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萬麗
來源:新財富雜誌(ID:xcfplus)
投資比亞迪的操作,讓李錄維持了「長期持有」的人設。而復盤李錄的投資,或會讓人對這一印象有所顛覆。目前為止,李錄公開可查的持股中,確定持有超過2年的只有比亞迪,其次則是持有剛滿2年的美光科技。
中短期內,他在同一隻股票上,也會出現較大幅度的多次增減倉操作。而他的投資穩定性更多體現在頗高的勝率上:他屢次精準買在不同股票股價起飛的前夕,並在高位區間精準清倉離場。目前他公開可查的13隻持股中,僅有的2隻虧損,虧損額是他其餘11場勝仗的零頭。
股市風險往往驚心動魄,3月8日A股再次遭遇重挫,大盤擊穿3300點,兩市近4300隻個股下跌,融資盤再次引發市場擔憂。震盪市中賺錢,猶如火中取栗。控制風險,提高勝率的能力,極為寶貴。李錄作為價值投資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這方面的操作經驗令人稱奇。
盤點李錄的戰績,無疑堪稱精彩。
他公開可查的持有或曾經持有的13隻股票中,10隻為互聯網、科技公司股票,3隻為金融公司股票。目前為止,其只有兩次敗績,其一,是2021年持倉拼多多一年,股價腰斬,損失超3200萬美元,他果斷清倉止損離場;其二,他曾在2018年一季度和2020年一季度兩次買入阿里巴巴,均為短期持有,也均為虧損離場。
在剩餘的11隻股票上,他均獲利頗豐,其中,比亞迪是他最「長情」也是最賺錢的股票。據估算,2005年至今,他在比亞迪上賺了約180億港元。而從2019年四季度開始,在美光科技上的豪放下注,則讓他在2年時間裡大賺5.3億美元。在美國銀行上,他持有不到2年時間,收益率達111.64%。
2016年底以來,李錄的持倉有一個明顯的從中概互聯網公司轉向美國互聯網巨頭的趨勢,2018年三季度是分水嶺。
沃倫·巴菲特的黃金搭檔查理·芒格對李錄評價非常高,稱他為中國的巴菲特。芒格公開表示,他將家族的財產交給李錄管理,並稱「95年裡,我將芒格家族的財產交給外人管理僅此一例」。
一個在美華人是如何與巴菲特、芒格扯上關係的呢?根據李錄自述,他最先認識的是巴菲特的老友、黃金搭檔,伯克希爾哈撒韋的副主席芒格。
李錄大學剛畢業時在洛杉磯的投行工作,在一位共同朋友的家裡第一次見到芒格,之後陸續見過幾次,直到2003年的一個感恩節聚會,李錄有機會和芒格長談。他將自己研究過的公司以及引起他興趣的公司一一介紹,請芒格逐一點評。之後二人關係有了質的飛越,芒格在2004年成為李錄的投資合伙人。「自此他就成為我終生的良師益友,」李錄稱。2010年,李錄牽頭,組織人員將芒格的《窮查理寶典》翻譯出版為中文,此後,中文世界也多了成千上萬的價值投資追隨者。
那麼,作為價值投資者代表的李錄,到底能耐幾何?復盤他公開投資戰績,或能窺見一二。
一
持美股市值5年增20餘倍
2016年之前未超1億美元
因「巴菲特衣缽傳人」的稱號,近年來李錄在投資圈頗受關注。
資料顯示,李錄1966年出生於中國唐山,1996年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同時獲得三個學位,分別是經濟學學士、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及法學院的法學博士。
根據他的自述,他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做全職投資,並於1998年1月在美國成立喜馬拉雅資本(Himalaya Capital Management LLC),「支持者寡,幾個老朋友友情客串投資人湊了一筆小錢,我自己既是董事長、基金經理,又是秘書、分析員。全部的家當就是一部手機和一台筆記本電腦」。至今,這是他管理的唯一一隻投資基金。
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規定,管理1億美元及以上的股權投資機構,必須在每個季度結束後的45天內提交13F(季度報告)文件,披露其持有的美國股權,並提供有關資金的去向。需要提交13F季度報告的投資機構包括共同基金(投資基金mutual fund)、對沖基金、信託公司、養老基金、保險公司等。
