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福獨家回應《財經》記者,解釋疫情後業績為何不降反升

圖/視覺中國
文|《財經》記者楊立贇
編輯|余樂
楊國福麻辣燙,帶着5783家門店和一家工廠,朝着港交所衝刺。
2月22日,上海楊國福企業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主板申請上市,保薦人為中信建投國際。
這家企業的創始人楊國福,是從哈爾濱賓縣萬發村一個貧苦家庭走出來的放羊娃,曾經一度靠收破爛為生,最終把自己的品牌打到全國各地乃至海外。楊國福妻子的表弟張亮也在他之後創立了張亮麻辣燙。
楊國福已於2015年將公司總部從哈爾濱遷至上海。他在2019年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曾表示,立志成為麻辣燙界的「海底撈」。如今他沖向港交所,即將成為「麻辣燙第一股」。但是,從營收規模來看,楊國福距離海底撈還有很大的距離。
根據招股書披露,截至2021年前九個月,楊國福麻辣燙的收入為11.63億元,利潤為2.02億元。而海底撈剛剛披露的盈利預警顯示,其2021年雖然預計巨虧約38億元至45億元,但總收入預計仍超過400億元。
與海底撈不同的是,在疫情影響下,楊國福麻辣燙的營收和利潤只有在2020年略有下滑,2021年很快恢復上升趨勢。在大量中小餐企虧損倒閉的情況下,這樣的正增長實屬不易。2月23日,楊國福在電話中對《財經》記者表示,這得益於疫情之後對黃金店面的「抄底」。
「疫情之後我們讓代理商和加盟商大力去找房源,去開拓市場,在2020年3月到5月期間,有很多高質量的鋪面出讓,以前是拿不到的。而且,那段時間沒有兌店費(租房轉讓費),我們就拿了比較多,當時開店非常快。」楊國福說,這一決策來自於他在非典時期的經驗——2003年非典同樣使得許多店鋪出讓,正是在那時,他從路邊攤登堂入室,在哈爾濱永和街52號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個店面,「楊記麻辣燙」,也就是楊國福麻辣燙的前身。
疫情後的「抄底」是很多大企業能夠想到的投資機會,海底撈卻正在為這一決策買單。它宣布關停的300家門店中,有不少是在2020年和2021年新開的店。為何同樣是「抄底」,有人成功有人失敗?楊國福解釋稱,防疫政策往往要求不能聚集用餐,很多餐廳一人一桌就餐,大餐廳受的影響大;而麻辣燙本身就是一兩個人食用的快餐,還有很多外賣訂單,就餐方式相對靈活,受到防疫管控的影響小。
另一家同樣出自賓縣的麻辣燙品牌面對上市熱潮則按兵不動。張亮麻辣燙創始人張亮在電話中對《財經》記者表示,張亮暫無上市計劃。「我們先做好自己的事,練好內功,再考慮下一步。」據他稱,目前張亮麻辣燙在國內約有5800家門店,海外有30多家。近兩年來雖受疫情衝擊,但是門店數量不減反增。
張亮表示,目前公司正聚焦數字化建設、品牌建設、供應鏈和運營能力提升等方面,希望以此賦能加盟商。張亮麻辣燙目前採用上海-哈爾濱雙總部模式,把IT技術等部門設置在上海,方便招募人才。
加盟商貢獻了94.3%的收入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楊國福麻辣燙在國內擁有5759家加盟餐廳和3家自營餐廳,在境外有21家加盟餐廳,共計5783家。其中,43.2%的餐廳加盟至少三年。2021年前三季度,一共有439家加盟餐廳退店。
在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前九個月,楊國福麻辣燙的收入分別達到11.82億元、11.14億元和11.63億元,相對應的利潤分別為1.81億元、1.69億元和2.02億元。同期,毛利率於從27.9%增加至30.2%。

楊國福麻辣燙毛利率變化。製圖:楊帆
楊國福麻辣燙在招股書中說,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麻辣燙的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20年的1142億元增長至2025年的1973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為11.5%。同期,中國麻辣燙市場的連鎖化率預計將從22%增長至26%,市場具備進一步發展的潛力。按截至2020年12月31日的商品交易總額以及餐廳數量計算,楊國福麻辣燙在中國的中式快餐市場排名第一;同期按照收入、商品交易總額以及餐廳數量計算,在麻辣燙這個細分領域中排名也是第一。
楊國福麻辣燙主要分為餐廳運營和零售兩大業務板塊。截至2021年9月,這兩大板塊對整體收入的貢獻分別為96.8%和3.2%。

