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來聊聊一個雞湯話題:成功

這麼多年我一直在重新定義自己的成功標準,這個標準一直在改變。

(提前預警,本文長達4000字,如果發覺頁面很長,那是因為思考很多)



成功不是平面的,是立體的



以前我認為的成功是個很平面的東西,比如:變得有錢,有車有房,財務自由。

但我發現即使我擁有了這麼宏大的目標,卻對於我的行動沒有絲毫幫助,怎樣變得有錢?怎樣財富自由?這個問題依然很模糊。

原來成功並不是個平面的東西,它應該是立體的,具體的,並且每個人成功都不一樣。


1.外部目標和內部目標

我把成功的標準分為兩種,外部標準和內部標準

外部標準包含:金錢、地位、資產、房和車等等,所有你覺得可以攀比,從外界來看很好量化的東西都可以歸為這一類。

內部標準包含:內在的成長,面對困難的勇氣,解決問題的能力,強大的心理....所有外界不能很好的量化,但是獲得以後我們能切實感受到自己變得強大了的東西。

當內部標準與外部標準對齊的時候,我們才有可能成功。

內部標準是核心,如果僅僅是對齊外部標準的時候,我們會感到迷茫和力不從心。

比如,給自己定了可量化的賺錢目標,今年賺60萬,這個月賺5萬,但是具體怎麼賺呢?不知道。那這個目標不僅會讓我們產生壓力,還會讓我們覺得自己很差勁。


2.能力與獎狀

走到這一步的我們,不應該停下來,繼續思考,

你想做成什麼事?

需要具備哪些能力?

你所處的行業,一定有頂尖人才他們賺到了這個數,那他們具備哪些能力?

把這些能力量化,變成你的內部標準,你就有了切實可行的路線。

舉個我自己的例子,我是一個博主,在外界看來,一個成功的博主至少有百萬粉絲,有接到手軟的商業廣告,有車有房,財務自由。

但我並沒有把這些當作我的目標,而是更關心他們的內在能力,他們的內容創作能力、專業垂直度、對細節的把控、他們在自己的賽道上堅持了多年的毅力、表達能力、心理的強大、面對負面事情的處理能力。

這是我的外部目標所衍生出來的配套的內部能力,這也是我在最開始為什麼說每個人的成功都不一樣的原因,因為我們每個人做的事不同,你需要去找到你想實現的目標所對應的內在能力,

當我們思考自己的外部目標的時候,我們不應該僅僅只是把「變得有錢」當作目標,因為這太飄渺了,你做了什麼事變得更有錢?做成這件事需要有哪些能力?克服哪些困難?這才是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如果拿考試舉例,錢是你得分的獎狀,但這不是分數本身,你憑什麼去得到這個分數?你考取這個分數的能力更重要。

我發現了各種各樣領域的人得到了這個獎狀,但他們的內核不是這個獎狀,是他們都有各自的核心能力。



怎樣把自己的成功立體化?





1.你願意吃哪種苦?

想象自己想要的生活很簡單,例如:住在海邊的豪宅里,每天不用工作,想幹嘛就幹嘛,可以隨時隨地去世界各地旅行。

每個人都不缺幻想自己生活的能力,缺的是認真思考自己願意吃什麼苦的能力,

如果你想成為明星,你除了擁有光鮮亮麗的聚光燈生活,還需要承受不規律的生活作息、經常熬夜的身體透支、被人抹黑的心靈傷害。

如果你想成為企業家,你除了看起來自由,一切都是自己說了算。你還要承受一周工作60小時以上的身體壓力,忍受比常人更多的孤獨、失敗和風險。

如果你想成為作家,你除了看起來歲月靜好,自由自在,還要讀萬卷書,忍受孤獨,每天寫作,經常對抗沒有靈感的焦慮。

任何職業都是雙面的,有它光鮮的一面,就有殘酷的一面。如果你無法享受你選擇的痛苦,那你不可能贏得這份工作的美好。

不記得在哪裡看到過一句話:最終決定我們能在一件事情上走得多遠的,是我們處理負面經歷和度過苦難日子的能力。

舉個我自己的例子,我很喜歡旅遊,也很喜歡學習。但我剛開始做視頻的時候,我沒有選擇成為旅遊博主,倒不是因為我做了什麼專業分析。

而是我明白我吃不了不斷旅行的苦,每天背着設備輾轉於各個景點、早起晚睡、長途跋涉、作息混亂。我覺得我吃不了這個苦,我喜歡的旅遊是那種享受生活式的,想走就走想停就停的自由行。

