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美]理查德·S.泰德羅
來源:摘編自《影響美國歷史的商業七巨頭》
亨利·福特對大規模生產沒有概念。他只是想造很多很多車,這一點他很堅定,但和其他人一樣,他並不知道該怎麼辦,他只是一點點地探索。
他立志要為普通大眾造車,他發明了流水線生產、塑造了今天的汽車工業。這背後的故事今天讀來仍令人振奮。每一個時代都有偉大的創新,推動人類的不斷進步。我們期待今天和未來的中國在科技、工業領域有更多激勵人心的突破。
1
福特改變了底特律
亨利·福特改變了世界。在1900年的美國,「至少有57家工廠在生產汽車」,沒人知道最後到底是汽油、蒸汽還是電力能成為汽車的主要動力來源。當時成千上萬的美國人在做着關於這個產業的宏偉的美夢。他們幾乎都失敗了,但福特成功了。這是為什麼?亨利·福特到底是誰?
當福特家族的第一代於1832年到達迪爾伯恩時,這裡還是一片荒蕪。在當時的美國,底特律就相當於法國的城市。而迪爾伯恩在底特律的西南邊界上,仍然是一片森林。密歇根直到1837年才被納入美國聯邦,成為一個州。
福特把這個小小的鄉村變成了工業中心,若不說超過了德國的魯爾區,也不相上下。到了20世紀20年代,福特占地兩千英畝的工業區總共招聘了10萬人。這個工業區就建在胭脂河河口,離他的老宅子只有幾英里。福特個人擁有整個公司,沒有股東、沒有合伙人。當然,福特改變的不止迪爾伯恩、底特律和密歇根州。他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開啟了美國人輪子上的生活,讓世界上如此多的人自由出行。世界因為他而轉動起來。
亨利·福特將自己的人生分為兩個階段:19世紀80年代在迪爾伯恩農場的時期和後來在底特律經營公司的時期。他並不是一開始就進入了汽車行業,19世紀80年代還沒有汽車工業讓他一展身手。當時的底特律充斥着機械廠的轟鳴聲,福特就在其中一家工廠工作。晚上,他就研究鐘錶。
在底特律的機械廠,福特認識了發動機。福特「把機械廠里能找到的有關發動機發展的英美雜誌全部讀了一遍,尤其是有關用一種汽油蒸發後形成的氣體代替可燃氣體燃料方面的文章」。事實上,福特當時和其他人一樣,對蒸汽燃料比對汽油燃料興趣大。蒸汽改變了19世紀的世界。福特一邊工作一邊閱讀、傾聽,等待屬於自己的時機。
2
「為大眾造車」的福特
「我想為廣大民眾造一種車,」亨利·福特早年曾這樣說,「要用最好的材料,聘請最好的員工,使用現代工程學最簡潔的設計……價格要低廉,只要有工資收入的人就不會買不起。人們和家人能夠在駕駛這輛車的時候,享受閒暇時光帶來的快樂。」這段優美而又堅定的表述是美國商業史上最能彰顯企業目標的宣言之一。
在19世紀90年代末和20世紀初的歐洲,汽車被視為主要服務於富人的產品,而亨利·福特想要把它交給「廣大民眾」。更重要的是,亨利·福特沒有想做一種劣質的仿製品,作為面向廣大民眾的昂貴汽車的替代品,他是要為廣大普通人生產最好的汽車。而且,這種汽車的生產還不能讓他們耗費巨大的成本,要物超所值。
在亨利·福特的葬禮上,一段頌詞將他和亞伯拉罕·林肯相提並論:「對於世界來說,亞伯拉罕·林肯和福特代表着美國,亞伯拉罕作為出身於小木屋的平民最終成為總統,而福特從小工廠起家最終造就了工業帝國。」這段頌詞的類比反映的是社會的流動性和經濟的流動性,但是將福特和林肯進行類比的意義遠不止於此。
1916年秋,占少數股份的股東道奇兄弟向亨利·福特提起訴訟,想以此迫使他將福特公司更多的利潤進行分紅。下面節選了控方律師的提問及福特在證人席上的陳詞。
問:你說你認為賺高額利潤是不對的?那麼,這項商業活動繼續進行下去的目的何在?又為什麼還在擴大規模?
答:儘可能地為每一位相關者謀福利。
問:「儘可能地謀福利」是指什麼?
答:賺錢並讓錢發揮作用、創造就業、製造出老百姓都能開的汽車。
問:就這些?你是不是說過,你個人擁有的財富已經夠多了,之後你要讓福特汽車公司儘可能多地提供就業、儘可能地給工人高工資、儘可能地讓大眾獲得低價汽車?
答:是的,我應該說過這話,賺錢只是順便的事。
問:順便?
