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26:爸媽教育理念不一致,孩子鑽空子怎麼辦?
SEL:
Q27:媽媽忍不住又吼了孩子,過後很內疚,應該怎樣與孩子修復關係呢?
SEL:
Q28:孩子們在一起玩遊戲,爭執不下,家長怎麼引導?
這位媽媽把孩子在群體中出現的意見分歧,當成孩子的缺點,錯誤的認為,孩子們之間只要有紛爭,就是人際交往能力差。但從很多兒童專家的觀察和研究看,孩子們之間的意見紛爭,是孩子群體的正常現象。因為矛盾本來就是孩子與群體相處的重要經歷。證實有矛盾的產生,孩子們才會進一步學習協商、合作和共贏。
「同伴的連接」會令自己增加更多的成長的「觸角」,幫助自我探索未來廣闊的世界。從這個角度說,孩子此時需要的是與同伴豐富的連接。這裡面就包含和諧的連接和糟糕的連接。好的連接時自然而然的,而壞的連接則會促進孩子開動腦筋,探索與人交往的方法。
從孩子群體看,每個孩子都來自不同的家庭,各有各的想法和性格。初到群體中,還是習慣於「我說了算」,這就會出現意見難以一致的現象,矛盾也就出現了。這會讓孩子們體驗到「堅持不讓步」帶來的糟糕感受,為了能夠繼續玩下去,大家不得已開始想辦法解決。有人堅持,有人妥協,有人出面協調,有人順從接受……為了「一起玩」的目標,每個人都會做出相應的調整和讓步,最終達成合作。
SEL方法:
Q29:孩子的朋友不遵守約定,孩子還要不要和他做朋友?
媽媽期望看到的結果是:靈靈雖然遭到失信,但依然能夠「以德報怨」,靈靈顯得很大度。但是站在靈靈的角度,當自己被失信時,還能沒有情緒,大度而有涵養。不要說一個十歲的孩子,就是成人也無法做到。靈靈被爽約,感到生氣和傷心是再正常不過的反應。如果此時媽媽要求她大度,不要計較,就是在忽視和否定孩子的情緒。孩子感到媽媽不僅不理解和支持自己,還站在失信者一方,一定會更加難過和無助。落實到行動上,要麼是更大程度的情緒失控和爆發,要麼就是壓抑情緒,向內攻擊自己,偽裝出大度的樣子,但心裡充滿委屈。
如果靈靈大度,月月可能根本不認為自己錯了,下次還會重複違約行為,而靈靈只能不斷壓抑自己。
對方合作則我合作,對方違約則我不合作。人與人在無限制長期相處中,要想獲得合作的更大利益,「一報還一報」是最佳策略。
SEL方法:
1- 理解她遭到失信後的糟糕情緒,對她的合力行為表示支持。
2- 引導孩子預想對方可能的行為,對不同行為探討不同的應對方式。原則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3- 如果孩子可以理解,可以將此原則講給孩子聽,指導孩子的行為。
4- 私下與對方家長溝通,促進孩子們順利和解。
5- 如果對方沒有再次合作的態度和意願,允許孩子放棄這個朋友。
Q30:如何培養孩子的公共規則意識?
依照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孩子的心理適應範圍從只有自我到母嬰關係,繼而逐漸擴展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從追求自我需求的滿足,逐漸發展到集體歸屬感和社會價值感的需求。
當環境允許時,自由滿足內心的需要,適度釋放自己;但當環境不允許時,則可以主動約束行為,適應環境的需要,以得到環境的認可,獲得精神層面的價值感滿足。
造成孩子社會化發展不健全的原因,大致可以從兩個方面分析:一是在家庭環境中,由於父母溺愛,過於強調孩子的自我意識,對遵守規則的要求過低,導致孩子未建立起規則意識。這樣的孩子仍停留在嬰幼兒的心理發育期。第二個原因則恰恰相反,是因為家庭約束管教太多造成的。孩子學習社會規則固然重要,但卻依然需要釋放天性。孩子畢竟是孩子,自由玩耍的需求一定大於遵守規則的需要。但很多父母過度擔心,用成人的社會觀要求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加強行為管理,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有的還經常用可怕的社會現實嚇唬孩子,以達到約束孩子的目的。如果家長的約束在家在外沒有區別,要求永遠嚴苛,就會讓孩子本能地尋找釋放自我的出口。甚至有的孩子錯誤地認為,到了公共場所,媽媽不好意思說我了,反而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如果孩子已經做出不符合社會環境的行為,作為家長需要怎麼引導,幫助他建立規則意識呢?這裡有個關鍵點,千萬不要在當下批評和指責孩子。再小的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當着他人的面被指責,不僅不利於調整行為,反而會激發他們的強烈情緒,造成教育的困難。家長朋友可以在離開現場後,在安全的環境中跟孩子討論剛才發生的事情和下次應該怎麼做,這個過程叫復盤。
SEL方法:
1- 回顧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這有利於孩子記住要遵守規則的具體場景。
2- 理解情緒。請孩子體會自己、他人、媽媽以及圍觀者的感受和想法,這是試圖從共情的角度幫孩子理解遵守規則的重要性。
3- 討論遵守規則的好處。人性是追逐利益的,當孩子看到遵守規則對自己和他人的好處時,才會願意主動遵守。
4- 區別場合。讓孩子知道,不同場合行為也是不同的。分清場合、孩子才能做出恰當的行為。
5- 探討下次如何避免。不要期望經過一次復盤,孩子就再也不出問題了。家長要根據這次情況,和孩子探討下次避免的方法。例如:你可以怎樣做,媽媽怎樣提醒等。

提醒家長注意幾個問題
1-不要急於求成
以為孩子今天出現問題,就意味着這個問題永遠不會消失。其實孩子的成長隨着年齡變化而不斷發展變化,如果用一成不變的眼光去看待他們,並且堅定地相信這些行為不會改變,那麼這就成為「媽媽的咒語」。孩子會在家長的暗示下,將這些問題「固着」下來,形成真正的問題。資深心理諮詢師李松蔚在他的「發展心理學」課程中說到一個觀點:發展中的事物,如果不去干預它,它一定會發生變化;如果它沒有發生變化,一定因為有外力做了什麼。
犯錯是他們學習經歷挫折的途徑,孩子犯錯時,他們更需要的是理解和引領。建議家長首先調整自己的緊張情緒,放輕鬆地看待錯誤,發展性的錯誤不是錯誤,給孩子自己面對的時間和空間吧。
2-真實的情緒互動
真的能夠解決問題的是家長與孩子真實的情緒互動。有的家長明明有情緒,卻裝着很平靜,這樣做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他不僅會對自己產生懷疑、困惑,還可能生出一種厭惡的情緒,做出更加惡劣的行為去反抗。他們心裡還有個聲音在說:「不要這樣裝模作樣地跟我說話!與其偽裝成好媽媽,還不如給我原來那個發脾氣的媽媽!」
3-不要害怕衝突
家庭中的成員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想法、行為和感受各不相同,怎麼可能不發生摩擦?矛盾和衝突時必然存在的,痛苦和情緒恰恰是打開撕開之門的鑰匙。發生衝突,家長不應把它看成「怪物」,想要極力避免和消滅它,而要全然地面對衝突,嘗試看清衝突,相信每次衝突事件都是開啟自己思維的機會。這樣的信念才會讓家長再衝突的第一時刻、減少指責,適當停頓,在反思中尋找原因。
家庭式學習共同體,不期待每個家庭都一團和氣,而是希望建立不怕衝突,敢於反思、共同面對的以家庭為單位的學習團體。
- End -


點個

在看
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