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循跡·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主講:三喵先生

策劃:三喵先生

責編:馬戲團長

全文約3500字 閱讀約10分鐘

「不要叫我姚老師,叫我Tony!」

現代社會,中外交往頻繁,尤其是在一線城市,很多人就給自己弄一個洋名,尤其是英文名。這事情如今司空見慣,也催生了很多段子,比如說,春節結束了,村裡的翠花和二虎回到了上海靜安寺商圈,變成了Lucy和Tony,諸如此類。

有時候這還真不完全是段子。我過去從事的是出國留學的行業,這裡是英文名的重災區,有時候一開教研會,底下坐着的都是黑頭髮黃皮膚說着各種東北話的Angela,Celina和Lily們。

◇這年頭,洋名也能成為鄙視鏈了

有一次,我遇到一個老師,習慣性地打個招呼,「姚老師好」,結果這位老師卻扶着黑框眼鏡,擺出一副長者的姿態對我怒斥一番,原以為他要傳授各種人生經驗,沒想到姚老師尖聲尖氣地說——「不要叫我姚老師,叫我Tony!」那一刻,他的頭上似乎有金光加持,似乎對Tony和理髮小哥的關係渾然不知。


◇ 大學士和皇帝也起洋名

不過,姚老師看起來唬人,但也就欺負沒文化的。說起來中國人起洋名,也是歷史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明朝末期。

當時在明廷做官的徐光啟,跟着傳教士利瑪竇,系統地學了天文數學曆法等等各路新知識,學到後來,乾脆就受洗禮入了教。

按照當時天主教的規矩,入教了就得有個教名,於是,徐光啟給自己起了個教名,叫保羅,就是基督教里的聖保羅,這算是古往今來第一號中國人起的西洋名字,中文寫作「保祿」,這也成了徐光啟的另一個名號。

◇ 洋名第一人徐光啟,或者說叫保羅徐

當時,中西方之間主要就是靠着傳教士,西方船堅炮利,這些裝備比李自成和滿清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但是想要得到西方先進技術,總得對傳教士有所表示,於是,很多當時的風雲人物紛紛入教,也留下了他們的洋文名字。

比如,活躍在東南沿海的海盜頭子鄭芝龍,為了自己穩定的洋槍洋炮供應,就皈依了基督教,還給自己起了個洋名叫「尼古拉斯」。

◇ 鄭成功他爹鄭芝龍,或者叫尼古拉斯·鄭

當然,鄭芝龍再厲害,也不過就是個海盜頭子,同時期起洋名的人里,還有地位更牛逼的太子。當時滿清已經入了關,南明小朝廷局勢危如累卵,皇帝大臣們急得眉毛鬍子一把抓,任何外援都不肯放過,他們也管不了路程遠近了,直接給羅馬天主教廷寫信,說自己要皈依天主教,希望以此換來西方的武器技術援助。

為了入教,當時的南明永曆皇帝也豁出去了,那一年,他的太子朱慈炫出生,剛生下來,小娃娃就被施以基督教的洗禮,並且給了個「君士坦丁」的洋名。

傳教士是希望這位太子能像古羅馬的君士坦丁大帝一樣,重振祖上基業,但顯然事與願違,這個東方的「君士坦丁」,最後跟他爹一起被吳三桂勒死,所謂「重振祖上基業」的事情,也就成了過眼雲煙。

◇ 皈依天主教也沒用啊

◇文化人和普通人的英文名

清朝鼎盛時期,皇帝們對基督教傳播不鼓勵,也就沒多少人有機會起教名。到了晚清,基督教又有機會在中國傳播,這次,基督教走的是民間路線,在基層發動教眾。

當時的清政府孱弱,面對洋人是一再退讓,所以,加入基督教好處多多,比如跟人發生糾紛了,官府會向着自己,諸如此類。這麼一來,基層民眾加入教會的就很多,有不少也有教名,比如亞歷山大,亞爾博什麼的。發生糾紛,官府一看這黑頭髮黃皮膚的中國人有洋名,往往就在氣勢上先輸了三分。

所以,在晚清那會兒的國內,起洋名這事兒已經不稀罕了,而它背後的動機,其實也不是「跟外國人交流更方便」,純粹就是「有了洋名好辦事」。

不過,真走出國門跟外國人交流的中國人也還是有的,他們起的洋名,就沒那麼多花里胡哨,而就是很簡單地把自己的名字漢語發音用字母給拼出來。比如,中國第一個在耶魯讀書的人叫容閎,他後來也促成了中國幼童留美一事。他的英文名叫Yung Wing,這其實就是他的名字,用廣東土話念出來之後的樣子。

◇ 容閎是真正的走出國門,開眼看世界第一人

當然,中國地方廣大,同一個人的名字,用不同方言念出來,也會有大相徑庭的效果。這時候,一個人的洋名就可能有好幾個。

比如,清朝末年的大學者辜鴻銘,他就有三個英文名字,比如,KuHung-ming,這個英文名是他開始在張之洞幕府工作後,以滿洲官話發音,拼出來的英文名。他還有倆別的英文名,有一個是以閩南話拼出來的英文名,念出來是KohHong-beng,還有一個乾脆就是英文筆名,叫AmoyKu,這個Amoy,看上去是個英文氣息十足的名字,但這是廈門的閩南語拼法,而廈門,正是辜鴻銘的祖籍。

