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烏蘭牧騎美麗的傳奇

寫在習近平總書記給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回信四周年來臨之際

作者:呂東紅

我是在2017年年底創作完成《烏蘭牧騎美麗的傳奇》這首歌的。
2017年11月21日,對於所有的烏蘭牧騎隊員來說是一個幸福而又難忘的日子。因為在這一天,內蒙古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收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這封回信是在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建設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當時,文化館組織了全體工作人員觀看了有關新聞和專題報道。
作為一名老烏蘭牧騎隊員,我特別激動、特別感動,那種自高無上的榮譽感和自豪感是發自內心的。於是,我提筆寫出了這首歌。

藍天深邃草原茫茫,

牧場深處動情歌唱,

馬蹄嘚嘚路途遙遙,

星月伴我舞姿飛揚。

似水流年芳華綻放,

風沙雪雨伴我成長……

歌詞寫出來後,呂學東老師譜了曲,著名歌唱家齊峰老師演唱了這首歌,還把這首歌曲收入了他的專輯。
但我總覺得用筆根本就寫不出烏蘭牧騎隊員紮根基層,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那種高尚的精神境界。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總結的那樣:「60年來,一代代烏蘭牧騎隊員迎風雪、冒寒暑,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台,為廣大農牧民送去了歡樂和文明,傳遞了黨的聲音和關懷」。

那些天,我一直沉浸在對過去芳華歲月的懷戀中,回想着在烏蘭牧騎工作的點點滴滴。
我是1976年6月28日那天考入賽罕區也就是當時的呼和浩特市郊區烏蘭牧騎的。剛入隊的時候,我還不到15歲,是個什麼都不懂的毛孩子。是烏蘭牧騎這個紅色熔爐培養造就了我,讓我從一個文藝白丁成長為一名一專多能,不論是器樂、打擊樂、戲劇、舞蹈、曲藝,還是主持節目、編劇作曲都能得心應手的烏蘭牧騎隊員。
上世紀七十年代,下鄉演出特別艱苦,烏蘭牧騎去農村牧區演出,最開始是坐毛驢車、馬車,然後發展到四輪車、拖拉機、大卡車。下基層演出的時候我騎過毛驢兒、騎過馬、還騎過駱駝。
我們的舞台有時候在農家的炕頭上;有時候在蒙古包里;還有的時候在草原上、在農田阡陌間。
在草地的兩邊栽兩根木杆子,把一塊幕布四面固定在木杆子上,旁邊插上烏蘭牧騎隊旗,就是我們的演出點。有的邊遠地區沒有通電,就將棉球澆上煤油或者柴油點燃,掛到空中的鐵絲上照明,有時候一場演出下來,隊員們的鼻孔都被熏黑了。

當時的工作條件非常差,下鄉或者去牧區演出的時候,路都很不好走,有時候得走一天。我記得去四子王旗共濟堂演出,大卡車就走了一整天。卡車上裝着樂器和道具,還有三十多個人的行李。行李跺得超出汽車馬槽老高,隊員們坐在行李上面,感覺要就和藍天白雲相接了。
一開頭大家情緒都特別高漲,一路上各種搞笑的唱段和小品不斷。可那是七月中旬,內蒙古最熱的季節。到中午的時候,大太陽曬得人熱的受不了,我們又怕耽誤晚上的演出,就一直沒有停車吃飯。大家又餓又熱,傍晚時,終於趕到演出地點,每人吃了一碗餄烙面就開始裝台、化妝、準備服裝道具。當音樂響起的時候,望着舞台下快樂的觀眾,我們的心也是甜絲絲的。
冬天下鄉演出是最艱苦的,嚴寒中凍得隊員們彈琴的時候手指頭都是僵的。有時候遇到下雪天,觀眾不散我們的演出就不會停止。有的演員為了演出效果,零下二十多攝氏度還穿着單衣上舞台,有好多老隊員都因此得了關節炎。
有一次去挑花公社後毛道村演出,下雨天過後,烏蘭牧騎又要啟程去別的地方,可路是膠泥的,車裝的多了根本出不去。來接大家的馬車拉着行李和道具,隊員們就光着腳提着樂器在泥水裡走,石頭和玻璃渣扎得我們腳上都是傷口。

還有好多次在演出路上車壞了。有一次去涼城演出,汽車軲轆掉了,差點翻了車。隊長趕緊去當地找馬車來拉樂器和道具,隊員們就徒步跟着馬車走。當時那個急呀,想到演出現場好多邊遠地區的農牧民騎着馬趕去要看演出,我們都心急如火,如果耽誤了演出那可就是大事故。
有很多時候演出完半夜歸來,無論是在馬車上、還是在拖拉機上、卡車上,完成了演出任務的隊員們情緒高漲,一路上歌聲不斷,笑鬧聲不斷。那種單純的、無憂無慮的快樂一直與我們同在。
在武川縣鄉下演出的時候,我住過那種小茅屋,牆壁都是黑色的茅草,角落裡有好多跳蚤,咬得我們渾身都是大包。但大多時候隊員們是和農牧民住在一起的,他們都很淳樸,對烏蘭牧騎隊員特別好。有的人家拿出自己家還捨不得吃的吃食招待我們,給我們烙油餅炒雞蛋。在當時,那可是農村最高規格的待遇。那時候沒有冰箱,農村夏天根本就見不到肉。

