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文章來源:吳三歲的咖啡筆記coffeeToGo
作者:吳三歲
你有沒有發現,很多咖啡師都有紋身?

某種程度上來說,紋身已經成為了精品咖啡的一部分,我們可以很輕易在咖啡師身上發現各種「大花臂」。那麼,為什麼很多咖啡師都有紋身呢?

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咖啡作為外來文化的一部分,她之所以在近幾年裡熱度不斷攀升,消費量不斷擴大,是因為符合併滿足了一些共通的需求,而這些需求跨越中西、觸達男女、甚至鏈接階層。但和慢慢走向更多人的咖啡不同,紋身的每一次出現,似乎都在挑動着一部分人的神經。

@Sherry.C

跳出咖啡產業,我們也發現,越來越多學歷高、人脈廣、影響大的,傳統印象中不可能有紋身的人,開始大方地向我們展示自己身上的作品。這篇文章,正是從這種張力開始,還原紋身的本質,並試圖消除對它的污名化。

反思四種對紋身的批評

社會上對紋身的批評,通常可以歸納為以下四種:


只有壞人採取紋身

紋身會帶來疾病

紋身不符合中國文化

紋身會帶來不良影響


我嘗試分別來回應。

1. 紋身與人品沒有直接聯繫

姑且不談,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這是判斷標準和框架的問題。

在心理學中,如果放下諸如精神分析、社會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動機心理學、情緒心理學等等備受關注的大流派,有這麼一個「小」理論對紋身現象做了別具一格的解釋,它就是由馬文·朱克曼(Marvin Zuckerman)提出的感覺尋求(Sensation Seeking)。

(朱克曼教授)

心理學很多傳世的、影響巨大的理論和流派,都發源於創始人本身的人生經驗。創始人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些一閃而過的特點,在實驗中不斷地完善和修正這些想法,比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榮格的分析心理學以及斯金納的行為心理學等等,都和他們的的切身經歷密切聯繫。

朱克曼提出的感覺尋求亦然。他年輕的時候喝酒,搭順風車周遊列國,似乎如果不那樣做整個人就不能達到最佳狀態。年老之後,儘管已經不那麼追求刺激和冒險,但他依然想要獲得更多新奇的體驗。

當然,把這種洞見完全歸功於個人體驗的話則過於簡單了。除了對生活體驗極其敏銳,在紐約大學獲得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的朱克曼還有多年的行醫經驗。在學術引擎SEMANTIC SCHOLAR上搜索相關信息可見,朱克曼一生著述頗豐,且H指數高達76。


作為最早提出要從生物遺傳角度來研究心理學的先驅之一,朱克曼構建了一種心理生物學模型。也因此,朱克曼也從遺傳學角度對感覺尋求作出了解釋。

朱克曼將感覺尋求的概念描述為:個體對變化的、新異的、複雜的、強烈的感覺和體驗的尋求,並通過採取生理、社會、合法和經濟的冒險行為來獲得這些體驗的願望。

高度符合這種特質的人群,稱之為高感覺尋求者,反之則為低感覺尋求者。感覺尋求的研究,圍繞四個維度進行,分別是:

刺激與冒險尋求
體驗尋求
去抑制
無聊敏感性

簡單而言,刺激與冒險尋求追求的是呼吸加速的感覺,體驗尋求的着重點是新奇,去抑制強調釋放,無聊敏感性則關乎是否能忍受重複單調的事情。

這種感覺尋求人格與遺傳因素強相關。一項研究指出,這種特質的58%可以用基因來解釋。對德國14-24歲年輕人的研究發現,相對於低感覺尋求者,更多的高感覺尋求者有紋身和身體穿刺。

有意思的是,在職業偏好上,高感覺尋求者與科學興趣正相關,而與事務性興趣負相關。另外,高感覺尋求者也更加傾向於助人行業,且表現出對風險和前沿性工作的偏愛。

因此,一個人去紋身,很大程度上是和TA的遺傳基因相關,而後天文化影響和教育習得的權重遠不如遺傳重要。難道,有人一生下來就是壞人?

