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老藝術家寫過,澳門是中西交融的最佳範本,這是中國城市與世界相遇的產物。但你有沒有想過,如果當中國最最傳統的鄉村遇見世界,會產生怎樣奇妙的化學反應?

鄉土,中國社會裡最傳統的一部分;西洋,外來文化中最激烈的一部分。當兩者相遇、勾兌,所衍生之地一定無比耐人尋味。

再也忍不住好奇,目光搜遍大半個中國,沒想到,是嶺南西南部一座躲在犄角旮旯里毫不起眼的縣城給了我答案。

當西洋風物落入中國鄉村 / 圖蟲

別藏了,就是你,廣東開平。

說起開平,還要「拍拍灰」才能拎出來,因為它實在太不起眼了。明明被賦予「開通敉平」的美好含義,卻在好幾個世紀裡湮沒在中國無數的村落里,無人問津,直到世人發現那遍布鄉土之間、舉世無雙的1833座碉樓群。

至此,開平終於被看見。但開平又不只有碉樓,它那引人入勝的鄉土風物、穿越了大半個世紀的粵劇紅腔、香氣襲人的馬岡鵝,都在吸引着人們歸來。

當開平遇見世界


若論中國鄉村,開平一定是那最獨特的一員。無他,它身上的西洋味實在太濃郁了。這在其他省份鄉村里,着實難得一見。

「開平碉樓與村落」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首席專家張國雄曾經說過:「開平碉樓是全球化的一個產物,中國鄉村進入全球化,就是從僑鄉開始。尤其是鴉片戰爭以後,開平的地方志記載,這裡的民眾『衣、食、住、行,無一不資外洋』……大量開平人靠僑匯生活,這裡是最早融入全球化的中國鄉村。」

最早融合全球化的中國鄉村 / 圖蟲

中國鄉村、全球化,這一點可太有意思了。

但提到開平,大多數人只能面面相覷,腦海里一片空白。無怪乎,老藝術家寫過江門在灣區城市裡存在感極低,而開平不過是江門轄下的一個縣級市,更幾近透明。

但揭開箱底,你會發現它是一顆名副其實的「蒙塵明珠」:開平,位於珠三角西南部,過去處於新會、新興、恩平、新寧四縣交界的「四不管」地帶,山嶺縱橫、水網密布,又導致其政令不通,匪患猖獗,於是這裡漸漸成為法外之地。劇本照這樣寫下去,開平是屬於那種把一粒塵埃放入大海,連響兒都聽不見的地方,但意外偏偏發生了。


19世紀中葉,美國、加拿大相繼發現金礦,再加上鐵路的修築,需要大量的華工。人們在鄉下受夠瞭望不到頭的苦日子,便相約漂洋過海出國謀生。尤其在鴉片戰爭前後,《開平鄉土志》記載,當時「父攜其子,兄挈其弟,幾於無家無之。」

但無論船隻漂得多遠,受中國傳統的「落葉歸根」思想影響,回鄉「買地、起屋、娶親」才是亘古不變的主流。於是,這些原本來自萬里之外的西洋風物,便隨着開平人的腳步,落入中國鄉野之間。

西洋風物落入開平鄉野/ 圖蟲

其中最明顯的一個表現,就是碉樓。你很難想象,具有古羅馬、巴洛克、哥特式風情的建築會出現在中國鄉下,開平是個特例。

在鼎盛時期,開平人用3000餘座碉樓填滿鄉野間,光是在1912-1937年間,就有1490座碉樓誕生,儘管風雨飄搖,但至今仍有1833座碉樓保存下來。當時連童謠都有得唱:「燕雀喜,賀新年;爹爹去金山賺錢,賺得金銀成萬兩,返來起屋兼買田……」

開平碉樓平地起/圖蟲

但這些碉樓並非「照搬」西洋風格,而是結合家鄉洪澇、匪患多的特點,碉樓平地起,分為更樓(預警)、眾樓(防洪避匪)、居樓(居住)三種類型,看似「不中不洋」,但正如張國雄教授所言:「它(碉樓)不是文化移植,而是文化的吸收和創造……這樣一種『不土不洋不中不西』的建築,全世界唯一,更具世界意義。我願把它稱之為『中國農民的創造』。」於是,錦江里、馬降龍、自力村和三門裡這四處作為「開平碉樓與村落」代表,入選世界文化遺產,這也是廣東省第一個「世遺」。

