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微信公眾號試行亂序推送,您可能不再能準時收到推送。為了不與小韭菜失散, 請將「小韭菜的成長記錄」點亮為星標賬號,並常點文末右下角的「在看」。
前言
上周2022年的首周,市場一片愁雲慘霧,上證指數下跌1.65%、深證綜指大跌3.06%、創業板更是暴跌6.80%,申萬電子指數也大跌了5.30%;費城半導體指數也下滑3.80%、道瓊斯美國科技暴跌5.48%、納斯達克指數也大跌4.53%;然而台灣電子指數僅微跌0.16%。
從現在算起,還有3周就要過農曆春節了。「資金」究竟想不想要抱股過年?態度就會決定短期內、春節前的行情走勢(如果春節休市這段期間,研判屆時海內外可能會發生些什麼狀況,那麼部分資金就不會選擇抱股過年)。
但如果不管資金面、籌碼面、信心面、交易面,只單就基本面來說,其實1Q22可以說是淡季不淡的,因為去年4Q21存在嚴峻的長短料問題、產業供給不順,因而出現遞延出貨、遞延消費,以及部分企業在1~10月份因為「超額轉嫁」而提前完成2021年KPI的,也會把部分11~12月發票金額挪移到1Q22;此外,3~4月間包括三星和國產安卓陣營都將陸續推出新機,預料也將會在1Q22開始拉貨。
本周01/13(四) 台股的台積電和大立光都將召開法人說明會,相信也會提出類似1Q22淡季不淡的趨勢觀點。因為每年11~12月間,尤其從感恩節到聖誕節這段期間,都是國際大廠制定隔年KPI、預算、新機方案,同時對隔年產業景氣方向加以定調的重要時點,而去年2021聖誕節前,幾乎可以斷定2022年是一個相當值得期待的年份。
不過,雖然1Q22晶圓代工價格依然調漲,但漲幅相較2021年確實已經收斂了不少,而2021最為缺貨的電源管理芯片PMIC,在2022年雖然仍將呈現供不應求狀態,但預料也很難再看到全面性的大幅調漲;在另一方面,其實也是同樣地邏輯,部分已經連續好幾個月出現跌價的零組件,這些跌幅也在收斂當中(比如TV面板。如果從樂觀的角度來看,中大尺寸LCD面板概念股可以擇優布局)。
所以,不管漲價的還是跌價的,其實幅度都在收斂,接下來,議價能力和訂單集中度,都會掌握在大廠手上,換句話說,2022年產業會呈現出「大者恆大、強者恆強」的現象,不再像2021年那樣遍地開花、雨露均沾。
值得注意的是,往年11~12月間,採購、銷售、海內外客戶、代理商……之間,都要全球各地飛來飛去地商議來年的訂單意向、產能安排,但因為疫情而改變了這些商務行為,有些面對面的會議已經被遠程視頻會議部分取代,因此新客戶的代理和開發過程也變得比較困難,所以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出現了--除非萬不得已,否則不太會更換供應商。因此訂單會更加集中,某種程度也間接推動了「大者恆大、強者恆強」的現象,所以在二級市場上,更加支持投資龍頭企業。
然而上周這麼一跌,大家對市場的情緒也趨於悲觀。不過一般來說,股價短期內要能夠大漲,「題材+主力+資金」三合一、缺一不可。
現在最不缺的就是「題材」,比如我們說的1Q22淡季不淡,以及部分人士提出的「春季躁動」,還有2022年的蘋果產業鏈、汽車電子、成熟製程及功率半導體……,這些都是現成的「題材」。那麼「主力」呢?扮演「主力」的角色有很多種,其中一種是大型遊資挾着背後產業資本(機構本身有時候也扮演「主力」角色),這類「主力」往往會「擇時」發動第一波攻勢,並隨時回頭觀察機構和散戶的「資金」有沒有跟上來(有的話就繼續上攻,沒有的話就認賠殺出)。
