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3W互聯網深度精選


來源|虎嗅APP(ID:huxiu_com)
作者|苗正卿

被視為「上市後最受關注的阿里財報」正式出爐。

2月24日晚,阿里巴巴發布截至2022財年第三季度財報,財報顯示季度內阿里營收2425.8億元,同比增長10%;淨利潤204.29億元,同比下降75%。

當天早些時候,阿里港股出現超6%跌幅,股價一度跌至103港元,這是阿里巴巴回港上市以來的最低股價。過去一年阿里巴巴頗為「坎坷」,不僅曾被市場監管總局罰款182億元,旗下阿里雲也因「漏洞未報告」而被工信部暫停安全信息共享平台合作6個月。

甚至和阿里有強關聯的超級主播薇婭、雪梨也因為「稅收事件」黯然收場。在各種不利因素影響下,阿里在2021年市值縮水超過一半。

2021年的「不順遂」,增添了外界對這份新財報的「期待度」。自1月起,資本世界和分析師圈便對這份阿里財報極度關注。

有熟悉華爾街投資圈的人告訴虎嗅,三個因素讓這份財報「吸引眼球」。首先,一些投資人鑑於2021年阿里陷入股價「低谷」的狀況,開始打算「抄底」,而這份財報的業績將讓他們對2022年阿里的走向有一個基本預判。

與此同時,這也是阿里2021年底宣布「多元化治理體系」後的第一份財報。財報透露的信息,對於解讀新架構下的阿里具有一定的「指導價值」(本次財報以新的板塊劃分來解構阿里)。此外,阿里作為中概股代表,正被視為風向標——資本圈希望通過讀懂阿里的命運,讀出更宏觀層的關鍵信息。

在財報發布前,明星投資人(及機構)對阿里業績預期的「態度迥異」,進一步增添了這份報告的關注度。2021年第四季度至今,高盛、高瓴資本、淡馬錫控股均削減了(或清倉)手中的阿里股份,而知名投資人查理·芒格和《原則》一書作者瑞·達利歐旗下的橋水基金均選擇增持阿里。

一位國內的證券分析師透露,投資界的「態度迥異」,源自各方對於「投資回報周期長短」及「阿里承壓能力」的判斷差異。

「阿里承受的壓力,來自內外雙向,而短期內部分壓力點並不會迅速消失。」這位分析師認為,監管等宏觀因素、消費大盤下滑影響、友商的競爭是阿里面臨的三大外部壓力點;從內部因素看,在近期完成架構調整的阿里,將進入一段消化周期,而持續在新興業務領域加大投入也正在讓阿里的利潤模型持續承壓。「短期看,阿里並非絕佳的投資回報選項;長期看,阿里或具備投資價值。」

隱藏在阿里財報內的兩個關鍵信息,或許會讓芒格等看好阿里的投資人長舒一口氣:在發展23年後,這家電商巨人已向「收入多元化」邁近一步,季度內雲業務分部、本地生活服務分部、國際商業分部同比增速均在20%左右。

而在2021年完成新興業務的多筆投資後,阿里依然保持了不錯的現金流——季度內阿里自由現金流同比下降26%後,維持在了710億元的規模——阿里依然是中概股里現金流狀況最好的公司之一。

不過擺在阿里面前的挑戰仍然不小。比如,阿里依然陷在「基本盤增速放緩的泥沼」之中:以淘寶和天貓(旗下非直營項目)為根基的中國零售商業收入同比增長僅為7%,而淘寶和天貓GMV增速也連續第二個季度未達到10%……

芒格「賭」對了嗎?

查理·芒格快成為阿里股票「代言人」了。

在2021年開始瘋狂抄底阿里股票後,這位巴菲特的老搭檔也開始在輿論和流量端為阿里股票造勢。在2月17日Daily Journal股東會上,98歲的芒格表示「阿里巴巴是讓我感到舒適的投資機會」。

從短期來看,阿里的成績單或許並不能讓芒格「100%舒適」。

在阿里現有的的盈利模型中,客戶管理收入一直是占比最高的項目,其主要來源是大淘系的廣告費及佣金。上一季度,阿里客戶管理收入同比增速僅為3%,而在新財報中客戶管理收入同比下滑1%。以增長態勢來看,阿里的客戶管理收入在這一季度處於上市以來的低谷。

淘寶和天貓GMV增速放緩,和客戶管理收入增速放緩像是「同胞兄弟」。隱藏在增勢放緩背後的關鍵邏輯是,宏觀消費大盤的低迷以及更為激烈的競爭。有華爾街的分析師告訴虎嗅,由於大淘系的關鍵品類多為「非生活必需品」,在消費大盤出現疲態時,往往會受更深影響。