開平瑞石樓/圖蟲

作為最早融入全球化的鄉村之一,開平在上個世紀已引入西洋風物。

據民國《開平縣誌》卷五記載,住在碉樓的人們「喜番服,重西餐,講民主」,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開平鄉村,人們已經用上座鐘、碗碟、留聲機、浴缸、暖水瓶等舶來品,是謂「充斥市場者,境外洋貨尤占大宗」。

上個世紀,開平碉樓人家已經用上舶來品/圖蟲

在開平的街頭巷尾,學校、圖書館、居民樓無不充斥着大半個世紀前的西洋味。

但開平最厲害的,是連祠堂都中西合璧。開平塘口的謝氏祠堂,前座就運用了西式外牆+傳統祠堂修建。你確實無法想象,在鄉下祠堂——中國鄉土社會裡最神聖的地方,會融合西洋風物,這確實體現出中國鄉村接納外來文化的包容性和先進性。

開平立園碉樓群/圖蟲

雖然西方文化在進入中國鄉村後曾引來強烈衝擊,但經過數十年的碰撞,已沉澱成隨處可見西洋風情和鄉野風情相互融合的產物,都說「建築是社會關係、生活方式、思維轉變的最佳記錄者」,開平誠不欺我。


當開平遇見自己


你不得不承認,在某種程度上,「碉樓」比開平出名多了。但要了解一個地方,落點還是要回歸到它本身。

開平,本就是個非常安逸的縣級市。

一條潭江,把開平分成長沙、新昌和荻海三個區域,在這一點上,與武漢三鎮相似,故開平又有「小武漢」之稱。蒼江、潭江在開平相會,導致其水網密布,水多、橋也多,城區更有「三江六岸十八橋」之稱,潭江大橋、荻龍橋、三江橋等一座座橋樑風雨無休地架接起開平人的生活。

一條潭江,把開平分成三個區域/圖蟲

開平的人口不多,69萬。而生活在海外的開平人就有75萬,是妥妥的「僑鄉」沒錯了。

碉樓、稻田和橋樑,導致開平人的生活用一句話可以總結:既可進城「車水馬龍」,也可退往村莊「雲捲雲舒」。

新開平大廈/圖蟲

因靠近水路,開平也曾一度昌盛。臨近蒼江的樓岡墟,在20世紀30年代的鼎盛時期,就有80多家臨街商鋪。1932 年的《開平縣誌》載:「每歲八月十一日,網市尤為熱鬧……其鄰縣購網者亦結隊齊到,初十夜旅客露宿,擠擁達旦,他市所未有。」

而荻海埠開埠以後,也成為台、開、恩等縣農副產品的重要中轉站,果欄、豬欄、海味欄等相繼開業。而積累至今,開平還有嘉士利餅乾、味事達味極鮮醬油和廣合腐乳等拳頭產品。


在開平,還有區別於江門市區的方言。開平話屬粵語四邑方言片區,在內部又可細分為赤坎片、城內片、水月片和龍馬片。又因開平靠近台山,開平話和台山話雖然存在差異,但兩者基本可以互通。

在開平話里,「地除」表示「知道」,「返來」表示「回來」,還有一些結合了外來洋文的方言,比如「市的」指拐杖(stick)。

開平話,四邑方言片區/圖蟲

這些獨特的四邑方言,又匯聚成開平民歌。在鄉間、在廟頭,對於開平人們來說「無意不可表,無事不可唱」,比如這首《婆梳梳》,「婆梳梳,撿田螺,撿幾多?撿三籮」又在開平世代孩童之間流傳。

眾所周知,諸多港澳明星祖籍皆為江門五邑,開平也不例外。側田、草蜢、周潤發、譚耀文、周柏豪的祖籍均來自廣東開平。

開平民歌在田間傳唱/圖蟲

開平人不只民歌唱得好,提起粵劇那更是風頭一時無兩。全國知名的粵劇表演藝術家紅線女就是廣東開平人,其開創的「紅腔」唱哭幾代人的心窩。《紅燭淚》《昭君出塞》和《荔枝頌》更是奶奶輩必備的粵曲歌單。


而在開平民間,還保存着泮村舞燈、七夕慕仙、圍香、樓岡網墟、大梧火舞龍等民俗,傳統的鄉土色彩非常濃烈。

比如泮村的舞燈會,從明朝流傳下來,至今已延續了500多年。相傳泮村一帶多是黑石山,山形似「五獸」,而獅子一直沉睡不醒,是為不吉。於是,泮村人定下每年正月十三為「舞燈日」,將獅王驚醒,震懾一方。