所以這個英文筆名,嚴格說來也是個中國氣息十足的名字,有點類似於李合肥,康南海這樣,以籍貫為號,這也是文人的傳統。

◇ 辜鴻銘的幾個英文名,都有很濃厚的鄉土氣息

到了後來,中國跟世界交流越來越多,那些真正走出國門的中國人,如果只是簡單地把自己的中文名字拿洋文給拼出來,就會遇到非常大的麻煩,有些中文音在英文裡就沒有對應。

比如有位歷史學家叫徐國琦,他這名字有「xu」,和「qi」,老外都很難念,他回憶自己在巴黎的歲月時說,「法國外交部兩位可憐的小姐每天在叫我的名字時不知道怎麼發音。所以每天早晨在嘈雜的接待廳里,我必須注意力集中,因為每到兩位小姐在叫名時如有大概十秒的沉默,可能就是我了」。

所以,很多海外華人給自己起一個地道的洋文名,再加上自己的姓氏。比如李小龍叫Bruce Lee,張愛玲叫Eileen Chang,諸如此類,這樣的洋文名字,也就不必然跟自己本來的名字有關聯。這樣的英文名,也就成了後來中國人起洋文名的通例,你說哪個中國人本名里有類似Tony,Alice這樣的元素麼?根本不可能的事兒嘛。

再到後來,不但中國人走出去的越來越多,很多外國人也主動走進來,很多外企紛紛來華,這時候,外企招募的許多中國人,也就順手起了個洋名,尤其是英文名。一開始可能還真的是為了溝通方便,久而久之,在一些大城市裡,英文名也就變成了一種符號,以彰顯自己卓爾不凡的社會地位。於是這才有了「忽如一夜春風來,Lucy,Lily,Alice」,或者說理髮店小哥都叫Tony的現象。

在這種情況下,英文名儼然成了一個「身份的象徵」,起了英文名的就比不起英文名的高貴不少,前面說的姚老師,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不是一個人!!

◇冠上洋文名,貌似就瞬間高大上了,但懂的都懂

不過,物極必反這個道理放在哪裡都是一樣的。叫英文名多了,就難免給人一種裝A和裝C之間的感覺。面對這個,很多高貴的英文名人士也是有話說的——我們起這個名字,就是為了出國的時候跟人交流方面,可問題是,一則,很多英文名人氏幾乎沒怎麼踏出過國門。二則,就算踏出國門跟人交流,其他國家的人難道不去交流麼,怎麼就中國這樣的英文名這麼普遍呢?

◇ 日本球員南野拓實,那個「南野」,英文念着也挺費事兒,咋不見人家叫Tony呢

所以,所謂的「崇洋媚外」,到底對象是誰,這個還是要搞清楚的吧。

◇ 不知道住這小區的是不是都會說德語,吃酸菜肘子

◇ 也不知道這個小區是不是有個球隊年年歐聯杯冠軍

◇ 英文名避雷指南

當然,這起英文名的人多了,甭管是為了「交流」,還是為了顯示「高人一等」,有的英文名字就特別辣眼睛。如有的人,特別是男生,給自己起的英文名不是亞歷山大就是愷撒,當然,亞歷山大在英美算是正經的一個名字,但一個外來人起這樣的名字,就會讓人感覺很怪,你想一個外國人叫康熙乾隆,咱們聽着啥感覺呢?

再比如,很多人起名字找了個特別大眾臉的名字,比如John,Tom之類的。這名字在歐美過於普遍,喊一聲約翰,恨不得幾十號人回頭看你。既然名字要有辨識度,那你這類似張三一樣的名字有啥意義呢?

而且,華人祖上因為這種大眾臉名字吃過大虧。當年那批修建太平洋鐵路的華工,到美國之後目不識丁,給自己起的英文名基本都是約翰,就那個John,當時的美國工程師一喊John,幾十個人同時轉頭,這給美國人留下了非常惡劣的印象,甚至專門有「中國佬約翰」這樣的稱呼,來詆毀華人。所以,既然是起名,那就別太大眾化了。

還有,一些女生起英文名,喜歡給自己叫成水果或者糖果,比如cherry,apple,candy之類的,或者乾脆用疊字,比如Cici,Coco,看上去非常甜美非常萌。但是,也因為這樣的名字過於甜美單純,在歐美,這都是某些特殊行業從業人員的「藝名」。真要出了國,這樣的名字可能給自己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講了這麼多,其實,起英文名為了溝通方便也好,為了彰顯身份也好,都是非常個人化的行為。但起名這事,從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個人文化素養的體現。這起英文名,也得慎重,畢竟再怎麼樣那也是個名字,父母給自己起名字,也得看時辰看八字琢磨半天,自己給自己起英文名,怎麼着也不能太隨便,您說是不?

◇ 所以英文名就算想起,也得好好起啊

*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公眾號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配圖源於網絡,若有侵權,後台聯繫刪除

◎長按識別上方二維碼,即可報名參加相關線下活動

(END)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全民直播時代,我們為何還需要戰地記者?| 循跡曉講

「斬首」澤連斯基,俄國就能贏得這場戰爭? | 循跡曉講

美國黑客為啥借道中國攻擊俄羅斯?| 循跡曉講

俄國女帝為何要對大英殖民地「上下其手」? | 循跡曉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