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投資要點

—●●●●—

一、投資時鐘股票行業輪動

1、通過對1973年以來美股投資時鐘的分析,從獲得超額收益的行業角度來看,我們發現在投資時鐘的不同階段,股票行業表現存在一定的規律:衰退期,必需消費有穩定的超額收益,醫療、非必需消費及金融地產也有大概率獲得超額收益;能源和公用事業表現較差。復甦期,非必需消費、工業、材料以及金融地產、信息技術獲得超額收益的概率大。擴張期,信息技術有穩定的超額收益,金融地產表現較好。滯脹期,能源、公用事業較易獲得超額收益,金融、非必需消費表現差。

2、究其原因,對於股票這一種資產而言,其價格變化,反映的是投資者在不同時點上,根據資金成本的變化和盈利能力的預期,對於資產的配置變化。不同投資階段資金成本變化和盈利能力預期形成不同的組合,使得行業表現輪動。1)在蕭條階段,越類似於債券的需求穩定的股票,應該表現越好。這些行業包括醫療保健、必需消費品類與公用事業類。2)在經濟復甦階段,對需求波動大、對利率敏感的行業,如可選消費品和金融行業,理論上階段表現會更好。3)隨着經濟的擴張,從先周期行業逐漸傳導到中周期如工業等行業。4)在滯脹階段,越類似於商品的資源品較好,這些行業包括上游的資源品行業。

3、結合我們的數據驗證,1973年以來大多數行業表現與「投資時鐘」模型相吻合。只是在個別周期中,需要考慮時代自身的結構性因素來加以修正。

二、1973年1月-1982年12月投資時鐘中的股票行業輪動配置研究

這一階段,滯脹是美國經濟的「代名詞」。復甦期內,資源品、工業、銀行、保險等周期性行業表現較好。擴張期由於樣本量少,結論不清晰。而在滯脹期,能源、資源、化工的表現較佳。衰退期內,必需消費品、醫療保健等防禦性行業表現較好。

三、1988年1月-2002年6月投資時鐘中的股票行業輪動配置研究

90年代美國進入「新經濟」的輝煌時期,經濟保持了低通脹、低失業、低財政赤字的情況下經歷了10多年的穩定快速增長。美國經歷了兩輪經濟周期,也是史上最長的景氣周期。總結而言,1988-2002年的分行業表現基本吻合投資時鐘的預測。復甦期內,地產金融、工業、可選消費等周期性行業表現較好。擴張期只有1個樣本結論不清晰。而在滯脹期,能源、公用事業的表現較佳。衰退期內,金融地產、醫療保健、必需消費、基礎原料表現較好。

四、2009年7月-2020年2月投資時鐘中的股票行業輪動配置研究

次貸危機以來,美國在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多輪刺激之下,走出深度衰退,但同時也是經歷了低增長低通脹的緩慢過程。2009-2020年的分行業表現基本吻合投資時鐘的預測。衰退期內,必需消費、醫療及金融地產表現較佳;復甦期內,信息技術和非必需消費以及工業、材料、地產等行業表現較好;擴張期內信息技術、非必需消費、房地產和材料表現優異;滯脹期內,信息技術、必需消費、電信和公用事業有不錯表現。在這一階段中,美國沒有經歷較明顯的通貨膨脹,處於低通脹低利率的階段,因而在投資時鐘的「滯脹期」,資源品未能有較好的表現。

五、2020年3月-2022年6月投資時鐘中的股票行業輪動配置研究

2020年3月至2022年6月美股行業表現仍符合投資時鐘規律。衰退期,醫療、消費和信息技術表現靠前;復甦期內,科技、可選消費、工業和材料表現領先;擴張期,信息技術、金融、地產和能源有超額收益;而在滯脹期,美股整體表現不佳,公用事業、周期、醫療、必需消費、地產有超額收益,科技、可選消費、金融表現較差。

六、「投資時鐘」無法捕捉的結構性因素

由於每一輪經濟周期都是不同的,因此經濟周期中的股票行業輪動往往體現為周期性因素和結構性因素疊加的結果。而如果結構性因素過強的話,也會使得周期性輪動的結果被「覆蓋」。

1973年至1982年,兩次石油危機,通脹中樞系統性上升,結構性因素主導能源持續獲得超額收益。

90年代,特別是1995年-1999年,美國正經歷了一輪大規模的計算機普及應用階段,並隨後開啟了互聯網時代。科技行業的股票受到了廣泛的追捧。

2009年移動互聯網蓬勃發展,科技股迎來又一波大行情,誕生了像「FAANGs」等一大批科技和互聯網龍頭。不同於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這波科技股大行情的背後是科技巨頭們企業盈利的大幅提升。

風險提示:全球經濟增速下行;美聯儲貨幣政策收縮風險;大國博弈風險

—●●●●—

報告正文

—●●●●—

引言

2014 年 9 月我們發布了《投資時鐘分析框架與美國股票市場行業輪動》報告,在報告中,我們觀察了 1973-1982 年、1988-2002 年、2009-2014 年這三個階段內不同經濟周期的股票行業輪動表現,得出規律性總結:大多數行業與「投資時鐘」模型相吻合,只是在個別周期中,需要考慮時代自身的結構性因素來加以修正。本篇報告中,我們在 2014 年報告的基礎上考察 2009 年之後美國股票市場行業輪動規律是否依然符合投資時鐘的規律,並且,我們着重研究了「投資時鐘」無法捕捉的結構性因素對股票行業輪動的影響。

報告正文

1、投資時鐘股票行業輪動

通過對1973年以來美股投資時鐘的分析,從獲得超額收益的行業角度來看,我們發現在投資時鐘的不同階段,股票行業表現存在一定的規律:

