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想來分享一下《被討厭的勇氣》,其實這本書我看了很久了,覺得對我的幫助很大,但一直沒有系統的寫寫心得,也是拖了很久才完成這篇文章。

這是一本聽起來很像雞湯的書,但並不是。

首先說說這本書的形式,很新穎,有種柏拉圖對話錄的感覺,以對話的形式進行。年輕人向哲人吐露自己的困惑和煩惱,哲人解開迷思。

對話形式讓內容更有趣,引人入勝,描述的道理也通俗易懂,我直接讀英文版也沒問題。(最近已經把我讀的書全換成英文版了,為了給自己培養語境,以後我也會經常分享英文書)

介紹一下啟發我的幾個點:



1.過去怎樣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怎樣看待過去



我很喜歡研究心理學,不過看了這本書後我才知道,弗洛伊德和阿德勒對個人行為的看法有極大的不同。

弗洛伊德認為,一個人現在的生活、心態、言行舉止是由過去的環境造成的。而阿德勒認為,是由現在看待過去的眼光造成的。

弗洛伊德傾向于歸因論,阿德勒更傾向於目的論。

舉個例子,一個小孩為什麼不停的做壞事和搗蛋。如果是弗洛伊德的論點,會認為是小孩成長的環境、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的性情等原因造成的。

而阿德勒的觀點會傾向於,是因為這個小孩想引起父母的注意,得到父母的關注,所以才搗蛋。是他的目的促使他這樣行動,雖然成長環境有一定的影響,但並不是主導因素。

傾向與歸因論的觀點,更注重過去,是過去使我成為了現在的樣子。

傾向與目的論的觀點,更注重現在,過去確實給我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不過我仍然要對現在的自己負起責任,我可以掌控好現在。

很難說這兩種理論哪種最好,我認為沒有絕對的好與壞,要看實際情況具體分析,要了解一個人的行為動機,有時候可以結合歸因論和目的論同時作用。

但要談起啟發,我個人更喜歡後者,我覺得更加形而上,讓人對生活抱有期望,突出了人的力量。

阿德勒曾是精神病醫生,他研究了很多患者,發現患者們因為各樣原因無法出門、無法改變自己、無法與人正常的交流,是因為無法(做某些事情)本身成為了它們的舒適區,使得他們從過去找藉口,因為過去經歷了A,所以我現在無法成為B。

阿德勒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想法是可以改變的,不管你過去經歷了什麼,你都可以通過改變看法來改變自己,獲得新的生活。

也就是說,如果你現在如果處在很消極的位置,想要獲得改變,要先改變自身看待問題的角度,你的做事方式就會有所改變,慢慢的,你的生活也會隨之改變。

而不是無止境的抱怨,因為這對於你的未來沒有一點兒幫助。

如果覺得上面的理論很抽象,下面我就來舉例子了。



2.我們憤怒的原因來自於我們想要憤怒



我也很喜歡研究情緒管理,因為我本人情緒管理不好,我們全家情緒管理都不太好,所以我很暴躁(你看,這是歸因論)。

但我因為情緒管理失敗,傷害過很多身邊的人,這讓我理解到情緒管理是多麼重要。我在這些錯誤上學到很多,現在我想改變,我認為,我仍然可以通過學習,通過了解自己去管理好自己,實現改善(這是目的論)。

這本書舉了個例子,年輕人在餐廳吃飯,被服務員不小心撒了一身湯,他本來可以冷靜的與服務員溝通,但是他暴跳如雷,破口大罵,他不相信這是目的論,他覺得他的憤怒是由別人造成的,

(以下內容節選自書籍《被討厭的勇氣》)

他問哲人:平時的我從不大聲喧譁,但昨天我真的很生氣,我因為過度憤怒而忘記了自我,這種情況,目的論怎麼講得通?

哲人:你並不是「受怒氣支配而大發雷霆」,你是為了大發雷霆而製造了怒氣。也就是說,發脾氣是你的目的,你想通過發脾氣來震懾犯錯的服務員,從而使他對你道歉。作為相應手段,你便捏造了憤怒這種感情。

年輕人:你怎麼能這樣說,我怎麼能自己捏造情緒?是我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才會大發脾氣,而這是每個人都會做的事,這是本能。

哲人:這並不是本能,想象一下,你現在手上有刀,你會桶上去嗎?

年輕人:這太極端了

哲人:所以你能控制自己,你只是不想控制自己,即使你不發脾氣而是講道理的話,服務員也會誠懇地向你道歉的。儘管如此,你還是選擇破口大罵。因為你感覺講道理太麻煩,所以想用更加快捷的方式使對方屈服。作為相應的手段,你採用了「憤怒」這種感情。

年輕人: ...

