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點擊「簡七讀財」,發送消息「小工具」

免費領取「30個賺錢工具資源包」


晚上好,我是簡七編輯部的木言聲。

近兩年來,知識產權頻繁出現在各項大政策里。

最近的兩會又強調了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

想起之前和朋友聊天,他說去年副業靠寫專利交底書,就掙了4萬多(普通上班族,非科研人士)。真羨慕~

這也引起了我的好奇——

到底什麼是知識產權?
為什麼公司、國家都格外重視?
普通人有什麼投資/賺錢機會呢?

今天就來仔細扒一扒知識產權那些事兒~

P.s.文章有點硬,對投資部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跳到03閱讀。

*風險提示:文中提及的基金、個股僅為示例,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和利益相關。請根據自己的需求,做出獨立的投資判斷。這也是我們努力做好科普的價值^^

01
從「特權」到「私權」的轉變

你可能想象不到,中外的知識產權,其實都來自於封建社會的「特權」。

春秋時期,齊國宰相管仲曾針對治理國家的問題,提出了「唯官山海為可耳」。

什麼意思呢?

「官山海」,就是從百姓手中收攏食鹽、礦產等資源,完全歸國家控制;

給官府特權去經營,部分放權給百姓生產。

官府獨「專」其「利」。

管仲拿人人要吃的食鹽算了筆賬——

增加徵稅,只能得納稅人的錢,還容易激起民變;

要是按戶籍「計口售鹽」,只需抬高一點食鹽價格,就能收到更多的錢補充國庫了。

不僅如此,還能牽制不產鹽的諸侯國:

「不聽話,不給鹽吃。」

食鹽專賣一推行,也讓官府百姓都開始積極尋思提高生產效率的技術——

圖片來源:《天工開物》製鹽的部分,書格

特權作為專利權的前身,有「壟斷經營+地域性+高效率」的特點。

雖然看不到摸不着,卻實實在在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

但在近代之前,我們的技術進步幾乎是靠「技術機密」驅動的:

傳男不傳女、家族絕密配方......

這讓好的技術掌握在行會、作坊的少數人手裡,大多數人還在簡單做重複工。

社會技術積累很慢很慢。

另一邊,專利的確立把歐洲送上了快車道。

英國在1623年發布了第一部現代意義的專利法(《壟斷法規》),確立了專利的3個核心——

1)保護創新技術
2)由國家強制保障
3)存在回饋社會的途徑

這樣下來,專利就是權利人的無形「資產」了。

別人要用,得給專利費。

專利權獲取的利潤大小就和市場容量是成正比的,人們自然樂於把技術「共享」出來。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斷為社會積累新的技術。

英國的工業革命,也正是由此激發的。

圖片描述:工業革命時期的專利
詹姆士·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紡紗機

反觀我國,足足晚了幾百年才正式確立——

經過多番迭代,現代的知識產權(又叫IP),指的是保護創作者「智力勞動成果」的民事專有權利。

完成了從特權向私權的轉化。

那麼——


02
知識產權有啥用?

1、公司層面

要素 1:提供技術,增加公司博弈籌碼。

谷歌和微軟兩大巨頭,就曾圍繞一個視頻編碼專利技術(H.264)打了很久的官司。

微軟收購了一家通信小公司,從而有了H.264的專利;
而谷歌把這套東西,做到了自己的商業系統里。

微軟就告谷歌:「你沒有經過我們授權,賠!」

谷歌不認,拉了一圈都沒有獲得H.264授權的公司,抱團針對微軟;
同時又收購了另一個擁有微軟所沒有專利的小公司,去告微軟。

後來就只能用相互授權的方式,暫時和平。
但若谷歌手裡沒什麼專利,就只能認賠了。

要素 2:提供資本,讓公司變現多元化。

一方面,1個好的知識產權可以有N輪收入。

比如北京環球影城,從影視票房到主題公園,再到形象產品周邊——

強IP吸引顧客,服務和產品增加消費轉化,周邊產品增加復購率,商業模式環環相扣。

另一方面,知識產權也和實物資產一樣,可以融資。

1995年開始,我國明文規定知識產權可以質押融資。

要是公司手裡十分缺錢,可以把自己的知識產權押在銀行借錢經營。

另外,還可以知識產權證券化。

一個創新型企業,可以把它擁有的知識產權拿出來——
通過一系列審核後,變成發行在市場上可流通的證券,像股票一樣可以單獨買賣。

2、國家層面

2019到2021年,國家知識產權局都會發布《推動知識產權高質量發展年度工作指引》。

對比了下每年目標——

高價值專利的審查周期在不斷縮短,知識產權運用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

去年9月,政府文件(《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定義了一批「高價值」知識產權:

核心專利、知名品牌、精品版權、優良植物新品種、優質地理標誌、高水平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等。

並且給出了具體的指標和目標指引——

預期性指標:到2025年,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3%,版權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7.5%
發展目標:到2035年,我國知識產權綜合競爭力躋身世界前列

我們知道,政策設置目標的時候,一般會留出多的空間,大概率是能完成的。

在明確的時間(2035年)+目標(GDP占比增加)下,它提到的產業無疑值得關注。

其中,版權產業涉及到的範圍很廣,不確定性也比較高。

所以這裡我們就重點來說說專利密集型產業。具體包括7大類——


看看有你所在的行業嗎?