衰退期,必需消費有穩定的超額收益,醫療、非必需消費及金融地產也有大概率獲得超額收益。能源和公用事業表現較差。

復甦期,非必需消費、工業、材料以及金融地產、信息技術獲得超額收益的概率大。

擴張期,信息技術有穩定的超額收益,金融地產表現較好。

滯脹期,能源、公用事業較易獲得超額收益,金融、非必需消費表現差。

究其原因,對於股票這一種資產而言,其價格變化,反映的是投資者在不同時點上對於資產的配置變化。具體而言,改變投資者對於股票配置的變化來自於兩個方面原因:1,資金成本的變化,這在大類資產配置拐點中處於核心地位。2,盈利能力的預期,對於股票這種唯一的增長類資產,對於未來盈利能力的預期變動顯得非常重要。

在蕭條階段,越類似於債券的需求穩定的股票,應該表現越好。這些行業包括醫療保健、必需消費品類與公用事業類。

在經濟復甦階段,對需求波動大、對利率敏感的行業,如可選消費品和金融行業,理論上階段表現會更好。

隨着經濟的擴張,從先周期行業逐漸傳導到中周期如工業等行業。

在滯脹階段,越類似於商品的資源品較好,這些行業包括上游的資源品行業。

因此股票市場內的行業輪動,也將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

結合我們的數據驗證,1973年以來大多數行業表現與「投資時鐘」模型相吻合。只是在個別周期中,需要考慮時代自身的結構性因素來加以修正。1970年代,大宗商品結構性走強,80年代結構性走強行業是消費行業,90年代為科技股,00年代為金融地產,10年代以來為科技股。這些結構性因素在投資時鐘里無法捕捉到。

2、1973年1月-1982年12月投資時鐘中的股票行業輪動配置研究

我們首先觀察1973-1982年的股票行業輪動表現。在這輪經濟周期中,經歷了兩輪完整的投資時鐘周期,比較具有代表性。

2.1、1973年1月-1982年12月間美國宏觀經濟背景

1966-1982年是美國全球霸權的階段性衰落期。二戰後長期繁榮帶來的通脹挑戰,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供給端的石油危機,越戰、冷戰軍備競賽,德國、日本的崛起,使得美國霸權階段性衰落。1960-1982年,由於世界其他國家相對增長更快,美國GDP占全球的比重從29.9%降到1982年末的26%。一直到里根新政和信息革命之後,美國才重新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領頭羊。

美國企業在70年代遭遇了勞動生產率增長的放緩,滯脹是生產力衰退的結果。由於政府管制、企業活力下降、勞動力要素成本的不靈活,使得生產力增長的放緩,導致了總供給曲線的擴張速度下降,疊加供給面的剛性條件,使得滯脹(高通脹、低增長)成為70年代的關鍵詞。滯脹並非1973年石油危機的產物,從1965年開始,美國的通脹就開始逐漸走高,石油危機只是進一步確認了滯脹矛盾而已。

經濟自我調整和貨幣政策改革,是經濟走出滯脹的關鍵。在經過10多年通脹的折磨之後,美國經濟逐漸進行結構調整,製造業比重下降,服務業比重提升。強大的工會力量開始逐漸削弱,政府理念開始轉變。到了第二次石油危機衝擊之時,通脹的壓力超過第一次石油危機之時,但資本市場表現遠遠好於第一次石油危機。1979年8月,保羅·沃爾克上任美聯儲主席。沃爾克採用了後來被總結的聯儲「貨幣主義」實驗來治理通脹:一、改變貨幣政策中介目標。通過控制貨幣供應量,而放棄對於聯邦基金利率的控制。二、在經濟復甦時期提前緊縮貨幣,防止通脹預期的提升。最終,高通脹終於被馴服,疊加了里根供給學派的新政,從1982年開始,在政府放鬆管制、恢復企業活力,以及IT革命的帶領下,美國經濟再度進入了高增長的模式,開啟了大緩和的時代。

2.2、1973年1月-1982年12月間的投資時鐘劃分

我們將1973年定為研究起點。從1973-1982年間,經濟經歷了兩輪完整的周期:(1)從1973年1月到1978年6月,經歷了滯脹、衰退、復甦、擴張。(2)從1978年7月-1982年8月,經歷了滯脹、衰退、復甦、衰退。這種經典的行業輪動階段非常適合拿來作為研究剖析。

2.3、1973年1月-1978年6月間的行業輪動

滯脹期:1973年1月-1974年11月。當時受供給短缺影響,糧食價格大幅上漲,疊加石油危機的持續發酵,CPI大幅攀升;石油價格的快速上升,使得汽車銷量出現顯著下滑,居民消費支出下降,私人部門生產投資活動也大幅放緩。這一階段,股票市場中,有超額收益的板塊為資源品(基礎資源+石油天然氣+化學品)和公用事業類(電信+醫療保健+公用事業)。有負超額收益的可選消費屬性行業(地產、旅遊、傳媒、汽車、零售等)。

衰退期:1974年12月-1975年5月。當時美國經歷石油危機帶來的巨大的經濟衰退,然而由於貨幣政策轉向寬鬆,利率水平快速下降,衰退期持續時間並不長,標普500指數也大幅反彈。在這一階段,有超額收益的板塊是可選消費品和資源品。特別是可選消費性行業里的休閒旅遊、地產、傳媒相對收益明顯。而跑輸指數的主要是銀行、電信兩個板塊。