從SEC網站可以看到,李錄管理的喜馬拉雅資本最早披露「機構管理人持股報告」是在2016年四季度,當時,其持有百度659718股,持股市值1.08億美元,持有新浪52300股,持股市值317.9萬美元,合計持股市值達1.11億美元,這一數字剛好超過SEC要求披露季報的最低資產規模。因此,有理由認為,在2016年四季度之前,其在美持股市值均低於1億美元。
此後,喜馬拉雅資本在美的持股市值有個小幅躍升,並又快速走低,在2017年二季度再次跌破1億美元,以至於,2018年四季度至2019年三季度,其季報再次為空白。
不過,此後,喜馬拉雅資本在美股的持股市值增長非常迅速,2019年四季度,其再次披露季報時,持倉市值突然增加至4.2億美元,此後每季度以平均38%的幅度增長。
需要注意的是,喜馬拉雅資本持股規模的增長,並非完全由持股市值的膨脹帶來,中間他數次加倉、買入新股的資金,是新增資金(表1)。
2022年2月15日,李錄更新了喜馬拉雅資本在美股的最新持倉情況。截至2021年底,其持倉總規模為26.6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68.8億元左右,兩年時間翻了6倍。加上他在港股比亞迪和郵儲銀行的持倉,李錄公開可查的基金持倉總規模近400億元。
這一管理規模,放在國內1887個偏股型公募基金經理中,大約排在第20位,僅次於富國基金朱少醒。
二
多次高位精準清倉
從青睞中概股到轉向美國互聯網巨頭
李錄以長期投資著稱,他的好朋友芒格更是有一句名言:「我只是在合適的時機,以合適的價格,買入一家偉大公司的股票,然後坐等就行」。李錄本人幾乎每次在公開場合也都會宣揚這種投資理念,他曾強調,「希望通過長期研究能在90%的置信水平上判斷一家公司未來10年的發展情況」。
具體的實操上,集中持股,也是李錄和巴菲特的共同點。盤點李錄近7年的美股持倉情況,他的總持倉量非常少,截至2021年四季度,僅持有6隻股票。而過去6年多時間裡,他在美股一共持有及持有過的股票有11隻。
不過,李錄喜歡投資的品類,和巴菲特有明顯的不同。巴菲特的投資歷程中,科技公司占比很少,但李錄並非如此,他的11隻股票中,有9隻是互聯網、科技股,兩隻為銀行和保險股。李錄曾經回應,「伯克希爾也不是完全不投科技公司,他們只是不去投資他們不了解的公司。他們曾經花110億美元投資了IBM。但我敢保證,這和IBM是不是技術公司沒半點關係,這不是伯克希爾考慮問題的依據」。
從持股時間上來看,其與人們一般意義上默認的「長期持有」或有不同。據估算,李錄在美平均每隻股票持有時間約為15個月,最短的是阿里巴巴,2020年突現其一季報,之後迅速消失;較長的是他從2020年一季度開始持有的美光科技、美國銀行、Facebook、谷歌,至2021年四季度依然在列(表2)。如果加上他在H股持有的比亞迪和2020年12月買入的郵儲銀行,李錄公開可查的投資中,確定持有2年以上的股票,只有比亞迪一隻。
統計2016年四季度至2021年四季度喜馬拉雅美股的季報持倉,有兩個明顯的變化階段。
第一階段,主要投資中概股。作為在美國做基金的華人,李錄對中國無疑是知根知底的,2018年三季度之前,其在美股的持倉,都是在4隻中概股之間變化,包括新浪、百度、微博和阿里巴巴(表3)。
其中,百度持有時間最久,從2016年四季度至2018年三季度。復盤百度股價走勢可以看到,李錄的持有周期精準卡住了百度股價的一個向上區間(圖1)。僅在其持有的2017年一季度,其持股市值就從1.08億美元漲至1.14億美元,在一個季度左右的時間內就從百度身上賺了近1000萬美元,這是他持有過的4隻中概股中賺得總額最多的一次。
不過,從收益率上看,百度並不算是李錄最漂亮的投資,因為他在2017年二季度就對百度進行了大幅減持,從持股65.97萬股、市值1.08億美元,減至5800股、市值只剩1037萬美元。不知短時間內超高獲利是否其減倉如此決絕的原因?是什麼造就了他這一接近於短線的操作?
