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欣看歐盟
來源:周掌柜(ID:zhouzhanggui525)
首發: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
烏克蘭在時隔八年之後再次成為了世界的焦點,俄羅斯承認烏東兩共和國獨立激起千層浪,同時俄烏小規模武裝衝突已經開始。烏克蘭到底何去何從?俄烏蓄勢待發的全面戰爭到底會不會打?烏克蘭會成為新的世界大戰的火藥桶還是新的冷戰戰場?烏克蘭到底對中國的全球地緣戰略有何影響?由此引發了一系列問題格外引人關注。
實際上,從烏克蘭普通民眾角度看,烏克蘭上空籠罩的戰爭煙雲與持續多年的社會僵化、經濟低迷相比,並不算什麼更大的挑戰。2013年基輔獨立廣場上的為自由而戰的示威人群早已消散,當下烏克蘭人們似乎已經麻木了。這麼多年過去了,烏克蘭當局親俄也好親美歐也罷,烏克蘭經濟持續下滑的頹廢態勢並沒有太大的轉變。
但從歐美政局角度來看,烏克蘭事件卻是一個絕佳的時間窗口:法國4月總統大選,美國11月的中期選舉。烏克蘭事件自然就成為了馬克龍和拜登的外交大秀場。美國這邊不斷增兵,俄羅斯那邊也動作連連,歐盟想要安撫兩邊尋找和平解決之策,英國卻似乎有着推動事件升級的強烈意願。各國在烏克蘭大棋局中各有所圖。
全球地緣政治角度看,烏克蘭事件早就不再是區域事件,也不只是美俄之間的交鋒,折射出的是全球地緣政治的新格局。而中國作為該地區的利益攸關方,不僅「一帶一路」合作利益深受影響,同時也涉及到中俄戰略夥伴的協同問題,也自然會引發台灣問題對比遐想,可以說對烏克蘭問題中國並不是旁觀者。本文,筆者通過多年服務歐盟機構的政策諮詢經驗,結合周掌柜諮詢國內外合伙人對烏克蘭問題的跟蹤研究,力求幫助讀者撥開層層謎團,揭示烏克蘭大棋局的本質以及未來潛在的發展趨勢,同時我們也會對中國決策者提出第三方視角的建議。
1、東歐亂局由何而來?
首先我們需要鋪墊一個基本認識,關於東歐三國——烏克蘭、格魯吉亞、摩爾多瓦的歷史,其實這三個國家真正走入美國和歐盟地緣戰略布局的時間點是2004年之後。後蘇聯時期一直到90年代末,對該區域的認知非常有限,這些國家被列為局勢不穩定且受蘇聯影響很深的地方,因而並沒有被列入重點投入國家之列。2006年之前歐盟只向包含該地區的十二個國家提供極其微薄的「對獨立國家聯合體的技術援助」[1]。但隨着北約和歐盟的東擴(見下列表),這些東歐由於和新的盟員國接壤,其戰略重要性一下子提升了。
總體來看,從1999-2009年的十年時間,整個中東歐基本上稍微符合加入北約和歐盟條件的國家都被第一時間邀請加入了,即使是政治架構、經濟表現、社會開放程度都完全不達標的也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是希望可以把它們都拉上車。
想象一下,坐在莫斯科運籌帷幄的普京是什麼樣的心態呢?焦慮之外,恐怕更多的是後悔和後怕。對於曾經一心嚮往美俄和解、歐洲大融合的普京而言,這一切似乎和自己曾經嚮往的歐洲大家庭夢想有着天壤之別。
