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活動安排互動環節,歡迎在評論區、Nano Research視頻號和嗶站直播間彈幕留言,就您關注的問題與報告嘉賓互動交流,我們將精選部分問題,邀請報告嘉賓分享個人精彩觀點,並送出期刊精美周邊,期待您的參與!
報告人:曹榮研究員
曹榮,中科院福建物構所研究員,現任中科院福建物構所所長、城市環境研究所所長,學術委員會委員。1986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1993年獲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博士學位。1998年任研究員,2003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2004年獲政府特殊津貼,2006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長期從事分子基多孔材料的結構化學研究,在功能導向結構設計和調控的多孔材料合成、多孔材料催化及薄膜等方面取得系列創新成果。發表SCI論文400多篇,他引20000多次,2014至2021年連續入選愛思唯爾(Elsevier)中國高被引科學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一項(第三)、福建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一項(第一)、中國青年科技獎等。現任Crystal Growth & Design、《化學進展》副主編,《科學通報》、《高等學校化學學報》、《無機化學學報》、《過程工程學報》、《結構化學》等雜誌編委,Polyoxometalates顧問編委。
報告人:蘇忠民教授
蘇忠民,吉林大學/長春理工大學化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第六屆和第七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化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吉林省高級專家。堅持在量子化學和功能材料化學領域開展理論與實驗相融合的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金屬氧簇化合物(POM)和功能金屬有機框架(MOF)材料的設計與合成;有機光電材料合成及其電子傳輸性質理論研究;新型功能納米材料結構性質研jiu。通過系統的理論與計算化學研究對POM和MOF等代表性體系的電子轉移、氧化還原、催化和NLO等性質進行探索;系統分析光電有機金屬配合物小分子/聚合物體系電子轉移和發光效率規律,設計合成新型光電材料。近年發表SCI論文380篇,包括: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和Adv. Mater. 等。論文累計被引用19000餘次。目前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航天先進制造聯合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和吉林省科技廳項目等。授權中國發明專利30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第2名,2014年);吉林省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第1名,2017年)。
報告簡介
報告人:吳立新教授
吳立新,吉林大學獲碩士和博士學位並在中科院和出國開展博士後研究及作為訪問學者,先後在原子簇結構、表面活性劑自組裝、溶液組裝體光物理與光化學領域工作。作為課題負責人後的研究方向為多金屬氧簇超分子複合物的組裝及功能化研究。現為吉林大學唐敖慶卓越教授(B),近年來的研究方向為多金屬氧簇超分子複合物的診療一體化、近紅外光熱催化、超分子框架及納米尺度分離研究。
在分析多金屬氧簇的結構特點基礎上,總結了其作為分子簇具有的納米尺度附加功能特性。報告重點介紹了多金屬氧簇複合物在過去二十年取得的快速發展,從結構和功能角度描述了具有潛力的發展方向。考慮到靜電、氫鍵以及主客體等非共價作用特點,提出了利用有機組分和無機組分的精確匹配獲得柔性框架材料在未來的發展空間。針對多金屬氧簇在抑制腫瘤和病毒等方面表現出的生物活性,總結了利用生物大分子如氨基酸、肽和蛋白質等與多金屬氧簇通過共價或非共價方式結合的可行性。多金屬氧簇光催化發展迅猛,但低能量的近紅外光通常難以直接利用。為此報告總結了近紅外光熱組分與多金屬氧簇結合的可行性和直接利用還原態多金屬氧簇的近紅外吸收實現近紅外光熱催化反應的進展。
報告人:魏永革教授
魏永革,博士,清華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曾兼任中國晶體學會理事,現任Polyoxometalates期刊主編。1995年博士研究生畢業於北京大學,獲博士學位並留校任講師。1999-2005年受聘為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副教授;2000-2001年美國密蘇里大學-堪薩斯城分校博士後訪問學者;2005年調入清華大學化學系工作至今。目前從事多酸化學和單晶X射線衍射結構分析等領域的研究,主要包括多酸的合成、化學修飾、功能化與材料化,以及多酸在催化、材料、能源、環境、生物和醫藥等領域中的應用研究。已在Research、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Nat. Commun.、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Appl. Catal. B、ACS Nano、Coord. Chem. Rev.、Green Chem.、Small、Chem. Commun.和Inorg. Chem.等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與多金屬氧簇相關的SCI收錄研究論文200多篇,獲得美國、中國授權發明專利多項。
報告人:牛景楊教授
牛景楊,河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河南省多酸化學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原千人-基礎研究領軍人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河南省高層次人才(B類)、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優秀專家。河南省化學會理事長,中國化學會無機學科委員會委員、中國化學會晶體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一直從事多酸化學研究,在新型多酸合成及性質研究方面做了廣泛的探索,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河南省各類基金數十項,發表SCI論文500餘篇,出版著作2部,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各1項。
報告分四部分:(1)歷史回顧:介紹從第一例多酸發現、該領域的探索和各種結構模型的提出及Keggin結構的確定;(2)承前啟後:介紹Keggin結構確定以後,其他經典結構多酸的結構確定,多酸研究領域的拓展及我國多酸研究的開始;(3)繼往開來:介紹目前國際及我國多酸的研究現狀和進展及多酸在相關領域的應用研究;(4)未來展望:對多酸未來的發展趨勢做一些展望。
報告人:張獻明教授
張獻明,教授,博士生導師,太原理工大學副校長,「萬人計劃」創新領軍人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化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晶體學會委員,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研究興趣涉及金屬團簇、簇基金屬-有機框架材料。主持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面上和青年項目、973子課題等項目、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基金、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作者基金、霍英東教育基金等多項國家和省部級基金,在Sci. Adv.,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 等期刊發表研究論文220餘篇,2014-2021連續八年入選「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配位化合物的水熱合成中的原位配體反應》和《刺激響應金屬簇及多孔框架的調控》獲山西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排名1)。
多酸化學是無機化學中一個古老而重要的研究領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多酸化學包括同多酸和雜多酸的化學,多酸化學的理論和應用研究已經到達分子水平。多酸化學通過分子裁減和分子自組裝,可以改變分子的組成和結構來調節多酸的構成和性質,以滿足各種不同的需求和應用。本報告分為以下幾部分:(1)多金屬氧酸的歷史、結構和性質簡介;(2)非經典多金屬團簇及電子結構;(3)超四面體金屬氧硫簇、框架及應用;(4)多金屬團簇源基光電催化材料;(5)多金屬氧簇總結與展望。
期刊簡介

Polyoxometalates(《多金屬氧簇(英文)》,ISSN 2957-9821)於2022年創刊,是清華大學主辦,清華大學魏永革教授擔任主編的國際首個多金屬氧簇領域跨學科學術期刊,旨在傳播多金屬氧簇領域前沿基礎研究和創新性應用研究最新進展,致力於為國內外多金屬氧簇領域的學者搭建一流的國際學術交流平台,促進多金屬氧簇領域學術交流和發展。Polyoxometalates發表內容涵蓋多金屬氧簇領域各方面的原創研究和綜述論文,包括合成、組裝、理論計算,基於多金屬氧簇的超分子、分子器件及其它功能材料,以及多金屬氧簇在催化、能源、環境、生物學和醫學中的應用等。
歡迎各位老師踴躍投稿。
投稿請聯繫:
pom@tup.tsinghua.edu.cn
歡迎訪問官網了解更多信息
https://www.sciopen.com/journal/2957-9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