復盤百度業績,2017年中,其搜索和信息流業務增長亮眼,帶動短期利潤大增。同時,百度在AI領域下重注,不過,這一業務中短期內帶不來實質性的利潤增長,2018年5月,百度AI領軍人陸奇的離職,給百度的企業文化打上了問號。
2018年三季度後,李錄清倉了剩餘的5800股百度股票,此後,百度股價進入一波較為漫長的下跌通道,百度此後也未再進入喜馬拉雅資本的季報持倉表。
圖1:喜馬拉雅資本持有百度股票區間圖
資料來源:Wind 註:箭頭示意李錄的大致持有區間
阿里巴巴在2018年一季度進入喜馬拉雅資本的季報,李錄買入5.3萬股,市值972.8萬美元。此時,阿里經歷一波大漲後,股價處于震盪向下的趨勢中,一直持續到2018年三季度,李錄的持倉市值降為873.2萬美元,降幅10.24%(圖2)。之後,李錄沒有選擇堅持,而是果斷清倉。復盤顯示,李錄清倉後,阿里股價進入了一波較為顯著的向上走勢,而後迅速回落,進入漫長的下跌通道。
圖2:喜馬拉雅資本持有阿里巴巴股票區間圖
資料來源:Wind 註:箭頭示意李錄的大致持有區間
其清倉新浪的時間則更早。2016年四季度至2018年一季度,李錄持有新浪5.23萬股,持股市值從317.9萬美元漲到545.3萬美元,區間漲幅67.9%,獲利227.4萬美元。之後,新浪未再進入其持倉範圍。復盤新浪退市前的股價走勢,可以看到,李錄的持股區間,精準卡住了新浪的最後一波上升趨勢,而其減持時點,也恰好在股價高點區間(圖3)。
圖3:喜馬拉雅資本持有新浪區間示意圖
資料來源:Wind 註:箭頭示意李錄的大致持有區間
新浪微博2014年4月在美上市,2017年二季度進入喜馬拉雅季報,持倉5230股,市值34.8萬美元,至2018年一季度,持倉市值漲到62.5萬美元,漲幅79.6%,區間獲利27.7萬美元,之後新浪微博未再進入其季報。復盤新浪微博股價走勢圖可以看到,李錄對新浪微博的持有區間,同樣為一個陡峭向上的斜線,而他這次更是精準減持在新浪微博股價歷史最高點區間(圖4)。
圖4:喜馬拉雅資本持有新浪微博區間示意圖
資料來源:Wind 註:箭頭示意李錄的大致持有區間
李錄2018年三季度之前對中概股的四次投資,有三次收益為正,獲利頗豐,他每次買入時點把控精準,賣出決策更是做得果斷決絕。
第二階段,清倉中概股,逐步加倉美國互聯網巨頭及美國銀行。
2018年三季度之後,李錄逐步減持手裡的中概股,持倉總市值降至1億美元以下,當他再次披露季報,已經是一年後的2019年四季度,當時,喜馬拉雅資本首次買入了美光科技(MicronTechnology,Inc.),持股超781萬,市值4.2億美元。此後公布的季報可以看到,其持倉已經開始以美國的互聯網巨頭公司為主,包括臉書(Facebook)、蘋果、谷歌母公司ALPHABET,此外,他還買入了美國銀行(表4)。
李錄的投資風格為何會出現如此明顯的轉向?復盤這一時點的外部環境可見,2018年3月,特朗普在白宮正式簽署對華貿易備忘錄,宣布將有可能對從中國進口的60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並限制中國企業對美投資併購,中美貿易摩擦明朗化。2018-2019年,美國先後制裁中興和華為,逐步升級對華為的限制措施,芯片及其相關產業體系,成為此輪摩擦的焦點之一。
李錄在書中對中美貿易摩擦有過論述,他認為,「中美貿易衝突固然會對中國經濟造成損害和諸多負面影響,但是已不足以阻止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只是在具體的投資行動上,他似乎不止於一套邏輯。
美光科技公司於1978年成立於美國特拉華州,是當前全球領先的6家主要存儲器芯片生產商之一,主要產品包括DRAM、NANDFlash等存儲芯片,廣泛用於計算機、移動通信、服務器、工業和汽車等領域。李錄在買入後,又兩次加倉,從781.4萬股增加至1147.7萬股,兩年時間浮盈超5.3億美元,收益率近100%(圖5)。截至目前,美光科技是李錄在美股的第一重倉股。
圖5:喜馬拉雅資本買入美光科技時點示意圖