2. 紋身技術與文化不能混為一談
誠然,一方面一些紋身人員會忽略紋身過程中的衛生問題,從而造成被紋身的人感染疾病;另一方面一些傳統的紋身墨水長期沾附在皮膚上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但這就類似於醫學整形,其本質上是承認人在不傷害人(包括自己和他人)的前提下擁有對身體的主導權。至於「人工還是天然更佳」的審美問題,則不在此討論之列。

因此,一種更加審慎的方式,不是簡單將紋身與疾病或者傷害混為一談,而是思考為什麼現有紋身技術會帶來傷害?有沒有辦法在技術上減少甚至消除紋身帶來的傷害?比如,2015年歐洲紋身與色素研究協會(The European Society of Tattoo and Pigment Research,ESTP)就發布了一本兩百多頁的《紋身皮膚與健康》。


相比單從紋身技術來思考,這本論文集綜合地討論了紋身的文化、技術與產業。書中指出:紋身可以被認為是最大型且在進行中的,將粒子和化學物質注入人體皮膚的實驗。然而,這個實驗並沒有協議,也沒有記錄,更沒有系統的監控。(Tattooing can be considered the largest on-going human experiment on the injection of particles and chemicals into the human skin. However, this experiment has not been protocolled, has been off record, and has had no systematic surveillance.)

這是不是說明:並不是紋身帶來的傷害讓我們很少討論它,相反恰恰是因為必要關注和討論的缺失,讓紋身給我們帶來了不必要的傷害呢?

實際上,已經有學者在研究將刺青融入創新性教學當中,在培養和提升高中生的讀寫能力之餘,培養多元且積極的價值觀。堵不如疏,巧妙轉化紋身的場景,是它未來發展的方向。

3. 中國並非沒有紋身的傳統
姑且不論是不是一定要有這個傳統紋身才可以存在,我們國家其實是有紋身傳統且保留至今的。在56個民族中,有18個保留了紋身文化,其中比較完整的,一個是雲南傣族,一個是海南黎族。

紋身對這些少數民族而言,至少具備三種意義。首先從人類學角度而言,紋身是一種表達和敘述的方式。

其次,紋身是社會學關切的對象,因為它能夠折射了少數民族的身份認同問題;最後,它還和民族學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因為紋身很可能是一種文化遺產,代表了文化的傳承。更進一步,難道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原文化中沒有紋身嗎?

800多年前,一位舉國聞名的將軍出征前,母親在他背上刺下了「盡忠報國」四個大字。那個人就是婦孺皆知的岳飛。沒錯,流芳青史的岳飛,在奮勇殺敵的時候,是背着刺青的。


在這裡也不討論這段歷史的真實性。即便這只是戲說,也流傳過千年。這種故事中流淌的模因,經過那麼多種思想的洗禮後依然保存到今天,側面反映了紋身並不僅僅是最近才湧入的新鮮事物。

不可否認,紋身在現代中國是和流氓、黑幫等文化一同發展的,也因此我們需要對紋身「揚棄」,而不是否認它的存在。

4. 紋身也可以傳遞正能量

2021年12月底,中國國家體育總局新修《中國足球協會國家隊運動員管理辦法》,要求:國家隊及U23國家隊運動員嚴禁有新的紋身,對已有紋身者勸誡其自行清除紋身,如有特殊情況經隊伍同意後必須在訓練、比賽過程中對紋身進行遮擋;U20國家隊及以下各級國家隊,嚴禁徵調有紋身的運動員。

更早前的2018年中國杯足球賽,多名球員用膠布遮擋住了全部紋身。


據媒體消息,這是因為一部分足協官員觀看國足比賽後,認為這樣「全身花花綠綠」會產生不良影響,特別是對青少年而言。

當然,對國足隊員紋身更多的批評來自那讓人汗顏的成績,有人覺得哪怕國足成績再好一點,也不至於被廣大球迷和官員吐槽紋身。

然而,不管成績好壞,紋身都不應該成為指責的對象,特別當理由是「產生不良影響」的時候。換句話說,如果紋身是一件壞事,難道當成績提高就可以鼓勵紋身嗎?

