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質量發展是大家一起往上沖,往上打!

1
危險的偏見
服務業的眼淚在飛。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4月的服務業經營活動指數、新訂單指數均繼續下落,數值為疫情之初的2020年3月以來新低。
服務業持續下坡,已是當下就業和民生的最大挑戰。數以百萬計的酒店、餐飲、文體、旅遊等服務性行業企業均已深陷困境,甚至關門歇業,很多人因此失去工作。
但相比科技與製造,服務業的眼淚卻顯得廉價。
上海封控中,因為服務業坍塌而導致的民生問題備受關切,但在封控之於經濟影響的討論中,全網刷屏的卻是工廠、產業鏈的停滯。即便產業鏈的關鍵——物流,也是服務業,但服務業卻不是心疼的目標,工和產才是。
這種輕視,甚至歧視已非一日之寒。
或許是錯失工業革命的教訓,近代以來,國人一直有輕「商」(服務)重「工」(製造)的思維,美國發起科技封鎖以來,這種思潮更不斷掀起高潮。
包括網絡上關於企業家的討論,也是充斥着這種偏見。其代表性觀點是,中國只有任正非、曹德旺這樣的企業家才是企業家,其他都不過是商人。
如此論調,幾乎等同於萬般皆下品,唯有科技、製造高。
包括在科技中,沒有直接從事製造的互聯網平台與其他技術創新,也都被貼上虛擬經濟的標籤,甚至被扣上誤國的大帽子。仿佛只有開工廠,搞硬核,才是有利於中國經濟。
即便在主流產經輿論中,將服務業看得與科技、製造一樣重要,認為服務業發展不好,同樣會嚴重不利於中國經濟的聲音,也是罕見的。
但事實上,服務業是極其重要的。
2
規模增長極
服務業有多重要?
2021年,我國第一、二、三產業的GDP占比分別為7.3%、39.4%和53.3%,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6.7%、38.4%和54.9%。第三產業,基本都屬服務業。
服務業也是我國經濟規模崛起的最重要支撐。1978年,我國第三產業的GDP占比才24.6%,一、二產業分別為27.7%、47.7%,40多年過去,第一、二產業各自下降了近20個、10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卻增長了超30個百分點。
由此可見,雖然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為全球第一製造大國,但論及對GDP的貢獻,無論是整體規模占比,還是增長貢獻,服務業都是遠超製造業的。
中國經濟的繼續成長,也必須着重依靠服務業的持續擴容。科技很重要,製造很重要,但就經濟可持續發展而言,無論韌性與活力,還是規模與空間,服務業才是真正的天花板。
中國正持續加速消費驅動的增長模式。消費驅動的重點也在服務業。
消費基本可分為以有形產品為主的物質消費,以及以精神、體驗為主的服務型消費兩大類。這其中,物質消費的相當部分包含了服務業的範疇,比如商業服務及物流零售等,而服務型消費則基本屬於服務業範疇。
總結起來就是,拉動消費,服務業不但是火車頭,而且是大頭。
萬達董事長王健林當年大手筆布局文體產業時曾說過幾句話,人類需求必然從生存性需求升級到享受性需求,體育、文化這些產業,說通俗點就是有錢,有閒,吃飽了撐着沒事兒干找事兒干。
他的這番話,可謂是說出了消費驅動經濟的發展路徑:當物質消費驅動經濟成長到一定程度,必須依靠服務型消費來擴容及拉動增長。
中國居民消費對GDP的貢獻仍大大低於發達國家。導致差距的很大原因,正是中國服務業對消費的拉動還大大不足。甚至,多數人口除了教育、醫療等剛性需求,基本上還沒有精神、體驗類的服務業消費。
以中美對比為例,2021年,兩國的物質消費已經相當接近,中國消費品零售總額為68328.71億美元,美國為74173.44億美元。但兩國的總消費規模卻差距巨大,14億中國人卻比不過3億多美國人。
這其中有物質消費人均不足的差距,但更大的差距,卻在非物質消費,即徹底歸類為服務業的精神、體驗類服務型消費。單是看看美國人每年為體育、文化娛樂、旅遊休閒等等花了多少錢,情況就一清二楚。
從消費結構說,中國的消費驅動基本將以兩大核心為目標,進行消費市場擴容並拉動經濟增長:
一是進一步擴大現有約1.4億中產的消費能力和意願,使其達到發達國家中產階級的消費水平與規模。這一增長將主要來自於服務型消費。如醫療健康、文化教育、娛樂休閒、酒店餐飲等等,這些也正是越來越多中產階級的消費標配。