資料來源:美國SEC官網、Wind,新財富整理 註:箭頭示意李錄的大致持有區間
2020年一季度,喜馬拉雅資本買入了美國銀行1235.9萬股,這是他在美公開可查的持倉中首次買入互聯網、科技以外的公司,並且一次性買成其第二大持倉,總持股市值2.62億美元。
美國銀行是沃倫•巴菲特喜歡的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2021四季度報告顯示,美國銀行為其第二大重倉股。SEC的文件顯示,伯克希爾哈撒韋曾經在2020年7月份連續買入美國銀行3390萬股,市值增加了8.133億美元,達240多億美元。
事實證明,李錄又一次展現了漂亮的擇時功力,他買入美國銀行的時點,恰是美銀股價新一輪上攻的起點(圖6)。買入至2021年三季度,李錄在美國銀行的市值直接翻倍,並在四季度股價高點大膽追加持倉至1458.7萬股,增幅18%。截至2021年四季度,李錄在美國銀行的持股浮盈達2.93億美元,收益率達111.64%。
圖6:美國銀行股價走勢圖及李錄買入時點示意
資料來源:美國SEC官網、Wind,新財富整理 註:箭頭示意李錄的大致持有區間
值得一提的是,喜馬拉雅資本在2020年一季度期間出現了一個短線操作:阿里巴巴也短暫出現在其2020年一季度的持倉中,持股17.5萬,市值3403.4千萬美元。可以看到,此時阿里巴巴的股價正好處於一個長上影線的回調期。不知為何,喜馬拉雅資本很快清倉了全部的阿里股票,2020年二季度及之後,阿里未再現身其季報。復盤可見,李錄清倉後,阿里股價上演了一波長達半年的迅猛上攻行情,之後迅速回落(圖7)。
圖7:喜馬拉雅資本2020年一季度短暫持有阿里巴巴區間示意
資料來源:美國SEC官網、Wind,新財富整理 註:箭頭示意李錄的大致持有區間
李錄曾這樣回答「如何做出賣出股票的決定」。第一,如果犯了錯誤,那就儘快出手,哪怕這是一個正確的錯誤,即哪怕有90%的把握,但後10%的其他可能性,結果那10%就是發生了,這就是正確的錯誤,此時應該賣出。第二,股票估值突然波動到了另一個極端。第三,發現了更好的機會。投資經理的工作就是不斷改進投資組合。
清倉中國互聯網巨頭的李錄,轉身擁抱美國互聯網巨頭。
2020年二季度,喜馬拉雅資本開始買入Facebook,谷歌母公司ALPHABET,分別持股60.89萬股、8.59萬股,市值1.38億美元和1.21億美元。三季度,他大幅度加倉Facebook至133.1萬股,持股市值增加至3.49億美元,之後又在2020年四季度和2021年一季度快速連續減倉至57.3萬股。
在最新公布的2021年四季度持倉中,李錄加倉Facebook至87.62萬股,增幅53%。2021年10月28日,Facebook公司宣布改名為Meta,計劃在5至10年內轉型成為元宇宙公司,Meta是元宇宙MetaVerse的前綴,意思是包涵萬物無所不聯。李錄在同期加倉,可理解為他對Facebook此次戰略調整的看好。
李錄在Facebook上的一套操作,或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長期持有就是買入不動」的固有印象,事實上,他在同一隻股票上也還會出現較為頻繁的操作。
2020年四季度,李錄首次買入拼多多36.32萬股,持股市值6452萬美元。拼多多成為清倉中概互聯網公司後,其唯一持有的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值得注意的是,在同期,包括橋水基金、高瓴資本、景林資產和高毅資產等國內外頂流基金也都默契地買入了拼多多,並清倉了同為電商的阿里。
事實證明,這不是一次明智的操作,雖然拼多多在李錄買入後,股價迅速沖頂,但隨後便快速回落,開啟「跌跌不休」行情,李錄的持倉市值也一直在蒸發(圖8)。
圖8:李錄買入拼多多時點及持有區間預估示意圖
資料來源:Wind、美國SEC官網,新財富整理
2020年四季度同期,李錄花了更多的錢買入了蘋果公司的股票,持有其75.96萬股,總市值超1億美元。截至2021年四季度,其在蘋果的持倉浮盈33.67%。