答:是的。
問:但你採取的控制方式是,由於你已經賺夠了錢,所以你以高工資雇用一大批人,同時降低汽車的價格,這樣很多人就可以買得起汽車,讓大眾都能享受到低價汽車的福利。
答:如果你能做到這些,錢就會自動跑到你口袋裡,你不會賺不到錢的。
從上面的對話中,我們可以感到,福特樂於被別人當作白痴,就像一個什麼都不懂的鄉巴佬。他不想做強盜的資本家。
在美國商業史上所有的商人中,只有福特被認為能在證人席上說出這樣的話。他身上體現了一種睿智的簡單、一種天生的智慧,這是一種美國精神,是專業、自大的高等學府教出來的那些自作聰明的畢業生所不具備的。
從商業的角度看,福特為這種姿態也付出了代價。資本主義自有其規則,他的慷慨違背了資本主義的規則,因為他慷慨給予大眾的錢是別人的。律師對福特的提問不可能沒有考慮公共關係問題,福特的言辭對媒體和大眾來講可能是極有魅力的,但控方律師關注的是陪審團的反應。
這場訴訟失敗了,福特被迫宣布給予股東更多的分紅(作為最大的股東,分紅的大部分實際進入了他自己的口袋),正是這項決策,促使福特最終買下了全部小股東的份額,對公司實現了全額控股。這一舉動的影響延續至今(福特汽車公司直到1956年的1月才上市)。在撰寫本書的此刻,超過40%有投票權的股票仍然控制在福特家族手中。
美國人喜歡福特T型車。「喜歡」這個詞的程度還不夠強——他們超愛。許許多多的人同時也喜歡生產這款車的人,他仿佛就是他們中的一員。「人們甚至覺得,他們跟福特是故交。大家信任他,不僅因為他是廣大普通人的代言人,還因為他本人也是普通人。」
在20世紀20年代早期,在當時成為百萬富翁超出人們的想象,而福特當時已經是億萬富翁。在當時美國的富翁中,只有約翰·洛克菲勒和安德魯·卡耐基可以與其比肩。福特可能是當時全世界屈指可數的最富有的人之一。
然而福特從未讓美國人覺得他比其他人高人一等——美國人很害怕被別人看不起。福特的家裡沒有傭人,他這樣解釋說:「我仍然喜歡吃帶着皮的煮土豆。當我在餐桌旁剝土豆皮的時候,不想有個人站在椅子後面偷偷笑我。」
說他是固執還是全情投入,取決於你。在汽車工業誕生之初,福特就明白兩件事:第一,美國需要價格低廉的車。第二,任何人想製造這樣的車,都需要不斷地鬥爭。他需要與投資人鬥爭,因為他們會不斷地施壓讓他造更重、更貴的車型;他需要與競爭者鬥爭,因為他們已經得到了美國特許汽車製造商協會所制定的塞爾登專利法的授權,這些公司會聯合起來,要求任何參與這一產業的製造商都必須遵守他們的「君子協定」;他還要克服技術工藝上的重重阻礙,製造的汽車既要價格低廉又要結實耐用,既要適當地賺取利潤還要保持較低的零售價。
亨利·福特的性格特點,或者像某些人說的人格混亂(這取決於評判者的角度),讓他在汽車產業史的關鍵轉折點上恰逢其時。「為大眾造車」成了他鍥而不捨的追求,絕不妥協。雖然他在確定目標方面固執己見,但在實現目標的手段上卻十分靈活。在福特汽車公司生產出T型車之前,他創建了兩家公司、生產了八種車型。當T型車在1908年打出廣告時,只有那些最瘋狂的夢想家才能猜到有多少訂單。從此以後,一系列的改變發生了,現代世界由此漸漸成形:高地公園工廠、令人嘆為觀止的流水線、可替換零件、每天5美元工資制,等等。
3
T型車:大規模生產的紅利
1908年10月1日T型車亮相時,給人的感覺簡直是一種藝術。十幾個人負責設計,把握總方向的是亨利·福特。T型車和生產它的工廠就是福特的豐碑。就算窮盡了英語的詞彙,也難以形容二者的深遠影響。T型車的輕型款最初售價825美元,掀背車再多加25美元。即便如此高的價格(比福特預想的價格要高,也比從前其他類型的車售價高),這款車也物有所值。
在汽車產業的早期,一個車型有幾百人買就算多的,如果能售出上千輛就是巨大成功。1908年,T型車售出了5986輛。短短八年之後,福特把掀背車的價格壓到了360美元,T型車共售出了575000輛。整個汽車產業被永遠地改變了。眾所周知的「福特主義」一詞,標誌着汽車產業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產業。
截止到1917年,福特已經售出150萬輛T型車。隨着價格的下降,需求量暴增。需求的上升並沒有導致價格上調,而是帶來了產量的增加和進一步的降價。現代資本主義的良性循環由此建立起來。價格下降,需求量上升;需求量上升,產量增加。在規模經濟、學習曲線、購買經濟諸多因素促進下,產量增加,成本下降,成本下降,價格被進一步削減。與此同時,邊際成本的增加被翻了幾千倍的產量彌補,因此利潤猛增。不知不覺中,福特運用了卡耐基曾經使用過的商業策略。
