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採訪|陳桐
文|陳桐、阮詩博
來源 |職場Bonus(ID:ZhiChangHongLi)
封面來源|IC photo
2021年,職場話題成了熱搜榜的常客。
有「卷王」在大廠擁抱「996」,也有「躺平者」選擇跳國企、考公務員;35歲的人在為看不見的年齡危機苦惱,而他們身邊,新的Z世代同事正坐上一排排新工位。
我們請到了兩位職場通關高手,「三胎寶媽」高管教練王希娜,90後阿里技術管理者袁碩,一同從這一年的變化中尋找啟發,探討新趨勢下的職場通關路徑。
欄目初見
2022年,36氪職場紅利研究所(後文簡稱:職場Bonus)誕生了。
這是36氪旗下推出的職場向新IP,它將專注為職場人挖掘最有長遠價值的個人路徑。我們不想製造焦慮,我們要前往每一場集體的職業困擾中去找解決方案。
每個月,紅利人物欄目會邀請各行資深嘉賓參與圓桌討論,通過直播與文字,將具備行動參考價值的職業思考,帶給讀者與觀眾。
左:王希娜·前領英市場總監、現高管教練
辦公室里的「Z世代」
職場Bonus:Z世代一般被認為是95到09年之間出生的人,他們不僅是各行業未來產品的消費者,也將一步步成為今後十年各個公司里的中流砥柱。我想問下二位嘉賓,如果時光倒流,讓你們再次回到20歲出頭,你們會如何規劃第一次的職業選擇?
袁碩:這裡我想先說個故事。當年我接到阿里的面試電話時,HR說「這裡是阿里媽媽」,我第一反應是「阿里媽媽是什麼?不應該是阿里巴巴麼」。當時我們不懂也不敢問,就這麼去面試了。當時不像現在這樣信息這麼豐富,我像是憑藉了好運,加入了一個周圍都是優秀同學的團隊。回過來說職業選擇:我面試過許多Z時代的同學,我可以直觀地感受到大家對比我畢業那會兒聰明多了。現在大家都會充分地調研、打聽各個公司和各個部門的情況。但有時候這個信息太充沛,選擇過於豐富,如果自己內心沒有堅定的標準,可能反而會放大自己的焦慮。所以我覺得最重要的問題還是先清晰自己想要什麼的標準。
王希娜:我會做出和當年一樣的選擇,雖然第一份工作我剛開始不喜歡,但是我依然在這個領域做到專業水準,得到了很多正反饋,也給我後面的加速發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我們很難用現在這個年紀的閱歷、心態去指導曾經的自己,當時的我們只能去儘可能地選擇當時覺得最好的、最適合的。我們要有目標,同時不要執着於目標;要有規劃,同時不要讓規劃成為你的思想枷鎖。
職場Bonus:Z世代里其實有不少人對職場是比較迷茫的,很多人更是工作幾年仍然沒找到自己最想要的,你們有什麼建議?
王希娜:如果你已經清楚自己的熱愛,就去追尋它;如果還沒有,就把手頭的事情做到頂尖水平,當你從一件事情里找到擅長和心流的感覺,或許你會愛上它。前者是一見鍾情,後者是日久生情,有時候說不定後者更牢靠。
職場Bonus:那你們認為Z世代在進入職場前,怎麼樣選擇從事的職業和行業,會更有利?
王希娜:不論哪個世代,都是找到三者的交叉點:我喜歡、我擅長、我能創造價值。
袁碩:我認為從心很重要,也就是找到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路徑。大概十年前,我讀書的時候嘗試過開淘寶店,賣一些簡單的手工藝品,結果還賺到了不少零花錢。當時我就對電子商務裡面的東西開始感興趣了。選擇去阿里也是懷着這種想要去感受和學習的憧憬。我們還是得去順應自己的興趣去選擇。
順產業趨勢,選「職業賽道」
職場Bonus:去年很多行業都充滿變數,比如之前的K12教培和近期的互聯網,又或者像芯片半導體和醫藥,我們能看到一些行業快速崛起,快速衰落。以二位的眼光來看,目前哪些行業賽道值得職場人找工作的時候去考慮和關注?
