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版本修改了昨日留存的PDF第六頁最後一段的文本錯誤(重複表述,把原本那個位置的文本覆蓋掉了),請大家用文末的「重校版」稿件替換掉舊版本,抱歉。
獅心閣 · 知識管理(第一輯)研究論——「讀和寫」的「道與術」

策劃:牧羽塵
執筆:牧羽塵 Grundgesetz
校對:許新冉 黃吉日 圈 子臨 滷鴨
試讀:曲鴻飛 許羽佳 雪風 洋子 蔡蘊涵 盛嘉駿 許新冉 何賢達 黃吉日 圈 Joe 趙宇航 滷鴨 子臨 王照臨 周洪宇 蔡煥隆 胡懷宇 袁丁 王棟 柴涵源
目錄
原理 · 精義與疏注
技術 · 錨點與階梯
參考文獻
附錄 · My Work Flow&讀與寫的雜談
後記 · 山與海
正文
我一邊寫一邊狂拍自己大腿:「寫的真好啊!」——題記

原理 · 精義篇
01 知識是由問題決定的,問題即人之所惑。而一問題之所以能成立,是因該問題符合其背後隱含的預設。問題背後,全部隱含預設之總集合,就是「範式」(Paradigm)。
02 學科的分化,系集中處理不同問題域之結果。受制於學科對象(問題對象)自身的性質,不同方法論由是形成。知識的獲取,一決於由研究對象所產生的、所欲解決的不同問題本身;二決於研究方法,也就是對問題的不同解答進路——以「問題」與「方法」為坐標軸,可得四種知識象限:「問題異,方法異」、「問題異,方法同」、「問題同,方法異」、「問題同,方法同」。
03 每一種方法都隱含着適用上的預設,即限制,沒有包打天下、必然可行的方法。方法的優劣,只有在對具體問題的處理中,才能彰顯,亦即:此方法較諸他方法,對某問題的回應,是否更為準確和周延。世上只有一種方法,那就是能解決問題的方法,無所謂這個方法叫什麼名字。
04 任何解決問題的行為,都是研究,學術研究的特殊性,在於其目的上的自覺,方法上的精進。一切研究,均可總括為二:拓展認知本身的邊界;在邊界之內,通過梳理和構造,形成更合理的體系。前者指解決新問題,或是對舊問題有新突破,從而獲得新的知識增量;後者指在處理問題集群時,答案間彼此支撐,使論域整體更為周延。
原理 · 疏注篇01.1 知識本身是由問題所決定的,問題即人之所惑。疏注
「問題意識」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問題」系發生學意義上,一切知識的本源。讀書倘若無問題意識,無異於緣木求魚,因為閱讀文本,非就文本而文本,而是要通過閱讀,鎖定文本背後,作者所欲解決的問題。「問題意識」是閱讀的門檻,直接決定讀者能否真正進入文本。
01.2 問題之所以能成立,是因該問題符合問題背後隱含的預設,即符合「範式」的要求。疏注
文本的背後是文脈,也就是核心概念及核心概念之間的邏輯關係。核心概念就是解決問題的題眼,譬如「點」「線」「面」之於幾何問題;「權力」「權利」「義務」之於法學問題*。
*註:點是沒有部分的東西(A point is that which has no part);線是沒有寬的長(A line is breadthless length);面是只有長和寬的東西(A surface is that which has length and breadth only)。——《幾何原本》(張卜天譯)
權利是行為選擇的資格;義務是行為強制的資格;權力是強制行為的資格。——《民法原理論稿》(李錫鶴著)
乍看之下,「通過精研文本,捕捉問題意識,理清潛埋於文本中的文脈,從而達至對問題之論證的梳理」這一閱讀過程的展開次序是顯而易見的,以至於我們很難意識到:問題之所以可以成為問題,是因為該問題符合其背後隱含的預設。因此預設,問題才是可被問題的問題,理論才是可被理論的理論,學科才是可被學科的學科。全部隱含預設之總集合就是「範式」(Paradigm)。在確定「問題意識」之後,要做的並非直接進入到論證環節,而應再進一步,找出問題之所以成立所滿足的預設。通過問題尋得預設,並在此預設下觀照問題,梳理論證過程與論證結果,才是自恰且完善的閱讀。
譬如,筆者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深陷於「真理饑渴症」(或謂「確定性饑渴症」)之中,痴迷於尋求「先驗真理」,某種必然成立的知識,或者再不濟,找到通往這種真理的必然可行的方法,以之為在夢幻泡影、繁複變幻之此世中,安頓心靈的救贖法門。這一問題的命題式可寫做:如何獲得必然成立的知識?此問題背後的預設即為:存在必然成立的知識。全部的論證,都是在這隱而不彰的預設下,進行「獲得」的努力。
也就是說,這一認識論的問題意識,其背後的預設卻是存在論,或者說本體論的,這是形而上學(metaphysica)的範式。
也是栽了很多跟頭,才想明白:重要的不是找到某個無條件成立的絕對真理,而是發現每一個具體定理(或機制)之所以成立的條件,在此基礎上,才有可能進一步做可靠的抽象。否則,倘將「地方性知識」無差別視為先驗教義,則南橘北枳之災,殷鑑不遠。重要的不是記住某個蘊含真值的結論,而是學會論證,學會反思問題之隱含預設和成立條件。尤其是,對於指涉價值關懷的人文學科,其問題意識背後的預設,不僅僅關涉存在論,往往也關涉價值論,關涉一種可欲的應然秩序。不同的預設,對應不同的目的,其方法論亦不可混淆。
02.1 學科的分化,即為集中處理不同問題域之便宜結果。疏注
學科的劃分,實質是集中處理問題域的外觀,系不同學術共同體,在歷史中,分別對自身建制的規範化產物。不同的學科,通過對不同問題域的解答而展開(問題域的中樞,通常是某個「元問題」);對一門學科之問題域的解答,構成了這門學科的論域,也就是這門學科的對象、範疇和邊界。
但事實上,並不存在完全孤立的問題,問題與問題之間,總是相互關聯。是故,在學習知識時,應將處理問題放在首位,而非固守學科之邊界——學科的劃分,系屬人為的構造,必處永恆的流變之中,具有偶在性,其價值並非自足,而僅僅是為集中處理問題,提供建制上的便利。此間因果,不可倒置。
02.2 受制於學科對象的自身性質,不同方法論由是形成。疏注
譬如解剖之於醫科,試驗之於理科,邏輯之於法科,歸納之於社科,共情之於文學,演繹之於幾何。方法系屬工具,服務於其目的,即對問題本身的解答。因知識由問題所決定,故對問題的解答,受制於問題本身的指涉;因要處理性質不同的對象,從而要使用不同的方法,故對問題的解答,也受制於方法所能窮盡的極限(實質還是受制於學科對象的自身性質)。
02.3 知識的獲取,一決於由研究對象所產生的,所欲解決的不同問題本身;二決於研究方法,也就是對問題的不同解答進路。疏注

以「問題」與「方法」為坐標軸,得四種知識象限:「問題異,方法異」、「問題異,方法同」、「問題同,方法異」、「問題同,方法同」,分列如下……

…………………

「重校版」稿件:

PDF鏈接:https://wwp.lanzoui.com/iKS9tx074ih
密碼:2nxb

二維碼(密碼同上)


牧羽塵 2021.11.29
於 獅心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