說到普京的轉變,不妨讓我們把時針撥回到2001年9月25日。剛上任總統之位的普京,風塵僕僕的來到了德國柏林的聯邦議會,用德語(普京說德語是「歌德、席勒和康德的語言」)做了一次盼望「共建歐洲大家庭」的重要的演講,裡面有一段讓筆者印象深刻:「近來好像感受到,在我們的大陸上即將要出現一個共同的家。在這個家裡,歐洲人不會被劃分為東歐和西歐人,北歐人和南歐人。…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了。我們都知道,如果沒有一個現代的、健全且可持續的安保體系,那麼我們永遠不可能在這片大陸上建立起信任的環境。沒有這種信任的大環境,我們就不可能看到團結統一的大歐洲!」[2]
圖片來自歐盟委員會,2007年東擴後的歐盟成員國圖
然而,這次熱烈求和的演講所表達出來的美好訴求與現實似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美歐東擴的地圖上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出來,美歐在地緣戰略上面對俄可謂是步步緊逼。除此之外,在2006年歐盟還正式出台了歐盟的睦鄰政策(European Neighborhood Policy)的東歐部分,明顯要進一步拉近和東歐未入盟國家的距離。美歐希望用和東歐國家締約的方式,用軍事保護和經濟利益(自貿協定、免簽政策)換取這些國家的政治和社會改革。簡單說,促進東歐國家西化的目的就是削弱俄羅斯在該區域的影響力。
而面對美歐的東歐政策,可以說從蘇聯後期到普京上台的初期,俄羅斯在東歐地緣部署上是有戰略性誤判的。普京低估了北約和歐盟東擴的決心和該策略的滲透力,這也導致美國和北約的切香腸策略獲得成功。
圖片來自經濟學人,2022年北約成員國地圖
普京回歸歐洲的夢雖然破碎了,但也不意味着俄羅斯就聽之任之。我們不妨再把時間的指針撥到2007年2月10日,同樣是普京,同樣是在德國,只不過這次場景變成了慕尼黑安全會議。憤怒的普京譴責美歐在歐洲部署導彈防禦系統、進行北約東擴的動作,他責問說:「1990年5月北約秘書長曾經發表演講說承諾『不會在聯邦德國以外的區域部署北約軍隊,以保證蘇聯的安全』,這些保證到哪裡去了呢?」
普京不再相信歐美,他只相信鐵拳的力量:俄羅斯開始用更加強硬的手段回擊搖擺不定的周邊國家。2008年在和格魯吉亞在阿布哈茲以及南奧賽梯衝突問題上,俄羅斯可以說絲毫沒有手軟。2013年克里米亞事件上,俄羅斯表現出來的強勢也是前所未有的,直接用歐美最倡導的公投方式讓克里米亞脫離烏克蘭。2020年當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也是普京站出來,三方簽署了停戰協議,完全沒有給美歐介入的機會。
相對比道德包袱非常沉重的歐盟,俄羅斯在處於區域爭端問題上明顯有自己的一套路子,核心是:用時間換空間。
蘇聯解體後很多歷史遺留的民族問題和領土劃分問題疊加在一起,導致出現了很多領土爭端。俄羅斯自然非常關注且在背後支持爭端中所謂的親俄獨立集團(摩爾多瓦的德涅斯特河區域、格魯吉亞境內的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區域等),由於各國當局都拒絕承認這些實際控制集團的合法性,所以根本就不願意和他們進行所謂的談判,這也是為何會看到該區域有很多不被國際承認的「獨立自治區」。這些地區的實際控制者和政府軍之間必然有衝突,但俄羅斯第一時間不會直接介入糾紛,而是等到爭端演變成區域戰爭。
