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周末來了,接着上篇,趁熱打鐵,繼續整理結構化的思考&表達篇的部分。是不是也曾遇到這樣的同學:回答問題,說了一堆,結果完全不知所云。這時我們一般都會比較委婉的建議說放開些,別緊張,多張嘴,多訓練,但這些真的有用嗎?我一直以來比較堅持的觀點都是:說不清楚往往都是因為沒想清楚。自己想清楚了,說不清楚的可能性不大。其實不是講話能力差,而是沒想好怎麼說和說什麼,即表達之前的思考沒有形成邏輯結構。從這個角度來看,設計思考和設計表達,本質上是一件事。

結構化的設計思考碰到問題,該如何有節奏有方法地進行結構化設計思考[表達]呢?1:確定合適的分解角度先看例子把汽車的所有零件進行分類,要怎麼分?分類的方式多種多樣,先要確定目標,才能選擇合適的分解角度。目標是垃圾分類,就要按材質分類,便於回收。目標是庫存管理,就要按廠家分類,便於渠道對接。目標是創意組裝,比如把零件組合成變形金鋼,就可以按照長度形狀來分類。

再舉個例子工作多年,想體現出設計師的專業能力,要怎麼呈現和闡述自己的項目呢?方式也是多種多樣,具體選擇哪種,取決於所適用的具體場合。分享場合:要圍繞如何做好這個項目的-講背景、講困難、講過程、講數據、講結果、講貢獻,講下步計劃面試場合:要圍繞個人與崗位的匹配度-講專業深度、講推動意識、講特色技能、講協作態度、講個人性格晉升場合:要圍繞職級模型的能力要求-講戰功、講價值、講方法論、講橫向建設、講個人影響力
由此可見,結構化思考的第一步,一定是依賴於對信息/知識/規則/場景的積累和分析,給出目標預判,然後才能找到合適的分解角度。
2:拆分邏輯形成結構基於目標拆分結構的過程,一定要提及金字塔原理,這是結構化思維的理論來源。《金字塔原理》是麥肯錫國際管理諮詢公司顧問芭芭拉·明托提出的一種層次性的思考模式。這個模式縱向上逐層分級,橫向上相互並列,同組元素之間遵循MECE原則[即相互獨立並完全窮盡]。舉例來說,假如把衣服按照春秋裝和職業裝進行分類的話,是不MECE的,因為會有重疊,如襯衫;還會有遺漏,如短袖。換個方式,把衣服按照春秋裝、冬裝和夏裝分類,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就是MECE的。
明確分解角度和結構邏輯之後,在具體應用上,主要介紹兩種方法。
3:自上到下的演繹法是指從普遍性理論知識出發,去認識個別的、特殊的現象的一種層層遞進的論證推理方法。還是舉例子:在提升信貸首頁獲客轉化效果,進而選擇用戶差異化設計的項目里,圍繞數據目標,按照MECE原則,把用戶分為信用好和信用差兩類,對應的二級結構里分別又可以拆分為有經驗和無經驗[如下圖]。因為信用差的用戶無論是否有經驗,其對產品的收益不大。所以可以再次整合成信用好&有經驗、信用好&無經驗、信用差三個類型,彼此獨立又完全窮盡。按照這個邏輯,分別圍繞對應的用戶類型,繼續拆分用戶目標和客群訴求,又可以分別得到相對應的設計目標和設計切入的機會點,這樣最終落地的可能性方案也就有了。再舉個例子:新的一周要更加合理的安排工作內容,該怎麼思考呢?有什麼樣的視角?時間性視角:工作日先分五天,分別安排每天做什麼重要性視角:先按重要/次重要/日常支持分開層次,再分拆工作協作度視角:按資源支持/人員支持/獨立完成作為第一層,再安排工作可能平常生活中已經在用這樣的方法了,只是不知道背後原來有這樣的聯繫和差異

再比如,日常工作溝通中最重要的匯報,也是一樣,有沒有清晰的邏輯思考和結構呈現,效果真的天差地別。[案例如下圖,不贅述]

以上無論是數據轉化的案例,還是溝通匯報的方法,都有個共同點,就是在我們熟悉的領域、認知範圍以內,能夠按照通用的邏輯結構去展開:論點[目標]先行-以上統下-邏輯遞進。而對我們不太熟悉的領域,這樣的方式不太適用,因為初期的策略設定時,個體知識和認知的局限性,目標很難有預判,這就需要另一種方法。4:自下而上的歸納法指從許多個別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則或結論的推理方式。具體做法是從收集的散落的各個問題點/概念點中,抽象分類進而推導出共性,形成論點的過程。依然舉個例子:之前寫的一篇文章《體驗與商業的平衡》,寫作初期對商業利益和用戶體驗間具體的平衡策略是比較模糊的,於是,能做的就是儘可能多地收集不同領域不同產品有差異的商業化案例。把收集的案例去除雷同項,分類合成小組,然後抽象出每組的觀點和特徵,也就成為了分組論點。這樣一個基礎的論點和分論點的結構就形成了。從邏輯關係和呈現形式上看,這種基於單點案例的分析,來反向推理,進而形成抽象觀點的模式,也被稱為倒金字塔結構。與演繹法類似,歸納法在我們的日常工作內容和生活場景中,也能有很好的應用。比如通過觀察HR每天的工作點滴:目標制定、績效溝通、參加業務BP會議等大概可以抽象出HR的工作職責。比如通過分析房價走勢、企業數量變化、人口年齡趨勢等大概可以回答未來深圳是否還是年輕人的首選城市這樣的問題。

5:顯性思維的結構化以上,無論是演繹法亦或是歸納法,都能從繁雜信息中找到目標,圍繞目標拆解問題,通過建立邏輯結構,最終解決問題。這種形成思維框架的過程也被稱為顯性思維的結構化。

結構化思考的高級階段現實問題往往並不都是線性的,解決方案也不都是一維的。解決複雜的信息問題,只有結構化有時還不夠,還需要可視化的表達,來展現多元素多層級多結構的邏輯關係。比如:具象化呈現戰略規劃的戰略房子圖,通過形象化的上下結構,不僅能體現上接戰略、下接績效、上下同欲的理念。橫向上又覆蓋了具體的執行目標與執行路徑的對應關係,以及底層組織能力的保障作用。再比如:大家熟知的雙鑽模型,可視化的表達即充分體現設計挖掘和設計研究的各個節點,有可以對應流程展現可以執行的具體設計動作。能夠突破線性維度的單一思考,圍繞着目標,把複雜的思維內容、可被驗證的實踐模式通過可視化的表達呈現出來,在設計領域,一般也被稱為設計模型或者方法論模型。
結構化設計思維的應用梯度綜上,結合上篇學習篇和本章思考[表達]篇,把結構化的設計思維的應用大概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階段一:搭建有關聯的設計知識體系,如知識網。階段二:形成有邏輯的層次化的結構,如框架圖。階段三:輸出有深度和可視化的成果,如方法論。如圖就是圍繞設計體系,結構化的思維模式在學習、思考和表達等不同層面主要討論的內容。
以上謝謝閱讀------------------------------------------圖片授權基於CC0協議推薦閱讀1-「設計約束」應用拆解2-「默認設定」體驗再思考3-「安慰劑」體驗探究4-「逆嚮導航」體驗探究5-設計等待的多維度考量6-產品創新思維-分離與替換------------------------------------------

「點讚或在看,都是莫大的支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