4
高地公園工廠:
他讓流水線生產一步一步成為可能
1910年1月1日,高地公園工廠投入運營。工廠的各個組成部分並沒有什麼新鮮的東西:一系列工作程序的流動作業在其他工廠已經出現;專門的機器用以生產可替換零件,這也不新鮮;還有特別的工序安排以保證工作流程順暢無阻。然而,從來沒有人把這些全部放在一起、以超大規模來生產組裝如此複雜的T型車。從前,音樂家們聚在一起在古鋼琴上共同演奏組曲,而高地公園工廠是《千人交響曲》。
這就是高地公園工廠的故事。由於福特決定集中生產單一型號的汽車,因此設計師們設計出了具有專門用途的機床。「機床產業(可能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具備了製造高標準機器的能力,這些機床可以進行大批量且精確度高、質量穩定的生產……福特在這個問題上絕不妥協……這種精確度為T型車的大批量生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代的一位專家這樣說:「福特汽車公司的設備是全世界最好的,這一點眾人皆知。」福特的競爭對手也承認,福特可以購買這些專門用途的機床而不必考慮成本,因為生產規模巨大。
精度高、零件可替換、具備專門用途,這就是高地公園工廠的標誌。如果沒有這些條件,T型車的大規模生產是無法實現的。另外,售後服務也難以做到。T型車在一個地方製造,但銷售和使用的範圍輻射全國300萬平方英里。到1916年為止,福特已經擁有了大約8500個經銷商,這些經銷商都需要為損壞的零件提供替換配件。如果不是因為零件的高度可替換性,這大規模的市場就無法運轉。
曾有一項研究堅持認為,大規模生產的關鍵要素是零件的可替換性和零件與零件之間相匹配的難易度。用現代術語來說,T型車的設計是「面向製造的設計」。可能流水線作業被過度宣傳了,因為對於觀察者來說在高地公園工廠這是最顯而易見的。但流水線對於福特的生產確實是一個關鍵,我們現在沒必要故意不提。流水線和專門用途機床生產出來的可替換零件一樣,都是大規模生產的關鍵。二者都十分重要。
讓工作去適應人,而不是人去適應工作,福特汽車公司早在1907年就開始醞釀這個想法了。然而,當時沒人有什麼宏觀計劃。查爾斯·索倫森在福特公司工作了40年,是元老級人物,他回憶說:「亨利·福特對大規模生產沒有概念。他只是想造很多很多車,這一點他很堅定,但和其他人一樣,他並不知道該怎麼辦……和大家一樣,他只是一點點地探索。關鍵設備、最終的流水線以及許多供應流水線的裝置,都來自組織整體,是工廠為了更好地生產而在不斷實驗和不斷改進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這段話告訴我們很多。福特並不知道達到目的的具體方法,沒有人知道,但是他知道想要的結果:「他要造很多很多車。」福特和他的同事們「只是一點點地探索」。他們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實驗和改進工作中去。他們頭腦靈活、樂於接受新想法,在1913年之前他們的工作進展迅速。
索倫森說:「在1922年之前,福特根本說不清發生了什麼。」流水線——更準確地說,是多條流水線(因為數量很大)——還純粹在想象之中。索倫森說:「先是有了一些成果,然後才開始大量地對其原理和邏輯進行闡釋。」霍恩謝爾在書中這樣寫道:「在福特汽車公司,流水線的發展是迅速的並且影響巨大,根本來不及準確、清楚又及時地做文獻方面的記載……第一條流水線啟動的那一整年,福特公司幾乎所有的組裝工作都放到了流水線上。之前的組裝工作都做了大幅調整。」
第一條流水線應該是1913年4月1日誕生的組裝飛輪式磁電機的流水線。這條流水線的安裝和運行「好像使福特汽車公司的發展邁進了一個新的時代,而且似乎是突然從天而降的……直到這一天都快結束了,工程師們才意識到,他們實現了一個根本性的突破……29個工人坐在工作檯旁,在一天當中每人安裝了35~40個磁電機(也就是說,每20分鐘安裝一個)。所有人一共安裝完成的磁電機數量是1188個(大約平均每個人只花13分鐘10秒就安裝一個)」。
這只是開始。1913年的秋天到1914年的春天是創造奇蹟的幾個月。發動機、輪軸,甚至底盤,都放到了流水線上進行組裝。生產率提高的速度已經超乎人們的想象。在1913年10月之前,也就是未使用流水線組裝汽車底盤時,組裝需要花費12小時28分鐘。到了1914年春天,完成同樣的工作只需要1小時33分鐘。
