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新商業要參▲ 做您的私人商學院
來源:袁國寶(ID:yuangguobao1982)對於「吃貨」來說,還有什麼比吃自助餐更高興的事呢?高性價比和豐富的食物曾經受到許多消費者的追捧。無論是朋友聚會還是家庭時光,自助餐在過去都是許多人的首選。
自助餐廳曾經在街上隨處可見,但近年來,人滿為患的自助餐廳已悄然退出公眾視野。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月,中國共有超過三萬家公司經營自助餐廳,但只有三分之一的公司業務還在進行。
換句話說,近兩萬家自助餐廳已經事實上關閉了。作為21世紀初流行的一種新的餐飲模式,目前的形勢極其嚴峻。
為什麼人們不再喜歡曾經最喜歡去的自助餐了?也許在今天,隨着消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們在看到更多更好的「食物」後,開始關注精細化的飲食。
某種程度上,自助餐是一種比較好的餐飲模式。消費者只需支付足夠的餐飲費用,就能享受到各種美味佳肴,滿足公眾的不同需求。
從市場環境的角度來看,疫情的反覆確實是大量餐館關閉的直接原因,自助餐廳也是如此。
尤其是消費者在吃自助餐時,大多數都抱着「敞開吃,想要賺回自己的錢」的心理,然而自助餐真的被中國人「吃」沒的嗎?事實上,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
不可否認,大多數消費者在自助餐廳用餐時都有吃到撐的心態,但這並不是自助餐廳大量關閉和流失的主要原因。
目前看來自助餐廳的失敗仍然是由於「零和博弈」般的商業模式。簡言之,自助餐廳企業和消費者相互算計,相互提防。
自助餐的概念實際上是「進口」的。據說這是8世紀至11世紀維京人的一種飲食方式,這些人過着刀口舔血的生活,他們平時不習慣受到任何約束。即使在吃飯的時候,他們也討厭歐洲傳統文化中的禮儀和規則。因此,在飯菜準備好後,它們被堆放在一起,每個人都拿自己需要的東西,大快朵頤。
然而,這種飲食在世界各地的所有民族中都可以看到,尤其是在一些原始部落和大多數草原民族中。蒙古包前的烤全羊或印度篝火上的火雞都是邊唱歌邊跳舞的「自助」。
秦漢時期,在中國的非正式場合,食物由侍者分發,擺在每個人面前。每個人都吃自己的食物。這與自助餐的方式非常相似,但用餐方式更符合當時的禮儀。
近代中國最早的自助餐可能是在1910年的萬國鼠疫交流會上,當時,中國東北地區發生了鼠疫。為了應對這場災難,清政府在奉天(今瀋陽)舉辦了一次全球鼠疫研究研討會,來自歐洲和美國的34名專家參加了會議。
為了解決與會代表的餐飲問題,會議選擇了中西結合的自助餐模式,既考慮了大家的飲食偏好,又提高了用餐效率,節省了各國代表的時間,可以將更多精力集中在會議上。此次自助餐的負責人就是被譽為「濱江膳祖」的鄭興文,他發明了著名的東北菜鍋包肉。
而現代的自助餐可以說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產物。由於文化的不同,中餐和西餐在禮儀上有很大的差異。為了避免一起吃飯的尷尬,自助餐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民國時期,自助餐在許多城市的餐館裡很受歡迎。
20世紀80年代後,自助餐模式在全國再次流行起來。然而,這種流行的主要原因並不是為了解決中西飲食文化之間的差異,而是因為迅速富裕的中國人更喜歡全家外出就餐。自助餐解決了適合所有年齡段的問題。
無論是喜歡清淡食物的老年人,喜歡大魚大肉的年輕人,還是喜歡甜食、冷飲和糖果的孩子,他們都可以在自助餐的各種食物中享受美味的樂趣,而不必擔心沒有自己喜歡吃的東西。
在有正式的餐廳之前,拉斯維加斯賭場已經出現了自助餐——賭徒只需一美元就可以品嘗所有菜餚和飲料。
直到1958年,自助餐才出現在餐飲業中。在美國著名的西餐連鎖店時時樂餐廳內,點了一頓主餐後,只要再加幾美元,就可以不受限制地享用自助沙拉。