復甦期:1975年6月-1976年12月。1975-1976年,受《1975年減稅法案》的刺激,個人消費支出回暖,帶動經濟觸底回升。相對收益排名第一的是汽車與零部件,此外,在上一階段里跑輸市場的銀行、保險、公用事業、電信四個板塊也獲得了相對收益。傳媒、醫療健康絕對收益為負。

擴張期:1977年1月-1978年6月。經歷了1975-1976年通脹的下降,1977年通脹再度上行,貨幣政策再次偏向緊縮,標普500指數在這一擴張期內是負收益,主要是被基礎資源、零售、化學品等行業拖累。相對正收益的行業有保險、旅遊休閒、工業品,行業特徵不是非常明顯。

2.4、1978年7月-1982年12月間的行業輪動

這一輪經濟周期也是一輪經典的四階段投資時鐘。有所不同的是,1981年9月之後經濟並沒有進入擴張,而是進入了衰退期。這和當時沃克爾緊縮貨幣治理通脹有關。不過這並不影響投資時鐘理論的運用。

滯脹期:1978年7月-1980年3月。這一階段是美國經濟遭遇第二次石油危機的衝擊,經濟陷入全面滯脹。行業表現上來看,不同行業的收益率差距很大。表現最好的板塊是石油天然氣、地產、建築建材、基礎資源。石油天然氣、基礎資源的表現優異符合預期。而地產和相關的建築建材同樣表現良好,我們認為可能是因為當時的美國嬰兒潮一代進入了生育年齡的高峰期。表現最差的板塊符合預期是消費品。

衰退期:1980年4月-1980年6月。這一階段整體而言板塊的收益率差距不大,行業表現沒有特別鮮明的特徵。建築建材、金融地產、公用事業、傳媒等行業較為靠前。

復甦期:1980年7月-1981年8月。里根「經濟復甦計劃」出台。可以看到,表現較好的板塊仍然是地產、傳媒、零售、旅遊等可選消費行業。排名靠後有相對收益的是金融、電信、必需消費品行業。表現最差的板塊是信息技術。

衰退期:1981年9月-1982年7月。當時美聯儲把貨幣供應量作為直接的中介目標,持續收緊貨幣政策,所以這一輪衰退期持續時間較長,達到11個月。行業上來看,表現靠前的都是一些必需消費行業,如食品飲料、零售、健康醫療、個人家庭用品、公用事業,而表現較差的是資源品。

復甦期:1982年8月-1982年12月。從經濟周期角度而言,這一周期意味着一個新的開始,也就是美國股市走出17年熊市的開始。我們將其放在這裡,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可以再檢驗一下復甦期的行業表現。可以看到表現較好板塊集中在金融、地產、可選消費行業里,而防禦類行業表現較差。

2.5、1973年1月-1982年12月間的股票行業輪動總結

總結而言,我們發現衰退期內,必需消費品、醫療保健、金融地產等行業表現較好。復甦期內,資源品、工業、金融等周期性行業表現較好。擴張期內由於樣本量少,結論不清晰。而在滯脹期,能源、資源、化工的表現較佳。

3、1988年1月-2002年6月投資時鐘中的股票行業輪動配置研究

3.1、1988年1月-2002年6月美國宏觀經濟背景

90年代美國進入「新經濟」的輝煌時期。經濟保持了低通脹、低失業、低財政赤字的情況下經歷了10多年的穩定快速增長,基本否定了宏觀經濟四大目標(充分就業,國際收支平衡,經濟增長,物價穩定)不能同時實現的論點。這一現象的出現表明美國經濟的運行突破了傳統理論對經濟增長的解釋。在這一輪的經濟增長中,以電腦硬件、軟件、通訊和互聯網三個部門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取代傳統的建築業、汽車製造業,成為帶領美國經濟增長的新的火車頭。1995-1998年,隨着經濟起飛,儘管IT產業僅占GDP的8%,卻占了美國經濟增長的35%。IT產業勞動生產率是其他經濟部門生產率的3倍,IT產業促進經濟增長,從汽車製造業到醫療保健業,提高各行各業的生產率,又不伴隨通常經濟好轉時的通脹壓力。

「新經濟」的實質是一種迥然不同於工業文明的新生產力。新經濟理論認為,在技術不變的情況下,農業和工業等傳統產業受到邊際報酬遞減的限制。但是,如果把知識創新和技術發明納入傳統的生產函數中,技術進步和投資形成良性循環,投入越多收益越多,其邊際報酬滿足收益遞增規律。此外,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國際分工背景下,美國憑藉較高人力資本水平和持續創新能力,將「低級」產業轉移出去,並鼓勵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縱觀全球,美國在90年代享受了這種分工帶來的收益遞增,率先引領了一波長達數十年的繁榮,重新確立世界霸主的地位。

3.2、1988年1月-2002年6月的投資時鐘劃分

1988年1月至2002年6月,美國經歷了完整的兩輪經濟周期,也是歷史上最為長期的一輪景氣周期,共持續174個月:(1)1988年1 至1996年11月,依次經歷了滯脹、衰退、復甦、擴張。(2)1996年12月至2002年6月,經歷了復甦、滯脹、衰退、復甦。在這兩輪經濟周期中,美國沒有經歷較明顯的通貨膨脹。

3.3、1988年1月到1996年11月的行業輪動

滯脹期:1988年1月至1990年10月。這一階段發生了二戰後第六次石油危機,原油價格從最低價13美元/桶飆升至35美元/桶。獲得超額收益的板塊有公用事業(電信+公用事業)、消費型行業(醫療保健+食品飲料+個人家庭用品)、石油天然氣。跑輸指數的板塊有金融業(房地產+銀行+非銀金融)、工業(建築建材+工業資本品和服務)、信息技術、基礎原料(基礎資源+化學品)。

