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網絡和社交媒體的發展,讓我們輕鬆實現「天涯若比鄰」,社交媒體成為我們觀察世界的望遠鏡。

回望過去一年,我們在社交媒體平台玩梗和斗圖、追星又「塌房」;我們「吵鬧」,在社交媒體上激烈地討論;我們也熱情,新梗一出,你追我趕、競相模仿;當然有時我們會產生社交倦怠,但有時也感受到了社交媒體的溫柔。

關於社交,我們想說的太多,其實話說回來,春節本身也是一個大型社交節日。值此辭舊迎新之際,全媒派(ID:quanmeipai)回顧過去一年來與社交有關的內容,精選讀者朋友在相關文章評論區的留言,溫故而知新,祝大家春節快樂。

新老人群如何跨越社交鴻溝?

用寬容去認識和理解

沉浸在社交媒體之中,玩梗、斗圖、追星。從作為「數字移民」的80後、90後,到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原住民」00後,人們正愈發頻繁地透過屏幕來感知和體會世間的冷暖。

去年6月8日,全媒派發布文章《對話常江教授:00後群體的媒介使用習慣與興趣取向》,在一次次問答的深入中,走進年輕一代的社交生活。

@zero:

很喜歡文章中的這段話:「代際差異和代際矛盾當然不可能完全消除,每一代人都必然要去堅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體系。」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生活方式,我們不能用自己認為優的方式,去隨意批判或妄圖同化不同代際的生活方式。願我們在變老的過程中,要習得「坦蕩的內心、寬闊的精神世界和不畏變動的靈魂」。

@Dxlkslbccdtkslove:

很喜歡文中常江老師的那句「中年寬容則時代寬容」。90後乃至00後常常被說是「垮掉的一代」,但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年長一代賦予的刻版印象,在他們各自擅長的領域和圈層里,年輕一代同樣能夠主動去學習、去做事;對於國家大事、社會問題,他們同樣關注,也會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比起年長者,年輕一代個人意識的覺醒和社會技術手段的發展,讓他們在獲取信息和表達自我上有所不同。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於使用中感受和思考

我們的聊天框裡,埋藏了怎樣的小心思?《小黃臉、搞怪圖與滿屏煙花:當我們玩表情包時,我們在玩什麼?》探討了表情包背後的社會和文化意涵,《從「廢話文學」到「鬼打牆文學」:淺析網絡流行語的排浪式消費》用最正經的語言分析最「搞怪」的話,文章評論區也成為了「XX文學」集聚地,讀者@見白留言道:「家人們,看到標題,我整個就是一個震驚的動作給到,看完全文,整個就是一個愛上了就是說。」

@風與天:

我認為表情包是軟化文字表意的一種手段,每當在一個陌生的群內發言時,必用軟萌表情包開路,使自己看來沒有那麼嚴肅。有的時候我覺得使用表情包是一種馴化與束縛,本來不想使用表情包,卻被群體營造的環境馴化。但不得不承認,在被「馴化」過程中,我也習慣了對方表情包的使用,最後它成為了社群或者雙方交流的必備的語言符號。

@峽谷劉亦菲:

平時用的最多的就是哭笑不得的表情包,感覺特別能表達心情,最害怕收到的表情包就是領導或者媽媽的微笑臉,此表情一出,心裡就為之一振。隔着屏幕打字說話總感覺冷冰冰的看不到對方的心情和表情,有了表情包之後,聊天界面都活躍了起來。或者當空氣冷下來聊不下去的時候可以緩解一下尷尬,表情包的產生絕對是聊天產品的一大進步。

與此同時,讀者@元氣花栗子也表達了擔憂:「一些流行表達的受眾區間很小,多數是年輕人,而長期受到流行文化的影響,最後可能導致能夠「登堂入室」的語言使用減少,甚至出現對其他年齡層次的人群(如長者)無法禮貌地、流暢地交流。」

平台需要如何傳遞善意?

