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 者:米塞斯
譯 者:謝宗林
來 源:奧地利學派經濟學評論,選自米塞斯《人的行動》
本文共計1593字數,閱讀約需要4-7分鐘。
按:英文標題「The Futility of War」,意謂戰爭是沒有好處的,徒勞的之意。
人之所以異於一般動物,在於他領悟到分工合作的好處。人,抑制他天生的侵略本能,以便和他人合作。他愈想改善自己的物質幸福,就必定愈想擴大分工體系;同時,他就必定愈來愈限縮自己採取軍事行動的範圍。國際分工體系的出現和發展,以完全廢止戰爭為前提。這就是曼徹斯特學派自由放任哲學的精髓。
當然,這個哲學和邦國崇拜是互不相容的。在自由放任的哲學框架中,國家,一個執行暴力鎮壓的社會機構,被賦予保護市場經濟順暢運作的任務,使市場經濟免於危害社會安寧的個人和團伙侵擾。國家的這種功能是必要的、有益的,但是,它畢竟是一輔助性的功能。沒有理由把警察權力當作偶像崇拜,沒有理由認為它是無所不能的、無所不知的。有些事情,它肯定做不到。包括,它做不到使生產要素缺稀的情況消失不見、做不到使人們更富裕,也做不到使勞動更有生產力。它所能做到的,只是防止匪徒阻撓那些下定決心、要增進物質幸福的人們的努力。
在邊沁(Bentham)和巴斯夏(Bastiat)的哲學尚未得償夙願,消除貿易障礙、勸阻政府干預工商業時,提倡邦國神聖的偽神學已開始風行生效。企圖以政府命令改善賺取工資者,和小農處境的各種措施,必然使每個國家的國內經濟和他國的國內經濟彼此的聯繫紐帶變得愈來愈鬆散。經濟民族主義——國內干預主義必要的互補教條——會傷害外國人民的利益,從而引起國際衝突。它會使人們起心動念,要以戰爭改正這個不能令人滿意的狀態。一個強國,為什麼該容忍一個較弱小國家的挑釁呢?弱小的 L 國,若不是傲慢無禮,怎麼會以關稅、移民障礙、外匯管制、貿易數量管制,以及沒收R 國在 L 國的投資,來傷害 R 國的人民?對 R 國的軍隊來說,要碾壓 L國那一支不足為慮的部隊,何其容易?
這就是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等國內好戰份子的意識型態。我們必須承認,就新的「非正統」學說觀點而言,他們的思想邏輯是一貫的。干預主義產生經濟民族主義,而經濟民族主義則產生好戰心態。如果他國阻止我方人民和商品跨越國境,我方軍隊何嘗不能試着為它們鋪平道路呢?
從 1911 年意大利襲擊土耳其開始,這世界便烽火不斷,幾乎一直有某些地方在戰鬥。過去簽訂的那些和平協議,實際上只是停火協議,而且它們也只和列強的軍隊有關。一些較弱小國家永遠都處於戰爭之中。此外,還有不少同樣致命的內戰和革命。
我們現在的情況,和某些國際法規則首次發展出來時,那個有限戰爭的年代,距離多麼遙遠啊!現代戰爭是無情的,不會放過孕婦和嬰兒,不分青紅皂白地殺戮和破壞。它不尊重中立者的權利。數百萬人被殺害、被俘虜,或被驅逐出他們和祖先已經生活了好幾個世紀的居住地。這個無止境鬥爭下一步將發生什麼事,誰也不能預言。
這和原子彈無關。禍害的根源,不在於建造更新、更可怕的武器,而在於征服的精神。將來科學家有可能發現某些防衛原子彈的方法,但是,這改變不了情勢,僅僅使人類文明遭到徹底毀滅的歷史過程稍微延長一點罷了。
現代文明是自由放任哲學的產物。在政府萬能的意識型態下,現代文明是不可能保存的。邦國崇拜的信仰,大多得歸因於黑格爾的學說。然而,我們也許可以放過黑格爾許多不可原諒的過錯,因為他也創造出值得傳頌的名言「勝利無用」(die Ohnmacht des Sieges)。擊敗侵略者,並不足以使和平持久;重要的是,拋棄產生戰爭的意識型態。
(選自米塞斯《人的行動》,謝宗林譯)
特別聲明
以上所刊登的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本公眾號為非營利性平台,刊發文章僅作學術交流使用。
對本公眾號原創之文章,如需轉載或引用該等文章的任何內容,請私信溝通授權事宜,並於轉載時在文章開頭處註明來源於公眾號「經濟學原理」及作者姓名。未經本公眾號授權,不得轉載或使用該等文章。
對非本公眾號原創之文章,任何商業運營公眾號如轉載,請向原創公眾號或原出版機構申請許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