比起不斷旅行,我更能接受持續學習,我能忍受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孤獨,我可以每天看書寫作不覺得無聊,我熱愛深度思考超過睡覺,我經常因為想通一個想法而興奮失眠。

這個苦我能吃,並且覺得很快樂。也就沒有那麼功利,就算在前期沒有任何收益的時候也不會焦躁到想要放棄。

現在我已經能通過這件事情賺到養活自己的錢,得到了我一直想要的自由職業者的生活(這並不是為了炫耀什麼),我想說明的是,這一切的開始是因為我想通了,我願意先吃下這個苦。

最讓人痛苦的心態是什麼都想要,既想要慵懶奢靡的生活,又不想花費很多精力賺錢。不願意付出代價,又想享受成果,這就是上一輩經常說的「高不成低不就」,這會讓我們陷入矛盾的怪圈,你不能什麼都想要,你要明白每件事情的正反面。


2.成功是日積月累

我曾經會為了更高的薪水跳槽,即使是從另一個領域重新開始我也願意,過去幾年,我總在不斷的重新開始。

我曾是一名互聯網產品經理,我做過很多領域:美食社區、ERP、新零售、金融,什麼火我去做什麼,深圳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新風口。

我那麼功利,卻沒有成功,

因為我忽略了時間的重要性,人這一輩子的時間有限,要投入在有限的領域中,積累勢能,才能發光發熱。

等到我緩過神來的時候,我已經27歲了,並且在這些行業上都沒有自己的積累。

幸虧我有自己一直以來的愛好,看書寫作,否則我將會在疫情來臨失業的時候失敗的更慘。

現在我理解的事業,

是在一個領域深耕、積累,不要把工作僅僅是當作換取薪水的交易,如果你這樣想的話,那就是在輕賤自己。

要明白,每個選擇都是一種投資,我們投入的不僅是現在的時間,我們是在塑造未來的自己。

想象自己在蓋一棟樓,這是你自己的樓,你在工作崗位上的每一個舉動都是在為自己的未來添磚加瓦,

積累解決問題的磚、人際交往的磚、創新能力的磚、深度思考的磚、邏輯能力的磚...

工作就是你的試煉場,

等你把屬於自己的房子蓋好了,這個房子就在你心裡,與你化為一體,不管走到那裡都有地方遮風避雨,

有積累的工作經驗,才會為你帶來更大的收益。


3.你不是非要對齊外部標準才算成功

任何一份光鮮亮麗的職業背後都有殘酷的困難需要克服,我們真的必須選擇這些嗎?當然不是,

我喜歡玩模擬人生,這是一個養成類遊戲,

在模擬人生里,我模擬了很多不同的人生,我發現一個特點,當我讓我的小人拼命工作的時候,即便這段時間賺了很多錢,我的小人也不會開心,我看見她累的筋疲力盡回到家裡,還要忙前忙後生活瑣事、做飯吃、搞衛生、水龍頭壞了還要自己修,狀態欄已經擠滿了疲憊、孤獨、傷心、想哭、嘴巴每天都是往下凹的,不一會兒就躲在被窩蒙頭大哭起來。

太真實了,

換一種玩法,在平平無奇的一天,讓我的小人適當的工作、社交、有閒暇看看風景、有親密好友和愛人的關愛,即使賺的少一點,我的小人也是心情愉悅的,身上有迎接巨大挑戰的buff,好像什麼工作都打不倒她。

太真實了,

我是這幾年才漸漸想明白的,我想要更鬆弛的生活,我想要每天可以去草地上曬曬太陽,雨天可以看雨,春天可以看花,秋天可以看落葉,冬天可以看雪。

這不僅僅是住在哪裡的問題,而是我真的有時間並且靜得下心來看,

我很喜歡旅行,在疫情還未來到之前我常去旅行,但我發現一個怪圈,就是不管我走到哪裡,我總是想要拍照,想發朋友圈,拍完以後我會匆匆去下個景點,好像這片美好的風景唯一的意義就是被拍下來,宣傳炫耀。我從來沒認真品嘗過我見過的壯麗。