在呼和浩特市近郊演出,很多村子裡都有戲台,台下黑壓壓坐滿觀眾,演到精彩處掌聲和歡呼聲不斷。住在農家,房東總是熱情地關照隊員們。
有個叫朝忽鬧的村子,老九叔一家對我像親人一樣。每當來這個村演出,他們家人就早早的等着來拿我的行李。我扮演小戲《接婆婆》里的龍龍,受到村民們的熱烈圈粉。演出完第二天早晨,我在老九叔家睡醒後,發現家裡站滿了嬸子大娘們,大家都想看看扮演小孩子那個活靈活現的演員到底是不是三十多歲的人;還有後毛道村的連枝嬸子,每次我派飯到她家,她都不嫌麻煩的給我燴菜煮素糕,或者做莜麵吃,那都是我最愛吃的飯。那種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感覺,讓我們心裡暖融融的。在榆林鎮的一個村子裡演出,我住在一位五保戶大娘家裡。大娘對我噓寒問暖,晚上演出回來鍋里給我熬好了熱乎乎的小米粥。演出結束離開,我和大娘執手相看淚眼,我悄悄拿出錢和糧票塞進大娘手裡。

1978年,呼和浩特市土托郊(土默特左旗、托克托縣、呼市郊區)烏蘭牧騎巡迴交流演出,在托縣的一個小村子裡,吃的是生了芽的麥子面。饅頭黏的粘牙,沒有菜,煮了一大鍋土豆伴着辣椒麵兒吃。托縣的辣椒確實是名不虛傳的好吃,大家都吃的津津有味。因為托縣遭受了洪澇災害,我們和農民一起下地搶收麥子,雙腳踏在泥水裡,手上被磨的都是血泡,白天勞動完,晚上繼續演出。

1977年冬天,隊裡新編排了一個小歌劇,叫《園丁之歌》。我們就開始在呼和浩特郊區所有邊遠地區的中小學慰問演出。在去小井溝的路上下起大雪,卡車行駛在山路上的時候突然滅火了,一直順着山坡往下滑,情況特別危險。隊員們趕緊跳車,大家搬着路邊的石頭卡住了汽車軲轆。幸虧沒掉下去,那可是好幾百米的深淵。這樣的事情發生過不止一次兩次,隊員們好像從來都不知道害怕,過後就忘記了。

烏蘭牧騎自編自演了很多的快板、對唱,還有小歌劇等作品,都是宣傳正能量,歌頌好人好事、英雄模範的,也有號召大家奮發精神,和自然災害作鬥爭的節目。烏蘭牧騎下鄉演出都是根據形勢,及時編排新的節目,讓黨的政策家喻戶曉,把黨的關懷送到基層群眾的心裡。

烏蘭牧騎的演出收到的社會效益還是非常不錯的。我們在黃合少鎮老丈窯子村演出現代小戲《接婆婆》,這個戲是歌頌百善孝為先的。後來聽說村裡有個不孝順的媳婦看完戲以後就轉變了。她怕自己對婆婆不好,會讓兒女有樣學樣,將來也做不孝子。

那個時候,農牧民基本沒有什麼文化生活,尤其連電視都沒有的年代。烏蘭牧騎去了那裡,村子裡就像過大年一樣熱鬧,外地的親戚都拖兒帶女、呼朋喚友的來看演出。

1987年,在錫林浩特演出的時候,有個牧民殺了羊、買了酒讓我們去他家的蒙古包吃飯。他還跟着烏蘭牧騎看演出,我們走到哪裡他跟到哪裡,從東烏旗到西烏旗,後來還去了烏拉蓋,他說看烏蘭牧騎的演出看多少遍都看不夠。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指出的「人民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人民」,尤其是邊遠地區的農牧民更是渴望把藝術送到他們身邊,去滿足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烏蘭牧騎近三十年的工作歷程中,我和我的烏蘭牧騎走遍了內蒙古的山山水水。在遼闊的草原上,在田園地頭、在邊遠的哨卡、在礦山、在學校,到處都留下了我們的歌舞和樂聲。一代又一代的烏蘭牧騎隊員把青春獻給了農牧民、獻給了內蒙古這片熱土。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關懷下,2018年1月23日,內蒙古政府為自治區的75支烏蘭牧騎配發了下鄉惠民演出大巴車,文化部還給基層文化單位配備了演出專用車,讓我們的烏蘭牧騎和文化館都鳥槍換炮了。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無論歲月如何更迭,烏蘭牧騎的精神將會永遠流傳,成為永遠不變的美麗傳奇。

更多新聞


來源:騰格里新聞
版式統籌:張臻
校對:王方
一讀:段磊
初審:馬幺幺
終審:阿拉騰
聲明:轉載請註明來源於呼和浩特日報官方微信;本平台轉載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
投稿郵箱:hhhtrbsxmt@163.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