哲人:如果你不能理解,我們再換個例子,一個媽媽在大聲訓斥自己的女兒,情緒非常失控,而這時候電話響起了,媽媽一看,是小孩的家庭教師,她馬上平復情緒,用客氣溫柔的口吻與老師對話。電話掛掉後,媽媽又恢復到之前憤怒的狀態,對女兒破口大罵。

這個例子應該有不少人經歷過吧,真相是:

「我們可以在情緒之間來回切換」

我們之所以選擇發脾氣,是因為我們想通過發泄憤怒來掌控對方,獲得主權,想要別人聽我們的,

但憤怒不是最好的方式。

對於情緒管理失敗的人,比如我,我曾經最大的誤區就是:我以為我不具備這樣的能力,所以我會找藉口說,我脾氣不好,我天生就這樣,

問題是,只要你這樣想,你就永遠不能改變。

現在我明白了,與其說我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不如承認我不知道以什麼方式去面對「衝突」。

的確,我的原生家庭對我有一定的影響,我的父母脾氣非常暴躁,我從小看着他們的「戰爭」長大的,而在小時候,我從來不敢忤逆我的父母,不敢發表自己真實的想法,過的小心翼翼。

不幸的是,長大後,我也潛移默化的學會了這種處理方式,我變得非常強勢,就像一個系統只寫入了這一種算法,於是每當我遇到「衝突」的時候,我都會本能的應用「憤怒」來處理,即使我有道理,我也會變得咄咄逼人,讓身邊的人壓力很大。

可我想變得更好,我是個成年人,我覺得我能夠自學新的算法(處理方式)來更好的處理問題;我通過看劇,看書,向身邊情緒管理更好的人學習,發現了更好的應對「衝突」方法,原來我不是必須要發脾氣,我也可以好好說話,

我可以練習冷靜的思考,慢條斯理的把自己的邏輯說出來。面對無可救藥的瘋子,我可以轉身不理會。面對更複雜的吃虧,我可以通過法律途徑維權。

發脾氣,可以,但沒必要。

這些年我改變了很多,我發現放棄抱怨我的父母和我的成長經歷以後,我的父母也在開始改變,

我學着去傾聽他們。當我嘗試去理解他們後,我也發現了他們身上的恐懼,脆弱,上一輩留在他們身上的「算法」,他們已經把自己能給的最好的都給了我,我沒有理由責怪他們本來沒有的東西。

我開始不厭其煩地平和地與他們溝通,

我們的家庭氛圍變得更溫和了,父母也學會了更平和的表達自己的觀點。現在我可以自如的和父母聊我的事業,感情,未來的規劃,就像朋友一樣。我在成長,父母也在成長。雖然還是避免不了偶爾的「衝突」,但我們都學會了主動道歉,把大家放在平等的位置交流。

所以,如果你想做好情緒管理,請記得,我們擁有選擇情緒的能力,你可以學習其它更好的方式處理問題,你能做到。



3. 人生並不是一場輸贏的比賽



你有沒有這樣的時刻:翻翻朋友圈,為什麼大家都過的這麼好?就我不好?為什麼我的朋友們這麼優秀,我嫉妒她們。

我有過這種感覺,如果你也有,

這是因為我們擁有競爭思維(攀比思維),想要領先在別人前頭,這種優越感讓我們着迷。

有人說這是上進,每個人都需要前進,需要變得優秀。

我以前也這麼認為,但這本書告訴我,是的,我們確實需要向上,進步,但那是和昨天的自己比,並不是很別人比。

我們每個人生來就不同,有不同的優勢和劣勢,你要找准自己的優點,然後不斷的發展自己,並彌補自己的劣勢,努力去了解自己,始終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才是發展自己的最佳策略。

如果你的目光一直放在別人身上,那你不可能變得優秀,你只是在你不擅長的領域徒勞攀比,而且你將會感到與世界為敵,看誰都像競爭對手,無法交朋友,無法與人交心。

人生,並不是一場輸贏。

我很喜歡這句話:你沒有落後,你沒有領先,在命運為你安排的屬於自己的時區里,一切都準時。

人生不是一場輸贏,人生是一場體驗,在沒有足夠多的人生體驗時,我們的確很難理解很多道理,我們想要成長必須去實踐,而不只是去看別人的經驗和結果。

生活不是數學題,在不同的時空下,你也許會得到完全不同的答案,

體驗並不意味着只有快樂沒有痛苦,只有成功沒有失敗,任何事情都是兩面的,我們首先要接受體驗是個盲盒,你永遠不知道會開出什麼,你只知道這個體驗的盲盒裡有酸甜苦辣,而且每個人的盲盒都不一樣,

因此也就無所謂輸贏,你永遠是在跟自己比,在你自己的節奏里,領悟成長。

- END -


謝謝觀看,也許以下這些你也感興趣:
我希望我能在25歲之前明白的道理
成功不是結果,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