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果有人告訴你,你和一個人的聊天方式會暴露你們之間的親密度,你一定不會意外,但如果有人說你們的聊天相似度也會暴露彼此的親密度,你會不會就不那麼確定了?

實際上,真的有學者論證出了這一點,並認為這是人對抗不確定性因素的自然變化。在傳播的語境裡,這一定程度上是由於人際交往中總是存在某種程度的模糊性和理解偏差,所以在不確定性狀態下的個體,會儘可能地尋找降低信息溝通成本的各種方式。語言的互相傳染和同化,在親密關係中就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而在與他人的線上交流中,這種特徵似乎表現得更加具體——在表達方式和慣用語言上越來越相近。換言之,你和一個人的聊天方式越相像,你們之間的關係可能就越親近。也就是文章開頭所說的,聊天相似度與親密度之間的關係。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就與大家一同來探索這種時刻都在發生的社交語言同化現象。

網絡社交中的語言同化

首先,我們掉一個書袋。交際調節理論(Communication Accommodation Theory)是語言學中的經典理論,但因為涉及人際傳播,也往往會被用在人際傳播研究中。交際調節理論常常關注人們表現出的「匹配性」,即說話者為了更接近聽者及其表達風格,會對自己的表達方式做出一定的調整。[1]

比方說,很多人在和老人交流時,往往會放慢自己的說話速度,以方便對方能夠聽明白;再比方說,如果一個北方人在廣州待久了,他很可能學會一些常用粵語,或者是一些粵語的發音方式,以融入當地。

有趣的是,傳播學學者們發現,在線上社交中同樣會存在「交際調節」,而且當社交雙方的關係越密切,這種調節傾向會越明顯。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的學者們在研究了41對情侶的往來短信後發現,情侶們的表達方式往往存在共性,且相處時間越久的情侶表達習慣會越像,研究者稱其為「語言同化」。[2]

隨着研究的深入,學者們意識到語言同化現象不僅存在於情侶間,還廣泛存在於各種關係中,只是這種同化會因為關係的深淺有着不同程度的表現。

社交中的語言同化具體會有三種表現形式:結構同化、語義同化、情緒同化。這聽起來有點晦澀,下面展開聊聊。

結構同化

社交語言中的結構同化其實是指雙方的語言表達形式越來越像,比如有的人和好友聊天時會習慣性用倒裝句、感嘆句、反問句,久而久之,在相互影響之下,兩個人的聊天記錄里很可能會出現大量相同的句式。

正如生活中總有人感嘆自己會不自覺地被東北朋友帶偏,張口就是「老好玩了」,還會有人發現和山東室友呆久了,動不動就是一個倒裝。我們線上聊天也會出現類似的情況,和喜歡用賣萌語氣詞的朋友聊天時,我們也會忍不住用可愛的句式;和說話大大咧咧的朋友聊天,說話也會更無所顧忌。

所以,下次和朋友聊天前可以瀏覽一下你們的聊天記錄,如果你們的句式很同步,大概說明你們的交流頻率非常高、關係特別好。

語義同化

語義同化,顧名思義就是表達的內容和意思越來越相似。語義相同更像是在表示兩個同頻的人在交流,因為彼此間的理解與懂得,也因為彼此間的相像,才會不斷說出意思相同的話。

有趣的是生活中的語義同化常常在玩梗中出現,好友、親人間總有一些外人不了解的梗,讓我們習慣性用這些梗來表達特定的意思。這些梗既能幫我們鞏固共同記憶,又可以讓我們產生排他性的親近感。


情緒同化

語言的情緒極具傳染力,一方面表現在情緒化的表達本身容易傳播,另一方面表現在能充分表現情緒的用詞會更容易在人群間復用。

經常通過社交軟件交流的人,用來表達情緒的詞往往是相似的。比如用某句髒話表達費解、用某個表情表達沮喪、用某個標點符號表達討好,這些情緒內容存在很明顯的同化趨勢。因為無論情緒好壞,關係好的人往往更知道對方的閾值在哪兒。因此也就明白,使用這幾個粗鄙的詞不會冒犯到對方,使用這幾個誇獎的詞能迅速擊中對方。

當然,網絡時代,情緒同化在陌生人場景中也十分常見,很大程度上這也是為了應對社交的不確定性。比如我們常用的「您」「好噠」「親愛的」以及結尾專用標點符號「~」,這些表達善意和尊重的情緒用語,目前已經到了泛濫的程度。


在情侶間短信往來研究中,學者們注意到,除了文字本身的相似,情侶們用的圖案、表情符號也大多有着明顯的共性,於是,他們將這些很難從文字層面概括的相似性統一歸到了總體同化中。

可以說,「人類的本質是複讀機」這句話,還是很寫實的。

為什麼我們的表達會越來越像?

大多數人調節社交中的語言表達策略往往是為了讓聽者更容易接受,而社交中相似的表達方式背後既有主觀的交際意識,也有客觀的媒介影響。

同樣是在情侶短信往來研究中,學者們發現情侶們往往會刻意改變自己的表達習慣,來讓對方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意思。他們認為,這種改變能夠讓雙方的溝通更方便也更有效。此外,情侶們的改變背後,往往是對彼此的喜歡在發揮作用,他們想用這種方式拉近兩個人內心的距離。

同頻的表達的確容易營造一種親密感,也因此,當兩個人發現聊天方式和喜好有着共性時,很容易產生一種對方是知己的感覺,進而讓兩人的社交距離更親近。

在線社交不同於面對面交流的一大特點是,我們無法準確地看到對方的面部表情、身體語言,尤其是通過文字交流時,更容易出現「情感折扣」。而有意識地改變表達習慣、讓自己與對方的表達方式更匹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情感折扣」帶來的疏離感。[3]

