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洪濤 原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副教授,鳳凰網《腫瘤情報局》特約專家
核心提要:
1.在英國和丹麥乃至整個歐盟,很多防疫限制已經被取消;對於很多美國人來說,也許從來都是「解放」的狀態。但是,奧密克戎變種病毒被發現之後十周的時間裡,全球新冠確診人數已經超過了2020年的總和,現在投降或者宣布勝利,都為時過早。
2.去年,丹麥曾取消過防疫措施,但由於感染數與死亡數持續增加,丹麥又重新引入防疫措施,屬於「第二次解放」。歐美各國爭相搞「解放」,一個重要原因是奧密克戎感染者主要表現出上呼吸道症狀,肺部損傷較少,重症率下降。此外,「解放」在歐美有民意基礎:有調查顯示,認為新冠病毒是社會性威脅的比例迅速下降,更多人擔心國家經濟發展停滯等嚴格實施防疫措施所帶來的不利之處。
3.中國始終堅持嚴防死守,擋住了一波又一波的病毒株。中國不會像歐美一樣衝動,但是,如果當大規模的疫情過去,新冠病毒不會再帶來社會、醫療的危機之時,中國一定會感知到,防疫不可能一直困於現在的模式。
丹麥日增近五萬,為何宣布取消防疫措施?歐盟接種疫苗即可自由出入。歐美紛紛「解放」:新冠不再是大流行病,只是地方性流行病?
在丹麥,自2月1日起,佩戴口罩、持有「新冠通行證」以及對酒吧和餐廳營業時間的限制等防疫限制措施都被取消了,首相弗雷澤里克森表示要將丹麥帶回新冠疫情前的生活。從此,除了對入境的未接種疫苗的旅客還保留着一些措施,新冠在丹麥不再是「嚴重的社會疾病」,民眾進入餐廳等場所時無需出示疫苗卡,乘坐公交車也無需戴口罩。新冠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不需要隔離,確診者也只需要隔離4天。
▎丹麥奧爾堡的一個宣傳社會疏離措施的標誌。丹麥最近取消了此類限制。
但丹麥的疫情並沒有消失,如果看新增病例數,幾天前才剛剛創了新高,突破了5萬例的大關。之前日增病例最高的峰值,在2020年12月,只有4500例左右。

在英國,自1月27日起,大部分防疫限制已經被取消,室內不再要求戴口罩,政府也不再要求人們居家辦公。不僅如此,新冠病例的自我隔離措施也或將在3月底取消。
在整個歐盟,自2月1日起,遊客只需有疫苗接種證明,表明在過去的 270 天內完成了兩劑疫苗,即可自由地進入任何一個歐盟國家。如果之前感染過新冠病毒,只需要有康復證明已經康復半年,也可以自由出入。如果沒有這些證明,只要在抵達目的地前 72 小時進行核酸檢測,或在 24 小時前進行過抗原檢,有陰性檢測報告,遊客在入境後也無需隔離或進行額外的新冠病毒檢測。
在美國,雖然CDC還在給口罩的標準升級,建議民眾佩戴N95或者KN95口罩預防感染,但是,建議歸建議,建議只是給想戴口罩的人建議,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覺得自己需要戴口罩,也不覺得需要保持社交距離。
對於很多美國人來說,也許從來都是「解放」的狀態。

那麼,疫情真的是不嚴重了嗎?
奧密克戎變種病毒被發現之後,在十周的時間裡,已經在全球導致至少9000萬人確診,超過了2020年新冠肺炎感染人數的總和。目前全球的疫情仍然很嚴重,每天都有幾百萬人確診。面對這樣的數字,目前很難得出結論,認為「新冠已經不再是大流行病,只是地方性流行病」。
2022年1月30日,是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新冠病毒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兩周年的日子。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表示, 對於任何國家來說,現在「投降或者宣布勝利,都為時過早」。
丹麥、英國等國家都不是第一次嘗試「解放」,但這次開放能維持多久?
不管是什麼事,都會有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在解除新冠抗疫措施這件事上,歐美絕對是第一批吃螃蟹的。
對於英國來說,這不是第一次試圖解除抗疫措施。在去年7月底,英國聲稱要把新冠當作「普通流感」對待,並同時開啟了「躺平」的社會實驗:即便病例數飆升,也要全面開放經濟。
應該說社會實驗的初步數據還是不錯的,因為在英國實行開放經濟政策之後,病例數好像並沒有出現明顯上升。但是,在奧密克戎到達英國之後,英國還是出現了病例數的急劇增加。

在吃螃蟹的道路上,丹麥更大膽。去年9月10日,丹麥宣布取消新冠疫情防控的限制措施,成為歐盟首個 " 恢復正常 " 的國家。丹麥衛生部表示,新冠已不再對社會構成 " 嚴重威脅 "。丹麥人進入公共場所不再需要佩戴口罩、出示 " 健康碼 " 。從去年9月起,丹麥開始關閉全國的許多 PCR 和快速檢測站點,按照進度,所有快速測試站點在10月9 日之前關閉。
但是丹麥「解放」的道路並不順利。在解放之後,感染人數持續增加,新冠死亡數也在增加。在「解放」兩個月後,丹麥議會同意政府於去年11月12日重新引入包括「新冠護照」(coronapas)在內的疫情限制措施,同時再度將疫情警戒程度提升至「嚴重威脅」階段。

