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 年已經過去,但疫情仍然像頭頂難以散去的陰霾,時不時反覆一下,牽動着人們的神經。每當外界的「風暴」來襲,人們都會盡己所能地回歸自己生活的那方天地。
家,從來不只是空間意義上的容器,更是我們構築親密關係的港灣、危險來臨時的庇護所。在那些不宜出門的日子裡,我們發現,物理空間的收縮,帶來的卻是關於家的全新想象和久違的團圓與親密。
時尚博主兼新生 DJ@DCm1n1就告訴我們,前些年,她都是一個特別愛出門玩、社交屬性極強的人。
疫情期間,因為和建築師男友將家空間進行了全方位升級,每天的居家時光都充滿着無盡的樂趣。
獨具設計感的桌椅、高高懸掛的綠植、特別開闢出的辦公空間……來他們家做客的朋友們,就算只是呆上短短几小時,都會有種捨不得離開的溫馨感。
日本知名建築師隈研吾說:「家,不是用來買賣的東西,它是用來居住、生活的。如果沒有要在這個家裡跟房子一起老朽、死亡的意識,那就不能算是在這個家裡居住過。」
的確,居住的環境和空間,對於生活於其中的人,帶來的影響通常是潛移默化的。家,影響着我們,我們也會反過來,滋養着空間。
後疫情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居所的重要性。在外部眾多的不確定因素之中,家,是為數不多可以將我們從疲憊、焦慮、恐慌中解救出來的根基。
「你心目中理想的家是什麼樣子?」關於這一命題,不僅普通人在思考,藝術家們也在以自己的創作實踐交出答卷。
最近,藝術圈一場貫穿5城的大型造夢之旅正在拉開帷幕。6位藝術家、6組概念空間作品,在顧家家居和瑞麗 Wedesign 聯合打造的「嚮往生活實驗室」中驚艷亮相。
146個小時、四位一體的探索,你會驚嘆於他們作品背後的奇思妙想,更會折服於他們對探索嚮往生活的無限熱情。
陳旻
「家是空間的百變演進,恰配每個時刻。」
工業設計師陳旻,曾被設計雜誌《ICON》稱為「中國最具天賦和最懂手工藝的設計師」。他的作品兼具中式的設計語言和西方的設計理念。
陳旻作品《有無之間》
20 個大櫃體和 20 個小櫃體組合而成的家居系統,表面上看,是家具、是實體,但由其構成的「空」間和棲息場所才是陳旻真正想要探討的。
《道德經》中說:「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後疫情時代,人們在家中活動的時間會呈幾何級增長,對生活空間的需求亦會更加複雜而多元。
「有無之間」,既是可移動的櫃體、可變的空間,也是新型製造的一個縮影。一個擁有變量的家居系統,背後是更加多元的可能性和張弛有道的生活態度。
「未來的創新,會集工藝、設計、藝術於一體,而設計師的使命,就是儘量讓大家的生活變得更美好、更便利。」陳旻說。
孫文濤
「家,是環境與身心靈的紅色方舟。」
雕塑藝術家孫文濤的作品,都有很強的古意。在他心中,創作是「想表達一種文人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單純地做些驚世駭俗的設計。
孫文濤作品《紅方舟》
面對「家」的命題,孫文濤認為,應該從全球、時代、自然環境中去看待理想的家。
這一次,他以自己擅長的材料製作成 4 米 × 4 米 × 4.5 米的巨大紅色實體海綿裝置,創造了一個巨大的內外一體的家,內嵌一隻黑色的柔軟沙發。
在他看來,理想的家一定是自由的、舒適的。但對於個體來說,家又可能是孤獨的。如何找到自己舒適的狀態,是理想之家的重要要素。
在孫文濤的創作中,「漂浮」是一種舒適的生活狀態。居者與這個海綿房間一起漂浮,與對手、與自然、與自我和諧共生。
在我們生活的一方天地里,又該如何找到舒適的自我?