因為一旦出現戰爭就需要第三方調解,而由於歐盟等調解方都拒絕承認這些獨立團體,根本不可能真正實現調解,這個時候俄羅斯便可以強勢介入,獲得強話語權。即使調解不成功也沒有關係,因為隨着時間的推移,社會一定會逐漸厭倦這種停滯的狀態,從而產生極大的社會和政治壓力,進而選舉出願意讓步接受談判的政府,這樣一來,親俄的獨立集團就可以坐上談判桌,他們的身份也獲得了一定合法性,從而就諸多領土和利益問題進行協商,這自然是俄羅斯所樂見的。此外,對俄而言,即使分歧無法解決也沒有關係,因為只要這些國家還有領土糾紛,就不可能加入歐盟,就會持續成為俄羅斯和西方之間的地緣緩衝帶。可見,普京的政策變化是從求和到「可控對抗」。
對於美俄在東歐的博弈,周掌柜諮詢創始人周掌柜有一個更加鮮明的看法,他認為:「俄羅斯一廂情願的融入歐洲大家庭備受打擊之後才走上了自我保護的對抗之路,這對中國而言是一個警示:即使抱着最大的善意緩和中美關係,也不能一廂情願的認為可以通過簡單讓步妥協修復雙邊關係,需要準確的識別對手的戰略意圖」。但他也同樣認為中國和俄羅斯與美國及盟友的合作深度完全不同,中國相比俄羅斯選擇強硬路線成本更高,沒有效仿普京的必要,應該有更具彈性的辦法。他更傾向於中國作出更加積極的全球戰略應對中美關係的潛在風險,中國已經不可能迴避戰略競爭,但應該加強中美溝通合作和多邊溝通合作最大化尋找共識多管齊下,「因為遙遠的烏克蘭製造敵意可能得不償失」,他說。
2、美俄戰略對抗對中國借鑑意義是什麼?
不可否認,俄羅斯和歐美之間的博弈可以堪稱教科書級別的,這也是很值得中國借鑑的。冷戰之後,美國對俄羅斯的地緣牽制策略是有一個大的轉變的:由原先的聯盟對抗變成了以美為中心層層向外的「外包」政策。更準確的說是美國先外包給歐盟,然後由歐盟再外包給中東歐國家和高加索國家。美國確實做到了以最低的成本,獲取最大的聯合圍堵效應。
從結果上來看,美國是北約和歐盟東擴最大的支持者和唯一的受益者。冷戰過後歐盟內部不是沒有討論過東擴的問題,但是歐盟當時是不希望過早過快的擴張,因為這些國家都不符合《哥本哈根條約》在領土邊界、政治制度、市場經濟和司法體系等方面的要求。即使歐盟全力支持進行全方位的整改,也需要很長的時間和巨額的經費。可以說融合每個國家都是費力又費錢的,蘇聯時代的優等生東德回歸還未穩定,怎麼能同時接納這麼多國家呢?
可是美國還是通過各方勢力遊說的力量讓歐盟相信,只有迅速把聯盟做大,才能更好的維持歐盟內部的穩定和長期的繁榮。但這背後是把對俄羅斯警戒很強的波羅的海三國、波蘭、捷克等中歐國家塞給了歐盟,從根上扼殺了歐俄融合的可能性。使得歐盟在對俄的態度上不得不以成員國的利益優先,從而受到了深度綁定和極大的牽制。最好的例子當然就是北溪二號了,這種對於德國等西歐國家能源安全很有保障的項目卻遲遲不能通過,足以說明美國和其控制的北約安插在歐盟內部的這些反俄勢力的成效。
虛胖的歐盟內部挑戰重重,在面對俄羅斯的時候顯得更加舉棋不定,這也讓俄羅斯充滿了不安全感,反過來又加深了歐盟對俄羅斯的忌憚。歐盟如何能消除這種不安全感呢?很簡單,效仿美國,把牽制戰略外包給夾在歐盟和俄羅斯之間的東歐三國和高加索三國。這才是歐盟的睦鄰政策的終極意義:一方面,提供各種經濟和技術援助幫助這些國家更加向歐盟靠攏;另一方面,讓這些國家內部的利益集團站隊,從而角逐產生摩擦,進而削弱親俄勢力以及俄羅斯在該地區的影響力。