作為年輕一代,作為習慣用社交媒體交流的大多數,平台的功能、操作我們似乎都習以為常。但是對於那些適應起來相對困難的少數人來說呢?網絡世界不應該是冰冷的、只為一部分人設計和準備的,這些年,隨着平台功能的完善,更多人被社交媒體溫柔以待。

「多點耐心,慢下腳步」

《為了讓老年人也能愉快網上衝浪,APP們可以做出哪些努力?》探討社交平台如何優化老年群體的上網體驗,引發讀者的討論和思考。

@SunSun:

一個時代、一個行業、一個族群的文明程度,取決於它如何對待少數人。國內的適老化APP的改造,仍然只停留在改變字體和圖標大小的措施上,內部的交互機制和使用機制還是原來的模式,如何開發出真正適合老年人心理與生理的應用仍待解決。如今,淘寶、抖音、微信都相繼推出了適老化改造,具體效果仍待檢驗,但是能注意到老年群體的需要,是社會的進步。

@瀚海闌干百丈冰:

我參加過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機的社區志願活動,有的老年人非常「潮流」,甚至會使用剪映、在抖音上傳視頻,但是大部分銀髮族只會拍照、接聽電話等基礎操作。和成長於互聯網環境中的年輕一代不同,老年人的認知模式讓他們難以理解一些符號和操作思維,適老版APP或關懷模式應該從老年人的思維出發設計頁面布局和操作模式,而不是簡單地調大字號。

@穿越回去的袁小金:

作為信息時代最容易被忽略的「數字移民」,老年人需要面對的不僅是急劇變化的技術更迭,更要克服的是代際之間的知識鴻溝。解決問題的核心在於互聯網原住民們能不能多點耐心,慢下腳步幫幫他們。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技術不應是冷冰冰的」

基於地區、代際產生的數字鴻溝常常被人們關注,對比之下,由於身體條件限制所導致的數字鴻溝,一直關注度不高。《從殘障數字鴻溝講起:我們離一個信息無障礙的世界有多遠?》指出了彌補該鴻溝的重要性及相關措施。

讀者@A代表示,殘障數字鴻溝非常容易被忽視但至關重要。曾經有幸接觸有過一位盲人姐姐,會用淘寶下單,但她老公就不會,她一人通過使用軟件給生活增添了很多便利。反觀不會操作或不了解科技力量的一些殘障人士,無疑消息和生存便利性都會變得十分狹窄。技術是需要為人服務的而不是冷冰冰的存在。希望新科技能夠在打破傳統數字鴻溝的同時也要研發出一些對於弱勢群體的便捷服務。

連接過去與未來

「人生的終點不是死亡,而是遺忘。肉體消逝並不是真正的死亡,被人遺忘才是。」社交媒體的溫柔,不僅留給了現世的人,也為逝者而準備。《保護那塊電子墓碑:社交媒體的溫柔,為什麼最該留給去世的人?》與讀者共同討論這份「溫柔」背後尚待解決的問題。

@Heartou:

現在「數字遺產」中人格性成分之多甚至足以形成一個數字化的「遺體」,其中沒有多少財產成分,卻有很強的人格屬性。B站將逝者賬號列為「紀念賬號」加以保護,是一個折中的處理辦法:迴避了法律上有很大爭議的賬號繼承問題,也解決了人身後的賽博空間裡的人格權延續問題,讓逝者的社會關係通過「紀念賬戶」具有一定限度的保持。

@D.Ó:

說到隱私問題,有個與「數字遺產」相反的概念叫「被遺忘權」。用戶有權要求網絡平台刪除涉及隱私的數據以保護個人信息,它和「數字遺產」同樣充滿爭議。社交媒體保護逝者賬號這一做法是否可行,應該是平台和用戶相互協商的結果。如社交媒體在用戶使用平台前徵詢相關意見,雙方簽訂有關數據留存協議。不能說完全迴避風險,但在一定程度上或許能夠減少因為一方單幹帶來的負面影響。

網絡社交讓人越來越遠?

在更複雜無垠的網絡社會中,我們的社交生活也豐富了起來。如今網絡和社交媒體越來越發達和便利,人們在擁抱並享受社交互動的同時,也逐漸陷入新的社交心理困境之中。

「朋友圈先吃」

除了人為製造的節日,還有許多數字空間特有的大小儀式感: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年末的各種數字報告、支付寶「集五福」……《你有數字儀式感嗎?它在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分享了關於「數字儀式感」的思考,從信息和社交兩方面,討論其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那麼,這些「數字儀式感」如何影響我們的數字化生存體驗呢?

