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朔
來源: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1、大歷史
凱恩斯說,「觀念可以改變歷史的軌跡」。
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兩句話都很有道理。例如,汽車的發明可以改變世界,但如果沒有觀念變革,人類的前進仍然會被馬車思維所束縛。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英國的「紅旗法案」。1865年,英國議會通過《機動車法案》,規定蒸汽機車上路必須由3人參與,1人添煤,1人駕駛,1人在車前步行舉着紅旗開道。郊外每小時限速4英里(6.4公里),市內每小時限速2英里。這讓汽車的效率變得和馬車一樣。
「紅旗法案」導致的結果,是英國對汽車的研製陷入停滯,而德國率先進入了內燃機車時代。30年後,「紅旗法案」才被廢除。
在李彥宏的最新著作《智能交通:影響人類未來10-40年的重大變革》的第一章,他講述了這段歷史,並得出了「歷史的車輪總是滾滾向前」的結論。
「我想,再過十幾年,到2035年左右,長安街上跑的絕大多數車應該是具備智能化、自動化、網聯化和電動車特徵的自動駕駛車輛吧。」李彥宏說。
李彥宏是幸運的。燃油車時代落後於發達國家的中國,在智能交通時代走在了世界前列,給了他用武之地。
據市場調查公司Canalys的數據,2021年全球電動汽車(EVs)銷量為650萬輛,中國大陸售出320萬輛,占全球的一半。
就在幾天前,2月17日,百度Apollo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平台「蘿蔔快跑」正式落地深圳南山區。初期開設近50個站點,從9:00到17:00運行。用戶可以通過App叫車,體驗自動駕駛出行服務。新一代量產無人車Apollo Moon也已加入「蘿蔔快跑」的運營版圖中。
「蘿蔔快跑」能在中國多個城市落地應用,和各地包容、開放、前瞻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分不開,和百度等企業的創新努力也分不開。
技術改變世界,觀念引領世界。推動時代進步,新技術和新觀念缺一不可。
20多年前我讀過李彥宏寫的《硅谷商戰》,他預言互聯網(當時叫因特網)的時代將會到來。
2017年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夏季高峰會,安排我和李彥宏對話。他說,「人工智能是一個30年到50年的機會,在我心目中它對社會的影響會遠大於互聯網,如果互聯網是前菜,人工智能才是主菜」。他還說,人工智能是百度的菜。
李彥宏不僅從2016年起,每年都在全國兩會上提出智能交通相關議案,而且將思想與實踐相結合,不斷深化,推出了「智能三部曲」——2017年出版的《智能革命》,2020年出版的《智能經濟》,以及剛剛出版的《智能交通》。
最近,李彥宏還在得到APP開了一門智能交通的新課,親自主講,其對智能交通的熱忱可見一斑。
從2013年無人駕駛項目起步,到今天在自動駕駛技術研發、智能汽車製造、智能聯網汽車賦能、智能交通、智能城市等方面全棧布局,李彥宏逐步形成了完整、系統的思考體系。《智能交通》就是一部將大歷史、深歷史和新探索、新展望融為一體的誠意之作,雄心之作。
2、大尺度
如果按現有模式,到2030年中國將有4.5億輛車(現在是2.8億)——越來越大的城市,越來越多的車——中國迫切需要尋求新的交通解決方案。
對中國方案的求索,構成了《智能交通》的主線。
在《自序》中,李彥宏寫道,「這幾年,我從關注自動駕駛解決安全問題開始,一點一點放大關注的尺度」。
李彥宏認為,自動駕駛的「終局」不只是智能汽車,而應該是更大維度的智能交通、智能城市甚至是智能社會。智能汽車只是智能交通「人、車、路、環境」四大關鍵參與者之一,智能交通是智能城市的重要組成,智能城市又是智能社會中的一個重要元素。
2018年9月,李彥宏到紐約參加彭博商業全球論壇,與時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有個對話。恰逢聯合國大會同時召開,他從機場到曼哈頓酒店,遭遇「大堵車」。明明離酒店已經很近了,司機卻不知道怎麼走,因為很多路段因為各國元首的出行需求都封閉了,司機通過和酒店服務人員不間斷的電話溝通,好不容易才找到一條能抵達酒店下客區的路。
李彥宏一邊着急一邊想,紐約市有1萬多個路口,如果真正實現了智能信號燈控制,肯定不會在路上堵這麼久。而北京每天因為各種原因有上百次交通管制,如果採用自適應的智能信控,能給市民帶來多少幸福感!
