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我在小眾軟件論壇上碰到了一個很有趣的工具,叫微博共享黑名單,功能如其名,圍繞着微博拉黑這件事展開,在實現了一鍵拉黑的同時,也方便使用者和好友共享自己的拉黑列表。
當然,工具本身尚未完工,細節處仍需打磨,黑名單「共享」這個事的好壞尚有爭議,這裡提到它,只是因為這份工具勾起了我的回憶。
早些年見過不少批量拉黑的工具,平台自然不限於微博,解析網頁抓住拉黑接口,亦或簡單粗暴的模擬網頁行為完成自動操作,目的就一個——
快、准、狠地把與自己三觀不合的人拉黑。
我這裡沒用「三觀不正」,是因為我覺得在當前的互聯網語境下,討論三觀無異於討論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穿什麼衣服、化什麼妝好看,「正與不正」背後的支撐,說到底還是與自己「合與不合」。
不過平常聽到有人說我三觀正,我還是會很開心,不是認為自己給人家留下的印象不錯,而是自己又碰到了一位潛在的「同道中人」。
但與此同時我也知道,互聯網普及後,當絕大多數人都擁有了自己的 ID,和你「同道」的終歸是少數。
生活中我們有喜好、習慣的差異,有吃、喝、住、行的不同,基於擺在明面的行為模式,我們能很好選擇同行的人。
可互聯網不一樣,上面的一切都消失了——
你不得而知對方和你一樣分得清什麼叫「公共場合」,什麼叫「自家庭院」,你發個今天陽光明媚的照片,就可能會有人質問你「何不食肉糜」,你說個諸事不順的感慨,就可能會有人指責你不思進取;
你也不能保證對方明白什麼叫尊重,什麼叫討論,你的某一次普通發言,可能在對方眼裡就變成了「你為啥要踩我尾巴」的挑釁,對方汪汪汪狂吠不止,只為了質問你為啥不穿棉拖;
與其這樣有意無意地互相折磨,到頭來雞同鴨講,真不如相忘於黑名單。
以前我總覺得拉黑即認輸,但對線過後的一無所獲讓我漸漸明白,「拉黑」這個行為只是對自己所獲信息的偏好設定,用「拉黑」來表達態度效率或許很低,但讓自己控制信噪比效率真的很高。
但凡有點性價比的考慮,在碰到有人「興高采烈」地找你對線,「拉黑」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我們不喜歡束縛,在掙脫枷鎖後,也別再想着強迫別人認同自己的觀念了,你不可能、也沒義務付出這些溝通成本。
如果你留心過任何一家平台的拉黑(屏蔽)功能,你會發現它要不然藏在對方 ID 主頁的角落裡,要不然拉黑時會多好幾步確認的步驟,好像平台在默默的提醒你,拉黑即錯過,做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當你回望着自己的拉黑列表,看着他們或陽光、或明媚,或成熟、或穩重的頭像,問自己一句,就這麼把一個「陌生人」拒之門外真的好嗎?
請放一百心,你的拉黑或許是一時興起,但對自己來說絕對是有意義的。
你拉黑過別人嗎?後悔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