現在比較尷尬的,是前面提到的「不管漲價的還是跌價的,其實幅度都在收斂」,這究竟是利好還是利空?產業的現象該怎麼和市場的情緒相結合?所以現成的「題材」還是要進一步等「主力」來加以認同,也就是前面說的「擇時」、「想不想抱股過年? 」
然後,我們把風險提示放在文章的最後面。我們的風險提示從來都不是「XX不達預期」這類不痛不癢、侮辱智商的廢話,而是比較實際的描述或者邏輯思考,希望大家還是看一下。
近期產業趨勢:樂觀看待2022年,尤其蘋果、車規、設備
研調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預估,2022年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將自2021年的13.92億支增長至14.92億支(YoY+7.2%),其中5G手機達8.07億支(5G滲透率從2021年的41.7%提高到54.1%,將可望突破50%大關),而這14.92億支手機當中,三星將達2.84億支(市占率19.0%)、蘋果2.39億支(市占率16.0%)、小米則為2.03億支(市占率13.6%)。2022年的蘋果卻實值得期待。
1). 樂觀看待2022年蘋果產業鏈
早在蘋果發布iPhone 13之前,我們也說過很多次,說蘋果顯然不會把一些儲備的技術浪費在2021年的iPhone 13,因此當時我們說等到了11~12月之際,大家不妨直接跳過了無新意的iPhone 13,慢慢地把焦點鎖定到蘋果2022年的iPhone 14及AR/VR眼鏡等新機。
① 蘋果2022年可望推出AR/VR眼鏡
消費電子產品講究的是輕薄短小,內部空間可謂是寸土寸金,過去在摩爾定律還能有效運行下,各類芯片和零組件越做越小,省下來的空間可以拿來塞更大的電池(電池是目前科技界最大的短板之一,先不要管新能源分析師們怎麼樂觀預期)。
後來到了5G時代,則開始有了一種思維,就是「希望」電子產品的主要計算功能不一定要在產品本身(「希望」的意思,就是so far還做不到),最佳的方式是透過高速高頻5G把計算功能丟到cloud雲端、委託server服務器計算,然後再丟回該電子產品。如此一來,消費電子產品裡面的部分零組件,則會慢慢消失或者彼此整合成「模組化」零件(「模組化」的趨勢下,企業開始兼併、整合、收購、重組,最終形成「大者恆大、強者恆強」的大趨勢),這樣一來,產品就可以做得更加輕薄短小。
但現實很骨感,因為種種原因,這類的雲端計算並未如預期鋪展開來(也許要寄望將來的5.5G或6G,或者低軌衛星),手機是如此,比手機還要小的手錶和眼鏡更是如此。
嚴格來說,手機和手錶可能還好,雖然消費者對手機和手錶的體積重量也有要求,但畢竟沒那麼敏感苛求;不過眼鏡就不一樣了,眼鏡的體積重量直接影響消費者穿戴體驗和收納便利性。如果希望眼鏡可以做得更加輕薄短小,當然眼鏡裡面的零組件越少越小越輕越好,雲端計算就是一個「理想」的方案,但現在連手機都做不到,更何況是眼鏡呢?
而蘋果遲遲未能推出眼鏡的原因,很大一部份是整機輕量化、零組件模組化的進程仍有不小的改善空間。那麼大家可以思考,有沒有其他非雲端方式,也可以做到主要計算功能不在眼鏡上呢?如果雲端不行,那麼局端可以嗎?
因此,各位可以大膽地猜測,如果蘋果想推出一款輕薄短小的AR/VR眼鏡,而這款眼鏡so far還無法通過雲端來負責部分計算功能,那麼iPhone、iPad、MacBook能否順勢成為擔負AR/VR眼鏡運行的計算載體?所以,我們幾乎可以想像,蘋果AR/VR眼鏡「也許」會跟iPhone 14一起「搭配」運行(預料這種「搭配」就是走局端連接架構,稍後的內文會提及),如果成真的話,那麼2022年的蘋果產業鏈就很會精彩!