後來進入高速發展的日本把這種就餐形式翻譯成「自助餐」,「自助餐」進入改革開放的中國後,民眾就立刻愛上了這種用餐方式。
必勝客沙拉吧是中國最早推出自助服務的餐廳之一,雖然它限制每個人只能吃一個盤子裝的東西,但最終還是在2009年取消了沙拉自助服務,因為必勝客低估了「建模」大佬的技術,畢竟用一個盤子裝幾層食物也不是什麼難題。
自助沙拉吧還是毛毛雨,隨後的「好倫哥」、「四海一家」自助式外國快餐連鎖店的擴張,才是面向大眾的傾盆大雨。
還有自助式「川味火鍋」和「上井日料」等單一主題也開闢了新市場,其規模和月營業額從數十萬到數千萬不等。
不過提到中國的自助餐,還是繞不開金錢豹。20世紀90年代初,金錢豹餐廳誕生於中國台灣。2003年,這隻豹子首次進入中國大陸,同年中國加入WTO。
2003年至2013年中國的GDP從13萬億人民幣漲到了56萬億,面向高端市場的金錢豹也乘上了東風。
2010年,金錢豹的年營業額接近9億美元,每年接待近500萬客戶。在其鼎盛時期,金錢豹在全國開設了26家連鎖店。
超大的餐飲空間,裝修豪華,食材高檔。各種海鮮、肉類、水果和甜點都可以免費食用,包括哈根達斯,它在當時被認為是冰淇淋中的奢侈品。
有一段時間,金錢豹成了「高端」的同義詞,吸引了無數的吃貨。
每人幾百元的價格為金錢豹定下了高端奢侈的基調。以至於自助餐「攻略」大行其道,比如先是水果開胃,然後海鮮打底,因為這些食物不僅基本上不占肚子空間,而且也貴;如果你有多餘的能量,就再多吃點肉;最後是水果和甜點收尾。
甚至有經驗的從一開始就告訴你,你應該為自己的身體狀態和飲食姿勢做好準備,開始前三天就要少吃,然後選擇靠近餐桌的座位,少喝水和碳酸飲料。
當然,即使當年的人們吃不起金錢豹,消費者也有更實惠的選擇:專注於學生市場的自助西餐廳好倫哥、自助烤肉餐廳金漢斯、專注於平價牛排和海鮮的自助餐廳吉布魯等等。
可以看出,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自助餐廳之所以流行,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很大關係。
當時,中國正處於改革開放的高潮,人們對一切新事物充滿好奇。
與此同時,人們的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遠遠沒有達到今天的水平。三文魚,金槍魚,牛排之類的高端自助餐廳的食材對普通人很有吸引力。
因此,「站着進去,躺着出來」自然成為食客們的目標。
在那個物慾膨脹的時代,不僅可以吃得飽,還可以吃得好的自助餐,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需求。
2010年前後,隨着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開始接觸到越來越豐富的飲食元素,各種餐廳的出現也迎合了不同群體的飲食需求。
2013年,一直取得巨大進步的金錢豹開始遭受多方面的損失,直到2017年倒閉,說它是「世代的眼淚」一點也不為過。
消費升級直接轉移了自助餐廳的顧客。食客更注重「準確定位」餐廳,喜歡海鮮的可以去高端海鮮餐廳;喜歡吃肉的人可以直接選擇燒烤店。
特別是在某段時間裡,國家大力倡導「光盤行動」,自助餐作為浪費食物的重災區,成為了一個負面的例子,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公眾的消費觀。
結果,人們「吃回本」的欲望逐漸減少;自助餐廳不再是高端餐廳;「大而全」不再受追捧,「小而精」的餐廳已經成為現代人高品質飲食的標準。
不僅如此,在提高飲食健康標準的環境下,自助餐廳卻一再暴露出食品安全問題。
2013年1月,中央電視台曝光了「假魚翅」事件,金錢豹也在名單上。打開評論軟件查看自助餐的評論,經常會看到諸如「雞腿酸」、「蛤蜊里有沙子」之類的評論。
許多昂貴的海鮮只是臭魚、爛蝦、甚至是前一天剩下的大部分食物。
即使是飲料也容易滋生問題。研究人員在21家不同的自助餐廳測試了76個檸檬片,發現70%的檸檬含有大量來自生肉或家禽的微生物,包括大腸桿菌。
