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目錄

付費說明
導語
如果不是《沙丘》上映了,這套會員節目我還能再剪三個月。研究了好幾個月新的節目形式,等我把它們一鍋端上來的時候,還是不知道算不算黑暗料理。
可能不少人疑惑為什麼還有《指環王》專題。它可算暴露這套節目最早希望推出的時間。一切的開端源於《指環王》內地重映時遭遇的「新觀眾打差評」事件,當時我和膠片、楊導聊起了短視頻培育下的新觀眾審美,以及谷阿莫式的「三分鐘看片」對電影的影響,就突發奇想要做一檔「隨片評論音軌」的節目,影片就選了當時還在重映的《指環王3》。
按說隨着碟片退出主流,這類隨片評論因為門檻過高已經越來越小眾了。它的門檻也是它的特點——與電影等長。如果你想聽完音軌,意味着必須對着畫面再看一遍電影,而「再看」這二字的背後,還有「之前已經看過」的前提。簡直沒有比這個形式更反「三分鐘看電影」了對吧?它對老影迷曾是多大的福利,對短視頻觀眾就會是多大折磨。
所以新節目這麼搞,聽着就很黑暗料理。尤其我們的音頻還不是嵌在DVD里的音軌,甚至你連快進和倍速都沒辦法用,更別提第一期還是超過4小時的《指環王3》加長版。
其實從反派影評一開播,就不斷有人勸我把節目剪短一點。那麼經過五年時間,一檔「單音頻4小時」的新節目出現了。它是一道門檻,也是一劑預防針——受不了的,沒看過的,止步。我也替您覺得虧。
有勸退的,也有要回饋的。五年來是所有支持我們的聽友能讓反派影評走到現在。那天我在微信後台整理了幾十位給我們累計打賞達到四位數的聽友,今天我們把這套新節目送給你們。其中已經付款的朋友,我會在10月底前按ID全額退款,同時保留會員權限。恕我無法因此感謝更多人了,但如果有可能,今後我們也會進一步明確會員階梯。
此處就不聊太多情懷了,還是希望節目本身能吸引你。
《沙丘》當然是時下的新片,是今年門檻最高的好萊塢大片。更重要的是,它是「跨媒介特許經營」的一個經典案例。《沙丘》的文化產品涉及書籍、電影、美劇和遊戲。這也為我們一檔全新的節目形式找到了框架。此後,這類不定期推出的「專題」將成為凌駕於三檔日常節目之上的新欄目,每一個都將包含數期長節目和馬後炮,用來跨媒介的深入探討同一IP。對應到《沙丘》就是「書、影、視、游」,一類一期。這裡還要感謝麥教授,遊戲章節他提供了很多我完全不了解的內容。
《沙丘》不僅關於經典回顧,同樣觸及當下之爭。眾所周知,它和《基地》這兩本同時代的巨著,一個拍了電影,一個拍了美劇。好像天意一般,它們也都在隔了半個多世紀後的同一時間問世。而且此次的《基地》和《沙丘》在各方面都是全球頂級配置。無論主創團隊、成本規模,甚至流媒體發行渠道,幾乎都是地表最強。
那麼,說了幾年的流媒體取代影院,吵了幾年的美劇取代電影,今天終於要有正面的決鬥了。如果說「科幻」已是電影最核心也是最後的堡壘,那麼兩者的勝負將不僅關乎於兩本書的改編,更決定着今後全球媒介形式的更迭。
這場仗,既分勝負,也決生死——它是好萊塢電影的賽末點。
說到現在都圍繞着一個詞:門檻。節目的門檻,電影的門檻。最後還有風險的門檻。我不想說是頻繁的刪文讓我們搬家。但你確實可以認為,我希望犧牲一部分影響力來維持表達的尺度。你可要注意,我說的是「維持」,本來也沒什麼電視台不讓播的,只是維持,好像也越來越難了。
就說你們都在罵的這個鵝字頭APP吧,我也吐槽。尤其看着它越來越賣萌的大LOGO,總給我一種《讓子彈飛》般坐困鵝城的隱喻。但凡有人來問「小鵝通」為什麼用不了,我就要幫鵝總帶一次貨:它新版APP已經改名叫「鵝學習」了,您得重新下載(此處N+1)。不同的是,別人帶貨掙錢,而我是那個每年交它年費的人。
可為什麼還用呢?就一個原因。它執行的不是一些「泛用型播客」的尺度,也不是公號的尺度——連一份舊節目的目錄都要刪,我有點不能接受。
後來花半天時間,我把五年來的所有節目重新傳到了小鵝通(鵝學習)上。這裡是個半地下室,但在屋檐越來越低的時候,地下室能讓人站着。站着掙錢不一定得學張麻子,學宋康昊也可以。尤其那天我一看,張麻子本張已經去給關格格當爹了。
反派影評回到那個連《恐龍戰隊》都出節目的階段是不可能的了。我不在意這是不是播客。我在意電影。
長按上圖可購買反派「十年專題」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