2022年蘋果將推出的AR/VR眼鏡,初期可能先鎖定to B的領域,比如:設計、開發、工程、維修、醫療……等領域,售價至少1,500~3,000美元;接着再推出to C版,比如:影音、遊戲、導航、社群、教育、消費……等領域。從目前的信息來研判,2022年大概也就100萬套而已,2023年預計250~350萬套,2024年則提高到800~1,000萬套。
② 淺談2022年的iPhone 14
a). 兩種尺寸共四款機型
首先在尺寸方面,2022年的iPhone 14系列應該會取消5.4寸的mini機型,屆時僅會推出兩款6.1寸、兩款6.7寸,兩種尺寸共四款機型(高階Pro系列預料將捨棄Lightning介面而改採USB Type-C,且高階iPhone 14主鏡頭,也可望由目前的1,200萬像素大幅提高到4,800萬像素)。
b). 劉海消失、雙生物識別--預料iPhone 14將重新搭載屏下指紋識別
2022年iPhone 14系列新機的劉海應該會大幅縮小,小到只剩下一個圓點,甚至這個圓點可能還會做得比安卓陣營的還要精緻美觀(蘋果擁有強大的工業設計師團隊,就算是抄襲別人的設計,也會弄得更加精緻美觀),當然這個圓點也承擔了Face ID 人臉識別的功能,這個Face ID模組可能會隱藏在鏡頭底下,當需要用到人臉識別的時候才會浮出來。
另外,電源鍵應該會跟Touch ID彼此整合在一起,這個跟2021年款的iPad mini 6設計很類似,然而大家比較喜歡的還是屏下指紋識別。日前,在2021聖誕節才剛過去的周末,產業界就傳出2022年的iPhone 14預料將會重新納入指紋識別功能,而且是OLED屏下指紋方案,使得iPhone 14同時具備人臉識別和指紋識別(雙生物識別)。
過去我們一直說,每年11~12月間,尤其是感恩節到聖誕節這段期間,都是國際大廠制定隔年KPI、預算、新機方案,同時對隔年產業景氣方向加以定調的重要時點,而蘋果確實也有意讓指紋識別重新回歸iPhone 14。
這次蘋果找的是三星、高通等國際大廠,台灣地區則由鴻海旗下的觸摸屏廠GIS業成入選。從目前的信息來推測,一開始可能會在iPhone 14 Pro高端機型搭載屏下指紋,但不排除也會擴及全系列iPhone機種。
目前三星各旗艦機型早已搭載屏下指紋識別,且三星主要採用的是高通的算法和方案,同時搭配GIS業成的指紋識別模組。因此,蘋果如果繼續採用三星的OLED面板,那麼iPhone 14的屏下指紋,確實也很有可能跟着採用高通和GIS業成的方案(這種屏下指紋方案是在OLED屏幕底下,當然,這對Mini LED的推產展又是另一個變數了,這點我們還要再想想,看怎麼來「自圓其說」)。
2022年的iPhone 14預料將會搭載指紋識別功能,國內相關「概念」股則包括:匯頂科技、兆易創新、聞泰科技、歐菲光、長電科技、華天科技……等(當然,還有其他的「概念」股)。但我們要強調的是,這些「概念」股so far還只是議題和故事,因為蘋果 「目前」尚未採用國內供應商,但「未來」並不排除陸續納入國內企業。
c). 鏡頭與機身貼平--暗藏玄機for AR/VR眼鏡?