更重要的是,「網絡在場」往往是多重而分散的,人們可以在相同時間處於多個地點。[4]也因此,我們在社交中需要表明自己的「注意力在場」,而保持與對方相近的說話方式顯然是個不錯的主意。這樣看來,越在意對方,通過調整表達方式來與對方同步的主觀意願也會越強。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也需要注意到,現實社會和虛擬空間是一個由相互交錯或平行的網絡所構成的大系統,每個人都處在這個系統中,通過一個又一個節點的對應關係產生交集,正是這些交集構成了我們網絡社交的前提。


交集往往意味着共性,我們與社交對象總會在現實或網絡中存在着某些共性,這些共性既構成了我們主體的一部分,也構成了我們表達的一部分,也是因為這些共性,我們在社交中的表達相近有了客觀基礎。

換言之,我們都在關注相同或類似的東西,這讓我們更加相同。

尤其是在信息傳播速度越來越快的時代,網絡中的熱詞、熱梗、熱門新聞都可能引起我們的關注,並進一步讓我們產生模仿和追隨的衝動,這既是為了「好玩」,也是為了表達自己並未被新事物「拋棄」。所以每當有新的熱門話題、詞彙、表情包出現時,我們也可能不約而同地用到線上社交里,從客觀層面促成了同化。

儘管每一次的熱門話題流行時長不同,但如果我們總是保持對這些現象的關注,聊天的內容、用語也會不自覺地更新,最終的結果是我們依然在整體上保持着語言同化。


語言表達越像就越好嗎?

何塞·范·迪克(José van Dijck)認為,社交媒體是一種「連接文化」(connectivity culture),連接程度又取決於互動頻率、親密關係和等級身份。如果說我們與他人在社交中的表達越來越像,意味着交流頻率更高、內心距離更親密,即連接程度更高。

那麼是否意味着表達越像,對社交越有利呢?

答案是未必。

首先,與現實中的面對面交流相比,人們在通過社交媒體進行線上交流時,充滿了更多的掩飾性。尤其是隨着互聯網而顯現的社交液態化,虛擬與現實的邊界模糊,帶來了社會關係的矛盾面向: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永遠在線」讓永久交流成為常態;另一方面我們又會因為身體的「缺席」陷入更長久的「群體性孤獨」。[5]

為了應對線上社交帶來的種種困境,人們會用更多樣的方式來積極應對。比如語言的同化,如前所述,通過這種方式人們可以表現出在情感和習慣上的親近性,以建立和加強社會人際關係。應該意識到,語言的同化或者說表達越來越像,可能是真的關係好,也可能是一種低成本的掩飾方法,在後一種語境裡,就很難評價其好壞了。


而除此之外,更值得關注的一點是,學者們在研究語言同化時發現,當關係走向成熟後,雙方的表達同化也基本達到一定限度,如果之後的交流中超過了這個限度,反而可能會破壞雙方的關係。

研究發現,在關係上升期,語言同化趨勢會更明顯,當雙方的關係進入穩定期後,語言同化也會趨於穩定。[6]

這種同化很像兩個人的磨合,在相處過程中兩個人會不斷調整和改變自己,直至雙方到了一個較為舒服的階段後,就可以以一種穩定的狀態相處,但當磨合突破了雙方的安全距離時,往往會適得其反,破壞雙方關係。所以說嘛,還是距離產生美。

一方面,無論是客觀還是主觀層面的表達同化,對我們建立新關係的確大有幫助,相似的表達可以很快拉近我們與他人的距離,加快社交的步伐。尤其對於一些存在社交障礙的人來說,適度模仿對方的表達方式可能有助於突破最初的心理障礙。

另一方面,在現實中的人際交往中,處理與他人的關係並非難事,至少保持自我主體性對大部分人來說是件很正常的事。但是當社交媒體讓「隨時在線」成為可能後,如何在與他人建立關係的同時,保持自我的獨立性反而變成一種挑戰。在網絡上,如果兩個人的語言表達過於相似,那除了感到有意思之外,可能也會感到些許不適吧。

社交中的語言同化意味着我們與他人建立了較為親密的連接,但最好不要逾越上限。這在無形中提醒,不能為了共性就丟掉自己的獨特性,因為那些獨特的部分才是我們未曾成為別人、而只是自己的證據,某種程度上也是我們在一段社交關係中最有魅力的部分。

這樣看來,也許網絡社交中語言同化的限度,是為了再度證明:相似會讓我們走到一起,但獨特才能讓我們更長久地相處。

【今日互動】

你跟你的好朋友是否也存在越聊越像的現象?你如何看待這種奇妙的社交現象呢?歡迎在評論區和我們分享你的聊天趣事~另外,我們招募全球傳媒研究員(兼職)啦,歡迎熱愛文字的你加入,我們一起「死磕」關於傳播的一切!

參考鏈接:

[1]https://www.iiiff.com/article/432467

[2]Miriam Brinberg, Nilam Ram. DoNew Romantic Couples UseMore Similar Language Over Time? Evidence from Intensive Longitudinal Text Messages[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21(7).

[3]朱津津,程思夢,王雨晴.網絡社交媒體中的人際傳播——以微信為例[J].采寫編,2021(12).

[4]殷樂,高慧敏.智能傳播時代的社會交往:場景、邏輯與文化[J].中國編輯,2021(10).

[5]田豐,李夏青.網絡時代青年社會交往的關係類型演進及表現形式[J].中國青年研究,2021(3).

[6]Miriam Brinberg, Nilam Ram. DoNew Romantic Couples UseMore Similar Language OverTime? Evidence from Intensive Longitudinal Text Messages[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21(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