衰退期:1990年11月至1991年3月。這一輪衰退只持續了5個月。有超額收益的是上一階段跑輸市場的金融地產(非銀金融+房地產+銀行+保險),其次是消費、信息技術、工業、醫療保健。獲得負超額收益的是電信、公用事業、石油天然氣。板塊之間輪動效果明顯。

復甦期:1991年4月至1994年4月。這一階段是股票市場的「黃金時期」,大部分行業獲得了超額收益,表現最好的行業分別是可選消費(汽車及零部件+旅遊休閒+零售+傳媒)、金融地產、基礎原料、科技(信息技術+電信)。表現較差的是醫療保健、石油天然氣。

擴張期:1994年5月至1996年11月。標普500指數屢創新高,拉開90年代超長牛市的序幕。獲得超額收益的行業分別是信息技術、醫療保健、金融、必需消費、工業資本品和服務。金融板塊延續上兩階段趨勢繼續走強,傳導機制逐漸將需求擴張到工業,可選消費板塊走弱。由於通脹始終不高,資源板塊並沒有獲得預期的超額收益。

3.4、1996年12月到2002年6月的行業輪動

這一輪經濟周期也是一輪經典的四階段投資時鐘。有所不同的是,1996年11月之後經濟並沒有進入滯脹,而是重返復甦期。準確的說,整個克林頓兩屆任期,美國走過黃金八年,經濟一直處於復甦和擴張的向上周期。

復甦期:1996年12月至1998年1月。獲得超額收益的板塊有金融地產、科技,上一階段跑輸指數的可選消費開始走強。資源類(基礎資源+石油天然氣+化學品)、公用事業顯著跑輸市場整體。

滯脹期:1998年2月至2001年3月。美國股市隨經濟持續上漲100多個月,泡沫終於有所察覺,標普500指數開始「技術回調」,科技股泡沫破滅,克林頓繁榮終結。行業表現無鮮明分布特徵,獲得超額收益的行業有零售、公用事業、傳媒、非銀金融、保險、石油天然氣、工業資本品和服務等。電信股的瘋狂上漲告一段落。建築建材、化學品、必需消費、房地產、基礎資源絕對收益為負。

衰退期:2001年4月至2001年10月。美國進入短暫但劇烈的衰退期,9·11事件的發生將美國股市從「技術回調」轉為「恐慌下跌」,股市暴瀉。獲得正絕對收益的板塊僅有必需消費、醫療保健、房地產、基礎原料、零售。有相對正收益的板塊包括防禦類行業、金融地產、基礎原料、工業、石油天然氣、信息技術。跑輸指數的板塊有公用事業、電信、大部分可選消費(汽車及零部件+傳媒+休閒旅遊)。

復甦期:2001年11月至2002年6月。有相對收益的板塊為金融地產、資源品、工業、必需消費、可選消費。明顯跑輸指數的是科技、公用事業類。

3.5、1988年1月-2002年6月投資時鐘內的股票行業輪動總結

總結而言,1988-2002年的分行業表現基本吻合投資時鐘的預測。衰退期內,金融地產、醫療保健、必需消費、基礎原料表現較好。復甦期內,地產金融、工業、可選消費等周期性行業表現較好。擴張期內只有1個樣本結論不清晰。而在滯脹期,能源、公用事業的表現較佳。

4、2009年7月-2020年2月投資時鐘中的股票行業輪動配置研究

4.1、2009年7月-2020年2月間美國宏觀經濟背景

次貸危機以來,美國在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多輪刺激之下,走出深度衰退,但同時也是經歷了低增長低通脹的緩慢過程。2007年三季度,美國次貸危機集中爆發,金融市場資金鍊條斷裂,並逐漸演變為全球性金融-經濟危機。次貸危機以來,美國經濟的恢復與增長,與一系列財政和貨幣政策刺激密不可分:1)四輪QE幫助私人部門和金融機構去槓桿,降低負債水平。2)2009年《美國復甦與再投資法案》幫助美國在2009年下半年經濟活動回升,逐步走上復甦道路;2017年底的《減稅和就業法案》刺激美國經濟在2018年強勁復甦。但是在尚未找到重振經濟的新的增長動力之前,美國將繼續維持低增長低通脹低就業「新常態」格局。

4.2、2009年7月-2020年2月間的投資時鐘劃分

2009年7月至2020年2月,美國大致經歷了兩輪經濟周期:(1)2009年7 至2015年12月,此輪經濟周期中每個階段持續時間都較短,周期輪動順序不穩定,同時周期切換很快,依次經歷了擴張、復甦、滯脹、復甦、衰退、復甦、擴張、衰退。(2)2016年1月至2020年2月,貨幣政策正常化之後,美國經歷了復甦、擴張、衰退、滯脹。在這兩輪經濟周期中,美國沒有經歷較明顯的通貨膨脹。

4.3、2009年7月-2015年12月的行業輪動

擴張期:這一階段,美國共經歷了兩段擴張期,分別是2009年7月-2009年12月和2014年2月-2014年7月,有超額收益的行業集中在信息技術、房地產、材料行業,而表現相對一般的是必需消費和公用事業板塊。

復甦期:復甦期有三段時間,分別為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2011年10月-2012年4月、2013年2月-2014年1月,獲得超額收益的行業有信息技術、非必需消費、金融、房地產、工業和材料;必需消費、電信、公用事業是表現較差的板塊。