赤坎古鎮還保留着大片騎樓/圖蟲

在開平,除了有西洋的氣息,嶺南味、鄉土風情均在此繾綣流連。赤坎古鎮擁有濃烈的華僑色彩,中西文化在此碰撞交會,留下600多座騎樓建築群,而歐陸風情街、加拿大村、赤坎影視城均在古鎮內。

走在開平鄉間,大片的稻田像波浪般湧來,三兩座碉樓點綴,孩童唱着民歌,西洋、嶺南、鄉土的氣息在空氣中交纏,真乃「中國最獨特的鄉村景象」之一。


開平,真饞人


如果說,開平西洋風情和鄉土風情結合的景象讓人「舍不下」,那開平的飲食風物,簡直讓人「離不開」。

開平的美食和開平的性格一樣,其貌不揚的外表下,往往藏着出其不意。

開平的飲食風物讓人出其不意/圖蟲

開平馬岡鵝,皮薄、肉紋纖細、肉質好、脂肪適中,是為「廣東四大名鵝」之一。不論是燒鵝、白切鵝、豉油鵝、狗仔鵝,馬岡鵝都能帶出「鵝」中鮮味。

用鹽水煮熟、斬件的白切鵝,最能吃出「鵝有鵝味」;而狗仔鵝也並非有狗,而是先把鵝肉爆炒出香味,再把南乳、腐竹、木耳、豉油等放入瓦煲文火燜制,在寒冷的冬天最適合來上一煲熱氣騰騰的狗仔鵝。


而馬岡鵝的絕配,可能還是一碗馬岡瀨粉。

馬岡鎮可能因為虔誠供奉「灶王爺」,所以不僅馬岡鵝出名,瀨粉也是一絕。過去開平日子貧苦,一碗瀨粉已經是絕好的充飢糧食。而到了今天,開平人早對瀨粉有了要求:一碗上好的瀨粉,粉條要長,入口要軟,韌道足,爽滑,配上用瘦肉、豬骨慢火熬製的清湯,撒上蒜蓉蔥花,那叫一個齒頰留香。


最好的馬岡瀨粉,得用馬岡鵝湯。把馬岡鵝、排骨等原料熬足十數小時,那湯中帶有鵝肉香氣,湯汁連着瀨粉,干三大碗都嫌少。


開平人又好「吃粥」,尤以鯽魚粥和赤坎鴨粥為最。在開平長沙鎮曙光路一帶,鯽魚粥店很多,人們習慣「一魚兩吃」,把魚肉切成絲丟入瓦罐煲粥,魚骨則清蒸食用,鮮美無比。

而赤坎鴨粥,也要選用鴨齡、肥瘦均適中的鴨肉,先用土簍把上等精米熬至半成熟,再放入鴨肉,那肉香便滲透到大米中,回味無窮。

除此之外,開平還有水口腐乳、金山火蒜、潭碧東瓜、豆腐角等美食。只有吃過開平,你才明白這中國首個「世界名廚之鄉」並非浪得虛名。

雖然開平依舊藏在某個犄角旮旯里,寂寂無名,但它的風物最為獨一無二。

開平的南國風物,獨一無二 / 圖蟲

或許正如巴金先生所言:

「南國的風物的確有一種迷人的力量。在我的眼裡一切都顯出一種夢境般的美:那樣茂盛的綠樹,那樣明亮的紅土,那一塊一塊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還有明鏡似的河水,高聳的碉樓……」

開平隱於市,但它早已滋生出自己的力量。

參考資料:
1.《中國影像方志》 廣東開平篇
2.從開平碉樓看近代僑鄉民眾對西方文化的主動接受 張國雄
3.張國雄:中國首個華僑文化世界遺產為何出現在這個地方?中新社
4.江門丨開平碉樓 《中國國家人文地理》
5.幾曾沉浮憶當年 開平碉樓背後的故事 《中國旅遊報》
5.子彈,飛不進碉樓 網易

你已選中了添加鏈接的內容

網易文創簽約中國冰雪,成為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中國冰雪文創合作夥伴,更多項目歡迎諮詢






網易文創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微信編輯 | 解牛呦


❖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浪潮工作室長期招聘作者,稿費千字300到800


公眾號後台回復「招聘」即可查看。


點擊「閱讀原文」,觀看更多精彩內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