這些實實在在的體驗,對人的出行的全場景關注,讓百度沿着「車路智行」的方向一步步前行——聰明的車、智能的路、車路協同的運輸智能化。
1、車。隨着智能網聯汽車的自動駕駛能力持續提升,最終將實現完全自動駕駛,並與各種交通要素實時協同。今年1月,百度旗下智能汽車品牌「集度」宣布完成近4億美元的A輪融資,由百度和吉利共同增持,集度將在今年4月的北京車展發布首款汽車機器人概念車,量產車型將於2023年上市。集度CEO夏一平表示:「集度自研的汽車機器人大腦、神經、軀幹都在高效發育,產品交付時,這一定會是一款標杆級的量產產品。」
2、路。隨着交通設施的感知、決策和控制能力全面進化,最終實現對道路運行全部車輛的全局調度。交通網的實時情況由傳感器設備採集、捕捉,數據傳到統一的雲平台,讓交通像「繡花」一樣管理。一條段路的任何一點異動,都能通過通信技術分發給道路上的每個參與者。
3、行。車路協同為門到門的無障礙出行服務、一鍵式預約出行、端到端的低成本貨物運輸等新的出行運輸模式提供支撐。
李彥宏認為,只有全面實現「車路智行」,傳統交通才能轉型為數字化、網聯化、自動化的智能交通。雖然「當前的交通基礎設施還很不完善,大多數地方的數字化還未完成;信號燈還是設計給人看的,而不是給機器看的;攝像頭的數據還不能實時處理;交通規則還沒有為無人駕駛做過什麼改變」,但「很多過去認為遙不可及的未來,正在變成理所當然的現在」。
為什麼智能交通是大勢所趨,必由之路?李彥宏基於數據和測算提出,智能交通的作用主要體現為:
1、基於自動駕駛的智能交通,可以降低90%的道路安全事故;
2、以車路協同為基礎的智能交通,能提升15%-30%的通行效率,5年之內中國的一線城市將不再需要限購和限行,10年之擁堵問題基本可以解決;
3、車的電動化和智能化,路的網聯化,行的共享化,將大大降低車輛的能源消耗,助力減碳。
有大尺度,才有大未來。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在為《智能交通》作序時提到,「作者並不局限於無人駕駛,而是有一個廣闊的視野。它從自動駕駛切入,逐漸向車路協同、智能信控、智慧高速、智慧停車、智能交通運營和服務等領域擴展,建立起一個關於智能交通技術創新與產業實踐的系統架構,其意義深遠」。
3、多場景
《智能交通》中描寫了許多引人入勝的場景,幫助讀者對智能交通建立起全面、全新的認識。除了前面講到的「蘿蔔快跑」,這裡再舉一些例子:
1、智能信控
在河北保定,已經建設了176個智能路口,讓紅綠燈能「看清」路口車流量狀態、「看懂」交通演變規律,並實時動態調整紅綠燈配時策略。保定城區高峰通行擁堵指數已下降4.6%,平均速度提升11.6%。
2、車路協同
在廣州黃浦區,城區6條主幹道實施了動態綠波的控制策略,平均遇紅燈停車次數由3-4次下降為0-1次,其中核心幹道開泰大道東往西方向實現了一路綠燈通過12個路口。在黃埔區科學城、知識城智能信控項目範圍內,自適應路口數量占比達57%,日均優化次數達3600餘次,路口車均延誤下降約20%,綠燈空放浪費下降約21%。
3、MaaS(出行即服務)
2021年2月,百度服務多元出行的MaaS平台亮相廣州。通過這個平台,部署了自動駕駛出租車、自動駕駛公交、自動駕駛巡檢車、自動駕駛作業車等4支車隊,實現多種自動駕駛運力與傳統運力的統一規劃調度。以阿波龍Ⅱ為例,這款無人小巴可以與多種交通工具無縫銜接,包括自動駕駛車輛及傳統公交,大大縮減了用戶短途步行時長。
4、智慧停車
人們開車1/3的時間都在找車位。以長沙市為例,城區停車位缺口27萬個,供需矛盾突出,在百度智慧停車技術的支持下,目前已經接入1000餘個路外停車場和5000個路側停車泊位,實現智能化管理,大大提升了停車效率。在上海,百度地圖與上海停車App達成戰略合作,百度地圖支持實時查詢停車場空閒狀態、收費標準、車位數量等信息。
5、智慧高速
2021年,百度中標京雄高速河北段,將打造國內首條具有L2-L4級自動駕駛專業車道的智慧高速公路。京雄高速在全線設置了3700餘根智慧燈杆,在照明燈杆的基礎上整合了能見度檢測儀、邊緣計算設備、智慧專用攝像機、路面狀態檢測器等新型智能設備,依託北斗高精度定位、高精度數字地圖、可變信息標誌和車路通信系統等,可為車主提供車路通信、高精度導航和合流區預警等服務。