時代曾賦予自助餐廳強大的生命力,但時代拋棄你的時候,連招呼也不會不打一聲。
許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暴飲暴食對身體的危害不亞於吸煙和飲酒。
去年年初,一位著名的大胃王泡泡龍意外去世。他因「吃垮」自助餐而出名。在視頻中,他總是捂着肚子給自助餐廳的店主「上一課」,讓老闆用自己的食物量見證食客的極限。在他去世前兩個月,另一位19歲的吃播也死於腦出血。
泡泡龍突然死亡後,許多人在他的最後一條視頻中留下了一個信息:願天堂里沒有自助餐。
「Z世代」對食物的需求直接跳到了馬斯洛需求的第三層次。這一代挑剔的年輕食客更關心食物成分的質量、烹飪方法以及餐廳的環境和氛圍,而不是吃得更多。
當消費者吃自助餐時,他們會有一種回本的心態,但這也會導致另一個問題——減少他們的消費體驗。
一旦消費者有了這種心態,他們會直接尋找昂貴的食物,不喜歡也沒關係,只要他們能「不虧」。
這樣一來,消費者吃了一堆不一定喜歡的食物,還不保證能回本,就導致很多人在嘗試自助餐後不再嚮往,進而導致自助餐的回頭客不多。
自助餐廳通常會大規模購買劣質食材。這樣,他們可以降低成本,獲得更高的利潤。在就餐技巧方面,自助餐廳通常率先提供大量飽腹食物,並以有限的方式為消費者提供高成本的食材。
正因為如此,消費者吃自助餐的體驗越來越差,導致許多消費者將自助餐廳納入「黑名單」。
此外,許多商家還規定「剩菜要罰款」或「每人一次最多拿兩份」,以節約食物的名義限制食客消費高端食材。
然而,這些規定在表面上的作用是有限的,因此企業開始考慮各種不能擺在明面上的小動作。很多人在吃自助餐時都有過這樣的經歷:龍蝦和鮑魚攤的成品製作速度非常慢,而且要排長隊,至於蛋炒飯這種國民美食則是無限量供應,而且很巧合的就在旁邊。消費者被龍蝦和鮑魚所吸引,但在排隊的途中忍不住吃了一肚子主食後卻鎩羽而歸。
雙方都想占對方的便宜,最後可能就是雙輸,區別在於食客可以輸無數次,商家只能輸一次。因此,要想解開這個死結,就一定要想辦法打破這種零和博弈的局勢。
人性畢竟是經不起考驗的,還是要找到某種辦法,讓買賣雙方都沒有占便宜的空間。
其次是性價比高、方便性強的白領工自助餐。這種類型的自助餐廳在歐洲和美國非常流行。其中大部分位於辦公樓密集的區域,主要用於午餐。
這種餐廳里的菜是提前準備好的。食客可以把它們拿起來吃或帶走,適合上班族快節奏的生活。餐廳里沙拉、清淡食物和其他家常菜餚居多,原料並不昂貴,但可以滿足白領的營養和健康需求。
這種自助餐在中國也開始出現。當然,他們中的大多數仍然使用「半自助」模式,有自助的部分,但自助的價格也會分為幾個等級。
第三種是價格低廉的自助服務,直接使用普通的食材。如今遍布街頭的麻辣燙實際上就是這種自助餐的代表。
在麻辣燙餐廳,常見的點菜流程如下:食客自己拿碗,從各種食材中選擇自己喜歡的食材,放入碗中,然後將它們交給前台烹飪。結賬時,不是根據不同的菜餚計算,而是根據重量計算總價。
然而,食品的質量只能說是一般的,尤其是「肉菜」。幾乎沒有「純肉」,只有高澱粉含量的午餐肉。這也是企業和消費者之間妥協的結果。
既然每種食物的價格都不一樣,為什麼不只做一種主題的自助呢?
披薩自助餐、牡蠣自助餐、燒烤自助餐和餃子自助餐開始在同一個舞台上競爭。它不僅準確地確定了成本基準,而且避免了與許多同行的競爭。
包括專門經營日式定食的吉野家推出的半自助也可以歸為此類,而黑眼圈烘焙麵包店這種專門搞自助麵包的也是一種新奇的探索。
也許,並不是因為現在的年輕人不喜歡自助餐了,而是因為每個人的用餐選擇都變得多樣化了。自助餐成了我們在日常用餐中可以隨意選擇的一種就餐方式,裡面曾經高端的食材也開始「飛入尋常百姓家」。
若是連燒烤自助餐、海鮮自助餐和火鍋自助餐等單一自助餐廳都被厭倦了,自助餐還有未來麼?
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嘗試以前沒見過的東西,去感受世界的美好,像維京海盜一樣,跳脫世俗的約束。這種生命上的自由可能是「自助餐」該追求的終極目標吧。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