一位商業記者曾在1913年參觀過高地公園工廠,他在文章中讓讀者想象一下一年生產20萬輛汽車是什麼概念:80萬個輪子和輪胎,40萬張牛皮,200萬平方英尺的玻璃,9萬噸的鋼鐵,600萬磅用來做座椅的皮毛。這意味着,在每個工作日中,每40秒就有一輛擁有5000個不同零件的T型車出廠;這意味着,每天出廠的車輛排起來有5列火車外加40輛汽車那麼長。如果這是可能的,那其他事情是不是也有可能?還有很多。這篇用數據說話的文章在完成的時候,汽車底盤的生產還沒放到流水線上。而在這篇文章出現的10年前,福特汽車公司才剛剛成立,工廠狹小、員工有限。「一種新的世界級力量……必將影響整個經濟和社會生活」。
5
5美元日工資讓福特達到又一頂峰
如果高地公園工廠的神話到此為止,就已經具有革命性的意義了。但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沒有提到讓這個工廠和它的主人聞名全球的事。1914年1月5日,福特站在工廠辦公室的窗邊,卡曾斯朗讀着一條新聞,這條新聞由底特律三家報紙的記者同時發布:
福特汽車有限公司,世界上最偉大、最成功的汽車製造公司,將於1月12日實行勞工薪酬的最偉大革命,這在產業史上是未曾有過的。
公司將把員工的工作時間從原來的9小時,一次性減少到8小時,同時將工廠的利潤的一部分拿出來,為每個工人增加工資。每位22歲以上的工人將最少獲得5美元/天。
報道中使用了華麗的辭藻,確實理應如此。在1913年10月1日已經有過一次調薪,日工資一度漲到了每天2.34美元,也就是說比原來增加了13%。而現在,沒有暴力運動、沒有工會的壓力、沒有任何人的逼迫,福特汽車公司在原有的高工資基礎上又幾乎把數額翻了一番。僅僅在這項決議公布的22年前,霍姆斯泰德工廠曾因同樣的問題大面積停工。
從福特和卡曾斯後來的措辭分析,他們明白這項決議將起到良好的宣傳效果,但是並不清楚其影響力有多大。他們以為這就是當地的一條新聞而已,這就是為什麼他們只把消息發給了當地的報紙。事實上,這是當年從底特律發出的最大新聞,它讓全世界知道了亨利·福特這個名字。
確定5美元的日工資有運營和商業方面的考慮。在高地公園工廠工作並不是休閒娛樂,工廠的機械化程度越高,工人的自主權就越少。結果就是,公司在1913年的員工流動率達到了驚人的370%。為了維持13623人的平均勞動人數,福特不得不僱傭50448人。如果勞動力更加穩定、工人得到的待遇更高,生產效率就會大幅提升,並且最後結果證明確實如此。但這還不是加薪的唯一原因。不知為何,福特和卡曾斯就是感覺應該做這件事了。一家報紙這樣形容福特的為人,他「拒絕忘記這樣的事實:工裝褲和絨面布西裝之間的差距並不大」。這句話可能有點道理。
和許多現代管理者不同,福特對於公司所銷售的產品是如何生產出來的異常清楚。因此,他對工人懷着某種情感。可能更重要的在於,他的內心對絨面布西裝是牴觸的。與底特律的社會和商界精英保持距離,是他特別在意的。當然,他慷慨的加薪行為並不能真的讓工人的生活輕鬆太多,因為僱主們都在考慮薪水背後的工作量。
在亨利·福特想要改變世界的所有行為中,5美元日薪這次行動達到了頂峰。需求不斷增加,T型車供不應求,價格沒有上升反而下降了。壟斷者常常被認為是阻礙創新的,但高地公園工廠曾經是世界上最具創新力的工廠,亨利·福特參與了市場競爭並獲得了市場。面對着順從的、無組織的、技術不熟練的工人,福特將他們的工資翻了一番還多。
綜合以上因素——大幅降低產品價格同時提高工資,一幅經濟學理論無法解釋的社會圖景呈現在眼前。如果世界大同的宣言是可以實現的(福特汽車公司就揭示了這種可能性),那麼人類就不會走向霍布斯(人們用「霍布斯主義」來形容一種無限制的、自私的、野蠻的競爭情況。——譯者注)式的相互殘殺。如果工人階級賺了足夠的錢,可以買得起自己製造的商品,那麼世界上就不再有階級。將工人階級轉變為消費者,這就是1914年1月5日,高地公園工廠做出的承諾。
版權聲明: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
格上財富:十年深度研究,甄選陽光私募、PE/VC、海外基金等高端理財產品,為您的資產增值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