一是讓目前還不夠中產的龐大群體,在共同富裕之下,逐步達到中產消費水平,也就是再造一個,甚至幾個相當於現有中產的消費驅動力。這裡的增長,將首先以物質消費為核心,但發展到一定程度後,也將側重於服務型消費。
而且,伴隨消費升級,即便物質消費本身,其中的很多附加值,也要靠服務型要素來拉動和支持。甚至可以說:從溫飽到美好生活的消費升級,核心就是消費從物質型到服務型的升級。落到產業經濟發展上,就是——
從工業製造向生活服務轉移。
服務業拉動經濟成長,也是所有發達國家一路走來的經驗。打開他們的經濟帳本,服務業都至少撐起了60%以上的GDP。以2020年為例,美國是約77%,英國是約73%,法國是約71%,日本約70%,即便被認為製造立國的德國也在64%左右。
中國的53.3%,與土耳其相當,不如烏克蘭。
差距就是未來增長極。與發達國家對比,我國服務業至少還有15到20個百分點的空間。可不要小看這15到20個百分點,對應百萬億起跳的規模,它是幾十萬億的增量。
考慮到龐大人口基數,待我國真正成為發達國家,服務業的空間就更加巨大。
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從增長規模和空間看,中國製造業已難以繼續擴容了。到2021年,中國已連續5年貨物貿易全球第一,當年出口39.1萬億元,占全球13.5%,順差超過3.5萬億元。
在發達國家強調製造業回歸,發展中國家爭奪製造業,且中國可能面臨更多國際貿易衝突等多重因素下,我們保住製造業現有的規模就不容易,爭奪更多份額就更是艱難。
這也進一步要求,中國接下來的經濟成長,必須甚至只能更加依賴於服務業。
而且,服務業從來都不只是單純地服務或消費,包括科技、製造的突圍升級,農業現代化,都離不開它的支持。
在這方面,中國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更大,空間也更大。
3
質量助推器
談到中國與發達國家,尤其與美國的實力差距,很多人的觀點都是,我們差在了基礎科研與硬核科技實力,甚至認為只是差距於此。
這是一個嚴重的錯誤認知。
與發達國家,尤其美國相比,我們差距最大且同樣重要的,其實是服務業,是各種專業服務能力組成的軟實力。
以因果而論,硬核科技只是果,但決定果的關鍵因素,卻是包含了教育、科研服務在內的服務業。這種能力的欠缺,更是影響我國科技突圍與製造升級的關鍵。
在科技與製造領域,中國雖然有諸如「卡脖子」等問題,但至少已經擁有了一批世界級企業。而在專業服務領域,以世界性業務網絡與專業競爭力而論,中國幾乎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
我們沒有世界性的品牌行銷或廣告公關公司,沒有世界性的法律事務所,沒有世界性的會計師事務所,沒有世界性的工業設計或科研服務公司,沒有世界性的戰略或管理諮詢顧問公司,沒有世界性的酒店或餐飲品牌,沒有真正能打遍世界的金融服務企業。
教育,醫療,也同樣差距明顯……
如此的後果是什麼?
是中國製造要成為中國品牌缺乏專業支持,是中國品牌走向世界會缺胳膊少腿;
是早年的曹德旺,要和美國人打反傾銷官司,卻只能請美國人的律師事務所;
是華為希望成為世界性現代企業,得找美國lBM等做諮詢;是華為走向世界,得找法律、會計、品牌等專業領域的外資服務公司幫忙;是它被美國打壓,也依然只能找美國的專業服務企業去應訴或遊說。
美國的科技、品牌,甚至文化能長期稱霸世界,很大程度上,正是靠了這些專業服務的支撐。
沒有斯坦福、麻省理工大學,沒有華爾街,就沒有今天的硅谷;沒有品牌行銷設計,管理運營賦能,甚至好萊塢的文化輸出,也就沒有那麼多的美國大品牌,以及美國文化在世界各國攻城略地。
即便在狹義的技術、製造本身,這種軟實力也是極其重要的。
台積電算是全球最有技術含量,也最專注製造,並同時做到兩個極致的成功標杆,但其創始人張忠謀在談到台積電為什麼能成功時,特別強調的卻不是技術攻關和工廠製造,而是:
首先得益於找對了策略:將芯片產業分為設計與代工,找到了代工的藍海;其次是卓越的團隊和管理運營。在張忠謀看來,這些軟實力才是台積電成功的根本。
換言之,沒有軟實力,就沒有硬實力。而軟實力,有的直接是服務業,有的成長於服務業的土壤。
4
強國必由路
對人口眾多的中國而言,服務業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意義——就業。