iPhone 14另一個可能的變化,就是鏡頭會跟機身貼平而不會突出於機身,而這種設計的方案有兩種,一種是鏡頭模組縱深高度縮減,另一種則是手機厚度增加。
由於光學攝像頭各鏡片之間存在一定空間,因此想把鏡頭模組縱深高度壓縮的難度不小,因此iPhone 14鏡頭如果要跟機身貼平,很大的概率是讓手機厚度增加,好處就是可以塞進更大的電池、增加電池續航力(前面說過,電池是目前科技界最大的短板之一),缺點就是重量也會增加(先別急着罵髒話,因為蘋果也有其他減重的方案,比如金屬中框改採鈦合金)。
另外,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iPhone 14厚度增加、重量增加,也有可能會增加了一些芯片和零組件,用以支應「新增」的計算要求,而這個「新增」的計算要求很可能就是為了配套AR/VR眼鏡的。
換句話說,鏡頭與機身貼平的設計方案其實是暗藏玄機的。
前面提到過,如果眼鏡要做得輕薄短小,那麼部分計算功能最好丟到雲端,如此就可以少用一些零組件,但是如果雲端做不到,那麼改採局端也是另一種變通,因此iPhone、iPad、MacBook很有可能部分擔負AR/VR眼鏡的計算功能。於是乎,本來應該放在AR/VR眼鏡裡面的一些芯片和零組件,目前推測可能的作法,是把它們「部分」挪移到iPhone 14裡面去,然後用局端架構、二者互連的方式來加以運行(也許透過Wi-Fi 6/6E、藍牙、NFC近場通訊……等各可能的方式),於是眼鏡變得輕巧了、手機變得厚重了(這個推測的邏輯是不是很合理?)。
所以一旦成真的話,那麼將來每賣出一支iPhone 14手機,等於變相多賣出了「部分」AR/VR眼鏡的零組件,對相關供應商來說當然是一件好事(所以iPhone 14的成本勢必增加,但最終售價到時候就要再看蘋果的定價策略了)。
d). 鈦合金中框
在iPhone 14金屬中框的選擇上,部分台系供應鏈認為2022~2023年間,iPhone確實有可能部分高端機型採用鈦合金材料(推測的時間是2022~2023年間,不一定100%是2022年。而因為只有高端機型採用鈦合金中框,一開始的需求量也沒那麼大,所以屆時可能只有一家台系供應商)。
鈦的特色是強度高、重量輕、抗腐蝕、耐高低溫,而鈦合金一般還會混合釩、鉻、鎳、鋁等其他材料,使得鈦合金的硬度比不鏽鋼高出3~4倍(彈性係數較低,質地更加堅硬),而且由於較重的金屬比例減少,使得鈦合金重量因此減輕了不少(比不鏽鋼輕了10~15%),確實符合消費電子產品輕薄短小的訴求(雖然鈦合金中框一開始只有一家台系供應商,但往後隨着全系列推展、安卓陣營也加入,中框供應商勢必也會增加,屆時藍思科技、立訊精密……等都是潛在的供應商,而上游鈦合金材料則可關注寶鈦股份)。
然而,鈦的低密度和低導熱係數,也使得加工難度提高不少,當然也就增加了不少成本。此外,鈦的反射率較低,也比較容易在表面留下指紋,所以還要另外在表面做氧化物塗層處理(思考:A股有沒有相關的塗層處理設備供應商?),無形中都增加了更多成本。也因此,比較保守的說法,是認為2022年的iPhone 14應該是來不及採用鈦合金方案。
③ 擇優布局蘋果概念股
相關標的其實還是原來的那些蘋果概念股,尤其那個將近一年來幾乎腰斬的龍頭個股也快要起死回生了,等到消費電子的陣風吹來,蘋果概念股必然是首選的族群。另外,還有一些蘋果在國內培養的第二梯隊,是在2021年11~12月間通過蘋果認證、2022成為蘋果供應商(比如聞泰科技通過蘋果認證,拿到2022年新款MacBook Air組裝訂單。從BCG矩陣的角度來看,聞泰科技的車規功率半導體就是cash cow,股價先是跟着第三代半導體熱度而走,未來可以持續放量,而for蘋果的產能則可以視為star,將來一旦cash cow+star形成綜合效果,那麼業績持續放量、PE估值上調也是指日可待)。