讀者@菲菲表示,「數字儀式感」真的是隨着媒介和互聯網的普及越來越滲透到生活中了。七十多歲的姥姥都知道雙十一要買東西,發個朋友圈也要看看多少人點了贊。只能說數字儀式感是把雙刃劍,它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可以讓這種關係只浮於數字表面。在享受數字儀式感帶給我們的趣味與興奮的同時,我們還應警惕這種基於數字表面的情感,不要做互聯網時代的容器人,透過容器壁的交流才能真正打破孤獨。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很多人都說「互聯網是有記憶的」,《如果互聯網真是有記憶的,這些記憶可以分為哪幾種類型?》探討了網絡載體的信息存儲、再現能力及特徵以及人們與信息易逝性的「對抗」。

讀者@氤氳表示:對於像她這樣珍視記憶的人而言,互聯網的強大存儲功能是福音。時代發展太迅速,如同一句話所說「從前一生只夠愛一個人」,於她而言,許許多多的「僅自己可見」無非是為了提醒自己不忘初心,在一次次偶然的回憶中自省自查。

近在咫尺,遠在天涯

我們欣喜,節點化生存把我們所有人連接在一起;我們也失落,許多曾經無話不談的朋友還是「失聯」了,《社交越來越方便的今天,為什麼我們反而和老朋友「失聯」了?》向讀者朋友們徵集了一些真實的「失聯」故事。

那麼,網絡時代的我們為什麼會從親密走向「失聯」呢?

讀者@有維青年認為,「失聯」最大的原因是自己還在享受着校園生活的尾巴,而他們大多為人父母,每天被大量的瑣事擠占,大家的共同語言自然就少了。況且,除了少數幾個很要好的朋友,其他人並不會關心你的生活,所以「失聯」是挺正常的一件事,社交媒體只是把這個過程「可視化」了。

讀者@-Menkar則將此歸因於「快節奏生活」,他認為科技對於即時通訊的可供性是建立在彼此的生活有交集、有維繫友誼的基礎,每天都能見到的朋友在網上即時通訊也會相當便利,和老朋友不聯繫更多的是社會加速、快節奏的生活和豐富的即時滿足帶來的「副作用」,科技是最源頭的誘因,但是並不是人情淡漠的直接因素,科技仍然可以幫助實現「天涯若比鄰」的交往形式,而社會運作卻影響着我們的社交和生活節奏。

除了對「失聯」感到失落,我們也在擔憂,網絡上假新聞與過載的信息全面侵擾了我們的生活。《焦慮、疲憊、麻木:那些受社交媒體困擾的人,正在這樣做》思考了「數字極簡主義」並探析了對於那些受社交媒體困擾的用戶而言,「數字極簡」是否有效。那些受社交媒體困擾的人,都是怎麼應對的呢?

讀者@LZY說,自己已經很久沒有看朋友圈了,想表達或者分享的時候會分享到外網社交媒體賬號。以前會很在意別人的看法,甚至修個圖、編輯個文案都要花個幾小時。但現在發現「愛自己才是終身浪漫的開始」,花更多的時間思考、感受自己的情緒、與自己對話,真的會收穫很多。

讀者@窄窄的눈빛則表示,不需要把各種APP一股腦地刪除,而是要思考手機里的App給自己的生活產生的影響。一開始可能會有很多的視頻軟件但是漸漸的常用的只有那一個。其他同理,讓我用着開心的也就那麼幾個。只要學會合理運用這部分APP,生活就會變得簡單很多。這樣做感覺信息爆炸和冗雜對我的影響會減少,又能多出來了不少獨立思考的時間。

21世紀的賽博世界,我們每個人都能在廣袤的數字原野上,連續而相互連結地閃着光。就像現在的除夕夜晚,圍坐在電視機前看春晚已經成了調味劑,我們在微信群搶紅包、在朋友圈曬年夜飯,感受社交媒體帶來的溫柔與愛意。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或許微信拜年看到老同學的頭像時,我們還是會想念曾經無話不談的親密時光,但大概率也仍然會選擇讓那些名字靜靜躺在通訊錄中,不去打擾。這種感覺就像是——我簡單擁抱了一下月亮,然後把它放回了星空。

【今日互動】

全媒派祝大家新春快樂,萬事如意!在春節這樣喜慶的日子,你最想通過社交媒體聯繫的人是誰,又想對Ta說些什麼呢?另外,你又有什麼想對派派說的呢?快來評論區告訴派派吧~大家的優質留言,我們將收錄在今後每期的#派大星精彩評論集#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