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言:書房有些問答,有記錄和分享價值,卻因散落在不同地點,部分朋友可能看不見,挺可惜的。

老唐嘗試順手將它們拾起來,做個保存和分享,命名為《書房拾遺》。

收錄過程中,在不改變原意的情況下,對問答原文或許會有少量補充和修訂。

大概每湊夠四五千字,就推送一期。今天是第28期。

@Valen:唐老師,想請問一下持倉一個股票在買入當下是剛好是40%的上限持倉,如果後續波動使得持倉占比超過40%甚至50%,是否會進行部分賣出?
如果波動使得持倉占比減少到30%,是否會觸發你繼續買入?這種平衡持倉的方式是否正確?望指教,謝謝!
@唐朝:①一般不會。②價格合適有錢會買。③我不會去刻意平衡持倉。
2021年9月4日
@笑熬漿糊:請問唐師,茅台給地方帶來的利益裡面,哪些給了中央,哪些留在遵義?留在遵義的部分,仁懷本地可以獲取多少?
@唐朝:茅台給國家創造的收益,核心是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和消費稅(其他稅種數額比較小)。
增值稅中央和地方各50%,企業所得稅中央拿60%,地方拿40%;消費稅全部歸中央。
地方所得部分,省市分賬。企業所得稅是省上拿15%,遵義拿25%,至於遵義給仁懷分多少,不清楚。
增值稅改革之前,歸地方的部分大概是省上拿1/3左右,2/3歸遵義,增值稅改革之後劃分比例是多少,我現在不知道。
2021年9月4日
@告別與懷念:請教老唐,如果分眾傳媒不再被視為周期股,買賣點是否需要上調?
@唐朝:如果不再視為周期股,需要上調。目前還暫時還不確定這個如果,所以暫不調整。
@Daniel:在分眾當前1000億市值情況下,老唐,請問分眾分紅還是回購股票註銷更有利於投資者?
@唐朝:都差不多。
2021年9月4日
@marobot:看彼得林奇的書,市盈率合理值與收益增長率相等,比如6%的收益增長率對應6倍的市盈率。這說法合理嗎?他和你的估值法什麼區別呢?
@唐朝:向書房發送''peg''提取2020年1月的兩篇文章,專門寫了彼得.林奇估值方法的相關問題,以及和我的估值方法的區別。
2021年9月5日
@冬天:老唐是怎麼控制自己不盯盤的那?
@唐朝:不用控制。有其他事情做,自然就不盯了。實在閒得無聊,看看也沒啥,反正看一眼又不會懷孕。
2021年9月6日
@華星昊:請教唐師 在「all cash is equal」的指導思想下,假設我的能力圈內有2-3家公司(假設確定性差不多),且我每月有固定增量資金,那我可不可以在每月增量資金到賬時,比較這2-3家公司哪個更「便宜」(都在合理價值內),更「便宜」的那個,我就買入,每家公司不設倉位。
@唐朝:個人建議還是給單只個股設個上限較好,保持對未知世界的敬畏。
2021年9月6日
@有有:唐老師,請問您是如何初步判斷一家公司是否有研究價值的?
@唐朝:歷史記錄比較賺錢,然後足夠簡單到我能看懂,大致預期可見的未來也能持續賺錢,然後就可以考慮深入研究了。
@有有:您說的足夠簡單是指企業主營業務嗎?
@唐朝:足夠簡單就是你能明白他靠賣啥賺錢,讓你去賣你也能知道怎麼賣的那種。
2021年9月6日