滯脹期:2011年1月至2011年9月,公用事業、必需消費、醫療板塊獲得絕對收益,除此之外,科技、可選消費、房地產也有超額收益。這一階段金融和工業、材料、能源等周期行業表現較差。資源品表現較差的原因在於2011年歐債危機惡化,全球經濟放緩跡象顯現等因素使得能源價格明顯下跌。因而這一階段雖是「投資時鐘」中的滯脹期,但從CPI同比數據來看,通脹水平並不高,2011年1月-9月,美國CPI同比增速平均值為3.1%。

衰退期:這一階段美國經歷了兩次衰退期,分別發生在2012年5月-2013年1月和2014年8月-2015年12月。非必需消費、醫療、必需消費和金融具有超額收益,而能源、材料表現相對落後。

4.4、2016年1月-2020年2月的行業輪動

由於就業市場狀況大幅好轉,美國失業率持續降低,而經濟運行較為穩定,美聯儲在2015年底正式開啟了貨幣政策正常化進程,2015年12月,美聯儲在金融危機後首次加息,上調聯邦基金目標利率0.25個百分點。而且在此前多輪量化寬鬆政策之後,2015年一季度美國GDP同比上升3.76%,達到了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高點,但是隨後開始回落,直至2016年初。2016年初是又一輪復甦周期的起點,疊加2016年貨幣政策正常化,因而我們以2016年為界,將2009年7月-2020年2月劃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研究。

復甦期:2016年1月-2016年7月。行業整體表現較佳,表現最好的板塊是電信和公用事業,跑輸市場的是金融,非必需消費和醫療行業落後標普500指數兩個百分點。

擴張期:2016年8月-2018年9月。信息技術表現最佳,上一階段漲幅落後的非必需消費、金融大幅跑贏市場,電信、房地產和必需消費、公用事業表現較差。

衰退期:2018年10月-2019年2月。獲得絕對收益的行業有公用事業、房地產和必需消費,有超額收益的板塊為工業、醫療、金融和電信。能源、材料、非必需消費和科技表現較差。

滯脹期:2019年3月-2020年2月。獲得超額收益的板塊有信息技術、電信、公用事業和電信;周期類行業如能源、原材料和工業表現較差。這一階段資源品表現較差與新冠疫情在2020年初爆發,能源價格大跌有關。縱觀2019年3月-2020年2月,我們可以看到2019年原油價格在多空因素拉鋸之下基本持平,而2020年初受新冠疫情衝擊,對原油需求的擔憂,疊加OPEC+減產談判的不順,主導能源大跌。

4.5、2009年7月-2020年2月投資時鐘內的股票行業輪動總結

總結而言,2009-2020年的分行業表現基本吻合投資時鐘的預測。衰退期內,必需消費、醫療及金融地產表現較佳;復甦期內,信息技術和非必需消費以及工業、材料、地產等行業表現較好;擴張期內信息技術、非必需消費、房地產和材料表現優異;滯脹期內,信息技術、必需消費、電信和公用事業有不錯表現。在這一階段中,美國沒有經歷較明顯的通貨膨脹,處於低通脹低利率的階段,因而在投資時鐘的「滯脹期」,資源品未能有較好的表現。

5、2020年3月-2022年6月投資時鐘中的股票行業輪動配置研究

5.1、2020年3月-2022年6月間美國宏觀經濟背景

2020年一季度,新冠疫情在全球大範圍快速傳播,給全球經濟蒙上陰影,經濟快速衰退。為應對疫情各國央行採取了史無前例的寬鬆貨幣政策,美聯儲連續兩次非常規緊急降息,開啟新一輪無限QE等等;美國財政部也出台了一系列財政刺激政策。多重刺激之下,雖然疫情有所反覆,但美國經濟逐步修復。2022年俄烏衝突之下,大宗商品價格攀升,美國通脹壓力不斷加大。

5.2、2020年3月-2022年6月間投資時鐘劃分

2020年3月至2022年6月,美國經歷了一輪經典的經濟周期,依次經歷了衰退(2個月)、復甦(7個月)、擴張(15個月)、滯脹(4個月)。(括號內為持續時間)

5.3、2020年3月-2022年6月行業輪動

衰退期:2020年3月至2020年4月。醫療、非必需消費和信息技術、必需消費有超額收益,能源、金融、工業大幅跑輸。

復甦期:獲得超額收益的行業有科技、非必需消費、材料、工業。能源、地產、工業和醫療表現相對一般。

擴張期:能源、信息技術、金融、房地產大幅跑贏市場。非必需消費、電信、公共事業表現較弱。

滯脹期:能源、公用事業有絕對收益,工業、材料、地產、必需消費和醫療具有超額收益,信息技術、非必需消費、電信服務和金融表現較差。

5.4、2020年3月-2022年6月投資時鐘內的股票行業輪動總結

2020年3月至2022年6月美股行業表現仍符合投資時鐘規律。衰退期,醫療、消費和信息技術表現靠前;復甦期內,科技、可選消費、工業和材料表現領先;擴張期,信息技術、金融、地產和能源有超額收益;而在滯脹期,美股整體表現不佳,公用事業、周期、醫療、必需消費、地產有超額收益,科技、可選消費、金融表現較差。

6、「投資時鐘」無法捕捉的結構性因素

由於每一輪經濟周期都是不同的,因此經濟周期中的股票行業輪動往往體現為周期性因素和結構性因素疊加的結果。而如果結構性因素過強的話,也會使得周期性輪動的結果被「覆蓋」,事實上,美林投資時鐘無法解決這一問題。1970年代,大宗商品結構性走強,80年代結構性走強行業是消費性行業,90年代為科技股,00年代為金融地產,10年代以來結構性走強行業仍是科技行業,但與90年代有明顯的不同。但這些結構性因素在投資時鐘里無法捕捉到。

