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約半年前,遊戲平台 Steam 的母公司 Valve 發布了傳聞已久的自研式 PC 掌機 「 Steam Deck 」。

原本說好的年底上架,由於一些不可抗力最終還是拖到了上個月月底,而且暫時只面向部分歐美國家銷售。

這可把國內的一部分玩家饞壞了。。。不過沒事,小發也和你們一樣着急看看這次的產品能不能不再像當年 Steam Controller 手柄一樣撲街。

所以,今天咱們就一起聊聊 V 社捲土重來的這款新硬件設備。

先說說這款產品的硬件部分。

大概看了一眼,Steam Deck 的整個尺寸是 298mm x 117mm x 49mm,比起家喻戶曉的任天堂 Switch 要大上一圈。

雖然官網上宣稱重量為 669 克,但我看到的海外實測數據表示這款產品的重量其實應該在 680 克左右。

更大號的 OnexPlayer 且不去論,只是曾經說過 Switch 或者 OnexPlayer mini 版是遊戲史上 「 最重掌機 」 的玩家們,到底還是草率了啊。。。

除此之外,這款產品裝載了 7 英寸觸控屏、陀螺儀、立體聲喇叭、雙麥克風以及 「 先進 」 的 3.5mm 耳機孔。
屏幕的分辨率達到了 1280 x 800,比例 16 :10,亮度達到了 400 尼特,最高 60 Hz 刷新率。

和其他遊戲掌機不同的地方在於,Steam Deck 的搖杆下方分別內置了兩塊觸控板,具備壓力傳感器,可以設置不同的點擊強度。

這或許能夠成為 V 社旗下掌機的特色。。。前提是未來沒有友商 「 致敬 」 的話。

根據已經拿到手的玩家評測來看,這款產品的整體握持手感相對比 Switch 要舒適,可材質方面則比 Xbox 手柄要粗糙一些。

手感更好,可是它重啊,兄弟們。。。

而在處理器方面,Steam Deck 選擇與蘇媽合作,使用了 AMD 的 Zen2 CPU、RDNA2 GPU 架構組合。雖然是定製款,但紙面性能可能沒有大家想象中那麼強大,大致相當於銳龍 3 Pro 4450U 和 MX450獨立顯卡的搭配。

不過鑑於這只是一台掌機。。。好像也很合理。

16G 內存+ 64G 存儲空間,最高配置能達到 512G 高速固態硬盤存儲。就單論存儲空間的話,除非你只想玩玩那些 Steam 上的獨立小遊戲,否則我建議你最好還是考慮加入一張 microSD 卡。。。

那麼這款掌機玩起來又怎麼樣呢?

其實看到 Steam Deck 的布局設計的時候,我個人認為它的十字鍵、按鍵和搖杆的布局似乎有一些過於緊湊。尤其是左邊的方向鍵,可能需要縮着拇指,或者不要讓掌機完全貼合在掌心才會好用一些。

這點和 Switch 以及其它的掌機布局都不太一樣,這也是由於觸控板占據了手柄位置大量空間導致的。

不過目前我看到的反饋基本都在說,Steam Deck的搖杆操作很‍順滑,而看起來有點違和的按鍵布局也‍能在人們的接受範圍內。
還有一個點是它並不是像 Joy-Con 那樣採用可拆卸手柄的設計。

不過這樣一來,Steam Deck 算是涵蓋了絕大多數的常用操控方式:手柄、按鍵、觸摸屏、像 PC 那樣的觸控板。
好處也是顯而易見,你可以根據不同的遊戲類型,來決定具體使用哪種操作方式。

Steam Deck 擁有自己獨立的操作系統 SteamOS,但整體還是根據 PC 版平台的界面和操作邏輯修改而來。

從系統的 UI 界面就能感受到一股濃濃的 Steam 平台味兒。

按下左側的 「 Steam 」 鍵能打開商店、遊戲庫、設置;右邊的設置按鍵則有點像手機的快捷設置,包括通知、屏幕亮度、機器設置等等。
這樣稍微有一點麻煩的是,如果針對某一款遊戲關閉一些設置,一時之間不知道到底應該按哪個鍵才能找到相應的設置界面。。。

不過相比於遊戲本身的體驗,Steam Deck 遇到的最大障礙仍然是遊戲的兼容適配問題。
這款掌機其實最大的優勢本來就來自於背靠 Steam 平台,能銜接上遊戲庫里的幾萬款遊戲。對於一台遊戲掌機而言,這樣的遊戲儲備量本來是非常龐大的。