所以,丹麥這次的解放,屬於「第二次」解放。
▎歐盟制定了 COVID 交通燈系統,三種顏色——紅色、橙色和綠色——表示高、中、低風險區域。灰色區域表示可用數據不足的區域。
▎所有前往德國的旅客必須在出發前出示陰性檢測結果、疫苗接種證明或證明從 COVID 中康復的文件

奧密克戎症狀較輕,為什麼美國每天仍有2000多新冠死亡病例?2月底全美新冠死亡將突破100萬?
雖然奧密克戎的疫情仍然很強勁,但是歐美各國明里暗裡搞「解放」,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目前的變異毒株顯的比較「溫和」。
從感染後的症狀來看,奧密克戎感染者主要表現的是上呼吸道症狀,肺部損傷較少,所以醫院中重症率下降,需要吸氧的患者比例也減少了。根據英國衛生安全局部所公布的1月2日至1月23日期間新冠感染和死亡的數據,可以初步推算出奧密克戎變異株感染的病死率。即便是沒有接種過疫苗的人,如果年齡在40歲以下,奧密克戎感染後病死率也不到0.04%,跟流感差不多。
隨着年齡的增加,感染病毒後的出現嚴重症狀的風險也增加。對於80歲以上的老年人,如果沒接種過疫苗,病死率高達22.5%。
所幸的是,通過接種疫苗,可以大大降低高齡人士的病死率。接種三劑疫苗之後,在70歲以下的人群中,病死率不到0.1%。
有人可能會有疑問:如果說奧密克戎更溫和了,為什麼美國每天還有2000多新冠死亡病例?其實這並不奇怪,美國有近40%的人沒有完成疫苗接種,目前的感染人數也遠遠高於所報道的人數。基數大大增加了,雖然病死率下降,死亡的絕對數字還是難以忽視。目前在美國的醫院裡,絕大多數重症患者,都是沒有接種疫苗的,而在死亡的部分患者中,雖然新冠檢測陽性,但是病死的原因,並不是新冠感染。如果看整體的病死率,仍然是一個下降的趨勢。

奧密克戎風頭正勁,歐美為什麼敢頂風「解放」?
當然,奧密克戎變得「溫和」,並不是歐美宣布「解放」的唯一原因。「解放」,這在歐美是有民意基礎的。政治學教授Michael Bang Petersens是丹麥政府的顧問,在他的社交媒體上,Petersens提到了丹麥對「解放」的民意支持。
在接受民意調查的人中,有超過60%的人,都認為取消防疫措施是安全的,只有28%的人為此擔心。
雖然丹麥目前尚處於奧密克戎疫情的峰值,但在過去的一個月中,認為新冠病毒是社會性威脅的比例正在迅速下降,雖然還是有不少人在擔心自己或家人的健康,但是有更高比例的人,擔心的是醫院對病患的救治能力、社會對弱勢群體的幫助能力、國家的經濟情況,以及封鎖所帶來的風險。
更重要的是,雖然老年人是新冠感染後出現危重症的高風險人群,但即便是70歲以上的人群,也有近60%的認為取消防疫措施是安全的。
老年人,應該是新冠感染的弱勢群體。連大部分弱勢群體都支持「解放」,「解放」就不會有太大的障礙。
可以說歐美的「解放」,是成年人做出的選擇,不管後果如何,都需要有擔當,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冬奧會後中國會選擇有限度的開放?
與歐美爭先恐後解除抗疫政策不同,中國始終如一地在進行嚴防死守。因為嚴防死守,中國擋住了一波又一波的病毒株。不管是德爾塔還是奧密克戎,在國外認為無法防範,但在中國,即便這些突變株造成破防,在一些地方出現了局部疫情,中國目前還是可以做到動態清零。
如果說有什麼改變,那就是嚴防死守得越來越嚴了,因為病毒的傳染性越來越強。
嚴防死守讓中國內地基本上避免了病毒的衝擊,但也是有代價的。因為嚴防死守,不但居民的生活會受到影響,一旦出現疫情,必然會導致地區性的停產停工,也會影響生產。2021年,中國的GDP增長為8.1%,這是不錯的,但是如果看各個季度的同比增長率,則出現了降低的趨勢,從第一季度的18.3%,減少到了第四季度的4.0%。
如果國外都把新冠當成了流感,經濟生產都不受影響了,會不會限制住中國的經濟發展?
不能說這種擔心是多餘的,但中國不可能困於一種僵化的模式,我們應該相信決策者的智慧。
「春江水暖鴨先知」,中國不會做那隻鴨子,也不會像歐美一樣有吃螃蟹的衝動,但是,如果大規模的疫情過去了,尤其是如果歐美在「解放」的狀態下,病毒也沒有帶來社會、醫療的危機和災難,那麼中國一定會感知到。
「沉舟側畔千帆過」,中國也不會做那支沉舟,不可能看着世界各國經濟和生活都順利啟航了,還獨自封閉在湖中。
熱門視頻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