6.1、1973-1982年,能源行業表現非常搶手

1973年至1982年,能源行業在這一輪經濟周期中表現非常搶手。20世紀70年代,經濟環境最重要的事件是兩次供給端的石油危機,通脹中樞系統性提升,在這一環境中,能源的商品屬性和金融屬性雙重顯現,石油公司利潤大幅攀升,股價一路上漲。能源(石油天然氣)突破周期性因素,在前六個階段(1973-1980)持續獲得超額收益。

滯脹期內,疊加周期性因素,能源大幅跑贏,在1973年1月-1974年11月、1978年7月-1980年3月,分別跑贏標普500指數20、65個百分點。

在復甦(1975.6-1976.12)和擴張期(1977.1-1978.6)內,能源有約9個百分點的超額收益;即使是在衰退期(1974.12-1975.5、1980.4-1980.6),能源也有超過5pcts的超額收益。

到1981年底,美國市值前20大公司中,一半的公司是能源公司。

6.2、90年代,科技行業有非常優異的表現

這一階段的結構性因素,是科技行業在1995年-1999年有非常優異的表現。回顧歷史,當時美國正經歷了一輪大規模的計算機普及應用階段,並隨後開啟了互聯網時代。科技行業的股票受到了廣泛的追捧。

本質上而言,我們可以把科技看作是一種新型的高級資本品,因此美國的這輪經濟擴張的過程,仍然是高級資本品的擴張更快。我們反過來觀察,也可以發現,傳統上經濟向上過程中能夠獲得超額收益的工業、基礎原料部門在1994年5月-1996年11月的擴張階段,1996年12月-1998年1月的復甦階段都表現平平。因此,這也印證了新型高級資本品對老資本品的一種替代過程。

這一階段,特別是1991年-1999年,科技具有明顯的超額收益。在復甦(1991.4-1994.4)和擴張期(1994.5-1996.11),科技大幅跑贏標普500指數,分別跑贏34、94個百分點,在衰退期(1990.11-199.3),也有12個百分點的超額收益。這一階段,美國CPI同比維持在低位水平,沒有經歷明顯的滯脹期。

6.3、2009年移動互聯網時代以來,科技股行情領先

2009年以來,伴隨着移動互聯網蓬勃發展,科技股迎來又一波大行情,誕生了像「FAANGs」等一大批科技和互聯網龍頭。不同於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這波科技股大行情的背後是科技巨頭們企業盈利的大幅提升。企業盈利的穩定性和成長性使得科技股在美國整體低增長低通脹時代背景下獲得超額收益。

2009年7月至2022年6月,在復甦期、擴張期和滯脹期,科技股均有不錯表現,超額收益平均值分別2.9、13.4和6.0個百分點。

衰退期內,信息技術表現略差,但平均來看,也僅跑輸標普500指數0.2個百分點。

7、風險提示
全球經濟增速下行、中、美貨幣政策不達預期、大國博弈風險。
美股何時見底?警惕經濟衰退和盈利懸崖
從基金季報看重倉港股的基金是怎麼做行業配置的
動盪的世界,底部拉鋸的港股如何布局?
近期外資緣何看好中國股市?——外資跟蹤系列之七
疫後復甦的阿爾法——興證海外2022年7月港股策略
海外篇——2022年中期策略
動盪的世界,復甦的贏家——中國股市2022年中期策略( 中國資本市場展望和投資策略篇)
動盪的世界,復甦的贏家——中國股市2022年中期策略( 海外展望篇)
動盪的世界,復甦的贏家——中國權益資產(A股+港股)2022年中期投資策略(精簡版)
港股戰略相持期打好「游擊戰」——興證海外2022年6月港股策略
美股業績高處不勝寒,結構猶存亮點——美股2022年二季報業績展望
美股「中期底」附近迎來喘息,中國股市外憂弱化
高光之下的陰影重重——美股2022年一季報掃描

Yesterday once more美股重現「2018年四季度」,也許更糟!

乍暖還寒,戰略相持階段有望展開——興證海外2022年5月港股策略

港股業績總結,幾家歡喜幾家愁

等待香港本地股5月下旬之後的布局機會

夏日寒流是長期投資的機遇——中國權益資產及海外市場春季策略(完整版)

夏日寒流是長期投資的機遇——中國權益資產及海外市場春季策略(精簡版)

堅持對價值的信心,這是面對不確定性世界的底線思維——興證海外2022年4月港股策略

再論優質央企的戰略性配置價值

找尋自信的力量,港股回購持續升溫——港股回購專題報告之二

「非理性下跌」及找尋「自信的力量」

遊戲規則改變了,推倒能否重來?——美國《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實施規則及最新進展

繼續防守反擊,業績為矛——興證海外2022年3月港股策略

從俄烏大宗商品供應和庫存看俄烏局勢影響

戰爭硝煙下的避險資產和防守反擊策略——俄烏衝突的短期和中期影響點評冷戰初期高通脹及戰爭陰霾下的美股復盤香港本地股如何應對疫情擾動?立足價值

防守反擊——興證海外2022年2月港股策略

美股短期底和中期底預測及美股波動對中國股市影響

美股大波動,港股緣何大漲?