整體蘋果「概念」的國內企業,主要包括:整機組裝的立訊精密(立訊精密在2020年收購緯創崑山廠後,2021年又在蘋果刻意扶植下涉足iPhone組裝,且其規模也會越來越大)、聞泰科技(通過蘋果認證,拿到2022年新款MacBook Air組裝訂單);新增的蘋果攝像頭企業舜宇光學科技(港股);SiP/AiP封裝長電科技;SiP/AiP模組環旭電子、立訊精密(其實SiP/AiP「模組」,說穿了就是SMT而不是半導體封裝。所以,既然是SMT,立訊精密當然就可以在蘋果的扶持下順勢去做Mini LED的SMT);電聲器件及TWS相關的立訊精密、歌爾股份、瑞聲科技(港股);FPC軟板的東山精密、鵬鼎控股;天線和射頻器件的信維通信;功能性器件和光電膠及複合材料的領益智造和安潔科技;Out-Cell外掛式觸摸屏和攝像頭的聞泰科技(也就是以前的歐菲光產能);表面玻璃Cover Lens的藍思科技(不管將來背板是複合材料或者玻璃,但Cover Lens一定還是玻璃);屏幕劉海切割的大族激光;電池的德賽電池和欣旺達;鋁合金或不鏽鋼金屬中框藍思科技、工業富聯、科森科技;HDI手機板及SLP類載板的鵬鼎控股(臻鼎)、超聲電子;OLED的京東方A……等。
其中的立訊精密尤其值得特別關注。2020年立訊精密收購了台商緯創崑山廠,2021年才剛涉入蘋果iPhone組裝業務,就直接代工最新款的iPhone 13 Pro新機,最快2022年也會進入MacBook組裝領域,逐漸侵蝕台商廣達的市場份額。此外,2021年初立訊精密參股台商和碩旗下的日鎧,也已跨入機殼相關領域,預料2022年極有可能涉入MacBook、iPad甚至iPhone機殼(台系iPhone機殼供應商,將來大概也只剩下鴻准一家而已;之前,可成金屬機殼產能已經賣給藍思科技,而和碩旗下的鎧勝、日鎧也早已變成「泛立訊」陣營了);並且立訊精密也將更加積極地進軍鏡頭模組、SiP/AiP模組……等領域。
其實SiP/AiP「模組」,說穿了就是SMT(Surface Mount Technology,台灣直譯為「表面黏著」,大陸翻譯為「貼片」)而不是半導體封裝,而既然是SMT,立訊精密當然就可以在蘋果的扶持下順勢去做Mini LED的SMT,未來將部分取代台商台表科。
2). 國產半導體設備
半導體設備是集成電路投資重中之重,尤其前道設備占比超過80%,各環節供給格局略有不同,但基本以美日歐企業壟斷為主。在國家資金及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在部分環節,已經逐漸成長出一些優秀的國內設備供應企業,整體水平達到28nm製程,並在14nm和7nm製程實現了部分設備的突破,並且資本化進程加快,陸續申報上市。
國內前道工藝設備製造相關公司中,上市公司包括:盛美上海(清洗設備、電鍍設備、先進封裝濕法設備)、北方華創(蝕刻、薄膜沉積、氧化擴散、退火、清洗等設備)、中微公司(蝕刻設備)、芯源微(塗膠顯影設備)、至純科技(布局濕法設備)、萬業企業(收購凱世通布局離子注入機);即將上市的則包括:華卓精科(曝光機、光刻機)、屹唐股份(去膠設備)、華海清科(CMP設備)、拓荊科技(PECVD、SACVD、ALD等薄膜沉積設備)等。
3). Mini LED漸入佳境,2022大放異彩?
