更具復原能力的糧食體系轉型。儘管在氣候變化領域,這一進程已經確立,但這是科學家首次明確參與有關未來糧食的多邊討論。
當談到改變糧食系統時,聯合國還應支持其他研究工作,如CERES2030——這是一項全球共同努力、旨在就如何最有效地為零飢餓道路提供科學指導的項目。本周,藍色食品評估報告將首次還就「水產食品對糧食安全的貢獻」進行系統評估。
明年春天,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將在中國昆明舉行。30多年來,國際社會一直在努力尋找減緩和扭轉生物多樣性下降的方法,但都以失敗告終。
會前,我們探討了一項新的行動計劃——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該框架提出了到2030年保護世界30%陸地和海洋的目標。若想實現這些目標,必須先仔細和系統地評估實現這些目標的途徑。這可以由IPBES(the 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的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來完成,類似於IPPC在氣候大會之前所做的工作。遺憾的是,組織昆明會議的那些國家似乎沒有將IPBES納入行動計劃。我們很可能會後悔沒有抓住這個機會將科學建議和政策完全結合起來。
聯合國已意識到科學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道路上所發揮的作用;聯合國秘書長已委託編制第二份《聯合國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但現在是聯合國採取下一步行動,將科學議程置於聯合國大會議程的前部和中心的時候了。
聯合國認為通過其大會,可以將世界領導人、民間社會的倡導者、年輕人和全球企業聚集在一起,以加強和重振集體的決心來解決我們共同的問題。這一願景的嚴重疏漏是未明確提及科學,這種疏漏有可能會代價高昂,令世界承擔不起。現在是正式和明確地擴大邀請的時候了。

Magdalena Skipper
關於作者:
Skipper博士是一名遺傳學家,擁有劍橋大學遺傳學博士學位,曾在劍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從事研究,後在倫敦帝國癌症研究基金會(ICRF)擔任博士後研究員。
Skipper博士擁有豐富的編輯和出版經驗。她最初於2001年加入《自然》,曾任《自然綜述:遺傳學》主編、《自然》遺傳學和基因組學高級編輯、自然合作期刊的執行編輯和《自然-通訊》主編。她致力於科學透明度、科學傳播的清晰度以及科學出版中的創新。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英文原文
版權聲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辦公室負責翻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歡迎轉發至朋友圈,如需轉載,請郵件China@nature.com。未經授權的翻譯是侵權行為,版權方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 2021 Springer Nature.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