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什麼是

三藥三方


繼續查看↓↓↓

什麼是

中醫

「祖師爺」


繼續查看↓↓↓

什麼是

現代

中藥劑


繼續查看↓↓↓

三藥三方



「三藥」即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顆粒和膠囊、血必淨注射液;「三方」為清肺排毒湯、化濕敗毒方、宣肺敗毒方3個方劑。



同為中藥,為什麼有的是湯藥、有的是顆粒、有的是膠囊,甚至還有注射液,為何如此呢?

其實,中藥除了藥物有變換,根據病情和藥物特點,其使用方式亦有不同,這,便是中藥的劑型。







發展變化



中藥劑型的演變,自神農嘗百草起便開始了,千百年來從未停歇。時至今日,隨着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劑型的演變仍在繼續。

神農氏在嘗百草時將藥物進行採摘、清潔、搗碎、搗汁等加工,形成原藥劑、原汁劑、搗製劑、咀嚼劑等原始劑型,是中藥劑型的萌芽。火的發現與使用為中藥的煎煮、燒灰等提供了條件。又有杜康造酒,為中藥提供了新的溶劑。

總之,中藥的劑型伴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豐富。








作為中醫界的「祖師爺」,《黃帝內經》第一次較為全面的總結了中藥的劑型,其中所記載「十三方」的劑型更可謂五花八門:

有左角發酒——取左額角頭髮燒灰,伴酒服用,治療五絡不通的病證;也有澤瀉飲——將白朮、澤瀉、麋銜三味藥研末,溫開水沖服,治療酒風病;還有雞矢醴——將雞矢曬乾、焙黃,製作丸藥,用於治療鼓脹病;更有豕膏——將豬脂外用於咽喉治療癰疽。

不難發現,兩千多年前的方劑,儘管使用方法及炮製方法都較為原始,但仍有藥酒、湯(飲)、丸、散、丹、塗劑等劑型,並把藥物與劑型結合。







與之同時代的《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第一部本草專著,強調:「藥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漬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湯酒者,並隨藥性,不可違越」。近一步規範了劑型。

不僅豐富了服藥形式,更能有針對性地發揮藥效。兩者相輔相成,共同開啟了中醫藥劑型的發展之路。












現代中藥劑





自建國以來,我國陸續出現了種類繁多的中藥新劑型,他們各有各的長處,為不同條件下的用藥提供了多樣的選擇。

軟膠囊雜質少、吸收快、有效成分高;膜劑吸收快,攜帶方便,適於外用。



滴丸劑易於服用,溶解快;氣霧劑劑量小,奏效快,使用方便;微囊製劑無異味,能緩解胃腸道反應;脂質體製劑靶向性高,有效性高;還有中藥注射劑,能用於某些急性病證,一舉打破了人們對中醫藥「起效慢」的刻板印象。



特別是配方顆粒劑,將單味藥的有效成分提出,製作顆粒,再重新組合,不僅適應了中藥靈活配伍的特點,還為患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節省了煎煮時間,降低了儲存難度。



現代臨床的用藥,不再只局限於傳統方劑,更多的是根據疾病情況,選擇更適合於病症特點的、療效更好的、能更好發揮中藥特性的、能減少患者服用痛苦的劑型。














新劑型的不斷問世,一次又一次為我們展現着古老智慧與現代科技的巧妙結合。

中醫藥文化在繼續發光發熱的同時,還在不斷地與時俱進,相信未來科技的不斷突破,必將與中醫藥碰撞出更燦爛的火花!

徵文 丨張宇初

排版 丨 學創部 潘屹然

審核 丨 史雨宸老師 宋子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