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立夏已過,夏日也拉開了序幕。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冰品是夏日的最佳伴侶。無論是冰淇淋、雪糕、冰棍,還是冰沙、冷飲,各種口味、品種,可謂琳琅滿目。但對於還沒有冰箱、冷庫的古人來說,想要在夏日還能使用到冰塊,就只能依靠冰窖了。

冰窖是古時人們常用以儲冰避暑的窖穴。雖然在一些典籍中記載了「夏造冰」的技術,中國也因此成為人類文明中最早掌握原始造冰技術的國家。但能夠儲存冰塊的冰窖,依然是古人彰顯自己實力和地位的專屬代表。

作為明清兩代皇城的北京,自然也少不了冰窖。根據記載,僅在紫禁城內,慈寧宮附近就有多達五座大型冰窖,其餘大大小小的冰窖,還有十數座。而直到現在,紫禁城內的冰窖還留存有四座,位置就在紫禁城西區隆宗門外西南約100米處。

以下內容節選自《北京中軸線文化游典 建築——鴻圖永駐》。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原文作者|高申

摘編|安也

《北京中軸線文化游典 建築——鴻圖永駐》,高申 著,北京出版社2021年10月版。

故宮冰窖

作為紫禁城內組成部分的冰窖,是一種避暑建築,主要作用在於儲藏冰塊,以便君王於盛夏時節飲冰祛暑。

電視劇《後宮·甄嬛傳》(2011)劇照。

紫禁城內的冰窖而今留存4座,位置就在紫禁城西區隆宗門外西南約100米處。每座冰窖的建築形制完全相同,均為南北向建造,外表與普通硬山式建築無異,內部則為半地下室形式,室內外地面高度差約2米。每座冰窖建築內部長約11米,寬約6.4米。窖內地面滿鋪大塊條石,一角留有溝眼,融化的冰水可由此流入暗溝,暗溝附近有旱井,以利於暗溝排水。四周的牆體由下往上首先為約1.5米高的石質牆體,而後往上砌築約2.6米高的條磚牆,再開始起拱,做成拱券頂棚形式。頂棚與屋頂最高點的高差約2米,其間用灰土填充。各個建築牆體厚約2米,不設窗,僅在南北兩側設門。

如今所能見到的關於紫禁城冰窖的建造檔案很少,其建造的時間也並不明確。但這畢竟是中軸線上最重要的一處冰窖,其特點主要包括:採用地下式建築形式,以利用地下恆定溫度來保持室內溫度的恆定;厚厚的牆體及屋頂,以利於隔離室外高溫的影響;具有吸附、淨化冰水功能的石材地面,有利於保持冰塊的衛生;地面暗溝,有利於保持窖內乾燥。

從功能上講,冰窖主要用於藏冰,偶有用於帝王避暑吃「冰棍」。關於紫禁城冰窖藏冰數量,《大清會典·工部都水清吏司·藏冰》記載有「紫禁城內窖五,藏冰二萬五千塊」,可知每座冰窖藏冰的數量為5000塊,而每塊冰的尺寸約為0.5米見方,該尺寸的冰塊不易融化。

這些冰塊均為前一年冬至準備好,或從紫禁城筒子河、北海及中南海、御河等處採取,或在上述河湖旁挖一個水池,預先將淨水存入結冰(用於食用),然後由指定差役鑿取運至冰窖中。古代無製冰設備,冰均采自天然,史書中稱「打冰」。采冰的差役在冰面上將冰打成方塊,然後拉着方形冰塊在冰上滑行,將冰運到窖內。按照舊規,采冰一律在夜間進行。這是因為夜間結的冰未經日曬,不易融化,易於保存。

紫禁城冰窖的藏冰一般在來年農曆五月初一開始使用,至農曆七月三十截止。冰塊儲藏期間,大約有2/3會融化,但這是古人早就考慮好的。因而冰窖內要儲藏三倍於所需的冰塊,以「備消釋」。

紫禁城的冰窖建築及藏冰方法,在滿足了帝王在炎熱夏天避暑納涼的要求的同時,建築技藝亦是古代工匠勤勞和智慧的體現,對於現代建築的隔熱可提供有效的借鑑和參考。

雪池冰窖

位於陟山門外雪池胡同之內,距離大高玄殿北側不遠處的雪池冰窖,與該冰窖北側的恭儉冰窖,是故宮冰窖之外最靠近中軸線的兩處皇家御用冰窖。

京城的官民商賈冰窖,多在德勝門外一帶。取用的冰水,亦為北護城河之水。位於皇城之內的雪池冰窖,除了採用一部分護城河河冰之外,大部分所取用者是寒冬臘月之太液池、什剎海、筒子河河冰。這些被切割的冰塊,自陟山門送至雪池冰窖,以供壇廟祭祀與宮廷冷藏肉類、果品、蔬菜及夏季防暑降溫之用。

電視劇《後宮·甄嬛傳》(2011)劇照。

雪池冰窖最晚出現於明代嘉靖年間。窖體建築共有6座,沿北海東牆呈東西排列:西側排列着4座,東側排列着兩座。西側的4座冰窖面積較小,東側的兩座則稍大些。冰窖門在陟山門以北的園牆東側轉折處,大門北向。每座冰窖都在地下4米左右,以花崗岩鋪底並砌牆。每窖只設置一門,門外設置一座磚井,井比窖底還要低一米,用來清除融化冰水之用。

民國五年(1916),雪池冰窖由總統府庶務司管理,且由私人承包。雪池冰窖的儲冰主要供應北洋政府和遜清皇室的需求,剩下的則售賣給商店或民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雪池胡同尚有保存較為完整的5座冰窖,但大都出現了漏雨現象。為了防止窖頂坍塌,相關部門曾將內拱磚縫用水泥嵌補嚴實。如此一來,雪池冰窖於冬季儲冰,春、秋兩季儲存肉類、蔬果,夏季售冰,一直使用至1972年。雪池冰窖最初建有的6座窖體,而今尚且存留兩座。其餘4座,則因坍塌而相繼改作他用。

恭儉冰窖

與雪池冰窖相似的,便是恭儉冰窖了。依據《大清會典》中的記載,此地是清廷於京師所設立的四處十八座大型冰窖之一。

恭儉冰窖內景(《北京中軸線文化游典 建築——鴻圖永駐》插圖)

和雪池冰窖等一樣,恭儉冰窖由清朝工部管轄,以供宮廷與周邊官府的用冰事宜。恭儉冰窖位於恭儉胡同5巷5號。恭儉胡同即明、清時期的內官監胡同,此名稱來自明朝設置於此的內官監署。

至民國後,胡同名稱中去掉「內」,「官監」因為一時誤認為「宮監」,所以諧音為「宮監」,其本義是取《論語》中的「溫、良、恭、儉、讓」中的「恭儉」二字,從而得名恭儉胡同。恭儉冰窖坐西朝東,屋面為雙勾連搭合瓦頂,半地下建築,由城磚砌築,牆厚1米左右,內部為磚拱結構。



本文經授權摘編自《北京中軸線文化游典 建築——鴻圖永駐》。原文作者:高申;摘編:安也;編輯:青青子;導語校對:劉軍。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長按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閱讀專題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