在這方面,我們的一些認知也是落後於現實,更落後於發展需要。相當部分人至今認為,製造業才是中國解決就業的關鍵,若要保就業,就必須首先加強制造業。
不能說這是錯的,但卻不夠正確。
首先,製造業早已不是中國就業的第一大渠道。據人社部數據,到2020年末,全國就業人員75064萬人中,一、二、三產業的就業人員比例分別為23.6%、28.7%、47.7%。即:服務業者最多,超過3.5億人,比製造業多出近1.5億人。
未來,服務業更將是就業的核心陣地,甚至是唯一有確定性高增長機會的大陣地。
無論正在加速推進的農業現代化,還是製造業升級,其核心都是以自動化、智能化提高效率,減少人力。城鎮化,以及全球產業鏈重構,也都會進一步減少農業和工業生產者。
尤其是,中國若要保持製造業競爭力,無論主動還是被動,都只有一條路可走:順應數智經濟潮流,走高端製造、智能製造之路。這也意味着——
即便我們的製造業更強大,製造業可提供的就業,也不會更多,甚至會更少。
這些年到過工廠的朋友,也都應該有個共同感受:越先進的製造業,需要的人越少。
這些因素疊加的殘酷現實就是,製造業的就業不是我們想保就能保得住的。中國的新增就業,幾乎只能向服務業找出口。
靠服務業新增就業,也是發展中國家走向發達國家的成功關鍵。以美國為例,其服務業的就業到1990年代就已超過70%的比重,如今更已接近80%。包括德國,其服務業就業,也已達到超過70%的比重,比我們多出超過20多個百分點。
服務的重點是人,中國擁有目前為止,幾乎所有發達國家加起來的人口規模,就更要靠服務擴大就業,靠服務滿足人們對更好生活的嚮往,靠服務拉動經濟。
而且,可以說幸運的是,我們已經打好了有利於創新擴大服務的基礎設施,那就是很多人不滿的——互聯網平台經濟。
平台經濟衝擊了一些行業,但也通過連接擴大了人與人、人與物、人與服務的聯繫,將傳統模式下的很多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為發展消費和服務經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撐與空間。
可以與任何地方的人連接並一起工作,也可以購買任何地方的商品和服務,這就是互聯網平台的價值體現。因網、因服務而生的2億靈活就業者及自由職業者,已是最好的證明。
服務業已經無法提供更多就業崗位了,所以提出製造業回歸;製造業已經無法提供更多就業崗位了,所以必須加強服務業,這也是中美兩國經濟競爭格局發展演變的必然。
中國正努力推進高質量發展,從價值鏈的低中端向高處攀升,這勢必會衝擊美國諸如蘋果這樣,依靠強大軟實力通吃全球各國的企業,進而削弱其服務型經濟成長力。
從這個意義上,甚至可以說,美國製造業回歸是被逼的,是防禦的。他們努力打壓中國,但也正在做最壞打算:一旦中國與之分食全球市場大蛋糕,他們還有製造業來捍衛根本利益。
中國也可以說是被逼的。否則,就無法掌握更高價值,就只能永遠做打工人:消耗最多的資源,干最累的活,卻無法拉動消費,繼續擴容經濟發展,進而陷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的困境。
所以,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根本目的,是要擺脫打工人窘境,提升整個經濟與生活水平,這才是更大的棋局。實現這個目標,絕不只是某幾個行業的高質量發展,而是要大家一起往上沖,往上打!如果眼裡只有科技製造的高質量,最終也不會有科技製造的高質量。
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服務業。
事實上,黨和政府也一直在加強服務業的發展,最高領導人即曾明確指出:服務業因其獨特的輕資產、軟要素等特點,更加需要開放、透明、包容、非歧視的行業發展生態。
所以,我們實在不該偏待與歧視服務業了。
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應該包括擁有世界最領先的技術和製造,也應該包括——
讓中國的專業服務,中國的體育,中國影視也被世界需要和擁躉;讓中國的快遞小哥、餐廳服務員、出租車司機,都能真正有自信、有尊嚴地工作並過上美好生活。
而當下的一個迫切問題是,服務業,尤其廣大中小業者,已經到了最危險時刻。
怎麼活下去,已經不只是他們努力奮鬥就能解決的問題。
推薦閱讀

「點讚」是喜歡,「在看分享」是真愛