激烈的競爭不僅讓阿里電商GMV增速放緩,也正在讓其失去某些品類的「王者優勢」。有統計顯示,在大淘系曾具有統治力的護膚及美妝、服裝等品類,某新興流量電商平台在2021年的GMV已經接近大淘系相應品類GMV一半。

這些不利因素對阿里的直接影響之一是其淨利潤的下降。本季度也成為阿里上市以來淨利潤同比下降幅度最大的季度周期。

但如果跳開短期利潤這一視角,或許能看出另一種阿里。

在2021年,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曾多次表示,阿里將把更多的資源和精力投入到新興關鍵業務。而其中雲計算、國際業務、下沉市場是被提及的高頻詞彙,新財報顯示阿里在這些領域增長明顯。

以國際業務為例,財報顯示,新季度阿里海外市場年度活躍消費者達到3.01億,兩個關鍵產品增速明顯:主打東南亞市場的Lazada的訂單量同比增長52%,盯住土耳其和中東市場的Trendyol訂單同比增長49%。甚至國際業務交出了一份不錯的「短期賬單」,零售和批發收入業務同比分別增長14%、29%。而在雲業務領域,阿里雲業務收入同比增長20%,占集團總收入比重上升為8%。

值得注意的是下沉市場正在成為阿里的「新流量引擎」。財報顯示,深耕下沉市場的淘菜菜、淘特增速明顯,淘特季度支付訂單同比增長超100%,淘菜菜季度GMV環比增長30%。

而阿里巴巴季度新增的2600萬活躍消費用戶中,來自欠發達地區的新消費者增長明顯。在「下沉」流量的加持下,本季度阿里在中國市場的消費者擴大至9.79億。

這種多元發力的態勢,在阿里生活服務板塊中也能體現(含餓了麼、高德、飛豬)。財報顯示,2021自然年,阿里生活服務板塊的年度活躍消費者達到約3.72億,生活服務訂單量季度同比增長22%。

但多元化帶給阿里的,並非只有好消息。

在雲業務領域,由於遊戲等行業受宏觀因素影響增勢放緩,部分來自遊戲圈的訂單可能將在2022年下降。而隨着疫情對消費等賽道衝擊明顯,一些潛在的阿里雲用戶正在減少相關預算或延緩相關項目。而在國際業務領域,隨着烏克蘭局勢的惡化,以及歐盟2021年發布的政策(對22歐元以下產品調整進口增值稅政策)阿里巴巴在歐洲市場的業務可能將會受到影響。

一位不願具名的分析師告訴虎嗅,2022年,阿里所面對兩個關鍵挑戰將對所有業務產生影響:宏觀層面的不確定性,以及人事架構調整後的「消化周期」。「相比之下,外因是不可控的;人的因素相對可控。」

急需一場局部勝利

「新的人事架構下,很多阿里人迫切希望在未來幾個月內證明自己。」一位不願具名的阿里員工告訴虎嗅,春節前後阿里系統內多個部門完成了人事調動、權責重新分配。

這些變化緣起高層、影響到了中層最終發酵到了基層。2021年底,張勇發出內部信提出「多元化治理體系的架構模式」,而在這次調整中,阿里高層發生重大變化:戴珊正式負責新設立的中國數字商業板塊(含大淘寶、B2C零售、淘菜菜、淘特和國內貿易等)蔣凡則成為海外數字商業板塊負責人(含速賣通、國際貿易、Lazada等)。

在春節前後,基於此變革而衍生出的人事與權責調整「貫穿」整個阿里,自上到下新的組織架構在春節後進入新的穩定態。據悉,一些阿里員工從已經效力長達4~5年的部門調走,還有一些阿里員工完成了「跨事業群」的騰挪。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團隊被成「建制」地調動或併入到了新的部門,還有一些團隊跟隨曾經的領導整體調動到了新的業務線。

「進入阿里十餘年來,這樣的變局不多見。」一位老阿里人告訴虎嗅,這次變革像一劑「興奮劑」。他的一位同事,在接到「調任令」後特意穿着數年前第一次入職阿里時的衣服上了一天班,還有同事特意為此換了個髮型。

另一位阿里人則向虎嗅講述了自己的故事,在2021年他原本萌生了「辭職創業」的大志,但是在接到新的任命後,他覺得應該留下「再搏一把」。「從那一天之後,我把早晨鬧鐘,特意提前了30分鐘。」