從當下的情況來看,歐盟的外包政策在東歐和高加索區域,烏克蘭、格魯吉亞和摩爾多瓦是最有成效的。白俄羅斯還是更加明確自己的親俄立場,而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更多的希望可以從兩邊獲益。當然歐盟在烏克蘭的外包策略的成功,也導致這個國家已經失去了自主權,命運已然完全不掌握在烏克蘭人自己的手中。
雖然說美國沒有能力獨自去支撐起整個大棋局,不得不選擇這種地緣戰略的外包,但是從目前的結果來看,確實卓有成效。
在對華問題上,美國實際上也選擇了同樣的戰略:美國在建立且夯實美日韓同盟的過程中,把對華的一些遏制需求外包給了自己的盟友,讓盟友外包給其他東南亞以及南亞國家。這樣一來美國即使在東南亞的投入不那麼高,也可以坐收漁翁之利。
周掌柜對此的看法是:「美國在亞洲的外包策略初步獲得了成功,中國地區戰略上重獲主動權根本要素有兩個,一個是穩定和日本、韓國的關係,不主動提供藉口讓美日韓同盟實質性推動軍事協同;另一個是與東南亞及印度形成更加緊密的睦鄰友好關係,夯實信任紐帶。這需要更具彈性的睦鄰政策。」否則,美對俄的削弱政策在亞洲將不可避免的上演,如果中國不能巧妙的增進和周邊國家的關係,將不可避免陷入俄羅斯在歐洲四面楚歌的被動狀態,進而在非戰略機會點上消耗國力。
結合以上分析,回到烏克蘭問題。我們需要清晰的看到歐美之間的戰略同盟關係是根基,在對華策略上表現或許有不同,但本質上是相似的。俄羅斯是歐盟的能源第一進口國,歐盟天然氣40%依賴俄羅斯,尚且在對俄經濟制裁上沒有辦法和美國口徑相異。中國想讓歐盟或者法德站隊到中國這邊,可能性可想而知,這不是經濟利益可以解決的問題。更加現實的來看,其實只要歐盟在中國關注的問題上不明確表態站隊美國,可以說就是對中國的一種支持了。
這也提示中國決策者:對於歐洲政策而言不能過於理想化,切不可非此即彼的作出「親華或反華」的判斷,應該對德國等歐洲國家的外交和行動分層次處理和對待,需要把歐洲國家行為和「美國-北約」同盟的戰略意圖區分開。
3、中國在烏克蘭的根本利益是什麼?
那麼,再探討更加深入的問題,烏克蘭局勢對中國一帶一路合作有哪些影響?中國在俄烏爭端和美俄角力背後的根本利益是什麼?弄清楚問題我們需要在經濟和國家治理維度理解更多底層邏輯。
經濟角度看,在東歐摩爾多瓦、烏克蘭以及白俄羅斯三國之中,烏克蘭是最有價值的投資之地:烏克蘭國家幅員遼闊,有60萬平方公里,是歐洲僅次於俄羅斯的第二大領土國家;同時擁有4400萬人口,是中歐目前人口最眾多的國家;擁有廣闊肥沃的黑土地,是不折不扣的農業大國——全球最大的種子、甜菜和葵花籽油出口國之一、歐洲第一大土豆、玉米等農作物出口國,以及中東地區最大的禽類進口國;烏克蘭還是工業重地,擁有完整的工業生產體系,一度生產整個蘇聯17%的工業用品。
然而烏克蘭經濟明顯沒有延續這種蓬勃的勢頭:蘇聯解體時烏克蘭(按購買力計算的)人均GDP基本上和俄羅斯持平在7617美元,然而到了2020年,烏克蘭人均GDP只有13054美元,是整個歐洲最窮的地區,而俄羅斯已經達到了29812美元,是烏克蘭的兩倍還多。
烏克蘭經濟蕭條有兩個重要原因,一個是寡頭經濟過度強大,進而導致國家治理能力薄弱,另一個是結構性腐敗問題已經極大削弱了民眾對國家的信心。