@天街小雨:今年的股市走的夠跌宕起伏的,想知道老唐的心情真的不受股市漲跌影響嗎?
@唐朝:真的。
@天街小雨:只是老唐想過沒有:如果有關方面真的想讓遊戲產業像課外培訓機構一樣,騰訊是不是也會像新東方一樣,跌的爹媽不認?
@唐朝:想過。我的判斷是不會,所以就很淡然了噻。
@天街小雨:我的騰訊倉位占比超過了50%,主要是伴隨着股價下行,不斷加倉,最後一次加倉是440元,以為不會再跌了,可還是眼睜睜的看着它跌到了412元!
這件事給我的教訓是:永遠也不要滿倉,因為總會有驚喜(驚嚇)等着你!
@唐朝:這是因為你對股價還抱有「以為不會再跌了」的觀點,所以才會有驚嚇。像我這種對股價波動從來沒有觀點的人,漲跌都不是驚嚇。
2021年9月6日
@左軍平:唐老師,你給茅台和洋河的買入和賣出標準為什麼都差不多?茅台護城河更強,不應該設置更寬鬆一些嗎?
@唐朝:茅台的買點要稍微寬鬆一點,大致也算對這一點的體現吧。另外,護城河強弱,其實在增長率預估、淨利潤預估上也都能體現,無需為所謂的「強」這個特點,單獨去定一個尺度。
2021年9月6日
@物語星空:唐老師,騰訊最近不太平。遊戲受到了防沉迷影響,遊戲很多未成年選擇退款,其他的業務受到反壟斷影響。老師您怎麼看呢?
@唐朝:感謝這些不太平,否則怎麼可能讓我撿到那麼多股權呢?
2021年9月6日
@星辰:老唐,今天看了一篇文章,說山西汾酒可能要回歸三甲,您覺得這種可能性大嗎,對洋河會不會形成某種壓力?
@唐朝:形成壓力是好事兒,有競爭才有更好的發展。不過很可惜它倆不是一類產品,實際上形成不了什麼競爭。洋河真正的對手是類似於劍南春這樣的企業。
2021年9月6日
@王林:老巴持有比亞迪,為啥現在比亞迪市盈率這麼高了也不賣呢?為什麼這時候他們反而不考慮市場先生的瘋狂呢?
@唐朝:這個他沒詳細分享過,我對比亞迪又沒有研究,所以不好去猜不賣的原因。
但這筆投資可能不算是巴菲特自己做的,因為他原話說過:「我對手機或電池行業一無所知,汽車原理我也不懂。但芒格和索科爾都是聰明人,他們懂這些。」,這事兒拿主意的應該是芒格。
2021年9月6日
@鄧聰:最近看到有觀點認為,雖然未成年人的營收貢獻在遊戲中極低,但是
1、喪失這些不掏錢的客群後,遊戲的客群基數下降,願意掏錢的成年人也會下降。
2、對電競行業影響非常大,因為電競選手都是從十幾歲的孩子開始培養的,到二十歲基本就快退役了。電競受影響,一款遊戲的生命周期會下降不少。
這兩個觀點您同意嗎?
@唐朝:同意。但不覺得是個多大的事兒。
2021年9月6日
@Johnson:唐老師,保險年金類產品有3.5-4.5%的複利,還可以保持這部分錢的長期紀律性,想請教值得投嗎?謝謝!
@唐朝:所有的年金類保險產品,對於具備基礎知識的投資者來說,價值均為負。因為投資者兜底回報要求也應該考慮不低於8%,即指數基金長期回報10%±2%的底線水平。
2021年9月6日
@泉:花屬於全體股東的錢去回購併不註銷然後給部分人,聽上去股東利益是受損的呀,還是說假設這部分人拿到激勵會創造更多的利潤所以打平了?
@唐朝:一間公司花錢出去,並不意味着公司或股東就受損,關鍵要看買回來的東西是否物有所值。超值受益,等值白干,不值受損。
買房如此,買地如此,買廠如此,買員工的勞動亦是如此。
2021年9月8日

@大愛清城:增發,其實是稀釋了大股東的權益,比如總股本1億股,大股東占比60%為0.6億股,增發20%,總股本變成1.2億股,大股東占比變成了0.6/1.2=50%,所以對大股東是不利的。
但回購註銷往往能推高股價,這個對股東又是有利的。
@唐朝:增發並不只是稀釋大股東權益,是同比例稀釋所有股東的權益。
2021年9月8日
@呂向陽1990:請教唐師一個問題:分紅後的資金接着買入這家公司股權,那不就是本金沒有增加但是股權增加了,理論上說長期來看是可以私有化這家公司的,是這樣子嗎?
@唐朝:如果企業一直賺真金白銀,一直分紅,而股價又一直不變或一直跌,你的確可以。
但很遺憾,資本不會給你這樣的機會的。能持續賺回真金白銀的企業,其股價根本就沒有機會一直跌,甚至很難有機會一直不漲——其實這也是在股市確保賺錢的秘笈。
2021年9月8日
@陳果:如果好的公司分紅再投資,應該還是比現金在公司賬上低效率的待着,要好得多吧?
@唐朝:這要看再投資的股價。答案並不一定。
2021年9月8日
@飛翔:原有持倉股票分紅後,一段時間又買入一部分然後賣出同等部分,會扣原持股的紅利稅嗎?
@唐朝:當天完成的等量換手,系統不算你有過買入賣出。不是當天或不是等量的部分,就按照先進先出計算持股期,並計算是否需要補稅以及按什麼稅率補稅。
2021年9月8日
@如風:老唐您好,我仔細看了分眾的半年報,非常慚愧硬是沒看出來哪裡寫了分眾要把回購的股份註銷,麻煩老唐指點,到底是那一塊提供了註銷股份的明確信息。謝謝。
@唐朝:不在半年報里。是發半年報的時候,公司同時發布了一篇公告,題目叫《分眾傳媒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關於變更註冊資本並修訂公司章程的公告》,這篇公告就是寫擬註銷回購股份事宜的。
2021年9月8日
@起風了:一隻股票財報不好,但是想象力和以後的確定性非常好,這個時候財報還重要嗎?
@唐朝:這要看你的想象力和確定性從哪裡得出的,可靠性到底有多大。如果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未來賺錢的確定性非常高,那當下財報好不好確實不重要。
2021年9月8日
@膠王:內在價值低於市價,公司就增發;內在價值高於市價,公司就拼命回購註銷。
我們是不是有這樣一種方法:專門研究老闆和管理層,如果是一群讓人很滿意的老闆和管理層,那我們就完全可以根據他們的回購或者增發來進行買出和賣入啊!
@唐朝:理論上沒錯。但如果一家公司的老闆和管理層,拼命琢磨怎麼從股東的口袋裡賺錢,恐怕很難評價為「讓人很滿意」,你不會有與虎謀皮的感覺嗎?
2021年9月8日
@王兆欣:回購還未註銷的情況下,回購部分的股票參與分紅嗎?
@唐朝:不。
2021年9月8日
@Captain:我認為回購不註銷損害了股東利益,除非他創造了激勵的價值。
@唐朝:回購不註銷,其實就是公司拿錢買了股票,只不過的買的不是騰訊的股票,不是茅台的股票,是自己公司的股票,僅此而已。
資產從鈔票形態變成股票形態,只是一個中性行為,不能直接說有利或有損。如果買的股票低估,就有利於股東利益。高估就損害股東利益。
激勵是另一碼事。激勵的利弊要點在激勵方案,和股票來自回購還是來自增發無關。
2021年9月8日