2021年全年,李錄的持倉有兩大顯著變化,一是在三季度新增了對伯克希爾哈撒韋的持股,該公司由巴菲特創建於1956年,是一家保險和多元化投資集團,總部在美國。李錄持有其89.77萬股,市值2.45億美元。
二是,李錄在2021年四季度清倉了股價腰斬的拼多多,止損離場。粗略估算,他持有拼多多一年時間,虧損超3200萬美元。
這是他公開可查的13隻股票投資中,唯二的兩隻虧損,也是虧損最大的一次。但與他過往投資的戰績相比,這一虧損額僅為零頭,對其基金規模影響有限。
至此,李錄持有過的5隻在美上市的中概互聯網公司中,3賺2虧。
根據規定,SEC只要求基金披露多頭頭寸,而很多基金都會出於風險管理的目的,同時持有同一公司的多頭和空頭頭寸。李錄表示,他曾有兩年做空經歷,但是早在2003年就放棄了做空股票的做法,並稱「做空是他所犯過得最大錯誤之一」,原因是他想對所投資公司帶來建設性的幫助。
此外,他認為,做空的三個特點決定了它會是一個很悲慘的生意。第一,如果做多,下跌的空間是百分之百,而上漲的空間是無限的。如果做空,上漲的空間只有百分之百,而下跌的空間是無限的。「我很不喜歡這種算術」。第二,那些最好的做空機會往往有着作假的元素在裡面,而作假很可能會長期存在,但是,做空一定要借債(股票),如果作假長時間不能暴露,這一點就足夠把你拖垮,即使你在百分百正確的情況下也可能會破產,而且通常在確定自己正確之前就已經破產了。最後,它會把思維都打亂。做空的想法會牢牢地占據大腦,分散做多投資本該有的專注。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基金也有可能會向SEC申請隱瞞一部分的持股情況,以保護自己的持倉信息,因此,13F文件披露的持股信息也有可能不是其全部持股情況。
三
陪比亞迪長跑,賺超180億港元
李錄長期持有最為著名的案例,就是對比亞迪的投資。媒體普遍報道,李錄從2002年比亞迪上市開始就持有其股票,是比亞迪的基石投資者,至今近20年。他的這種「長情」,已被眾多投資人奉為價值投資的典型案例。
不過根據公開可查的資料,李錄首次出現在比亞迪大股東名單中,是比亞迪2005年報,李錄持有其899.75萬H股,占已發行總股本額的1.67%,占H股的6.02%。財報附註表示,李錄通過LL Group、LLC及LL Investment Partners,L.P.三家受控公司持有比亞迪股份。2007年底,李錄的持股增加至1076.9萬股,持股比例達1.99%。2008年中,他再次增持至4566.62萬股,持股比例增加至2.23%。
2008年底,李錄增持比亞迪至5220.42萬股,占已發行總股本額的2.55%。也就是在同期,李錄介紹巴菲特買入比亞迪,伯克希爾哈撒韋一次性買入比亞迪H股2.25億股,至今近13年,一股未賣。截至2021年底,巴菲特持有比亞迪總股份的7.86%。
而李錄則一直小幅增持,分別於2009年、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底增加持股,至7538.72萬股,8年增幅65%。之後,其持股數量維持穩定,至2020年底,其持股占比2.76%,占比亞迪已發行H股的8.24%。
若以其每次加倉後財報期內的最後一天股價計算,李錄在比亞迪的持倉成本價約為15港元/股,截至2020年底,其持倉總成本不超過12億港元。
2021年7月,港交所披露的一則申報信息引發市場熱議:李錄減持比亞迪。他在兩天時間分兩次分別以每股均價227.6229港元減持H股714.4萬股,和每股均價224.18港元賣出362.75萬股,兩次合計套現超24.39億港元,其在H股持股比例從7.03%下降至6%。這一消息披露後,一度引發投資者恐慌,並直接導致處於新能源潮頭的比亞迪股價連日下挫共計達15%。
