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股市持續暴跌,超越了技術層面討論的範疇,身邊小夥伴說得最多的是「你永遠賺不到認知範圍之外的錢」。回到個體成長,關於認知體系,關於主動學習,結合最近讀的幾本書,從設計的視角簡單寫些感受。認知和知識的區別很多時候我們把知識和認知弄混淆了。學術上的知識體系是確定的、通用的、可供他人學習的,是相對完整的。但個人的認知一定是差異化的,是基於過去的見識、經歷、思維、期望逐漸形成的,是不夠完整的,甚至有時是碎片化的。萬維鋼老師在《精英日課》中談道:考試得高分不叫知識,茶餘飯後高談闊遠也不叫知識,頂多被稱作智力遊戲。只有局勢不明朗且錯誤判斷會帶來不良後果的時候,因為有知識而敢於拿主意,這才是你自己的知識。
舉個設計例子,米勒定律研究人的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是7±2,我們稱為設計中的心理學知識。但應用到移動產品底部tab數量上,是選擇4個、5個還是6個,沒有標準答案,要綜合考慮產品契合度、競品差異化和功能優先級等因素,甚至從源頭思考導航存在的必要性。這是設計知識和設計認知的差異。知識讓我們知道和理解,但認知幫助我們決策和判斷。
大家常調侃說「為什麼自己明白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雖有戲謔但也類似。「道理」是知識,而最終造成「過不好這一生」是認知以及緊隨其後的行動,邏輯上沒有因果關係。

以讀書為例,很多人每讀完一本書就會系統梳理作者的知識框架,寫讀書筆記,摘錄精華,畫出思維導圖等,但過段時間再想,卻什麼都沒記住,然後變得焦慮。其實,這很正常,書中能記住的,多是那些處在你認知圈邊緣、能觸動你的知識。其他內容離你太遠,基本與你無關,也就記不住。所以,不用在意自己讀後能記住多少,只要有一個點、一句話、一個片段觸動了自己,並讓自己發生了改變,書就沒白讀。《生活中的經濟學家》作者泰勒.考文有個廣為流傳的讀書故事:定期集中翻閱新出版的各類圖書,只把感興趣的一兩本書留下,其他的看不太懂的直接送給別人,其中道理如出一轍。之前有位同學想轉行到新能源做座艙的空間設計,問我要先學什麼,內飾造型、車機大屏、多模態交互、CMF還是人機工程的內容。我的建議是先去試駕。透過真實駕駛者的視角感知整車空間,體會駕駛過程中路面信息和屏幕信息共存帶來的注意力分配,感受輔助駕駛功模式下,加速和制動時的平順程度、自動變道和自動超車時的果斷性和準確性對乘客的平衡感體驗,這些身臨其境遠比程式化的知識學習更易帶來觸動,離自己的認知邊緣也更近。體驗和觸動就像「錘子」,有了「錘子」才會針對性地尋找欠缺的那些知識「釘子」。有心的人,會在生活中刻意搜集各種觸動點,然後粘連在自己的認知圈上,不斷往外拓展,最終形成新的認知網絡,這是搭建個人認知體系的真相。
關於學習的全新認知1:不要對抗天性,而是調動天性《自控力》中提到自制力有限原理,指人的自制力是有上限的,超過這個上限,人的行為就會失控。自制力是用理性控制和約束自己情緒和本能的能力。這和《認知覺醒》中提到的理性腦、情緒腦和本能腦有着異曲同工之妙。理性腦主管認知,富有遠見但很弱小。情緒腦和本能腦主管欲望和情緒,短視但很強大。通識意義上「自律」,在於弱小的理智持續地對抗人的生物本性:即強大的娛樂化追求和即刻獲取滿足的欲望,所以很累且難以堅持。從這個角度看,充分調動人的天性,在學習中積極尋求及時的正向反饋,激發欲望和情緒背後龐大的行動力資源,驅動本能腦和情緒腦去玩玩玩,而不是苦行僧般的學學學,是產生學習效果的關鍵。
拿設計舉例,把自學軟件技法教授給他人,把最新方案貼在設計共享群,把項目沉澱輸出成SOP文檔,把專業文章發布在公眾號,都是積極獲取正向反饋的方式。2:追求的是結果,而不是形式上的過程最近聽孫志立老師英語課,刷新多年學習的認知。對自己認知衝擊最大的部分,在於過往英語學習中,雖然也在聽說讀寫,但任何一個環節都在不自覺地去聯想單詞,沒聽懂自己就懷疑自己單詞不認識,沒聽清就懷疑自己聽力不夠好。忽略了語言是先於文字出現的,溝通是結果,單詞反而只是過程,本身很多語境都是先有發音,再有單詞的句式與模式。再比如C4D學習,有同學完全按照教程節奏:基礎對象、文字掃描、燈光系統、攝像機控制、物理建模、粒子場等來進行,時長暫且不論,效果肯定不會太好。從結果的角度來看,是不是可以先從基礎場景着手,確定具體要構建的環境和元素,再去拆解對應的操作技能,查漏補缺,更有針對性。畢竟與工作相關的場景搭建是目標,更細節的複雜技術可能根本用不上。
學習要調動天性,成長要直面結果。
以上謝謝閱讀------------------------------------------圖片授權基於CC0協議推薦閱讀1-「設計約束」應用拆解2-「默認設定」體驗再思考3-「安慰劑」體驗探究4-「逆嚮導航」體驗探究5-設計等待的多維度考量6-產品創新思維-分離與替換------------------------------------------
「點讚或在看,都是莫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