可問題就在於經過海外玩家的實測發現,雖然 V 社正在竭盡全力地擴大兼容的範圍,將可以在 Steam Deck 上完美運行的遊戲都標記出來,可目前這份名單還是只有幾百款遊戲。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標註了 「 可玩 」 的遊戲,這些遊戲雖然能在掌機上運行,但需要玩家進行一些手動的設置,比如字體、分辨率等等。

即使把這兩份名單當中的所有遊戲加起來,目前也僅僅超過了一千款,和 PC 平台支持的遊戲總數相比仍然顯得捉襟見肘。

而且就算通過了 V 社兼容驗證的遊戲,玩的時候仍然會遇到崩潰或者體驗太差的情況。
比如國外遊戲博主 TheRelaxingEnd 的開箱測試中就發現,Steam Deck 在玩賽博朋克 2077 中等畫質的情況下,幀速率也就保持在 35 幀左右的水平。
而當它遇上老頭環,情況還能再壞一點。。。30幀都懸。

像使命召喚這樣的遊戲,笑死根本打不開。
當然這款掌機硬件也還沒到那種糟糕透頂的程度。像 GTA5 這種就能保持在60幀左右,CPU 占用率差不多只有 50%,但 GPU 是隨時拉滿的哈哈哈。

而且其實你可以選擇玩一些不那麼吃配置的遊戲。。。

照目前的形勢看來,小發覺得 Steam Deck 無論怎麼擴大兼容名單,肯定還是會有一些遊戲註定無法在這台機器上玩了。

其實 Steam Deck 從平台的角度去看待的話,它其實更像一台微型的支持部分 Windows 版遊戲的 Linux 電腦。

不過從發售後的一系列動作也看得出來,V 社這次非常在意 Steam Deck 的發展前景,不僅每天都有更新遊戲,也在積極推進實現更好地兼容效果。

從實測上可以看到,這款掌機目前已經可以安裝 Windows 系統。不過對於缺少圖形驅動的它而言,至少目前還不能和 Steam 平台完全貼合。

而且我想着,應該沒人會拿它外接一台顯示器真的當 PC 用吧?連接電視我倒是能理解。。。

除了兼容之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續航。雖然按照官方說法,Steam Deck 在跑不太吃資源的 2D 遊戲、瀏覽網頁的話,設備續航最多可達 7-8 個小時。
可這明顯有點避重就輕。按照油管上目前能看到的測試視頻,玩一些遊戲大作默認配置下它的續航只能堅持不到兩個小時。。。

官方:2-8 小時!有什麼錯?

如果想延長續航那就只能選擇類似限制遊戲幀率的方式來降低自己的遊戲體驗,這中間的取捨,就完全取決於玩家們更看重哪一方面了。

總之,Steam Deck 在小發的眼裡是一件不折不扣的半成品。

之前和辦公室的同事交流時,托尼 1 號表示對這款產品的不足抱有充分理解和寬容。
而我覺得有點彆扭的地方就在於,即使作為第一代產品有很多的實驗性成分,但這款掌機給我的感覺仍然有一種 「 為了發布而發布 」 的感覺。

在用戶的實際體驗上似乎沒有完全照顧到玩家的感受,將一款並不成熟的作品提前拿出來是不合適的。何況 Steam 平台在掌機上運行,本來也就不是一個簡簡單單搬運的事情。

不過對於一些玩家來說,這款掌機意味着可以不用再把電腦從臥室或者書房搬到客廳,就能享受到連接電視超大屏的 PC 遊戲快感。

托尼 2 號甚至表示這是本世紀目前最偉大的硬件。。。看得出來,他很喜歡。

從這一角度講, Steam Deck 目前也是一種解決痛點的方案。只不過按照目前並不完善的產品,以及國內電商平台上的售價情況。。。我還是建議搬一搬主機就當鍛煉身體比較靠譜。

前幾天 Valve 又發表了一份簡短的聲明,除了在未來會增加產能之外,也考慮在更多地區發行 Steam Deck 的可能性。

只是。。。好像沒有提到國內。。。


目前看來,隨身攜帶 Steam 遊戲庫,目前還是個夢啊。。。

所以 Steam Deck 目前來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這一切就要看 V 社到底能下多大的決心了。

撰文:世宇 編輯:面線

圖片、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Steam Deck 官網:

https://www.steamdeck.com/zh-cn/

Youtube:

@TheRelaxingEnd

@IGN China

IT之家:

https://www.ithome.com/0/606/749.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