我越來越發現,能夠靜下心放空自己享受環境是種內功,

通過冥想讓我意識到,人真真感覺到幸福的狀態其實是平靜,是在你的呼吸之間你的大腦不再游離,你不被自己的欲望、別人的期待壓的喘不過來氣的:間隙。這一刻我獲得放鬆。

我想象的成功就是擁有更健康的作息,健康的飲食,身邊有親密的家人,不用經歷戰亂、沒有害過人也沒有被人害過、生活中沒有遇見什麼可怕的大事、沒有生過大病,就這樣正常的老去,死去,沒有大富大貴,但足夠安穩的活一生。

聽起來有點普通,

但在我眼裡,普通人的一生,是繞過了很多隨機概率的幸運兒。

成功到底是什麼,請擁有自己的定義。

如果你夢想的生活只是每天可以睡個好覺、擁有健康的作息、平靜且普通的生活,那就學會降低你的欲望,享受你的生活。

如果你夢想自己一定要干一番大事業,不負自己的人生,那就去博,不要抱怨你吃的苦,總有一天會苦盡甘來。

在我成為自由職業以後,我關注了許多博主,我發現了很多有趣的人,有的人喜歡衝浪,就辭掉工作去到菲律賓,當全職衝浪教練,雖然疫情來到了讓生活很辛苦,可是也摸索出了適合當下現狀的生活技能。

有的人喜歡滑雪,就去全世界滑雪,當旅遊博主,儘管這很累,開銷也很大,但也通過摸索,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生存法則。

有人喜歡美食,就每天做飯,變着法子做好吃的,他們通過做美食,也摸索出屬於自己的一套賺錢方式。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的眼裡有光,

我舉這些例子不是為了引導大家去追求這樣的生活,而是希望你們重新思考,自己的成功標準是什麼?

拋開你對未知的恐懼,先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然後你自然摸索會出一套符合這個目標的生活方式,人的彈性很強的,不要小瞧了自己,這個世界很多元,不止有一種生活方式。

要明白不管外界多麼看好一個工作,給你的目標多麼高的讚賞,如果這件事情讓你感覺很痛苦,那麼這就是不適合你的,

對於成功,我們要擁有自己的標準。


4.關注內在突破,成功並不是某個高光時刻

我在深圳的時候,總有一種心態,

等我有錢了就好了

等我升職了就好了

我總在等待一個高光時刻,我期待未來的自己拯救我,

但我並不知道怎麼開始?具體怎麼做?我不滿意現在的自己,又不知道如何改變。

現在我明白了,這是因為我把目光一直放在外部標準上,想要獲得別人的讚賞、獲得別人的肯定。這讓我走的每一步都無比焦慮。

當我把目光聚在在內部標準上時,我不再焦慮,

我想要把口語說的更好,去說,每天說一點點,都能讓我為自己的進步感到喜悅。

我想要把文章寫的更好,去寫,每天堅持寫作,讓我切實的看見我表達能力的提高。

我想要視頻拍的更好,去拍,每次嘗試一點小改變,優化一點小細節也能讓我喜悅。

當我關注內的突破的時候,我變得更容易滿足,更喜歡現在的自己,我不在乎什麼時候能完成外部標準,也許永遠不會到來,但我仍然能為我現在的內在成長感到滿足。

其實我並不太推薦大家去看成功學,因為那並不是成功真正的樣子,成功並沒有什麼高光時刻,真正成功的人,都是在你看不見的地方,默默耕耘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每天澆灌,這個過程在前期來講是很漫長的,就像滾雪球一樣,只有等到真正積累到很大的勢能才會爆發,這個爆發的一瞬,是我們大家眼中看到的成功。但耕耘的過程,才是真正的成功。

如果你真的打算長跑,何必在乎幾次落後。如果你真的想要成長,何必害怕犯幾次錯。要做生活中的馬拉松冠軍,不做短跑英雄。始終關注內在的突破(內部驅動),而不是外在的讚賞(外部驅動)。

外驅力短促,令人膨脹,容易崩斷。內驅力陰柔而持久,源源不斷,讓內在的成長成為你的核心驅動力,這股力堅毅隱忍而持久,總有一天能帶你去到想去的地方。

成功不需要到達以後我們才會快樂,成功是一個過程,如果你已經走在了正確的方向上,你現在的每時每刻都會很滿足。

感謝你看到這裡,這個話題我思考了很久,這是上一個版本的思考《成功不是結果,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如果感興趣可以看看。

我總覺得對於成功,許多人定義的太平面了,許多人都在追逐一個自己也許並不喜歡的東西,我也曾經這樣,如果你也在為這個話題感到疑惑,為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希望這對你能有點幫助。❤️

- END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