烏克蘭寡頭經濟有多嚴重?2008年烏克蘭前50名寡頭占據的財富相當於國家85%的GDP,2016年最富有的10名烏克蘭寡頭擁有110億美元資產,相當於國家13%的GDP。這些寡頭致富的方式非常一致,都是在烏克蘭獨立最初的幾年,借着國家處於混亂的交接時期,通過一些非常手段和人脈將自己所在地區的國有資產私有化。當然,如果說這個時期還算是國有經濟和寡頭經濟共存的時代,到了90年代後期庫奇馬上台執政時期,地區性寡頭的觸角直接延伸到整個國家,基本上把整個國家的資源全部壟斷了,烏克蘭徹底進入了寡頭經濟時代,再無國有經濟可言。
再看一下烏克蘭的政局,一句話概括:無寡頭,不政治。幾個大的寡頭氏族基本上操控了整個政壇:頓涅茨克氏族(里納特·阿赫梅托夫、前總統維克多·亞努科維奇)、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氏族(前總理季莫申科、前總統庫奇馬、維克多·平丘克)、基輔氏族(維克多·梅德韋楚克)等。
我們熟悉的「天然氣女王」季莫申科也好,糖果大亨波羅申科也罷,再或者是氏族代表亞努科維奇,可以說不少寡頭為了捍衛自己的利益最後都親自下海從政。但也有喜歡在背後操控時局的,比如赫赫有名的猶太大寡頭伊戈爾·科洛莫伊斯基,上一任總統波羅申科和現任總統澤連斯基的背後也都是他在助力。
與此同時,寡頭們與俄羅斯或者西方的利益,直接導致烏克蘭不斷走向分裂。比如科洛莫伊斯基的軍工廠常年向俄羅斯兜售軍火,季莫申科為代表的中部能源寡頭經濟常年斡旋在俄羅斯和歐洲之間,西部的金融寡頭和歐美的金融機有諸多利益往來。各路寡頭們為了捍衛自己的利益,毫不猶豫的從東西方接連引狼入室,通過成立(一個或者多個)親歐或者親俄政黨撕裂民意,外加操控媒體進行宣傳,從而導致社會出現了不可調和的極端的對立,國家也就失去了真正的自主權。
根據美國蓋樂普世界調查報告顯示,2019年只有9%的烏克蘭人還相信他們本國的政客(前蘇聯國家平均值為48%),到了2020年,這一數據更是降到了6%。要不然也不至於在明知道澤明斯基是傀儡的情況下還選他上台,這很值得玩味。
寡頭操縱下的國家腐敗問題也是削弱烏克蘭國家實力的重要原因。根據全球清廉指數(Global Corruption Index),2021年烏克蘭只有32分/100分,全世界排名122/180。烏社會腐敗已經是系統性的腐敗,延伸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無論公立機構還是私立機構,無論是團體還是個人。可以說烏克蘭整個國家的社會信任程度非常低,成員之間只能通過金錢建立短暫的交易關係。
2014年的克里米亞事件讓烏克蘭的經濟雪上加霜。根據英國經濟和商業研究中心智庫(CEBR)的估算,2014-2020年期間,總損失為2800億美金,年度損失400億美金,相當於衝突前的烏GDP的19.9%。其中最大的損失來自於出口和投資:由於俄烏彼此實行貿易制裁,給烏出口帶來了很大的下行壓力,導致了高達1620億美元的累積損失。同時,全球投資者對於烏經濟失去了信心,投資大幅下降,烏克蘭損失了超過720億美金的投資。
但這些損失不足以讓烏克蘭寡頭們停手,更不會幫助烏克蘭走向和平。烏克蘭在衰落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寡頭控制經濟和國家治理的腐敗問題是烏克蘭內部的憂患,夾在俄羅斯和西方之間,國家分裂成兩個陣營,這是烏克蘭的外患。這些方面都是值得中國特別關注的,這些寡頭的特點一是侵吞國有資產,二是採用非市場化競爭的方式致富,且不具備科技創新產生增量財富的意願。
那麼,這樣的烏克蘭對於中國而言有哪些價值呢?