優質央企港股的配置良機

港股曙光再現——興證海外2022年1月港股策略

近期外資如何看待中國市場投資?——外資跟蹤系列之六

尋找自信的力量,港股回購歷史新高

2022年海外流動性環境如何演繹?——寫在12月FOMC會後

外資2022年投資中國會關心什麼?——外資跟蹤系列之五

在失望之幽谷找尋黎明的曙光——興證海外2021年12月港股策略

找尋自信的力量——2022年中國權益市場(A+港股)年度投資策略

行情磨「底部」更磨人心——興證海外2021年11月港股策略及金股組合

MSCI中國A50股指期貨上線,中國資本市場持續深化開放邁出重要一步

防守反擊,投資時鐘從「類滯脹」轉向「衰退」

港股底部區域的反擊——興證海外2021年10月港股策略及金股組合

外資如何看待恆大事件第二輯——外資跟蹤系列之四

從「限電」看雙碳時代的趨勢性機會

外資如何看待恆大事件?——外資跟蹤系列之三

港股業績靚向有哪些?——2021H1港股中報總結

香港MSCIA50指數期貨將吹響新征程的號角

2021年港股如何獲得超額收益——興證海外團隊月度金股組合回顧

「磨底」階段,回歸投資本質

港股進入底部區域,逆境孕育機遇

外資如何看待中國產業政策調整第二輯

短期太擁擠,科創長牛洗洗更健康

外資如何看待中國產業政策調整?

美長端利率大幅下行是MMT的折射

恒生指數2021年預測EPS增速低嗎?

科創長牛起步階段的顛簸

穿越風險的迷霧,擁抱高性價比的成長——興證海外2021年7月港股策略及金股組合

Taper難改低利率,科創長牛剛起步

擁抱未來的核心資產——中國權益資產(A股+港股)2021年中期投資策略

6月做多不停歇——興證海外2021年6月港股策略及金股組合

匯率雙邊波動是常態,單向思維不可取

黃金坑後行情獻禮百年慶,科創板引領「未來核心資產」長牛

今年二季度是黃金的做多窗口期

五月不窮,逢低做多——興證海外2021年5月港股策略及金股組合

政策支持職業教育,民辦高教成長和確定性兼具

製造業減稅再加碼,尋找阿爾法——財政部製造業減稅降費新舉措點評

深度價值和超預期成長的啞鈴式配置——興證海外2021年4月港股策略及金股組合

美債之謎、抱團博弈及核心資產的價值真諦(縮減版)

初生牛犢遇到虎,倒春寒後換風格——興證海外2021年3月港股策略及金股組合

炒作風歇,震盪不改港股牛市,趁機布局高性價比優質資產——港股上調印花稅點評

趁海外震盪上車港股,戰略成長+周期價值

「震」後加倉港股,風格聚焦盈利

大風起兮,港股穩行才能致遠

錢潮向哪裡「抱團」?不斷追逐性價比更好的核心資產

「舊經濟」價值重估和「新經濟」成長阿爾法——興業證券海外研究2021年度薦股思路

外部事件有驚無險,布局港股明年更好

做多中國,港股牛市——2021年度全球策略報告(簡版)

策略角度看銀行,價值重估剛起步

乘風破浪的中國製造業核心資產

守正出奇,布局港股好時機

美股2000年科網牛市如何走向泡沫破滅

港股已成為中國新經濟的投資沃土——《恆指的未來》系列報告之三

恆指結構優化,攻守更兼備,配置機遇期來臨——《恆指的未來》系列報告之二

從黃金王者歸來,看周期核心資產重估

周期核心資產的價值重估

「核心資產牛市」進入「新」階段風格再平衡,「硬科技」的吸引力提升

香港金融中心的明天會更好

贏在未來——中國權益資產(A股港股)2020年中期投資策略報告

「5.20」收穫反彈,敬畏不確定性——2020.05.21電話會議紀要整理

流動性盛宴一醉解千愁——疫情、聯儲、美股Faangs行情的啟示

外因只是擾動,內因才是關鍵——中美貿易摩擦2018和2019年對中國股市影響對比及策略觀點更新

冬天的太陽之油價都是浮雲——中國權益資產投資策略

全球反彈的補漲高潮臨到中國資產

冬天的太陽之曲折反彈

冬天的太陽並不是復甦的春光

勇敢者的遊戲和大智若愚者的機遇

黃金的配置良機歸來,這是一個長邏輯

海外危機節奏:QE神話破滅後的股災、反彈、衰退熊市——中國權益資產投資策略

乍暖還寒,海外危機露崢嶸

復盤08年,危機中的黃金

短期「倒春寒」,中期「避風港」——中國權益資產投資策略

「倒春寒」之後,仍是科技創新的春天——中國權益資產投資策略

西風冷,東風暖,順風而行

先進制造業的核心資產崛起——核心資產深度系列

全球資產荒與中國核心資產牛市新主角——中國權益資產2020年投資策略

兩朵烏雲和撥雲見日——中國權益資產投資策略報告

核心資產牛市的大趨勢及小波段——中國資本市場(A+H)投資策略報告(4月23日海外春季策略會PPT詳細版)

春天的聲音,春天的升因——中國權益資產投資策略報告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中國權益資產投資策略報告

華山只有一條路,走出險境須激活資本市場——中國權益資產投資策略報告

山不轉,水轉——中國權益資產投資策略報告

中國權益資產投資策略報告

螺螄殼裡做道場——中國權益資產投資策略報告

一溪流水泛輕舟——中國權益資產2019年投資策略

註:文中報告依據興業證券經濟與金融研究院已公開發布研究報告,具體報告內容及相關風險提示等詳見完整版報告。

《50年美股行業輪動的周期性規律和結構性力量》

對外發布時間:2022年08月19日

報告發布機構:興業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已獲中國證監會許可的證券投資諮詢業務資格)

本報告分析師:

