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牧騎美麗的傳奇
寫在習近平總書記給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回信四周年來臨之際
作者:呂東紅
藍天深邃草原茫茫,
牧場深處動情歌唱,
馬蹄嘚嘚路途遙遙,
星月伴我舞姿飛揚。
似水流年芳華綻放,
風沙雪雨伴我成長……
1978年,呼和浩特市土托郊(土默特左旗、托克托縣、呼市郊區)烏蘭牧騎巡迴交流演出,在托縣的一個小村子裡,吃的是生了芽的麥子面。饅頭黏的粘牙,沒有菜,煮了一大鍋土豆伴着辣椒麵兒吃。托縣的辣椒確實是名不虛傳的好吃,大家都吃的津津有味。因為托縣遭受了洪澇災害,我們和農民一起下地搶收麥子,雙腳踏在泥水裡,手上被磨的都是血泡,白天勞動完,晚上繼續演出。
1977年冬天,隊裡新編排了一個小歌劇,叫《園丁之歌》。我們就開始在呼和浩特郊區所有邊遠地區的中小學慰問演出。在去小井溝的路上下起大雪,卡車行駛在山路上的時候突然滅火了,一直順着山坡往下滑,情況特別危險。隊員們趕緊跳車,大家搬着路邊的石頭卡住了汽車軲轆。幸虧沒掉下去,那可是好幾百米的深淵。這樣的事情發生過不止一次兩次,隊員們好像從來都不知道害怕,過後就忘記了。
烏蘭牧騎自編自演了很多的快板、對唱,還有小歌劇等作品,都是宣傳正能量,歌頌好人好事、英雄模範的,也有號召大家奮發精神,和自然災害作鬥爭的節目。烏蘭牧騎下鄉演出都是根據形勢,及時編排新的節目,讓黨的政策家喻戶曉,把黨的關懷送到基層群眾的心裡。
烏蘭牧騎的演出收到的社會效益還是非常不錯的。我們在黃合少鎮老丈窯子村演出現代小戲《接婆婆》,這個戲是歌頌百善孝為先的。後來聽說村裡有個不孝順的媳婦看完戲以後就轉變了。她怕自己對婆婆不好,會讓兒女有樣學樣,將來也做不孝子。
那個時候,農牧民基本沒有什麼文化生活,尤其連電視都沒有的年代。烏蘭牧騎去了那裡,村子裡就像過大年一樣熱鬧,外地的親戚都拖兒帶女、呼朋喚友的來看演出。
1987年,在錫林浩特演出的時候,有個牧民殺了羊、買了酒讓我們去他家的蒙古包吃飯。他還跟着烏蘭牧騎看演出,我們走到哪裡他跟到哪裡,從東烏旗到西烏旗,後來還去了烏拉蓋,他說看烏蘭牧騎的演出看多少遍都看不夠。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指出的「人民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人民」,尤其是邊遠地區的農牧民更是渴望把藝術送到他們身邊,去滿足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更多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