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和朋友談廢話文學。提到《木蘭詩》的互文問題,原文如此說:
在《木蘭詩》中一句: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在通常的語文教育中,大都以「互文」來解釋,他們可能會說:去各個市場買了不同準備出征的用具。這個解釋讓朋友很不滿意,用「互文」可能會消解文章中很多有意思的「過度解讀」。他說,我們打個地方,你有一個多年未見的朋友,突然造訪。菜也不夠,於是你只好去買點熟食,買了一斤牛肉。
這樣寫下來就很一般,只比那些寫「買熟食」的人具體到了牛肉。倘若是個要好的朋友,定然異常珍重,也許專程去附近好的地方(比如老王熟食)買一斤牛肉,沒準繞點路,還排了一會隊,肉還買朋友最喜歡的吃犍子肉。這樣下來,即便你不寫和朋友關係如何,只寫如何買肉,就可以看出你這個人有多重視此朋友。
《木蘭詩》也是如此,東市買駿馬,賣馬的難道就不賣鞍韉、轡頭、和長鞭嗎?哪怕不賣,賣鞍韉應該開在附近呢,為什麼偏偏跑了這麼遠,跑到西市買鞍韉?賣鞍韉的地方難道就不賣轡頭和長鞭嗎?又跑到南市和北市去買呢?
朋友說,這恰恰說明了木蘭對從軍的鄭重,什麼都要買最好的。東市的馬好,所以在東市買,西市的鞍韉好,所以在西市買。而且東南西北,是四方,有「全部」的含義,結合起來就是說,木蘭逛遍了城中的所有市場,細心挑選,買下了馬和用具。倘若按照教科書中的「去了各個市場買」,消解語言中的含義可太多了,不如改成「逛遍全部市場,細心挑選,買下這些東西」。
今日,又和朋友討論了這個問題,大概說過木蘭詩的互文問題,都對「互文」這個定義有些反感——我們反感的不是某些人給某些手法以「定義」,而是這些「定義」本身是為了方便理解,卻因為簡單高效標準,而消解了人們對文字藝術的感知力。
比方說:
人們學會「互文」這個定義,看到同樣的手法,比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就會說——這不就是「互文」麼,參互成文,合而見義,說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來表達一個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辭方法。意思是:將軍和戰士身經百戰,有的戰死沙場,有的回來了。
如果考試了,只要回答上:這是互文的修辭手法。
老師也會說:標準答案,滿分!
用互文這個定義是好事,但局限了人們的思維,人們只要得知了這個定義,就不會再去思考和品味,逐漸喪失了感知力。
我們還是拿這句話舉例: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既然是互文的修辭手法,互相補充形成意思,那麼「將軍」和「壯士」其實調換一下也可以,是不是也不影響表達呢?
我們把這句話換一個說法,改成:壯士百戰死,將軍十年歸。
你會發現這句話居然有黑色和諷刺的意味在,好像是說:
普通的戰士們戰死了,什麼都沒有得到,而將軍們功成名就,安全歸來。
而同樣也可以用互文修辭表達的: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東閣和西閣互換一下,根本不影響表達。
我想,很多人在學會互文之後,不就會在意這種差異性,因為用互文就可以解釋一切了,也不會思考詞語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
那麼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表達差異呢?其實也很簡單——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這句話,「東閣」和「西閣」是並列關係,都是家裡的房間,二者在表達上並無太多差異。
而「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這一句就有很大的不同。
「將軍」和「壯士」並不是並列(平等)的關係,而是類似於隸屬關係。
將軍是上級,壯士是下級,將軍管理壯士,壯士服從將軍。
「死」和「歸」是對立關係,要麼「死」,要麼「歸」,語義表達上也產生了一定對立。
所以,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有身為上級的「將軍」身先士卒,同下級「壯士」同呼吸共命運之感。
而「壯士百戰死,將軍十年歸」感覺下級的「壯士」不過是上級「將軍」的炮灰。
另外,在「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中,「開門」和「坐床」是先後順序,一般先開門,後坐床,如果調換了寫成:「坐我西閣床,開我東閣門」,會讓人覺得順序上的「膈應」和「違和」。
如果我們再細緻一點,「東」和「西」兩個相反方向的詞語(具有指向性)實際上拉開了一個「層次空間」,東閣和西閣都在「家屋」中,無形中,把「家屋」的空間感拉開了,距離拉遠了。使得「我」,也就是木蘭在一個「家屋」的空間活動也得以展現——木蘭東廂房和西廂房都去了,把家裡到處都逛了一遍。
於是「坐我西閣床,開我東閣門」這句話的表達效果就截然不同了,木蘭多年征戰,終於回到久違的故鄉,難道只回到自己的閨房裡看看麼?自然要到處看看——打開東廂房的門,看看家裡有什麼變化,又走到西廂房裡,坐在自己曾經的床上,體會一下重回女兒的感覺。
其實和之前「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這句表達的效果是相同的,東西南北市場,有了人物在空間活動,構成了每個市場都逛過的感覺,因此表達效果不同。
所以,當詩句各個詞語之間是並列關係或者順序關係時,往往用互文解釋最為通順,而出現其他如對立關係等,用互文解釋也可以說通,但就會消解其中隱含的意味。
比如:「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互文解釋是最為通順的,因為兩個動作「理雲鬢,貼花黃」是並列關係,窗戶和鏡子也是並列關係。
最後,我找了百度百科關於互文的詩句,不妨再作分析一下:
百度百科對互文解釋示例1:
煙籠寒水月籠沙。(杜牧《泊秦淮》)
我們應理解為:煙霧籠罩着寒水也籠罩着沙;月光籠罩着沙也籠罩着寒水。如將此句譯作:「煙霧籠罩着寒水,月光籠罩着沙」,那就大錯特錯了,意思怎麼也講不通。
百度百科說:「煙霧籠罩着寒水,月光籠罩着沙」,那就大錯特錯了,意思怎麼也講不通。我相信也是主流的理解,可怎麼就「大錯特錯」了呢?我在網絡上隨便找一張圖片就可以解釋:
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很多情況都是如此),水面的霧氣顯得重,而岸邊顯得輕,在視覺效果上,煙霧籠罩着寒水和月光籠罩沙地是更為形象的描述,因為不是大霧,而是水面上的輕霧,有何不可呢?
「煙霧籠罩着寒水也籠罩着沙」是一種意境,在這種意境中,月光是有「穿透力」的,足以籠罩寒水,霧氣也在沙子上漂浮。
「煙霧籠罩着寒水,月光籠罩着沙」是另外一種意境,這種意境中,霧氣也只在寒水上漂浮,月光只照在沙子上。
兩種意境只是人們的對「景色」的主觀感知,哪一種更符合自己的經驗和感知,哪一種就是「好」的,而不存在什麼對錯。
做一個小總結吧,互文是一個比較籠統的大「概念」,其中的細枝末節的差距是很大的。不能用概念和答案遮蔽我們的分析拆解能力,更不能遮蔽我們的感知力,尤其是這種幾乎字字斟酌的詩文。
有時間可以聊聊其他修辭手法,比如「比喻」之類,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