張憶東

SAC執業證書編號:S0190510110012

SFC HK執業證書編號:BIS749

李彥霖

SAC執業證書編號:S0190510110015

吳迪

SAC執業證書編號:S0190521080004

遲玉怡

SAC執業證書編號:S0190522040001

請注意:李彥霖、吳迪、遲玉怡並非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的註冊持牌人,不可在香港從事受監管活動。

自媒體信息披露與重要聲明

使用本研究報告的風險提示及法律聲明

興業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經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已具備證券投資諮詢業務資格。

本報告僅供興業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本公司」)的客戶使用,本公司不會因接收人收到本報告而視其為客戶。本報告中的信息、意見等均僅供客戶參考,不構成所述證券買賣的出價或征價邀請或要約,投資者自主作出投資決策並自行承擔投資風險,任何形式的分享證券投資收益或者分擔證券投資損失的書面或口頭承諾均為無效,任何有關本報告的摘要或節選都不代表本報告正式完整的觀點,一切須以本公司向客戶發布的本報告完整版本為準。該等信息、意見並未考慮到獲取本報告人員的具體投資目的、財務狀況以及特定需求,在任何時候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個人推薦。客戶應當對本報告中的信息和意見進行獨立評估,並應同時考量各自的投資目的、財務狀況和特定需求,必要時就法律、商業、財務、稅收等方面諮詢專家的意見。對依據或者使用本報告所造成的一切後果,本公司及/或其關聯人員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本報告所載資料的來源被認為是可靠的,但本公司不保證其準確性或完整性,也不保證所包含的信息和建議不會發生任何變更。本公司並不對使用本報告所包含的材料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或與此相關的其他任何損失承擔任何責任。

本報告所載的資料、意見及推測僅反映本公司於發布本報告當日的判斷,本報告所指的證券或投資標的的價格、價值及投資收入可升可跌,過往表現不應作為日後的表現依據;在不同時期,本公司可發出與本報告所載資料、意見及推測不一致的報告;本公司不保證本報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狀態。同時,本公司對本報告所含信息可在不發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資者應當自行關注相應的更新或修改。

除非另行說明,本報告中所引用的關於業績的數據代表過往表現。過往的業績表現亦不應作為日後回報的預示。我們不承諾也不保證,任何所預示的回報會得以實現。分析中所做的回報預測可能是基於相應的假設。任何假設的變化可能會顯著地影響所預測的回報。

本公司的銷售人員、交易人員以及其他專業人士可能會依據不同假設和標準、採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頭或書面發表與本報告意見及建議不一致的市場評論和/或交易觀點。本公司沒有將此意見及建議向報告所有接收者進行更新的義務。本公司的資產管理部門、自營部門以及其他投資業務部門可能獨立做出與本報告中的意見或建議不一致的投資決策。

本報告的版權歸本公司所有。本公司對本報告保留一切權利。除非另有書面顯示,否則本報告中的所有材料的版權均屬本公司。未經本公司事先書面授權,本報告的任何部分均不得以任何方式製作任何形式的拷貝、複印件或複製品,或再次分發給任何其他人,或以任何侵犯本公司版權的其他方式使用。未經授權的轉載,本公司不承擔任何轉載責任。

在法律許可的情況下,興業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可能會持有本報告中提及公司所發行的證券頭寸並進行交易,也可能為這些公司提供或爭取提供投資銀行業務服務。因此,投資者應當考慮到興業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及/或其相關人員可能存在影響本報告觀點客觀性的潛在利益衝突。投資者請勿將本報告視為投資或其他決定的唯一信賴依據。

投資評級說明

報告中投資建議所涉及的評級分為股票評級和行業評級(另有說明的除外)。評級標準為報告發布日後的12個月內公司股價(或行業指數)相對同期相關證券市場代表性指數的漲跌幅,香港市場以恒生指數為基準,美國市場以標普500或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為基準,A股市場以上證綜指或深圳成指為基準。

行業評級:推薦-相對表現優於同期相關證券市場代表性指數;中性-相對表現與同期相關證券市場代表性指數持平;迴避-相對表現弱於同期相關證券市場代表性指數。

股票評級:買入-相對同期相關證券市場代表性指數漲幅大於15%;審慎增持-相對同期相關證券市場代表性指數漲幅在5%~15%之間;中性-相對同期相關證券市場代表性指數漲幅在-5%~5%之間;減持-相對同期相關證券市場代表性指數漲幅小於-5%;無評級-由於我們無法獲取必要的資料,或者公司面臨無法預見結果的重大不確定性事件,或者其他原因,致使我們無法給出明確的投資評級。

免責聲明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平台所載內容和意見僅供參考,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專家、嘉賓或其他興業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外的人士的演講、交流或會議紀要等僅代表其本人或其所在機構之觀點),亦不構成任何保證,接收人不應單純依靠本資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獨立判斷,應自主做出投資決策並自行承擔風險。根據《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本平台內容僅供興業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客戶中的專業投資者使用,若您並非專業投資者,為保證服務質量、控制投資風險,請勿訂閱或轉載本平台中的信息,本資料難以設置訪問權限,若給您造成不便,還請見諒。在任何情況下,作者及作者所在團隊、興業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平台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

本平台旨在溝通研究信息,交流研究經驗,不是興業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報告的發布平台,所發布觀點不代表興業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觀點。任何完整的研究觀點應以興業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發布的報告為準。本平台所載內容僅反映作者於發出完整報告當日或發布本平台內容當日的判斷,可隨時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平台所載內容不構成對具體證券在具體價位、具體時點、具體市場表現的判斷或投資建議,不能夠等同於指導具體投資的操作性意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