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你有沒有發現,現在很多 APP 的設計風格都大同小異:

C 端產品越來越相似,功能也越來越相似。

甚至用戶慢慢養成了使用習慣,研發也形成了模板。產品設計的難度降低了,需要創新的地方變少了。

平時工作起來,也不過那幾個頁面模板變來變去,你說是不是?

產品設計難度降低

設計行業卻更卷了

總結一下:技術全能 =想招個啥都會的大拿;智商情商高 = 巧妙接住別人甩的鍋;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 = 我是來賞飯給你,真是「十分耕耘,一分收穫」。

上圖的奇葩招聘雖然並不算個例,有的企業招交互設計師要求會 AE 、C4D……

現在互聯網人口紅利越來越枯竭,導致用戶增長越來越困難,如果企業沒法在其他地方找到增長點,也會將壓力轉移到體驗設計,期待體驗設計師能夠為業務提供助力。

一方面在求穩,有趣、創新的設計因為風險和成本難以過審。

另一方面,考核設計師時,喜歡問:如何讓用戶輕鬆理解產品、如何讓用戶對活動感興趣、如何讓用戶願意付費……

早先,也許這些工作由產品經理的 KPI 壓力,現在被迫轉嫁到設計師身上。

但是漸漸的,很多企業開始把這些業務當成了體驗設計師的工作重心。甚至要求體驗設計為業務提供助力。

把握用戶心理

才是設計師的核心技能

舉個華為體驗設計的例子:華為在 EMUI10.0 推出的深色模式。所有深色模式下,視覺元素的前景背景的對比度選擇,都不是簡單的反色,而是保證易讀性的前提下,更強調舒適度,避免對比度過強,而增加人眼負擔。

同時還兼顧了深色和淺色模式視覺感受的一致性。採用最優的文字/控件的前景與深色背景的對比度。並且所有的這些,不僅僅適用於華為自有應用,還通過色彩計算技術,自動運用到三方應用,真正做到全局生效的深色模式體驗。

這個例子就是華為「人因研究」團隊的產出結果,前華為的用戶體驗設計系統部負責人劉石,說過一個觀點:「融入人因考量的產品設計才會更人性化,更具生命力。」我認為總結得很到位,華為的迅猛發展,就是最好的證明。

很多設計師在看資料時,特別喜歡看一些具體的設計技巧、準則、方法。但我認為作為一位負責任的設計師,真正懂得用戶,才能做好設計。

這裡推薦劉石的《基於人因的用戶體驗設計》。整體內容,結合了劉石在華為的實戰案例和用戶體驗設計心法,講的就是如何洞悉設計背後,與人有關的科學與工程的真諦,做到「以人為本的設計」。

這門課能幫你抓住體驗設計的本質,也能助你在繁多的設計技巧、設計準則和方法中提煉,去偽存真。


識別二維碼,領取禮券
到手僅¥89,僅限前 50 人

很多決策層/開發人員,不懂設計,覺得設計師是美工,一談體驗就是空中樓閣。這個課就是設計師的溝通寶典,幫你從人的角度、科學的角度解開體驗設計的奧秘,與決策層達成統一認知,找到「共同語言」。

先看下課程目錄,有個整體認識:


具體的,一共分為 3 個篇章:

預習篇:先看看設計中那些看似優美,但完全不符合人因學的設計。以及我們想象中的人,和現實中的使用者有哪些不同。分析產生這些體驗差的設計,是在哪些人因學的考慮上有所欠缺。

基礎篇:以人的感知覺入手,從視覺、聽覺、觸覺出發,到人的大腦對信息的處理,再到人的交互反饋:手勢、語音交互等。也會從人的個體談到人的社會性,談到無障礙的人因學知識。帶你構建人因學做設計的基礎知識體系。

高級篇:剖析更多、更具體深入剖析的如何運用人因學的設計案例。包括偏視覺的:動效設計、美學設計、深色模式;以及偏交互的:智能交互、汽車交互、觸屏交互、多模態交互、空間交互和普世計算交互。

我一個人說好也不算,在專欄的評論區,很多朋友表示了對內容的認可,還有一些答疑,逛逛評論都能學到不少東西。


趁着今日特惠,推薦一下:

掃描下圖,免費試讀

識別二維碼,領取禮券
到手僅¥89,僅限前 50 人

👇 點擊「閱讀原文」一頓飯錢的價格,獲取華為的人因用戶體驗設計秘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