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68年,社會學家羅伯特·默頓(Robert Merton)和哈里特·祖克曼(Harriet Zuckerman),就借用聖經《新約·馬太福音》的第25章的一個寓言,創造了一個術語: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
現在這個術語已經廣為人知,意思是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累積優勢,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抱怨,科研領域也存在馬太效應——功成名就的研究人員,往往能獲得更多的資源。
但此前,對科研領域的馬太效應的研究,始終都存在問題,比如樣本量太小,或者樣本不夠隨機。
現在,在這方面有了一項靠譜的研究了。
一篇發表在Science的「科學內幕」專欄的文章,引述了這項最新研究的結論:
如果一篇論文的唯一作者是無名之輩,只有9.9%的評審人願意接收;同樣一篇論文,如果改成由諾貝爾獎得主署名後,被接收率竟飆升至59%。
差別竟然這麼多,真是難以想象。
這項研究真的可靠麼?
我們還是來看看研究是怎麼做的吧。
由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金融學教授Jürgen Huber領導的團隊,給3300多名潛在的審稿人發送了電子郵件,詢問他們是否願意審讀一份投給金融領域知名期刊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Experimental Finance(影響因子8.222)的經濟學研究文章。
這個樣本大麼?
不妨看看斯坦福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Research Integrity and Peer Review的主編 Mario Malicki 的說法。
Mario Malicki沒有參與這項研究,因而他對這項研究的評估是從客觀中立的角度出發。
他認為,這項研究涉及招募數百名研究人員來審查一份經濟學手稿,「令人難以置信,這是我們見過的關於發表偏倚的最大隨機對照試驗。」
看來樣本量沒問題了。
那給審稿人看的是一篇什麼樣的文章呢?
就是下面的這篇。
這篇文章,有兩位作者,均來自查普曼大學。
一位叫Vernon Smith,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去年在Google Scholar上被引用超過54,000次;
另一個叫Sabiou Inoua,是Smith以前的博士生,去年在Google Scholar上只有42次引用。
潛在的同行評審員收到了論文的三種描述之一:
一個只提到了Smith,將他列為通訊作者;另一個,只有Inoua;第三個,沒有作者。
Smith的聲望,果然影響了審稿人的反應:在只給出他名字的研究人員中,38.5%接受了審查邀請,匿名的,只有30.7%接受邀請,只知道 Inoua 的人,接受邀請的比例只有28.5%。
由此可以看出,論文作者如果寂寂無名,論文送審時,還不如乾脆匿名。
扎心的旅程還沒有結束。
3300多名潛在的審稿人中,有821名研究人員同意進行審查。
Jürgen Huber領導的團隊,上周在芝加哥舉行的國際同行評審和科學出版大會上報告了這個結果(結果也出現在上個月發布在SSRN服務器上的預印本中)。
然後,該團隊進行了第二步,以避免在他們自己的研究中出現偏見。
他們重點關注最初收到匿名投稿的313名自願審稿人,並隨機分配他們審閱三份手稿中的一份,一份只列出Smith,另一份只列出Inoua,第三份沒有作者。
該團隊還告知審稿人,他們的評估將是一項實驗的一部分,該實驗涉及多個受邀同行評審,而不是通常的兩三個,當然該團隊沒有透露研究的設計。
實驗結果顯示,署名史密斯的手稿贏得了審稿人的最高分,他們稱讚它包含了有數據支撐的新信息和結論。
審閱了匿名手稿的審稿人中,有24%的人建議接受這篇文章投稿(直接或稍作修改),這個比例,是署名Inoua的版本的兩倍多。
(題外話:這篇論文是真的,Smith和Inoua正在修改這篇論文,他們後來將其作為預印本發布,以便在期刊上發表。)
也許,這種明顯的差異對待,正是很多研究人員都會經歷的,這個結果並沒有讓他們感到驚訝。
不過,做這項新研究的團隊裡,還是有一位成員在同行評審大會上表示,研究結果令人不安。
因斯布魯克大學的行為經濟學家Christian König-Kersting也說:「不應根據作者身份的不同,而對相同的作品進行不同的評價。因為這使得年輕和不知名的研究人員很難開始他們的學術生涯。」
Christian König-Kersting
出於研究的嚴謹,研究人員作者不能排除這種可能:到這這種差別對待出現的原因,未必是因為聲望帶來的,也有可能是種族或地域歧視影響了一些審稿人的決定。
König-Kersting 指出,Smith是白人,這個名字「聽起來像美國人」;而Inoua是非洲的尼日爾公民,皮膚黝黑。
左為Smith,右為Inoua
研究出版偏見的研究人員建議使用雙盲評論——作者和評論者的身份都被掩蓋——可能會降低馬太效應。
但König-Kersting指出,這種策略可能行不通,因為審稿人通常可以從預印本或會議演示文稿中識別作者。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reviewers-award-higher-marks-when-paper-s-author-fam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