事實上,充滿溫暖善意的紋身比比皆是。還是拿足球來說吧,梅西的紋身有妻子、兒子和母親,表達了對至親的愛意。除此之外,Maroon5的主唱亞當·萊維的胸前也有一個白鴿圖案的紋身,以此悼念在9·11事件逝去的生命。

紋身作為一種載體,本身是中立的。技術的誕生無罪,罪在使用的目的。我們不能因為原子彈爆炸而指責核能,何況核能還造福了千家萬戶。

紋在身上,還是紋在心裡?

網絡上流傳過這樣一段話:

我紋身、抽煙、喝酒、說髒話,但我知道我是好姑娘。真正的婊子喜歡裝無辜、裝清純、喜歡害羞、喜歡穿粉色衣服。男人膚淺,都只看表面。所以,他們只能錯過好姑娘,然後被婊子騙得痛不欲生。(Tattoo, smoking, drinking, I swear, but I know I am a good girl. Really a bitch like innocent, pure installed, like shy, like to wear pink clothes. Men are shallow, just look at the surface. Therefore, they can only miss a good girl, and be bitch tricked hardly wished to live.)


不去考究這段話到底是誰說的,這在本文不重要。關鍵是,這段話其實是自己打臉自己的。前面一部分強調不能僅憑有限的行為線索去判斷別人,但後面卻又過度簡化了他人的行為特徵。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問:三歲,那你自己有紋身嗎?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似乎我只有回答「有」,才能表達我對文章主旨的認同,如果我回答「沒有」,那有的人可能就會說我「又當又立」。但是,我們嘗試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不紋身是不是也是紋身的一種表達呢?

如果有紋身的人,不要求沒有紋身的人去紋身。那麼,沒有紋身的人,也不應該要求有紋身的人去除紋身。偏見無處不在。有人去紋身,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在身體上,有的人沒有紋身,只是把表達放在了心裡。

小結

這幾年接觸了不少咖啡人,相當一部分是畢業了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然後看見這個「看上去光鮮亮麗」的行業,就來試一下;也有不少是在大廠跳出來轉行的,或者在學校里扔掉鐵飯碗出來的,也有很多名校剛畢業不久,為了實現理想和個人價值來的。

行業要發展,離不開從業者對行業本身的認同。而認同的很重要一個前提,是接納多元。

《海賊王》里的娜美,被反派抓走,不得不在手臂上紋了一條惡龍。在被路飛救出來之後,她沒有把紋身去掉,而是把那條龍變成了一架風車,因為那是她想要守護的故鄉。


最後,如果想要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高感覺尋求者,可以去做朱克曼開發的感覺尋求測量表(Sensation Seeking Scale),可點擊文章最下方的「閱讀原文」進入測試(目前只有英文版)。


粉絲互動

如果你也有咖啡相關的紋身歡迎拍一張照片發送至後台當然,也可以說說你的故事我們會把它做成一個「合集」屆時與大家分享

@Jolin

INTERACTIVE///




參考資料
Guo Can.(2016).Study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and American tattoo phenomenon(Master’s thesis,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Kristina Borisova Naneva. (2020).Tattoo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China(Master’s thesis,Nanjing University,).
Serup, J., Kluger, N., & Bäumler, W. (2015). Tattooed skin and health. Karger. Wang Mo.(2009).Hainan Li nationality tattoo and its sociality(Master’s thesis,Suzhou University).
Zhang Huawa. (2019).An anthropological, sociological and ethnological study of dai tattoo art in Xishuangbanna(Master’s thesis,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Zhong Ting. (2013).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visual literacy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rough 「tattoo」 teaching(Master’s thesis,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59836631


圖 |網絡
總監 | Célestine

-歡迎關注原作者-



END





版權信息

未經同意請勿轉載,歡迎分享朋友圈


■ 文章來源:轉載自公眾號【吳三歲的咖啡筆記 coffeeToGo】

■ 侵權聯繫:weixin@coffeesalon.com

■ 合作聯繫:微信 cofesalon


▼點擊閱讀原文,開始測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