事實上,市場沒有注意到的是,在這之前,李錄已經有過一波減持。2021年比亞迪中報顯示,李錄對比亞迪的持股已由2020年底的7538.72萬減少至7365.06萬,占已發行普通股比從2.76%降至2.57%,占H股的比例由8.24%降為7.03%。而這一時期,國內新能源車市場越過大規模商用拐點,迎來大繁榮,比亞迪作為國內掌握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等核心技術的領軍企業之一,成為這一波行業趨勢的龍頭,股價在2020年中至年底的半年時間裡漲了近5倍,從約40元/股漲到超200元/股。李錄的減持,正是發生在這一波大漲後的回調期。
李錄在比亞迪的減持獲利部分,早就遠遠蓋過了他的持倉成本,他當前在比亞迪的持股,可全部算作浮盈。截至2022年2月22日收盤,粗略估算,李錄在比亞迪的投資淨賺超180億港元左右,2005年至今,投資回報超15倍。這無疑是他所有投資中賺取的總額最高的一次。
李錄對比亞迪的情有獨鍾還表現在,他參與了比亞迪半導體一級市場融資。公開資料顯示,2020年5月,喜馬拉雅資本與中金資本、紅杉資本共同出現在比亞迪半導體的A輪融資股東列,次輪融資總額共計19億元。在比亞迪公司2021年5月發布的《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關於分拆所屬子公司比亞迪半導體有限公司至創業板上市的預案》中,喜馬拉雅資本位列比亞迪半導體第五大股東,持股882.35萬股,占比1.96%(圖9)。
圖9:喜馬拉雅資本位列比亞迪半導體第五大股東
資料來源:比亞迪公告
科技公司之外,李錄對金融股的偏好,再次在其對郵儲銀行的買入上體現出來。
公開資料顯示,喜馬拉雅資本在2020年四季度出資約43億港元,買入郵儲銀行10億股。2020年12月18日,他又耗資約5607萬港元,增持1326萬股H股郵儲銀行,平均每股價格為4.228港元,增持後總持倉占股5.06%。2021年1月15日,喜馬拉雅資本增持郵儲銀行8354.4萬股,每股作價5.3479港元,總金額約為4.47億港元。加上其原本持倉估算,李錄持有郵儲銀行成本約為4港元。
在港股中國銀行板塊中,郵儲銀行的市值位於工商銀行、招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和中國銀行之後,排行第六,超過交通銀行和中信銀行。分析認為,與國有大行相比,郵儲銀行負債成本低,資產質量相對較優,撥備充足。郵儲銀行定位於服務三農和小微企業,繞開城市高淨值客戶的白熱化競爭領域,挖掘城鄉居民和小微企業的潛在價值,其獨特的「自營+代理」的模式,可以將渠道鋪設至基層,為其戰略定位做支撐。目前其 80%的網點位於縣級及以下,眾多代理網點可直達行政村。
截至2021年6月30日的財報顯示,喜馬拉雅持有12.74億股H股郵儲銀行。按照2022年2月18日收盤價6.55港元/股的價格計算,李錄持有H股郵儲銀行市值達83.45億港元,浮盈達64%。
郵儲銀行財報顯示,排在李錄後面的是李嘉誠家族的Li Ka Shing (Canada) Foundation,其持有11.08億股普通股。李嘉誠家族買入郵儲銀行的時間比李錄要早,其最早出現在郵儲銀行股東列表的時間是2018年二季度,買入後持股沒有發生過變化。
李錄熱愛深度思考,他喜歡追溯歷史,思考商業,構想未來。他對價值投資的內涵做了諸多分析,例如「把追求知識和智慧作為道德責任」,「真知即是意義」,「懂得自己的能力圈」等,同時,他喜歡分享自己對人類社會縱深而體系化的思考。但是,剖開他的投資戰績,大家似乎更多看到的是他對資本市場走勢以及對企業生命周期的精準判斷能力。
由於李錄穩健的投資風格和頗高的勝率,令他的一舉一動都受到投資界的關注,以至於他買入郵儲銀行後,一度引發郵儲銀行股價連續拉升。此次他會持有郵儲銀行多長時間,不得而知,目前為止,他的投資中還未出現第二個比亞迪。因此,對普通投資者來說,簡單的「抄作業」行為,難以準確跟上其投資步伐。
版權聲明: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
格上財富:十年深度研究,甄選陽光私募、PE/VC、海外基金等高端理財產品,為您的資產增值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