6、智慧物流
百度地圖的智慧物流解決方案,依託貨車路線規劃、貨車導航、智能調度、地址解析聚合、運營區劃管理平台等專業物流地圖服務,幫助物流行業實現降本增效。以雙匯為例,雙匯物流在全國有20多個工廠及倉庫,每天發車路線3000條,在應用百度地圖智慧物流調度系統後,調度效率提升75%,運輸成本節約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場景背後,是百度的創新理念、模式和技術的結合。如智能交通運營商模式、車路協同自動駕駛、自適應的智能信控系統、L4級以上高級別自動駕駛的技術突破、MaaS出行即服務模式,地圖ETA通行時間智能預估和預約出行,等等。
4、中國路
今年1月28日,美國總統拜登訪問匹茲堡,準備談論基礎設施建設問題。就在他來之前數小時,該市一座橋樑坍塌了。在現場,拜登看着坍塌到溝壑里的大橋彎曲部分表示:「這麼多年來,我們在基礎設施方面已經落後了這麼多——真是令人難以置信。」
去年2月18日,拜登在白宮接待美國勞工領袖時說,美國「在基礎設施方面,從運河到高速公路,再到機場,排名已經落到世界第38位」,急需修復,才能使美國「在21世紀具有競爭力」。
美國基建日益破舊卻無法更新,原因很多,最重要的是「無法形成共識」。如民主黨主張聯邦政府加大投資,共和黨主張企業投資改造為主。聯邦政府和州政府,新基建部門(如高鐵)和傳統基建部門(如高速公路),建設主體和環保部門之間,也很難有共識。沒有共識,就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行而時斷時續,最後成本高企,做不下去。
而中國作為後發經濟體,一直有「要想富先修路」「基建適當超前」的緊迫感,凝聚共識,一路不停,反而在很多方面走到世界的前面。
很多人都說中國是汽車大國而非汽車強國,為什麼智能交通卻能「超車」呢?
有專家說,美國把一個傳統路口改成智能紅綠燈的路口,要投入二三十萬美元。中國只要幾十萬人民幣,存在以相對較低的成本進行創新的機會。而美國的智能交通投資,牽扯的部門和利益群體太多,「說的多動得少」。這和燃油車有些類似,燃油車發達的國家對新能源車的牽絆也多,中國在燃油車方麵包袱相對輕,往新能源車的轉型更快、更堅決。
也有專家說,中國在智能交通方面有兩個優勢,一是長遠主義,一是舉國體制,看準未來後,能協調各方利益,集中力量辦大事。
從《智能交通》中李彥宏的相關論述,可以歸納出中國發展智能交通的有利條件,主要有三個方面——
1、遠大的目標
中國有前瞻性的目標。2019年《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強國,智能、平安、綠色、共享交通發展水平明顯提高;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交通強國,智能化與綠色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2、龐大的市場規模
中國有龐大的汽車市場,能帶來顯著的規模效應,並支撐足夠的細分場景,使自動駕駛在部分領域率先取得商業化應用。
中國高速公路對人口數量在20萬人以上的城市實現了98%的覆蓋率,規模龐大的交通基礎設施網絡,意味着可運營資產豐厚,也意味着大規模基建即將達到極限,未來的主戰場一定會走向智能化,更注重軟件、數據、效率等。
截止2021年7月,中國已建成5G基站91.6萬個,占全球70%,5G連接超過3.65億,占全球80%。這為智能交通提供了通信技術的支持。
3、戰略性的投入
中國在交通方面一直算大賬,即重視交通對社會經濟發展和民生福祉的總體效益,為此持續進行戰略投入。
以智能交通為例,中國已建成世界最大的ETC網絡,為推動車路協同、高精準信息服務提供了支撐;中國的公交車輛衛星定位數據、公交刷卡數據、公交運營調度數據、道路交通運行數據、社會資源數據,為公交運營、客流分析和線網優化提供了支撐;城市交通一卡通互聯互通,移動支付廣泛覆蓋,給消費者帶來很大方便,等等。
除以上三點,中國智能交通的發展,和企業與企業家的創新也息息相關。
