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學會建築產業現代化發展委員會針對企業提交的新技術成果,經徵詢專家意見,共推出21項先進成熟適用新技術,編輯並形成了《裝配式建築「先進成熟適用新技術」匯編(第一批)》,供各會員單位和業界企業學習借鑑與推廣應用。
現分期對21項新技術做詳細介紹,本期介紹的是:預應力帶肋混凝土疊合板。
預應力帶肋混凝土疊合板
1. 技術內容
預應力帶肋混凝土疊合板(簡稱帶肋疊合板)是指採用由先張法工藝生產的預製預應力混凝土帶肋底板,與現澆鋼筋混凝土層疊合而成的裝配整體式樓板。預製帶肋底板可為單肋或多肋,板肋通常為矩形、T形或楔形。

1—預應力實心底板;2—板肋(通常為矩形、T形);3—預應力筋;4—拼縫防裂鋼筋;5—疊合層
圖1預應力帶肋混凝土疊合樓板示意圖
hc—板肋高度;ha—預製帶肋底板的厚度;hf—板肋上方混凝土的厚度;h—預應力疊合板的厚度
圖2預應力帶肋混凝土疊合板厚度示意圖
1—後澆疊合層;2—鋼筋桁架;3—水平板肋方向附加筋;4—垂直板肋方向附加筋;5—預製帶肋底板;
d—鋼筋直徑
圖3拼縫防裂鋼筋構造
b—梁(牆)寬;d—鋼筋直徑;1—附加鋼筋;2—板支座負筋;3—預製帶肋底板
圖4疊合樓板端部支撐長度與連接構造
2. 技術指標
帶肋疊合板所採用混凝土的各項性能、計算指標及有關結構混凝土耐久性能的要求,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通用規範》GB 55008、《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GB 50010 、《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JGJ 369、《混凝土結構施工規範》GB 50666、《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範》GB 50204、《預製帶肋底板混凝土疊合樓板技術規程》JGJ/T 258的規定。
帶肋疊合板的關鍵技術指標如下:
1. 疊合樓板的安全等級和設計使用年限應與整個結構保持一致。
2. 單肋底板模塊單元寬度為600mm或800mm,多肋底板由若干單肋底板模塊組合構成,可形成1200mm、1400mm、1600mm、1800mm、2000mm、2200mm、2400mm多種規格。預應力帶肋混凝土疊合板跨度範圍一般為3~9m。
3. 帶肋疊合板的厚度h不應小於130mm。後澆疊合層混凝土的厚度不宜小於預製帶肋底板的厚度的1.3倍,且不應小於80mm。板肋上方混凝土的厚度hf不應小於40mm。預製帶肋底板的厚度ha不宜小於50mm。板肋高度hc不宜小於50mm,且不應小於40mm。
4. 為避免翼緣根部開裂,翼緣寬厚比不應大於10。
5. 預應力鋼絲保護層厚度為25mm;現澆層混凝土最外層鋼筋保護層厚度≥15mm。
6. 耐火保護層厚度為25mm,滿足《預製帶肋底板混凝土疊合樓板技術規程》JGJ/T 258的要求。
7. 預應力鋼絲宜採用直徑不小於5mm的消除應力螺旋肋鋼絲,預應力筋的張拉控制應力不宜超過0.75fptk,且不宜小於0.60fptk。
8. 底板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於C40;疊合層採用現澆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於C30。
9. 對跨度較大的帶肋疊合板的模具應根據設計要求預設反拱。
10. 預製帶肋底板應根據使用條件、施工荷載及跨度的不同,施工階段在跨中設置臨時支撐。
3. 技術優勢
1. 通過在板面沿板跨度方向增設混凝土肋板,不但能提高板的承載能力,也增大了板的剛度,且更宜控制反拱值,為其在大跨度的應用提供了可靠的保證,也有效解決了生產、運輸、安裝的過程板容易產生裂縫的問題。
2. 預應力技術的應用,提高了板的承載能力及使用跨度,減少了用鋼量,控制了板裂縫的展開,使板在施工階段可以實現免支模,免支撐或少設支撐的安裝方式,大幅提高安裝效率,節約人工成本及工期成本,具有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3. 帶肋疊合板單向板且具有雙向受力的特點,通過在實際工程中採用合理的板縫構造措施,解決了單向密拼板接縫開裂的問題。
4. 採用模數化、標準化設計,可組合形成多種板寬尺寸,滿足工程應用的需要,配合長線法先張預應力工藝,能大幅提高生產效率。
4. 適用範圍
帶肋疊合板適用於適用於非抗震和抗震設防烈度為6~8度的地區,混凝土環境類別為一類、二a類的樓板和屋面板。適用於學校、辦公樓、工業廠房、住宅、車庫等項目。
5. 工程實例
目前該技術已用於坪山區實驗學校二期項目、坪山區錦龍學校、坪山區竹坑學校和深圳市長圳公共住房及其附屬工程等項目。

來源:中國建築學會
建築產業現代化發展委員會
責編:行 雲
校對:曉 科
主編:胡杏
往期推薦
重磅關注|「十四五」住房和城鄉建設科技發展規劃明確:發展工業化、產業化技術是推進建築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手段!
往期推薦
政策指南|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行業標準《裝配式住宅設計選型標準》
往期推薦
行業關注|裝配式建築萬億藍海依舊,頭部企業如何破解「增收不增利」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