王希娜:新能源發電、新能源汽車、智能製造、智慧醫療、心理健康
袁碩:我個人對別的行業了解並不多,確實從來都不乏選中了賽道從而快速前進的朋友。比如2015年的無線化、2018年的短視頻,從今天的眼光來看確實滿滿都是機會,但是這種事後諸葛亮容易,當時卻不容易把握。所以我覺得一開始就押中寶是很難的,如果是剛工作不久的同學,押中了也不容易分到很多,所以不如一開始就在成熟的場景中來試煉,把邏輯吃明白了在去到別的賽道。
職場Bonus:我們之所以做「職場紅利研究所」這個IP,是因為發現產業結構性的變化越來越頻繁,紅利在一些行業和公司中的出現,或消失,過程可能只有短短几個月。所以我想請教一下二位,年輕人在規劃職業的時候,應該從哪些角度看行業紅利,來判斷自己的發展方向?
王希娜:看待職業紅利就像投資理財,想清楚你是掙快錢還是做價值投資?想掙快錢,就追着熱點跑,同時承受高風險和高焦慮;做價值投資,就要努力提升自我認知、學會獨立思考、有耐心,忍受寂寞和平凡。

職場Bonus:去年關於職場壓力,當之無愧的最大話題就是「內卷」,在我個人看來,內卷一詞的出現是一種焦慮情緒的產物,但我發現每個人理解內卷的方式都不同,我想請二位先簡單講講你們對內卷的定義是什麼?
王希娜:我認為內卷其實就是表演式的、不創造實際價值的超額努力。
袁碩:我眼中的內卷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從自身視角,內卷是一種從眾的、由焦慮感驅使、被外部價值綁架而非自我驅動的行為和思考。從整體視角,就是坑少了蘿蔔多了,資源沒有變多但是為了獲取資源的努力更多了,是一種低水平的複雜化。
職場Bonus:有人把「鲶魚效應」和「內卷」掛鈎,你怎麼看?
袁碩:內卷和鲶魚效應不是一回事。鲶魚效應是引入外部壓力讓系統本身實現提高。而內卷則是存量資源分配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內耗。內卷從個體的角度來看不存在兩面性。
職場Bonus:去年有不少大廠取消了「大小周」,或者開始推行「1075工作制」,公司也開始順應個人「反內卷」的潮流去做出一些改變。你們有沒有見過不捲的人也能在職業發展上走出別樣風采的例子?
王希娜:我就不捲,我即使之前在阿里也大多是七點下班。一開始大家都很驚訝,後來變成我過了7點如果還不走,大家會問我「你怎麼還沒走?」。上班的時間裡如果你高效完成了任務,為什麼要加班呢?
職場Bonus:那假設有天內卷不請自來,對於不想參與內卷的人,有什麼好的應對方法嗎?
王希娜:我覺得要避開紅海,找到藍海,展現你的獨特價值,不要讓老闆用低維的評價標準來衡量你。另外,卷得贏就卷,卷不贏就跑(笑)。
袁碩:我覺得首先要去尋找可以自驅的賽道,其次要主動求變,主動尋找機會、爭取資源。最後是要減少內耗,不去從眾,減少不必要的焦慮。我早幾年見到過一個朋友,之前每次周會他都敢不來,但也沒人敢去說他——因為他每次基本都能短時超額完成任務,他不參與「內卷」,大家也心服口服。
壓力過後——「躺平」「逃離」「考公」
職場Bonus:面對職場壓力,有的人選擇了內卷,也有人選擇了躺平、逃離、或求穩。二位也許這些年會參加一些同學會,你們的老同學裡,有沒有一些關於逃離大城市、回家鄉工作,考公務員上岸的故事?
