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網上一段成人與小學五年級孩子的對話:
這段對話中的提問,來自某大文豪在幾年前的一個採訪報道:「如果他不買媳婦兒,就永遠沒有媳婦,如果這個村子永遠不買媳婦,這個村子就消亡了。」
這個五年級孩子給出了答案:如果需要用拐賣婦女的方式才能存在的村莊,那就讓它消失好了。
這個五年級的孩子,用淺顯的話,給了一個康德式的回答,即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不能為了某個功利性的目的犧牲少數人的利益、生命以及社會正義。
可不可以為了一部分人甚至是多數人的利益讓另一些人做出犧牲?
很多人在談論這個問題時,都會想到那個經典的電車難題。這是倫理學領域最為知名的思想實驗之一,其內容大致是:
後來通過這個案例又展開了第二個案例:
對這兩個案例,有很多人選擇了切換軌道,或者把胖子推下去。理由是「犧牲一個人,可以救下五個人」,在不得不需要作出選擇時,會選擇犧牲少數人的生命來挽救多數人的性命。
如果說電車難題只是一個假設,那麼,在歷史上還真的就發生過這樣的案例,這就是1884年發生在英國的震驚世界的海難食人案——「英女王訴達德利和史蒂芬斯案」:
這個案例當時曾引發激烈的爭論。支持者認為,在生存環境的逼迫下,為了讓更多人活下來,必須有人做出犧牲。況且,帕克是一個孤兒,無家庭牽掛。其他三人都有家庭,救活了這三個人,也救活了三個家庭。這不僅是一條生命對三條生命,而是一對十,一對二十,甚至更多。犧牲帕克,獲得的總體利益,累積起來是最高的。因而,殺死帕克是正確的。
但法庭在經過激烈的爭論後,最終宣判他們有罪並處以死刑。儘管後來英國女王對他們進行了特赦,將刑期減至六個月,但這案例確立了一項適用於整個普通法世界的先例,即危急狀態無法構成對謀殺指控的合理抗辯。
殺人這種行為,永遠都是錯的。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生命權,沒有人能夠剝奪。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將其他人的生命掌控在自己的手裡。
一些人支持殺人的理由,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不是帕克,也不會成為帕克。就像在電車難題里,如果那個胖子是自己,或是自己的親人時,那些支持把胖子推下去的人,紛紛做出了相反的決定。
很明顯,功利主義者的判斷標準,不是5>1,而是對於自己而言哪個利益更大。
但問題是,誰能保證自己永遠不會那個需要被推下去做出犧牲的人呢?
就像遊船瑪格麗特號上的船員,帕克年齡小,孤兒,是最弱的那一個,殺了他不會有麻煩。但是,在殺死了帕克以後,他們還會再殺死下一個最弱的。如果不被獲救,就有殺人的理由,殺人就不會停止。
如果為了讓大多數人獲救,殺害弱者的行為被允許,那身處社會的每個人都將惶惶不安。
在現實中,人們常常會忽視弱者。比如,在這次豐縣事件中,隨着小花梅身世的逐漸顯露,一部分人開始認為,如果是精神病人,被遺棄,被拐賣,或者被鐵鏈鎖住都是可以合理(默許)的,但如果是一個正常人(尤其如果是一個女大學生)被拐賣、囚禁,那是不能容忍的。
這種在文藝作品中也有表現,《盲山》中的白雪梅就是女大學生,這種被拐賣的反差,給了觀眾巨大的衝擊力。
在一些人的心裡,人是被默認分為三六九等的,每個人的基本權利不是生來就有的,對一些邊緣人甚至無論怎麼凌辱都沒問題。
在這裡,這些人仍然是以一種功利主義在看待他人。但問題在於,如果認同這種功利主義的計算方式,可以犧牲精神病人和智力殘疾者?那麼,「是否可以為了挽救大有前途的年輕人,而任意割取無辜老人的器官?為了挽救自己愛人的生命,是否可以隨意抽取不願獻血的他人的血液呢?」(羅翔語)
而且,「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惡果將接二連三的出現。比如,如果拐賣精神病人被默許甚至縱容的話,那麼,當社會上精神病人不夠時,就會有作惡者將正常人折磨成精神病人。
這樣,正常人的生存環境同樣是危機四伏的。
所以,請記住康德的這一段話:
人是目的,不是工具。也就是說,人不能為了某個理由(即使這個理由是多麼高大上)而突破底線,否則就是打開了「潘多拉魔盒」,最後將使得人類整體的生存狀況變得更為糟糕。
別說是延續一個村莊了,就是拯救整個宇宙,有些底線都必須堅守,不可以放棄。
這一點,羅素有很深刻的認識,他說,人們總是幻想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拯救人類。然而,事實恰恰證明,給人類帶來最多、最大災難的正是那些野蠻狂熱的高尚信仰。
詩人徐志摩對羅素的這一思想做了一個十分有黑色詩意的詮釋:「天堂是有的,可以實現的,但在現實與那天堂中間隔着一座血海,人類得渡過這血海,才能登彼岸。於是,他們決定先實現那血海。」
文章開頭的那個五年級小孩的回答,說出了一個簡單的真理,那就是必須牢牢守住一些最基本的底線。比如,「人人生而平等,沒有誰的命比其他人重要。」比如,「一個人,無論是智力高低,高矮胖瘦等等,只要是人,身為人的基本權利和尊嚴,便不能隨意踐踏。」
一些人會驚訝,這竟然是一個「五年級孩子」說出來的話?而我反倒認為,這恰恰是一個精神沒有被成人世界污染的孩子才能說出來的話,是一個人再正常不過的認知。
最後,我想送上大劉的一句話:
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