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烏克蘭的軍工技術和設備。蘇聯解體之後,烏克蘭釋放出大量的軍事科學家。此外,由於烏克蘭之前是蘇聯的軍事工業重地,很多未能正式服役的軍備也是中國所需要的。烏克蘭剛獨立,俄烏分歧矛盾加劇時期,中國確實獲得了極大的利益。特別是低價從烏克蘭軍備廠買走了航母「遼寧號」的前身——Varyag(瓦格良)號,要知道這可是蘇聯元帥級別的航母,雖然還未服役,但其設備代表了蘇聯當時的最高水準。當然,也包括大量吸收烏克蘭的工程師和軍工技術;
其次,烏克蘭的農產品。烏克蘭的玉米、葵花籽油、種子都是中國常年需要的。2012年中烏簽訂過高達280億美金的農產品合作協議,烏克蘭每年向中國出口農產品,而中國向烏克蘭出口肥料和農業設備。從2015年開始,烏克蘭就是中國最大的玉米進口國,中國75%進口玉米都來自烏克蘭。2019年中美貿易摩擦,中國為了降低對美農產品依賴,加大從烏克蘭的農產品進口,貿易額逼近130億美元,相比2018年增長了30%。如今中國是烏克蘭整體的第二大貿易合作夥伴,占烏進口的14,4%,出口的15,3%(第一大夥伴是歐盟,占進口44%,出口38%)。
單獨來看,烏克蘭作為中國一帶一路合作倡議中的主要國家,對於中國和其他沿線國家的合作有着很強樣板意義。但總體來看,我們判斷中烏合作恐怕很難再有進一步深入的發展。原因很明顯,如今環境發生本質性的轉變:一方面歐美很忌憚中國在烏克蘭的戰略性投資,另一方面俄羅斯希望在東歐掌握絕對的話語權。實際上中國是烏克蘭需要但是地區大國內心裡不歡迎的國家。
具體來看一個已經發生的例子。歐美最警惕的是中國在具有戰略價值的領域進行的收購,特別是軍工領域。中國在收購馬達西奇(Motor Sich)過程中所遇到的挑戰可以說是很具有代表性的。馬達西奇作為全世界最頂尖的貨機、直升機發動機製造商之一一直備受中國的關注,2017年北京天驕航空公司開始收購該公司股份,烏克蘭方面以國家安全審查為由凍結交易。其實從交易最開始美國方面就高度關注,特朗普以及後來拜登政府的接連介入,不斷給烏方面施加壓力,最終2021年春天烏克蘭政府對參與收購的中國企業和個人進行制裁,並且宣布重新國有化該公司。
換句話說,中國想要在美國眼皮子下在烏克蘭甚至整個東歐地區進行戰略性投資的概率已經幾乎為零。在烏克蘭有多年經驗的周掌柜諮詢歐洲合伙人顧思·凱德說:「中國一直很關注基建方面的項目,然而事實上中國已經失去了真正參與的機會,當下烏克蘭政府為了拉攏西方政客,更不可能讓中國參與進來的。」
當然,也不只是美國和歐盟不希望看到中國在該地區的滲透,俄羅斯對於中國持續在該地區切分自己利益也是不樂見的。90年代烏克蘭無人問津,既不是西方的地緣戰略核心區域,也不是俄羅斯最關心的區域,中國介入等於打了一個時間差;2014年-2019年期間,克里米亞事件切斷了烏克蘭和俄羅斯的經貿往來,中國彌補了這個缺口,說白了是分了俄羅斯原本在烏克蘭的經濟利益。
雖然說西方外界都認為烏克蘭事件拉近了中國和俄羅斯之間的戰略同盟的關係,但是從根本上來說,俄羅斯最希望的必然是要奪回的是在自己家門口的絕對主導權,把其他的勢力都清掃出去。這也就意味着,中國在烏克蘭處境會更加微妙,和親西以及親俄方面打交道都不會太簡單。
當然,除了上述的軍工以及農業。烏克蘭對於中國的另一個重要的意義在於:烏克蘭時局和中國關切的台海問題的聯動性。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在剛剛結束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很明確表示:「西方國家在烏克蘭的不作為將會給亞洲盟友特別是台灣發出危險的信號」。美國在烏克蘭局勢中也是在不斷的試探中國的底線,中國當下的每一個動作和表態對於未來中美和中國的全球地緣戰略產生深遠的影響。