蘋果的方向已經很清楚了,就是一開始「中大尺寸」新品先轉去搭載Mini LED背光(背LCD面板的光,即「Mini LED+LCD」)而非OLED(在「中大尺寸」領域裡,Mini LED背光的成本應該比OLED減少約15%),然後將來有機會再慢慢滲透到「中小尺寸」領域,除了要逐漸擺脫世仇三星的束縛之外(蘋果全力發展Mini LED背光的作法,的確可以刺激三星集團,進而使得蘋果在採購三星OLED上面具有談判籌碼,最終可能的結果,是蘋果對於OLED和Mini LED兩種技術都要!)。
Mini LED背光的技術本身其實也具備了OLED幾乎所有的優點,但明顯又沒有OLED的某些致命的缺點。比如說,Mini LED背光的屏幕,能夠呈現出更黑更出色的黑色,屏幕在太陽底下也能展現出更為明亮的亮度,整體屏幕也能表現出更為豐富的色彩飽和度與對比度,同時還具備更好的電源效能、更加省電,而最最最重要的是,它沒有OLED那樣明顯的老化問題、烙印問題。
除了蘋果以外,全球OLED龍頭的三星,它自己也從2021年2Q21~3Q21起已陸續推出Mini LED背光的電視、平板、筆記本等新品(家大業大的三星集團,它自己也在推Mini LED產品,而不是採用自家OLED技術),全球Mini LED市場自2021年起已經快速增溫,目前全球主要LED企業都已相繼投入Mini LED領域,包括:日亞化、歐司朗、首爾半導體、富采投控(晶電)、惠特、億光……等,國內相關企業則包括:Mini LED芯片三安光電、設備商新益昌、蘋果CCL覆銅板生益科技,以及相關反射膜長陽科技……,以及其他像是京東方A、利亞德、聚飛光電、華燦光電、乾照光電、鴻利智匯、國星光電、兆馳股份、鵬鼎控股(臻鼎)、立訊精密(逐漸取代良率不佳的台表科)……等。
Mini LED產業化已初顯端倪,2021年起漸入佳境,其實也暗示著2022年Mini LED產業將會更加大放異彩,相關投資機會也逐漸浮現。如果只挑三家的話,那麼我們重點推薦利亞德、三安光電、鵬鼎控股(臻鼎)。
不過,還是要多注意一下風險,因為2022年蘋果iPhone 14預料將會搭載OLED屏下指紋識別,所以iPhone這個產品本身反而會更加依賴三星的OLED面板(雖然iPhone本來也沒採用Mini LED,因為現階段蘋果Mini LED是用在尺寸較大的MacBook和iPad Pro等產品)。
本周推薦:聞泰科技、立訊精密、歌爾股份、韋爾股份、晶方科技、新潔能、利亞德、三安光電、小米集團(港股)……等(重點關注蘋果概念、Mini LED概念、半導體相關設備;強調一下,不是半導體企業本身,因為半導體雖然它還在缺貨漲價,但每年4Q~1Q是半導體傳統淡季,尤其現階段暫時沒有新的催化劑)。
2022看好之標的:聞泰科技、韋爾股份、立訊精密、歌爾股份、環旭電子、舜宇光學科技(港股)、晶方科技、小米集團(港股)、盛美上海、北方華創、中微公司、精測電子、斯達半導、新潔能、士蘭微、中穎電子、卓勝微、聯創電子、兆易創新、神工股份、三安光電、利亞德、唯捷創芯(即將上市,為射頻前端芯片公司,台系聯發科為其第一大股東,與聯發科深度綁定。聯發科的手機基頻芯片,跟唯捷創芯的射頻前端一起捆綁銷售,等於唯捷創芯包攬了聯發科的業務)、寶鈦股份(但這個票其實不歸電子)……。
風險提示:我們還是要從正反兩面去思考幾件事。
西安從去年12月底已經進入封城狀態,而由於西安為國內半導體和新能源汽車的生產重鎮,尤其國際級記憶體(存儲器)大廠三星和美光在當地都有生產基地,然而該地區物流和企業開始受到疫情封城的波及,多少都會影響整體產業鏈上中下游的動態發展(不過,如果往樂觀的方向去思考,DRAM和Flash跌價幅度確實因此收斂,甚至部分規格反而出現短期漲價的現象;然而TrendForce最新報告指出,今年1Q22的DRAM市場價格,仍將較去年4Q21下跌8~13%)。