楊國福麻辣燙的兩大業務板塊。製圖:楊帆
在餐廳運營板塊中,收入主要來自於加盟餐廳。2021年前三季度,來自加盟餐廳的收入貢獻為10.97億元,占收入總額的94.3%。
在加盟餐廳中,高達89%的門店位於二三線及以下城市。由於疫情對一線城市的加盟餐廳造成影響,一線城市的每家加盟餐廳平均銷售額由2019年的39萬元減少至2020年的33萬元。
楊國福麻辣燙向加盟商收取加盟費,同時向加盟餐廳銷售特定貨品,如自營工廠生產的調味料,以及由總部向第三方採購的食材、調味料、設備等貨品。此外,總部向加盟商提供員工培訓項目,並且在加盟商訂貨時收取線上平台服務費。
零售業務板塊剛成立僅一年時間。楊國福麻辣燙在四川成都設有一家4.4萬平米的自營工廠,於2018年9月投產,主要生產調味料及零售產品。2021年1月,楊國福麻辣燙推出第一個零售產品系列,截至2021年9月30日,共推出16個SKU的零售產品,如麻辣燙自熱鍋、多人份自熱大火鍋及火鍋湯底料等。這部分業務略微減輕了疫情帶來的負面壓力。
招股書披露,上市融資將用於升級生產設施、豐富品牌組合、擴大零售產品供應、強化研發能力、提升人才培養和維護、全面升級信息技術系統,實施「五個在線」信息化建設藍圖等方面。楊國福麻辣燙計劃進一步拓展加盟餐廳,於2022年至2024年每年在中國開設不少於1000家加盟餐廳;在零售方面,計劃於2022年及2023年每年分別推出約20至25款新產品。
招股書披露,楊國福及其擔任集團執行董事的妻子朱冬波各占股38.79%,楊國福的兒子、集團執行董事楊興宇占股19.39%,此三人已訂立一致行動人士協議;剩餘的3.03%,由雇員激勵平台「上海福果果」及第三方管理夥伴負責人激勵平台「上海聖恩福」所持有。
招股書沒有披露擬募資規模,不過,楊國福對《財經》記者表示,此次IPO預計將釋放大約15%的股權。
楊國福麻辣燙門店分布。圖片來源:招股書
疲軟的股市影響餐企估值
儘管海底撈、呷哺呷哺等餐飲企業在港股的表現不佳,但是除了楊國福麻辣燙,還有一批餐企排隊赴港上市。粵式火鍋撈王、海鮮餐廳七欣天、連鎖快餐鄉村基紛紛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2022年,中國餐飲業能否回暖尚未可知,但是擁抱資本市場將是一個重要趨勢。
瑞銀證券投行部中國區消費行業主管諶戈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看到排隊上港股的餐飲企業,大多是在2021年上半年或年中就已經啟動了IPO計劃,當時的資本市場環境和估值比現在更好;更早前,投資人和資本市場對餐飲企業也持以歡迎的態度。
「過去五到十年間,中國餐飲行業發生了一些重大的變化,支付系統、物流、供應鏈、數字化應用等基礎設置的成熟完善,以及標準化程度的提高,使得餐飲企業的管理效率更高,因此能夠實現連鎖化,擴展到成百上千家店的規模。」諶戈說。
他分析稱,目前排隊上市的餐企具有幾個共性——具備一定的規模、具有品牌認知度、企業多年經營已經證明了連鎖化經營的能力。「70%以上的香港IPO市場參與者是機構投資人,對投資標的的市值、流動性有一定要求,如果企業規模達不到這個要求,IPO本身也是困難的事。」
除了單一品牌的連鎖化,投資人也看重企業的多品牌運營能力。「中國餐飲豐富,今年流行這個口味的餐廳,明年流行一個新口味。大多數情況下,餐廳如果只做一個菜系,很快就會碰到市場天花板,也會面臨很大的競爭壓力。從投資人的角度,一家餐企如果能夠成功運營不同品牌,等於擁有品牌管理、產品開發、應對消費者口味變遷的能力,也更值得投資。」
上市這一決策,最基礎的目的是滿足企業融資的需求,助力快速有效的擴張。「但是從企業中長期發展來看,融資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並非因為今天需要錢就去IPO,兩者之間有關聯,但不是一一對應的關係。」諶戈觀察到,如今,IPO不再是龍頭餐企的野心和目標,「現在的企業家不再把IPO當成一個終點。企業有擴張計劃,上市募集的資金往往用於產業鏈的布局、收購的需要。」
除了融資需求,上市還能為企業帶來戰略和人才的新鮮血液。諶戈說:「IPO能夠聚集境外投資人,給企業帶來新的戰略思考。上市本身對於增強品牌在C端的認知度,更重要的是在合作夥伴、供應商、加盟商心目中的認知度,有很大幫助。」此外,上市之後的股權激勵手段,能夠幫助吸引高端人才。如今餐飲行業越來越多需要零售、互聯網、營銷、供應鏈和物流等跨行業人才。
不過,必須承認的是,從2021年下半年至今,資本市場疲軟,「很多企業交表之後沒有發行,這不僅僅是餐飲行業,投資人對於IPO都非常謹慎。當然在這樣的情緒下,會影響企業估值。」諶戈同時表示,好在餐飲企業的優勢在於自身具有造血功能,尤其是能夠達到上市條件的行業龍頭,其盈利能力和現金流的確更為穩定,「不像有些行業,如果企業沒有融資,就無法繼續發展。市場總是有周期的,企業自身能力強的情況下,總會有合適的窗口進行IPO發行。」
對於餐飲企業扎堆在港交所上市的現象,諶戈表示,餐飲企業在A股和港股的估值差異不明顯,而A股的監管、審核、盡調更為嚴格,時間周期不確定性大,選擇港股的時間表相對確定。「IPO牽扯企業的很多精力,很多企業不願意耗太長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