也許很簡單,那就是我們與對手、我們與自然、我們與自我的一種握手言和。
黃鹿
「家,是生生不息的無界生長。」
93 年生的四川姑娘黃鹿,5 年前從遊戲行業辭職,專注於花藝創作。她擅長將花藝與各種材料結合,創作大型花藝裝置,充滿建築感和生命力。
2019 年,她參加「花藝界奧斯卡」 Fleuramour 展覽,驚艷眾人,卻被誤以為來自日本,她當場反駁:我是來自中國的花藝師。
黃鹿作品《歸》
在她心中,家是生生不息的無界生長,自由且舒適,充滿着一切可能與不確定性。通過花藝的表達,她賦予家的空間,更多的力量感和生命力。
這次的作品《歸》,她選用了非遺竹藝、永生苔蘚、枯藤以及顧家布藝沙發。這個從紅盒子裡生長出的花藝裝置,讓家居回歸原始、打破原始,呈現出一種自由自在的舒適感與藝術感。
細膩的黃鹿更在這一空間中,加入了諸多對於「理想的家」的表達。在她所嚮往的家中,有許多不期而遇的幸福,也有許多未曾預料的磨難,但重要的是,它們都將匯聚成一個如竹子一般的韌性力量,節節生長、漸漸豐澤。
家應當是一個彼此成就的地方。每一個家人在日常相處中不斷重組與聚合,看似無界自由,卻又融為一體,這便是理想的狀態。
從黃鹿的創作中,我們收穫的,是去理解「家」的複雜性。給予家人足夠的生活自由與空間,便是給我們自己創造更多幸福的可能。
在布置家的同時,也可以加入更多花的元素,這將給整個空間帶來更多活力,呈現出一種原始感,一種舒適的平靜與幸福。
姜川
「家,是心靈距離的無限接近。」
姜川是典型的斜槓青年,他是裝置藝術家、建築師,也是潮牌創始人。
出生於藝術世家,姜川從小耳濡目染。留學期間,他對當代人的精神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於是自創品牌 Slluks。它意味着新生,意味着主動打破秩序。
那麼家的秩序,又該如何構建?
姜川作品《無牆》
在這一次的創作中,姜川用潮流視覺製作的紅色魔方裝置,創造了一個可以被拆卸的家。
由 162 幅畫作構成的「內牆」,是可以被改變的存在。當畫作被拆卸、一整塊牆被拆除時,裝置作品就變成了一個通透的空間。
姜川說,家於他而言就是最親近的地方。而「牆」所帶來的隔閡,是可以被改變、被帶走的。只有拆除了這些隔閡,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家人、理解真正的家。
這也是這件作品帶給普通人的啟迪:在家空間中,我們只有敢於去打破,才能帶來重生。隔閡越少,彼此間的距離才能更加靠近。
現在,或許就是你丟掉不必要的家具和物件的時候。
適時地去重新構建家的格局,不僅能帶來居住空間的改變,也能讓家人間的親密關係,走向重生。
Hybrid Studio
「在雨林中,卻從未與世隔絕。」
雲南普洱的雨林中,原始的自然環境與當代的「小世界」形成有趣的對比。
Hybrid Studio作品《雨林韻味》
藝術家 Jean-Charles Penot、岩砍 Akon,將多種雨林食材調配的雞尾酒,顧家岩板材質的餐桌、皮椅,置入葳蕤茂盛的叢林間,仿佛開闢了一個通往無限空間的家。
後疫情時代,出行的限制,讓我們受困於一畝三分地。網絡、銀幕、轟炸的信息無時無刻不在轉移着人類的注意力。我們對於自然的渴求遠遠超於以往。
當我們真正的深入自然中,那種美好生活的體驗撲面而來。浪漫而詩意的棲居,喚醒我們對家的心嚮往之。
在 Jean-Charles Penot、岩砍 Akon 看來,家是蘊藏着豐富自然生態的空間,藉由它的能量,還給現代人一片靜謐的自由。
不急宇宙
「家,是對於通感的追逐。」
上海的朱家角小鎮,不急宇宙團隊的 5 個創作成員和工人正在夕陽下用線編織着巨大的紅色盒子。
他們認為:「藝術創作者善用不同的語言形式表達着自己的藝術理想。」而這一次的思考,是關於「嚮往中的家」。
不急宇宙作品《我要你入夢》
以鋼架、魚線和顧家床墊編織而成的裝置藝術在小鎮現場看起來顯眼。40 萬米的線一根一根的纏繞,一根一根線的打結,交替而成超乎想象的盒子。
線性行為的本身也寓意着個體與社區間緊密聯繫,共享家空間的理念。在不確定的時代里,人與人自顧自地獨活,卻不知不覺地協作在一起,形成相連的整體。
在「不急宇宙」看來,家是開放的空間,亦是我們日常生活的空間,要契合我們的習慣,疊合興趣愛好,才能令人真正愉悅地放鬆下來。
創新式的「生活場景實驗」,讓人感受到與自我、與他人,與未來的情感連接。
後疫情和宅經濟時代的來臨,家不僅僅是提供休憩的安居之所,也同時承載更加多元化體驗的生活空間。
文化、藝術、社交、休閒等功能交織,構築了現代人「嚮往的生活」。
無論是家居用品還是家空間本身,都擁有了一種「符號式」的社交價值——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生活理念。
家居用品的選擇和氛圍的打造,也有意無意地透露出我們的如何與「世界」交流的方式。
以「家」為原點,為當代都市人打造一場詩意的棲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