另外,儘管SEMI所公布的北美半導體設備出貨金額再度創下新高,顯示現階段半導體景氣依然持續向上,然而從前年3Q20至今的這波全球半導體芯片缺貨潮,卻很可能會在2022~2023年間陸續結束,快一點的話3Q22~4Q22就會看到初步反轉的現象,一般認為2023年可能就會供過於求,到時候這個跡象究竟是利好還是利空呢?(然而台積電、聯電、力積電、日月光、宏碁……等已紛紛直接或間接表示「分析師們」 對各種需求都算不准,台系半導體企業認為,即便電腦、手機沒有成長,半導體廠擴充產能之後應該也不會有多餘產能,因為智能城市、電動車……等新增應用將是倍數浮現)。
而且,我們只是「暫時先忽略」近期南非變種病毒Omicron可能的負面影響(Omicron來勢洶洶,部分國家已加強邊境管制,也許還會再出現全球供應鏈大亂的局面;另一種觀點則認為,Omicron感染力極強,但致死率很低,所以無須過度驚慌),同時供應鏈的長短料、over-booking重複下單、貨物塞港……等問題也都還沒完全解除,再加上國內各地在能耗雙控的KPI指引下,對供應鏈而言都會帶來環保成本和運營風險。
而在2018年中美脫鈎後的one world two systems趨勢下,近2~3年在中國大陸境內的部分資金及產能選擇外移(包括內資、台資、外資;這個過程和現象,外匯存底就是一個十分鮮明的拉鋸戰),所轉移的目標地區如東南亞等地,先前因為疫情而暫時被封存的替代性,預料在疫情出現緩解之後,可能又會逐漸開始發揮作用(所以,不論疫情是嚴峻或者趨緩,其實都有利空會隨之發酵;反之亦然);國內上中下游產業鏈破損的現象依然存在(當然,從另一個樂觀的角度來看,填補空缺和國產替代的故事,也就能夠繼續講得下去)。
此外,美國政府貌似有意對中國大陸實施更嚴厲的制裁,出口禁令範圍可能將會擴大至成熟製程,那麼,原先我們認為國內28nm製程相對安全並且具備優勢,這些條件也許會因此受到擠壓。
連續好幾周,我們一直在推薦國產半導體設備,是因為全球半導體設備需求量最大的地方就在我們國內,而且我們本來認為28nm等的成熟製程,應該是不會被限制、封鎖、防堵、打壓,但現在看起來已經開始要面對一些風險了。而SEMI日前也提到,以地區市場來看全球半導體設備銷售總額,中國大陸2021年會繼續蟬聯全球半導體設備支出冠軍,但2022年和2023年台灣地區可能將會重新回到全球設備支出第一。
以上這些都是會影響產業趨勢的變數,進而影響了「題材+主力+資金」,最終也會影響股價表現。
星球已經正式運營,目前365元/年,也就是一天一元錢而已。
星球分享什麼內容呢?
顧名思義,就是各種券商關於上市公司或行業的最新的電話會議調研紀要。
基本上,這就是一個調研紀要的匯集地,更新及時,紀要齊全,消費、科技、醫藥、周期、熱點都有覆蓋,很好的投資工具。
小韭菜認為,要跟蹤企業動態、邊際變化,上市公司電話紀要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的工具。
那麼,關注基本面投資,沒渠道或者沒精力和時間在網上和各種群到處找調研紀要,追求效率和便捷,認為節省下來的時間比星球費值錢的朋友,可以考慮加入。
特別是行業專家對於行業和公司的觀點,不像機構研報只說利多,利空一筆帶過或者乾脆不提。
作為價值投資小散,沒有渠道或者精力,親自去做草根調研的情況下,參考行業專家的觀點,非常有必要!
加入星球後,可以添加星主微信號:smalljiucai,方便加入微信調研交流群呦!
跟小韭菜一起關注老駱電子|歡迎點讚轉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