袁碩:我身邊有兩位朋友是計算機工作了兩年回去考公務員的,都成功了。其實關鍵還是在體驗了工作之後想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和工作節奏是什麼。
職場Bonus:看來每個人都應該有屬於自己的工作節奏,對於二位來說,什麼樣的工作節奏下你們能達到最佳狀態?
王希娜:張弛有度,有動力時就開足馬力往前跑,累了就躺平歇着。
袁碩:我們做電商業務其實本身就有非常好的工作節奏感,因為我們的業務分淡季與旺季,業務淡季就用來提高自己,旺季就努力提效。工作之餘努力做到work-life balance吧。比如我一般會一周兩次健身,兩周下一次廚,半年旅遊一次。
職場Bonus:這兩年期有不少冥想相關的創業項目冒了出來,我自己嘗試過冥想,我認為這是一種應對壓力非常有效的手段。而且還能幫助你學習在工作中進入心流的狀態。你們二位嘗試過冥想或者心流的狀態嗎?有什麼樣的心得體會?
王希娜:我每天做冥想。冥想是一種回歸自我的手段,而自我關懷也是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的功課。我們前面提到要做職場裡的清醒人、要找到自己真實的興趣和關心的事情,說的其實是同一件事。「觀呼吸」是冥想中的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大家可以結合一些網上的音頻引導課去體驗一下。
袁碩:有過,以前焦慮失眠的時候試過,但可能對我來說作用不大,反而是思考清楚自己為什麼會焦慮,然後多看看書補充認知短板,效果會更好。
她說:「生三胎」並不影響事業?
職場Bonus:其實在職場壓力之下,生育問題成為一個比較重要的難題。Z世代的我們,很可能會把生育看成是一道卷子上特別難的附加題。所以我特別好奇,希娜作為3個孩子的媽媽,是如何做到平衡工作生活,哪些困難需要克服?
王希娜:我享受孕育生命的過程,所以早早生了三胎。追求平衡其實很難,就像高空走鋼絲。我會把職業分為取捨(初階狀態)、融合(高階狀態)兩個階段:核心在於優先照顧好自己,滿足自己的需求,成為一個內心富足的人,因為你沒法給出自己所沒有的東西。這樣即便上有老下有小,中間夾着的就仍然是有情懷有夢想的自我。
彩蛋書影音推薦
職場Bonus:我們職場紅利研究所,不會給你推薦生活好物,但會請嘉賓朋友為你分享優質的書、電影和音樂。這可能是我作為文藝青年的一種堅持。二位簡單介紹一下你們這次的推薦?
王希娜:書籍推薦《少有人走的路》、《對財富說是》。
人一生要處理好三重關係,就會越走越順:跟自己的關係,跟身邊人的關係,跟錢的關係。《少有人走的路》幫你理解跟自己、跟身邊人的關係,《對財富說是》幫你理解你跟錢的關係。
袁碩:音樂推薦Gala樂隊《追夢赤子心》、Imagine Dragons樂隊《Counting Stars》,都是獻給年輕人的勵志歌曲。書籍推薦《人類簡史》。
職場Bonus:和讀者們介紹下自己現在在做的事情?
王希娜:我成立了向日葵教練工作室,為企業提供高管教練、團隊教練和領導力培訓。歡迎關注「向日葵教練」公眾號,探討職場成長和管理之道。
袁碩:我在阿里媽媽帶領廣告投放算法團隊,我們有ACM金牌、學術大佬、Dota冠絕一世、養寵達人等各種可愛小夥伴,如果你是算法工程師,不支持無效加班、想接觸最全的媒體、最大範圍的用戶流量、最前沿複雜的營銷廣告投放模式和技術,hc量大,歡迎砸簡歷來交流。(求職加職場紅利小助手微信:zhichanghongli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