烏克蘭時局也好,東歐地緣布局也罷,中國需要的是立足於長遠的大智慧:既要辯證又要務實,展示影響力但不做無意義的對抗。所謂辨證,就是要從不同的邏輯的方面去理解各方的利益。這裡面有能源的邏輯、有區域歷史的邏輯、有意識形態的邏輯、有社會的邏輯、也有戰爭的邏輯,不同的邏輯反映出的是不同的利益攸關者的理性,只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時局的多面性,才能有效掌控中國介入時局的時間和方式;而所謂務實,是指要更加清晰的認識到中國在短期、中期以及長期在全球的利益,以此為核心進行地緣策略的布局。中俄夥伴關係協作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同樣中美戰略競爭是「階段」而不一定是「常態」,中歐競合關係中對立是「局部」而互補是「大局」。
總結以上論述。從時局判斷上,結合周掌柜諮詢多位專家的意見,我們認為烏克蘭以及所在的東歐地區都會長期保持「衝突凍結」(frozen conflicts)的狀態,也就是說長期保持一種時局緊張的狀態,局部武裝衝突不可避免,但不認為有劇烈的全面戰爭的可能性。烏克蘭從意識形態以及領土可能都會出現不可避免的割裂,並且長期來看可能自身沒有能力從整個困局中解脫出來,這或許會成為夾雜歐洲和俄羅斯之間的對抗泥潭。
從美國全球地緣策略上看,我們的核心看法是:美國通過地緣外包手段夯實美國的國際地位,持續用區域性紛爭(東歐和台海)深度綁定和牽制歐盟和日韓,從而實現長期對俄羅斯和中國的全方面制衡。
周掌柜團隊建議中國地緣戰略決策者用更強的全球性視角看烏克蘭問題,中國需要充分認識到烏克蘭時局的核心利益關係及在該地區有限的合作前景,同時也要注意到烏克蘭局勢和台海問題背後微妙的聯動性。中國想要避免陷入所謂東西分裂的新冷戰局面就要更多的回到「求同存異」的道路上,既要辯證認識全球格局的複雜性,又要用務實的視角處理對美、對俄以及對歐盟的關係。只有在有效管控與其他的地緣大國的分歧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推動更多的超越意識形態的政治、經濟、環境合作。
當下的全球局勢已經不能簡單用「和平發展」還是「戰爭對抗」來做二元化區分,更多的是戰略競爭在局部加強和全球合作的局部深入。因此,應該避免做出非此即彼的判斷。並且要用10年甚至20年更長的時間消化外交挑戰。後疫情時代已經不可避免進入全球地緣政治格局重塑的大時代,中國有必要用更長的周期去強大自身,優先解決國內影響高質量發展的結構性問題,特別以自我革新治理機制弊端的勇氣達成自我進化,冷靜觀察,精準發力,從而達到「有所作為」。這也是無法「韜光養晦」的大環境下的務實之舉。
作者簡介:宋欣,北京周掌柜諮詢全球事務顧問、前歐洲議會中歐關係顧問。精通英、法、德等多國語言。讀者微信號:xinsong-cn-eu
版權聲明: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
格上財富:十年深度研究,甄選陽光私募、PE/VC、海外基金等高端理財產品,為您的資產增值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