在這樣的變革後,多位阿里人提到了兩個共同的關鍵詞:融合與壓力。

據悉,隨着蔣凡和戴珊的權責變化,既有部門之間的人員開始重新融合:有原本大淘系的員工加入了海外數字商業板塊,也有原本阿里B系的員工加入了「大淘系」。

「阿里手中兩張關鍵牌——中國數字商業板塊和海外數字商業板塊都面臨着新的挑戰:它們在幾個月內迅速組建了新的人事架構,而兩隻新的隊伍需要迅速證明自己。」

一位在這次調整中經歷了較大變動的阿里員工告訴虎嗅,自從春節前「得知新的任命」後,他的壓力就直線上升。在新的任命中,他將前往並不熟悉的「陌生業務」負責較為關鍵的工作,而他被「直屬領導」告知的另一個關鍵信息是「該業務被給予厚望,並希望儘快出成績。」

讓新團隊面臨壓力的,並不只是內部「自驅力」。在過去一年中,無論在國內電商市場,還是海外市場,阿里都在面對強競爭。

在國內,抖音、拼多多、京東、美團在多個領域給阿里施加壓力——甚至是從基本盤到新業務的全線施壓,在基本盤抖音等玩家開始分食大淘系的電商市場,在新業務端美團、拼多多在社區電商磨刀霍霍。

在海外,Lazada在東南亞等市場和Shopee等廠商正面開戰,而在歐美市場阿里也需直面老對手亞馬遜、京東的競爭。

激烈的競爭,讓兩個板塊面臨的壓力更大。一位不願具名的分析師表示,在國內市場,阿里需要儘快擺脫「頹勢」並儘可能壓制住競爭對手在關鍵賽道的崛起勢頭;而在國外市場阿里高層希望呈現出更快的增速,並在東南亞、歐洲等關鍵市場儘快構建新的「格局影響力」。「簡言之,一個是守中帶攻;一個是全方位攻擊。」

上述分析師認為,從戴珊和蔣凡的調動上不難讀出戰略背後的邏輯:讓善於優化、梳理的戴珊穩住基本盤;讓善於開拓、進取的蔣凡攻占海外。

但再好的戰略,都需要一些關鍵要素作為執行基石,比如戰術、比如士氣。

「士氣會是關鍵要素,如果在6~8個月的時間,兩個板塊沒有拿出亮眼的成績,可能會承受成倍壓力。」一位熟悉阿里內部的人士告訴虎嗅,經過大幅度人事調整後,兩大關鍵板塊都需經歷團隊磨合,而一場勝仗不僅利於團隊加深相互信任,也利於建立更高的士氣基礎為年底雙十一的大戰做準備。

一個隱藏的因素是十一月的世界盃。由於2022年11月恰好進入世界盃周期,2022年的雙十一已經被部分電商平台視為幾年來最為關鍵的「節點性時段」。

據悉,有新平台寄希望於在某些品類實現GMV「一舉反超」,也有傳統電商巨人早早鎖定了世界盃周期列為年度級項目。這意味着,如果阿里不能在十一月展現出更強的業績,很可能會呈現出「雙十一份額被群雄分食」的情形,而這對阿里上下絕非有利。

「在上半年的一場局部勝利可能至關重要。」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虎嗅,6月到8月可能會是一個關鍵時間節點:這個夏天,中國將迎來史上人數最多的高校應屆畢業生——這批年輕人多為00後,他們的消費特點和「前輩」並不相同,他們更樂於超前消費、更傾向於「非必需品消費」、更願意嘗試國貨,當他們邁入職場時,將開啟一輪「消費旺季」。

「這將是抖音、京東、阿里、美團、拼多多的00後爭奪戰——更像是一個風向標:在這批較高學歷00後開始拿到人生第一份全職工資後,他們到底會去哪個平台消費?」上述人士認為,對於阿里旗下的多個板塊而言,這都將是絕佳的作戰時機——對於一家有23年歷史的公司而言,沒有什麼比「證明自己依然被年輕一代喜愛」更關鍵的事了。

但這絕非一場輕鬆的戰役。

或者說,阿里還需要一點運氣。2月17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正式將騰訊和阿里列入「惡名市場名單」並指控兩家公司「銷售或為銷售假冒商品提供便利」。而在春節前後,國內消費大盤並未展現出明顯回暖的態勢,受疫情等因素影響,國內旅行人次同比下降2%、旅遊收入同比下降3.9%。

眼下,擺在25.9萬阿里人面前是這樣的棋局:站在「向上而生」和「頹勢而沉」的平衡點上,而勝利的邏輯並不複雜——在習慣持續抗壓的同時,儘快在「局部戰場」打贏小規模戰役,重塑士氣、扭轉局勢。而這或許才是「巨人」應當展現的力量。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繫。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3W立場。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聯繫:
rxfu3868
請務必註明:
「姓名 + 公司 + 合作需求」


點個「在看」,你認為阿里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