無論是智能電動汽車領域的「新勢力」,還是高精度地圖、激光雷達、車載計算芯片、新能源電池等方面的「獨角獸」,以及百度這樣具備整體解決方案能力的服務商,還有整個生態中不可或缺的風險投資、產業資本和地方引導基金,都胸懷未來,協同並進,一路前行。
李彥宏在書中說,「在我看來,智能交通時代的拐點已經到來。我非常慶幸,當我們國家有領先的科技人才紅利,當我們有這麼多的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當我們有『先行先試』『敢為天下先』這樣的政策理念的時候,在其他地方沒有的場景,在我們這裡會有;在其他地方沒有解決過的問題和困難,我們有機會首先去解決。」
可以說,智能交通的中國路,是政府和企業「雙輪驅動」的。
5、創新路
截止目前,百度Apollo自動駕駛測試里程已超2100萬公里。百度Apollo已獲得411張自動駕駛測試牌照。各地政府願意「嘗新」,企業才能更好創新,這是一體兩面的關係。
智能交通的中國路,不僅需要技術創新,也需要制度和模式的創新。
在書中,李彥宏提出的「智能交通運營商模式」,已開始落地。智能交通運營商,是智能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驅動者、智能交通服務的提供者、智能交通產業鏈的推進者、智能交通技術的創新者,是持續性運營商,不是過去的一次性集成商,一個項目做完就結束了。
過去的智能交通發展,往往由政府多個機關部門協同,但沒有明確負責人和主體。通過制度創新,現在政府會有意識地指定一個明確的運營主體,進行頂層設計,而且落地執行的推進速度也會大大加快。
2021年6月,車城網(廣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成為全國首個「智能交通運營商」,其業務範圍涉及車路協同網絡基礎建設、城市智能交通雲、一站式綜合出行服務平台等多個方面。
與此類似的還有北京亦莊。
政府部門、平台公司和各參與方的角色分別是——
政府:投資方與主導方;
車網科技有限公司:智能交通運營商;
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有限公司: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
企業:技術提供方(如百度)和生態應用開發者。
從中國智能交通的發展看,「國民共進」是可行的、可為的。
一方面,在涉及民眾安全,且需要長期投入、適度超前投入的公共交通領域,由政府作為投資、管理、運營的主導者是合適的。政府要營造有利於創新的環境,刺激創新,制定相關產業政策,引導資金投入方向,鼓勵發展相關產業。在市場啟動期,競爭者湧入,政府還要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確保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另一方面,民營科技公司是技術創新和創新技術運用的主體。創新經常要試錯,比較符合民企的機制、文化和風險偏好。2020年,百度核心研發費用占收入比例達21.4%,連續四年位居中國人工智能專利申請量第一,百度的自動駕駛出行服務測試車隊在世界近30個城市開放道路測試,這背後的高投入和風險對於國企並不合適。
從智能交通運營商模式來看,「政府主導+國企作為基礎平台+民企驅動技術創新」,可能是未來,在和國計民生的強相關領域的一個基本方向。
這種方向能兼顧政府意志、長遠考慮、兩個毫不動搖和資本有序發展等要求,也代表了一種良性的、可預期的合作秩序。
在中國智能交通的歷史上,百度是繞不開的名字。李彥宏說,他將「繼續向前思考,繼續書寫歷史,不負與這個創新的智能時代相遇」。我們也希望,在智能交通新的發展中,百度能繼續扮演領跑角色。
世界是由那些相信世界是可以改變的人們推動的。
而更好地解釋世界,預見世界,就有可能更好地改變世界。
這也是李彥宏《智能交通》一書帶給我的最大啟發。
版權聲明: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
格上財富:十年深度研究,甄選陽光私募、PE/VC、海外基金等高端理財產品,為您的資產增值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