@觀潮聽濤:看您的《巴芒演義》里寫的,巴菲特為了多買點股份還張貼廣告。當時的美股市場屬於一個什麼樣的市場呢?
@唐朝:有點像最近二十多年前中國各地廣泛存在的一級半市場,缺乏電子及時報價和買賣委託手段,依靠經紀人聯絡買賣。
或者你可以參照二手房市場,差不多的,買賣雙方可以自行尋找交易方,也可以依靠經紀人牽線,最終在股份公司證券部或專業股權託管登記機構辦理過戶。
2021年9月8日
@Mintyson:茅台從國有獨資變成國有控股,代表着什麼呢?
@唐朝:沒什麼關注價值,是茅台集團的變動,與股份公司無關。簡單的說就是茅台集團原來由國資委獨家掌控,現在將部分股份劃撥給財政廳下屬全資子公司持有。估計是為了便利財政廳利用茅台集團的股權做一些債權擔保。
2021年9月9日
@唐朝:對於投資者來說,不僅資金無時無刻需要比較,其實時間和精力也存在着性價比問題。
開箱拆出的這幾本地產類圖書,展示了當年為了理解萬科這個股市優等生,還是頗花了些精力的(這肯定只是其中一部分),然而結果還是吃不准,不敢去下手。
更誇張的是銀行。下圖最多是讀過的銀行相關書籍的1/2至2/3,因為我清楚地記得丟過一大堆,結果呢?其實也沒賺到多少錢。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最近的陝西煤業,前後可能耗時不足一周,就看過幾份財報幾份研報,一兩篇文章的事兒。論獲利的絕對金額,已經接近我在銀行里泡幾年的利潤總和了——當然,主要是本金基數差異導致的。
有些行業,就是簡單,輕輕鬆鬆就能理解。有些行業就是複雜,耗費大量精力也不一定能理解。
就像企業一樣,有些企業就是天生命好,隨便怎麼亂來,也是賺多賺少的事兒。
有些企業就需要管理層殫心竭慮,如履薄冰,稍有差池便跌落塵埃。甚至自己啥也沒做錯,純粹是隔壁傻×犯錯,你無辜受牽連跟着被雷劈!
所以啊,閱讀越多,越覺着巴神的''我們不挑戰惡龍,我們只是躲開它'',芒格的''知道會死在哪裡,就不去哪裡''的農夫,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被嚴重低估的大智慧。
巴芒兩蓑翁,歷遍窮通。
一比農夫一避龍。
若是見錢就伸手,耗死英雄。
確定成長偶相逢,風虎雲龍。
財富增長笑談中。
放眼全球高手裡,誰與爭峰?
@UUvv:「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企業行業千差萬別,入門需謹慎。
@周明芃:相比較跳三尺高的欄杆和跳一尺高欄杆的問題,投資不是體操比賽,比誰的動作越花哨分越高,比的是投資確定性。
最怕是研究到最後自以為自己懂了,實際沒有懂,我在保險上就是碰到了血的教訓
@Cq:越智慧懂得越多的人越謙虛。反觀我自身,年報沒看幾份,書沒讀幾本,就以為掌握了什麼真相,本質上還是在碰運氣。
@李榮華:「在經歷了25年的管理與經營各種不同事業的歲月之後,查理跟我還是沒能學會如何去解決企業的難題。不過我們倒是學會了如何去有效地避免它們。
在這點上我們倒是做得相當成功。在跨越企業的柵欄時,我們專挑那種低於一英尺的欄杆,而儘量避免跨過那種高於七英尺的欄杆」——巴菲特致股東信1989年。
2021年9月9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