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失聯,請關注雙號:(為什麼是一至十,因為三到六全滅了)這個消息來源於小米向印度法院提交的資料,小米印度公司在材料上明確表示:印度執法機構的官員警告該公司前總經理馬努·庫馬爾·賈因(Manu Kumar Jain)和首席財務官薩米爾·拉奧(Sameer B.S. Rao)及其家人,如果不按要求提交相關聲明,「將面臨可怕後果」。自今年2月以來,小米印度公司一直在接受印度執法機構的調查。就在上周,印度打擊金融犯罪機構「中央執法局」查扣了小米印度約48億元人民幣的資產,理由是該公司違反印度《外匯管理法》、非法向境外匯款。我猜想,雷軍怎麼也想不到印度政府會流氓到這個程度。印度的莫迪不是稱為印度鄧小平嗎?怎麼對外國企業耍流氓呢?就在前年,也就是2020年,印度政府已先後封禁了一大批與中國相關的應用程序。包括TikTok、WeChat(微信海外版)、UC Browser (UC瀏覽器)、Bigo Live(直播)、SHAREit(茄子快傳)等廣受歡迎的視頻分享社交或直播平台。理由呢?印度政府說,這些應用軟件對印度的主權、領土完整及安全構成威脅。TMD,幾個軟件能構成國家安全威脅?這不是扯淡嗎?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數據顯示,2022年一季度,小米手機在印度市場出貨量達800萬部,環比下滑24%,市占率降至21%,但仍位列第一;realme、vivo、OPPO也位居前五,四家中企合計占據64%的印度市場份額。而從2018年到2021年,小米在印度智能手機市場份額分別為28.9%、28.6%、26%、24%。早在2014年,印度政府就向英國移動運營商沃達豐索要數十億美元稅款。2007年,沃達豐斥資109億美元收購了一家印度移動運營商。印度政府卻要求沃達豐支付26億美元的資本利得稅,但遭到拒絕。於是開始上法院打官司。除了沃達豐,諾基亞、微軟,IBM、英國凱恩能源(Cairn Energy)、荷蘭皇家殼牌集團(Shell)等多家公司均與印度稅務部門有過紛爭。哪怕你是交易在印度境外,也很有可能被印度政府叫過來交稅,他的理由是,你買的這家公司下屬有印度分公司,所以你得交稅。莫迪呢?不是印度鄧小平嗎?不是天天招商引資,發展印度製造嗎?怎麼天天搞外資企業?改革開放,其實是兩重含義 ,第一重叫改革,就是將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為市場經濟體制,第二重叫開放,就是打開國門,歡迎外國企業來投資。印度與中國、越南很相似,都經歷過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都有大量的國企,甚至農產品還在採取統購統銷的模式,也就是由政府統一收購,而不是採取市場化模式。莫迪上任後,推進的比較多的是改革印度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比如,處理國企、取消農產品統購統銷,發展私有化醫療,改革勞動法,這些都是市場化改革,但是在開放上,莫迪做的遠遠不夠。印度參與談判時間非常長,作為一個有着十三億人口的超級人口大國,所有參與RCEP的國家都希望印度加入進來,但是在最後協議簽訂時刻,莫迪決定不簽了。這一下,讓所有參與其中的國家全部傻眼了,這算怎麼回事?最後沒辦法,只能和印度說,兄弟 ,隨時歡迎你加入。莫迪為什麼會這麼幹呢?你得了解真正的莫迪到底是什麼人。莫迪是代表着印度教勢力的政治人物,在印度,他被稱為右翼民族宗教主義。在國內,莫迪是高舉三面紅旗的,一面叫民族主義,一面叫印度教,一面叫市場化改革。而莫迪的民族主義的本質是經濟民族主義,也就是發展國內的企業可以,但外資,那可不是我的目標。因為印度人認為,搶小商小販的生意太不光彩了,你這種巨頭要進來印度,那我們的菜市場、街邊店不全部倒光了嗎?沃爾瑪沒辦法,只能放棄線下業務,但印度這麼大的市場,不進怎麼行呢?2018年沃爾瑪斥資160億美元(約合1090億元人民幣)收購印度最大電商網站Flipkart公司77%的股權,這也成為印度電子商務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併購。全印度商人聯合會(CAIT)表示要在全國主要城市舉行靜坐集會,抗議沃爾瑪這一收購行為。由於印度電商占比太小,占總零售額的比例才2.5%,這種抗議並沒有吸引到太多人。但印度長期以來對外資進入零售業基本上是嚴格禁止的,沃爾瑪在印度的業務僅限於批發業務。而這種對外資進入後,對本土小企業打擊的擔心,是印度經濟民族主義的核心理念。所以,莫迪最終不敢簽RCEP,因為簽了,可能就拿不到選票了。不但不簽這種零關稅的貿易協定,反而印度今年又加了一波關稅。2022年2月1日,印度財政部部長西塔拉曼向議會提交2021/2022財政年度的預算案。此次預算中,進口關稅調整的重點是電子和移動產品、鋼鐵、化工、汽車零部件、可再生能源、紡織品、MSME製造的產品以及鼓勵本地生產的農業產品。某些汽車零件,手機零件和太陽能電池板的關稅已經提高,以推動國內製造業。簡單來說,就是降低原料關稅,提高成品關稅,不准你的成品賣到印度去,這些成品得由我們印度企業來生產才行。簡單來說,印度雖然在進行市場化改革,但國內強大的經濟民族主義理念很難破除,這導致印度對外資採取了排斥的姿勢。當年中國加入WTO時,狼來了的聲音也很大,也一樣有一大群人說,不能讓外資進來,否則中國本土企業就完蛋了。好在當時頂住了輿論的壓力 ,加入了WTO,外資大量湧入中國,才有今天的發展成果。而莫迪只能屈服於輿論,哪怕明知RCEP對印度是天大的機會,也不得不放棄。如果講自身條件,印度對中國來說,是一個非常強大的競爭對手。他的國際環境也不錯,與美國、歐盟、俄羅斯關係都不錯,和中國,其實也可以不錯,只不過他不想搞好關係,因為印度主流精英視中國為戰略對手。印度擁有無數年輕的勞動力,又有着與西方世界無障礙的語言交流,印度人還在全球科技公司里占據有重要地位,華人只能噹噹碼農,管理層大把的印度人。他要吸引外資,優勢也非常大,員工可以直接講英語溝通,這對於國際化巨頭公司來說,這裡太適合投資了。但是,2020全年,印度吸引的外資才區區200億美元。而人口是其十幾分之一的越南吸引的外資在2020年1-2月,就吸引了外資117.7億美元。可見,小小的越南,之所以成為世界焦點,亞洲經濟新星,就是因為其對外開放程度足夠高。印度當然有其優點,發達的軟件產業,遠程服務業、國際醫療產業,醫藥產業等等,都是在亞洲頂尖的,但是,無法破除經濟民族主義這一關,那製造業想發展起來,是無比困難的。將企業劃分國籍,是一件無比愚蠢的事情,即使以政府稅收的角度。足夠多的企業家過來投資,只能帶來更有效率的生產工具,提高當地民眾的收入水平,提升這一地區的產業發展能力。2020年,商務部公布,截至2019年12月,中國累計設立外商投資企業達100.2萬家,累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達2.29萬億美元。他們上繳了多少稅收?吸納了多少就業人口?帶動了多少配套企業的發展?教會了多少中國人怎麼做企業?如果印度天天這麼玩外資企業,那想要當大國,那是做夢。中國人呢,也不能看笑話,留住外資企業不留失,對普通中國人來說,這就是未來的生活的希望。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