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百年變局,科技創新依然是解題思路。中信集團將充分利用產融結合優勢,推進人才強企戰略,強化創新驅動型發展模式

文 | 《財經》 記者 王延春
編輯 | 馬克
全國政協委員、中信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奚國華3月7日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面對百年變局,科技創新依然是解題思路。
奚國華說:「作為一家以科技創新為使命的大型央企集團,中信一直把科技創新作為價值觀來塑造,我們將在關鍵技術攻關、重大項目實施、創新平台建設、高端人才培養等方面邁上新台階。」
奚國華說,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他印象最深的就是 「穩」字。往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穩」,但今年內涵上有所變化。過去的「穩」,重點提到的是穩紮穩打,避免盲目冒進,避免增速過快;而今年的「穩」是在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情況下,以及在一個錯綜複雜的國內國際環境中,穩住基本盤的「穩」,避免經濟下滑。「只有穩住了基本盤,才有機會徐圖再進。」
奚國華認為「穩」字既體現在2022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上,也體現在具體的工作任務上。今年的全國「兩會」,他主要關注穩住基本盤、穩就業,保障糧食安全、推動種業發展,「雙碳」發展和科技創新,中小型民營科技創新企業融資等多個議題。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要確保糧食安全,習近平總書記也說「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奚國華就此提出,種業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
他說,中國種業技術仍較國際一流水平存在代際差距。目前,跨國種業巨頭的商業化育種已進入「常規育種+生物技術+信息化」的育種「4.0時代」,實現了優良基因性狀定向聚合的智能化設計育種。而中國種業仍處在以雜交選育為主的「2.0時代」,企業多是模仿育種、修飾改良,育種效率差距較大,導致玉米等農作物單產不及先進國家。
奚國華提出4點具體建議:第一,要進一步發展和壯大擁有研發能力的育繁推一體化企業。當前國內種子企業中,擁有研發能力的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僅97家,擁有獨立研發能力的不超過10家,研發經費超過1億元只有一家,其餘6300餘家企業均為銷售型企業。商業化育種體系不健全,是目前種業發展的瓶頸所在。
第二,在重視種業研發之外,也要加強種業的推廣落地力度。針對從事種業推廣的企業相關的推廣費用,應該等同於研發費用,提供稅收優惠政策。
第三,增強保險等金融產品在種業推廣中的托底作用。中國老百姓目前還是喜歡使用自育種子,但自育種子沒有標準化和相關質量管控,良莠不齊,極大地限制了糧食單產。建議政府在鼓勵農民選用優質種子尤其是新興種子品種提高產量的同時,以保險的方式加以擔保,打消老百姓的擔憂。
第四,增強政府對於種業的補貼扶持力度。應該把種糧相關補貼與種業發展相結合,推動好種子新興種子的落地。
奚國華說,推進農業現代化是貫徹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踐行國有企業責任的重要內容。近年來,中信集團充分發揮實業加金融的綜合經營優勢,加強在農業領域的業務布局,農作物種業板塊已躋身全球前十。面向未來,我們將進一步發揮種業主力軍作用,努力為打好種業翻身仗作出應有貢獻。
據悉,迄今為止,中信集團已累計投入超過100億元,用於種業這個長期而艱巨的事業。
國家「雙碳」戰略強調,站在中國的資源稟賦基礎之上理性客觀地追求先立再破。奚國華認為這意味着「接下來在積極的布局調結構的同時,依然要客觀冷靜地看到,在以煤為主的情況之下,做好節能減排,以及碳回收及其衍生技術的發展,依然是一個長期的話題。」
奚國華介紹,今年1月,中信集團召開首屆科技創新大會,發布了《中信集團科技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兩高地、一優勢、一引擎」行動計劃,即打造科技攻關高地、原創技術策源地、綠色低碳先發優勢和新興產業發展引擎,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為全面推進人才強企戰略,強化創新驅動發展,中信還特別聘任了9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專家,他們的科研方向覆蓋鋼鐵、重大基建、農業生物、高端裝備、水土資源等,涉及國家戰略和重大民生領域,將在關鍵技術攻關、重大項目實施、創新平台建設、高端人才培養等方面,助力中信集團科技研發實力邁上新台階。
奚國華也非常關注穩就業問題。他表示,本次《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就業」多達30餘次,可見對就業的關注程度非常高。和去年相比,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着力穩定市場主體保就業」單獨列為工作任務之一併提出一系列政策舉措,更加凸顯了「穩就業」工作的重要性。
和去年相比,今年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大。一是高校畢業生數量將創歷史新高,二是都市圈建設、城市化進程繼續推進,要解決進城農民就業問題,三是鞏固扶貧工作,意味着保障弱勢群體就業。因此,「穩就業」工作的壓力還是比較大。
今年兩會期間,有人大代表提到當下不少年輕人選擇送外賣、送快遞,不願進工廠當產業工人,這導致中國現在缺少優質的技術工人,尤其是能夠參與數字化和信息化建設、對於高科技設備具有駕馭能力的技術工人。
奚國華認為,這反映出國家對年輕人進入製造業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強,目前的問題包括職業培訓不足、人才培養體系尚需完善,很多工人就業和轉行的過程中原有技能並不能夠符合國家高技術發展的需要。
他建議國家「逐步構建起與產業高質量發展相適應、梯度發展的人才培育體系,增強職業技能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強化重點群體就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
2021年,中信集團通過旗下相關公司重點支持了一家國內最大的職業技能在線培訓企業。這家企業2021年培訓人數達到25.95萬人,其中大學生培訓約23萬人(包括使用創業實訓系統模擬實訓、網絡創業等人社部指定課程),穩崗、技能培訓、實習等約2.5萬人(包括企業內訓、育嬰師、麵點師、茶藝師大學生就業實習、直播帶貨等),退役軍人培訓600人,鄉村振興培養約750人,企業家培訓約1500人,師資等其他約1000人。
奚國華說,中信集團「下一步將充分利用中信集團在金融產業和實體產業各個方面廣泛的覆蓋,提供相關的實訓基地,結合職業技能在線教育方式,實現線上培訓和線下實訓的融合,達到人才培育體系的整體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