在今年各省市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這些產業也頻繁「被點名」。

從上述政府文件中,我們可以挖掘出國家最近着重關注的2塊概念:


接下來分別說說——

重點 1:種業

我國雖是農業大國,種子卻十分依賴國外進口。

飯碗攥在別人手裡,也不是辦法啊。

2021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把種子作為重點任務提出,要「打贏種業翻身仗」。

靠的主要是。種業的核心,是對新品種的挖掘和保護,就需要轉基因技術。

為了減少之前國內常出現的「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今年3月1日,新《種子法》緊跟着出爐,要強化種業知識產權保護。

在政策的東風下,擁有更多轉基因技術專利的種業龍頭,更有競爭力。

重點 2:芯片

近年來,全球手機和汽車領域都被「缺芯」攪得不得安寧。

國內巨頭們要麼投資芯片企業、提前搶貨囤貨,要麼和各大芯片廠商合作。

但想要真正解決卡脖子難題,還是要靠自己研發新的技術,迭代新的產能供給。

在專用芯片的細分市場,我國已經有一些中國輕裝上陣的企業在領跑了。
比如商湯科技、寒武紀、依圖科技等公司研發的AI芯片,實力都很強勁。

不論種業還是芯片,這背後的底層邏輯,還是國家安全。

回想一下,英國工業革命技術騰飛後做了什麼?殖民侵略。

這到現在也依然是隱患。

《全球化與國家競爭》一書中,曾細緻探討過全球化這件事——

全球化並非是看上去那樣的平等、自由,而是不平等的國際競爭;
本質是核心國家向邊緣國家一層層轉嫁成本(經濟+政治)。


英美正是靠着先進的生產技術+充足的金融資本迅速發展起來的。

從歷史的進程來看,新興的技術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先行者的優勢。

為了保持優勢地位,它們就會動壞心思,從這兩方面打壓邊緣國家:

不聽話,不給技術;
不聽話,不給錢。

2018年美國發動貿易戰,把華為、中興國際等中國企業計入黑名單,也正是這個道理。

2021年美國公司在專利授權總量上,比起2020年下降了(-7.5%);
但美國依然坐擁150,801項新授權——
比日本(47,105)、韓國(21,264)、中國(20,679) 和德國(14,663)加起來還高出69%。

想要「去依附」,我國企業還要奮力直追。
這兩年,國家對於知識產權發展,也加大了力度+速度。

從PCT專利數量的增速來看,我國的申請量規模和占比都在增長。
2019年起,申請總數首次超越了美國,成為全球最多的國家 。


03
普通人有什麼投資姿勢?

在這樣的大環境中,國產替代邏輯是長期持續的。

我們不妨考慮下面的專精特新+專利的投資機會。

1)專精特新

船大難掉頭,一旦全球技術風向發生變化,大企業出於慣性,反而容易錯失良機。

這時候,那些專業、管理精細、掌握獨特技術、創新能力強的「小巨人」公司(國家級專精特新),反而更有優勢。

萬得資訊、Choice等股票軟件上輸入「專精特新」,可以查詢到對應的300多家上市公司。

不過,目前暫時還沒有完全針對專精特新的指數基金。

相對比較符合的,是中證1000指數基金。

據專業機構的分析,中證1000指數包含了60隻「專精特新」上市公司,占比約6%。

對比其他主流寬基指數,兩者的相關性最高。

2)專利

目前市場上已經有了專門針對專利數據的指數,從創新能力強的公司中優中選優——

其中,衍生出了兩個指數標的,已經有多隻對應的指數基金:

央企創新驅動指數(000861)

深創100指數 (399088)

央企創新驅動指數前十大權重股行業相對集中,主要在製造領域。

圖片來源:中證指數官網

含專利量高+「高質量發展製造業」驅動下,在當前宏觀環境裡相對有利。

深創100指數來則主要考量這兩點——

1)創新產出:考量專利質量與發明專利數量;

2)創新投入:看研發投入與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重。

從指數表現來看,深創100指數年化收益率是17.9%。

除了2014年,指數每年都能實現正超額收益。

這裡也給你整理了一些指數基金供參考——

央企創新驅動指數基金在富國、廣發、博時、嘉實基金公司也都有對應的場外基金。

在天天基金網、支付寶等三方平台,搜索對應關鍵詞就能搜到。

不過,由於它們成立時間太短,規模還十分小,可以再觀察一下。

深創100也是一樣——

總的來說,個股投資邏輯比較複雜,還是挺需要花一番功夫研究的。

我們也可以考慮拿出20%以內、3年不用的閒錢,定投買入相關的指數基金——

買入一攬子上市公司,分散一些風險。


04
最後的彩蛋

知識產權離我們其實並不遙遠,個人也能靠它創收。

如果說寫書出版很難(著作權)——

你可以去起點、晉江、17k等網站發網文,簽約掙全勤,每月少則百來塊,多則上千塊;

圖片來源:截自17K小說網

若說設計一套各種應用場景的商標很難(商標權)——

你可以去豬八戒網等平台做簡單的LOGO設計,單個也能有百元左右的收入;

圖片來源:截自豬八戒網

就算是聽起來最難的專利,你也並不需要從0到1做科研。

專利也分3類,不僅有發明專利,還有實用新型專利以及外觀設計專利。

開頭提到的老同學,他寫的專利交底書,和論文很像。

三個部分,7-8頁A4紙就能寫完:

1)之前有哪些方案;
2)之前的方案有哪些不足;
3)我們的方案解決了哪些不足。

之後的事情,就交給專利代理公司處理。

在專利檢索網站(http://dlgl.cnipa.gov.cn/),我們可以查到代理機構和代理師公示。

上面能看到代理師的對口專業、從業年限,和自己擅長的領域進行匹配。

圖片來源:國家知識產權局

最後,也為你總結了一張圖,歡迎收藏、轉發。

今天的文章是一次新嘗試,看到這裡的都是真愛了~

如果喜歡的話,歡迎點個「在看」告訴我呀。

晚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