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叫我媽媽,叫我露西婭。」
《小小港灣》里,亞拉有個非常孩子氣的媽媽。她喜歡穿亞拉的童裝露出俏麗的肚臍,熱衷於和俊男靚女們在海灘上縱情歡樂,和亞拉為數不多的互動,也都是朋友間酒桌遊戲的延續。

她心裡滿是逍遙與遠方。當亞拉的雙手向她伸出,她微笑着回應:「不要叫我媽媽,叫我露西婭。我們是最好的朋友。」

露西婭沒有準備好做一個母親。她與亞拉的「友誼」,已經是她所能給予的全部愛意。電影的前40分鐘,她作為母親的不在場,成了故事最大的在場。
海邊,露西婭的眼光匆忙掠過女兒的面龐,落在跳海的帥哥身上。為了爭奪媽媽的注意力,亞拉採取了決絕的行動。她登上高聳的廢棄水塔,準備跳海。如果說嬰兒的超能力是發出尖銳又嘹亮的哭喊,撬動養育者的關愛的神經,那麼亞拉是以墜落的方式,絕望地發射愛的訊號。

這是本片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場景。懷着即將得到母親關懷的憧憬,跳入水中的亞拉像一條魚一樣輕盈愉悅。

但當她失意地上岸,依舊獨自一人,看着自己被水拍得紅腫的膝蓋,尖銳的情感矛盾被緩慢而詩意的畫面包裹成一顆糖衣炮彈,就此擊穿觀者的心。

《小小港灣》沒有將討論引導向社會問題的風口浪尖,而是用童話的表達幻想了解決問題的另一種可能性,消解了現實中正在膠着角力的矛盾。但我們依然能從這段有些極端的母女關係中,看到一種對現實的映照:我們都見過這樣的孩子,父母管教和關愛的缺位讓他們小小年紀有着成熟的面容和些許粗野的舉止,時而被社會粗暴地冠以「問題少年」的名稱。

其實在這類人群真正成為社會難以解決的「問題」之前,他們渴望的非常簡單——一個相對完整的家庭,其中不缺席的養育者可以用愛搭建他們避風避雨的去處。
「我想要那艘船,我們一起遠航」
故事繼續以非常溫和的方式流動,媽媽離開後,亞拉來到了火車站,想要追上母親離開的火車。命運一般地,她遇見了陌生女人託付給她照顧的一對雙胞胎嬰兒。無獨有偶,嬰兒們的母親衣着落魄,眼神閃躲,短短的照面之後就丟下孩子們跑上露台喝酒。亞拉在她身上看到了母親露西婭的影子。那一刻是她命運的轉向。

因為不忍心獨自舍下兩個無辜的生命,她把嬰兒帶回了家,在外婆留下的花園小屋中,與好友克里斯蒂安共同扮演起父母的角色。亞拉從愛的渴求者成長為愛的施予者。
被遺棄的女孩和離家出走的男孩,帶着一對雙胞胎嬰兒,在外婆的花園小屋裡鑄就一個溫馨的小小港灣。他們笨手笨腳地餵養孩子,快樂地衝下山坡,遙望城市的風貌,那些高聳的煙囪仿佛是郵輪的排氣口...... 再而後不可解的現實結局被童話的光暈籠罩着,我們於萬分不可思議的迷霧中看見夢境的出口。

亞拉作為「事實孤兒」,儘管擁有監護人,監護人卻沒有養育的意願。在這樣的環境裡,亞拉勇敢地成長,甚至承擔了大人推卸的責任,將愛的餘燼燃燒出有溫度的火花。

銀幕上的故事可以戛然而止,現實中的故事卻無法按下暫停鍵。從商業院線片到作者電影,影視作品越來越多地着墨於充滿問題的親子關係。他們是構成社會性反思的重要組成部分。




左右滑動查看相關作品
如聚焦祖孫三代兩段互相影響的母女關係的電影《春潮》所說,「你和母親的關係,決定你與世界的關係」。作為子女,我們所經歷過的母子關係,到底怎樣影響着我們的人生?我們是否還在父母或多或少的親情缺位中久治未愈?
另一個層面來看,我們所處的也早已不是外公外婆口中所說「能生就能養活」的時代。那麼,我們為人父母的標準到底是什麼?面對可能需要犧牲的人生可能性,我們是否真的做好了準備?
天真的孩子們即使沒有得到愛的滋養,也能創造出一個充滿愛的小世界,重新發明世界運行的法則。在第6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新生代單元也褒獎了《小小港灣》的這份豐富與真實。

電影從不是觀眾尋找答案的捷徑,只是觀察問題的小窗口。兩天之後,走進電影院吧,和《小小港灣》一起打開孩子們的心理世界,從那裡望出去,遠方的答案只有帶着愛與希望往前航行才能看見。
-FIN-
撰文 Vivian & Flo
動圖製作 蘇安
排版 Flo
《小小港灣》定檔9月2日

《小小港灣》9月2日,為愛遠航
大使推薦《小小港灣》

大使推薦:童真動人,愛意深沉
《小小港灣》觀影團招募

《小小港灣》14城觀影團招募!速來!
和觀映像主營版權引進業務,推介來自戛納、柏林等國際電影節的最新佳作多達150餘部,同時致力於文藝電影和紀錄片的國際發行,如《樓》《來處是歸途》《指尖的小星星!》《春潮》《米花之味》《正面迎擊》等佳作,始終追逐經典,發掘小眾,關注女性,尋求多元。
商務合作|marketing@hugoeast.com
海外發行|sales@hugoeast.com
影迷群|Hugoeast2020(備註城市)
播客話題建議或樹洞|chatroom@hugoeast.com
點擊閱讀原文,收聽「和觀選片會」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